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 ——以侯孝贤电影为例
【时间:2019/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杜彦洁】 【已经浏览1487 次】

【提  要】侯孝贤的电影注重台湾历史的呈现及思考,强调人文关怀。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独有的叙事特色来表达电影的情感思想。本文将叙事时空、叙事内容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侯孝贤电影的叙事特色,希望能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侯孝贤  电影  叙事特色

侯孝贤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叙事特色,运用自己独特手法来拍摄。他擅长运用镜头来打破以往台湾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以及拍摄技巧,强调人物、环境和事件之间的影响,追求电影与自然的统一性,关注人们外表和内在的状态及情感,传达他对社会的独特看法。

一、侯孝贤电影的叙事时空

(一)跳跃的叙事时间

侯孝贤电影的叙事时间是跳跃式的。当每一个故事穿插在空间的变化中,时间也变了,使电影的叙事时间发生变化。在电影中,侯孝贤通过象征性事件来回忆或建构历史故事。

《童年的往事》是侯孝贤童年的回忆,描述了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历史,但影片也穿插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如1958年的台海空战1965年陈诚的逝世,不禁发出了为生而死,向死而生的感叹。在《悲情城市》的片头和片尾,给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时期,它间接地显示了电影的具体时间跨度。通过这些符号时代,侯孝贤不仅提高了电影的真实性,而且进一步吸引了观众的距离。

在《好男好女》中,体现了三个不同的时空,侯孝贤想要展示梁静的过去及现在的生活,并在无尽的故事中改变每一个特定的片段。不同的时空下人物有着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演员的身份(梁静是电影中的一个演员),二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在成为演员之前的生活中),三是演员(她扮演革命者,蒋碧玉)。这种时间的变化会让观众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了解主人公的感受,了解电影的主题。观众和导演需要在电影中进行交流和交谈,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让观众在深入欣赏电影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的位置,欣赏电影中的主人公的苦涩性格,理解作者的内心和意图。侯孝贤用这种跳跃叙事的时间来表达电影的概念,使整个电影发展得更深入。

(二)限定的叙事空间

空间作为电影发生的场所,在影片的整体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侯孝贤在空间叙事建构方面对于叙事空间采用限定性的处理,他的电影风格是机位不动来表达心境的沉着。侯孝贤重视空间的营造、环境、演员的真实性,是为了让拍击更具震撼力。

从电影《悲情城市》来看。林文清第一次入狱的时候,狱警呼喊他的两个 狱友开庭,这时机位不动,是一个固定镜头,文清迷茫不知的坐在门口,狱友在穿上衣服之后与人拥抱握手告别,这些都在平静的进行着,没有大声的喧哗和强烈的反抗,然后镜头转到移动到文清身上,他安静的坐着,在电影中的画面之外传来两声枪响,接着狱警喊道林文清开庭,这一幕简直是惊心动魄,后来固定之下的机位切换镜头,却看到文清一家在吃饭,再切换镜头,文清靠在墙角边,显得他是那么的渺小无助,这一幕幕都是在安静平稳的发生着。固定机位结合长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平静而又安稳的镜头,衬托出了社会当中的惊涛骇浪。

侯孝贤使用这种限定的叙事空间,既将他处理叙事空间的高超手法凸现出 来,也使得这些限定性的空间成为推动影片叙事的重要元素。

二、侯孝贤电影的叙事内容

(一)青春往事的回忆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浓厚的回忆氛围,在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十分关注成长及青春记忆方面,将成长的过程通过回忆的方式演绎出来。

《童年往事》主要叙写的是侯孝贤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这部影片是他的一部自传式作品,里面不仅记录了侯孝贤本人的成长之路,还从中反映出当时比较复杂的一些社会问题。影不仅片中包含了淡淡的乡土情结,还蕴藏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童年往事》是对所有人青春回忆的俯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有一段难忘的童年往事,侯孝贤则是在作品中将他的童年记忆以及怀念之情抒发出来。

《风柜来的人》是一部书写成长的作品,影片主通过描绘主人公阿清与其玩伴在当兵之前那段时光,来表现青春成长的过渡期。在影片中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将他们少年的爱恋、冲动以及亲情的伤痛都通过细腻的情绪表达了出来。在拍摄过程中,侯孝贤选择以一种冷眼看生死的旁观者的态度对青年人的成长过程进行述说,让观者能从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人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

(二)台湾历史的思考

在分析侯孝贤的电影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致力于深入剖析台湾历史,尝试从台湾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对历史进行思考。在侯孝贤的创作作品中,《悲情城市》、《戏梦人生》以及《好男好女》这三部电影被统称为台湾悲情三部曲,而侯孝贤的电影成就也由于这三部曲正式进入另一个高度。

《悲情城市》主要讲述了在台湾基隆地区,一个林姓家族在当时这段社会动荡的日子里的命运际遇,揭示台湾的历史。侯孝贤着重于对细小家庭琐事的描绘,将宏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普通的家庭变故展现出来,而且更进一步的表露了在台湾政治跌宕起伏的环境下,台湾民众的命运遭遇,使得观众也开始思考台湾的历史发展及意义。

《戏梦人生》主要讲述当时台湾被日本占据的时代条件下,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一生,通过普通艺人的视角来间接的反映社会的问题,揭露历史的暗黑一面。这部影片属于剧情片、纪录片、传记和自传的结合体,多方面的叙事语境的转换,使得影片的叙事结构更加完整。

《好男好女》叙事主题还是在于对历史的呈现,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和献身精神予以肯定。在叙事风格的表现上,侯孝贤导演刻意淡化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将剧情的起伏不断弱化,十分淡然的讲述了个体与大时代抗争的悲情岁月。

台湾电影作为体现台湾历史文化经验的一面镜子,已经能够较为清晰的呈现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好男好女》中台湾时代的变迁奠定了悲情的基调,殖民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使得侯孝贤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产生反思。

(三)个体命运的关注

侯孝贤后期电影的创作主题开始转向个体人生的表达,影片不再像早期作品那样伤感怀旧,而是怀着一种较为平常的心境,开始对个体人生的生命历程的再现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进行深层次分析。

《咖啡时光》主要讲述了一个再婚家庭中的日本女孩阳子未婚先孕的故事,阳子看似温柔乖巧的外表下隐藏着叛逆的性格,体现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南国再见,南国》讲述的是几个小人物在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琐碎之事,将他们共同经历的细小事件串联在一起。电影看似只是在讲述一些生活琐碎之事,其实反映的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侯孝贤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表达出对台湾生存问题的深入思考。

侯孝贤在这类电影的展现中,把镜头的焦点放在台湾青年里面的另类群体 上,显示青年们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从本质上体现出侯孝贤内心对平民的关注,通过冷静的叙事风格侧面的讲述个人的人生。

三、侯孝贤电影的叙事语言

(一)画面纪实性

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已经成为电影故事的第一要素,一般来说,画面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构图、光线、颜色等。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侯孝贤以采取简单的叙事风格,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纪实性意象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电影构图中大多采用全景和中景镜头。《童年往事》中,阿孝的父母和祖母接连去世,侯孝贤基本上选择了全景来制作画面构图。为了增强画面的 情感表现力,他喜欢在画面中留下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在画面的转播过程中,以加强画面的情感表现力。例如《恋恋风尘》中,天空中的浮云和广阔无垠的大海,在这些画面中,侯孝贤为了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因此极大的压缩了地平线,并构建出一种空旷且不均匀的画面。

在光线的运用中主要采用自然光,同时也十分重视弱光的作用。侯孝贤作品里,很多场景都是在自然光效的环境下进行拍摄的。例如《冬冬的假期》中,冬冬和他的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所有这些都是直接在阳光下进行的。在《悲情城市》中,许多外景也都是在太阳落山或是灯光之上拍摄的,例如街道、海湾、酒店等外景镜头,这不仅有助于影片展示城市的悲情,也有助于城市的悲凉感,让观众在观看时仿佛有种身处那曾经的岁月里的错觉。

在色彩方面,侯孝贤经常使用深沉、单一的色调。在他的电影中,电影的主题奠定了主色调。《童年往事》主要是灰色和白色的,主人公生活的城镇和住宅基本上是灰色的或白色的。这两种颜色贯穿电影,带给人们一种朴素恬淡的感觉,而且通过灰白的形式将侯孝贤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失去的记忆做出了很好的说明。

(二)声音朴实化

声音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侯孝贤电影中的声音具有现实感和诗意性,声音赋予了电影中独特的情感。

在侯孝贤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白稀少而又简单朴素,人物的对白大多使用方言,这种人物对白的方式与其电影内容和叙事风格息息相关,每部片中的人物 根据自己的身份而运用质朴的方言。《童年往事》中,侯孝贤在叙述时使用的普通话,其中人物进行对话时,讲述的有客家话、福建话、闽南语等。《海上花》里的苏州话、沪语和粤语交织进行,也是因为不同身份的人其语言是不同的。方言的大量运用是侯孝贤电影叙事的一大特色,对电影中乡土气息的渲染具有重要作用,更好的表达出生活的真实和朴素。

画外音是侯孝贤对人物语言的艺术化处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他对电影旁白与独白的运用。《冬冬的假期》里冬冬写信的画外音始终贯穿全片,将冬冬当时的心境与感情都通过旁白体现了出来。侯孝贤经常运用画外音是为了能深入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不是像传统电影那样通过使用画外音来起到因果连贯的作用。在《悲情城市》中,侯孝贤的画外音与字幕的配合达到了高潮,影片中通过宽美日记的独白以及阿雪书信的旁白,进一步渲染了情感表达的氛围,也清楚的传递了影片所要透露的信息。这些声音都是为影片的主题服务的,既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也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深度与广度,将观众心理阅读的张力得到加强,使观众对电影的感觉和印象得到完美的渗透。

参考文献

李道新2002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第6期。

张之晔2005台湾新电影的历史寻根意识——以侯孝贤电影作品为核心》,《北京大学》第1期。

黄亚利2017一部个人的史诗——传记电影<戏梦人生>评析》,《传记文学》第11期。

唐晓清喻子涵2017侯孝贤的长镜头与作者电影探讨》,《电影文学》第17期。

  2017镜头下的复调——以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为例》,《大众文艺》第16期。

吴学峰  2017论侯孝贤电影美学的隐性基因》,《华文文学》第3期。

  陈文耀2017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影像语言的隐喻表达》,《大众文艺》第8期。

  2017侯孝贤诗性风格艺术形式概述》,《好家长》第16期。

  2016聚焦侯孝贤与<戏梦人生>的民族性》,《电影文学》第20期。

黄梦玉2016侯孝贤电影声音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位论文》。

谢向优2016侯孝贤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自觉研究》,《山西大学学位论文》。

饶曙光2013电影要从非电影处来:侯孝贤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白睿文朱天文2015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广告与传媒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88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