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浅析当代文艺思潮下的中国现代书法流变*
【时间:2019/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李浩楠】 【已经浏览1344 次】

*本文系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科研课题“中日现代书法流变研究”研究成果。

【提  要】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为各艺术门类的流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代艺术家显示出创作的时代反叛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在新的时代处境中摸索前行,进行了由形式到内容的探索,而创新手段是否有规范,文化性是否是书法艺术中最首要的要求。既急于与传统书法面目拉开距离,又对现代书法的认知模糊不清,成为创变中新的矛盾。

【关键词】当代艺术思潮  反叛  汉字  书法

对于近代的艺术史来说,动荡不宁的社会危机,和战后异化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普遍陷入深深的精神危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产生了悲观绝望的的情绪。与此同时哲学作为艺术的同源形态:叔本华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精神、存在主义……鼓舞着艺术家们追求对于时代处境的表达,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必然无法脱离这些客观存在而独立摸索发展的轨道,这意味着艺术家置身于“复制”“消费”“平面化事物”……的社会氛围中,同时艺术创作与艺术传播有了新的物质基础,人们渐渐从动荡不安与无归属感中复苏,即现代主义——其目的在于绝对反叛传统,用各种形式将其打破。

受时局影响的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将中国现代艺术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八十年代出现了伤痕艺术,反思文革;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转向物质消费的新的生存环境,开始关照个体的体验。八五新潮将对传统的反叛进行到底,主题是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复出,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艺术的价值——凸显人的价值。此阶段的艺术家对自我的认同的欲求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这其实是人们对瓦解的一种封建残余思想体系的彻底抛弃与对建构新的艺术存在方式的极度渴望。由于书法具有悠久的传统,与操作简便的的实用特点,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成为最易于大众运动的艺术,艺术家反思中国文化,直接瞄准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这直接在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书法艺术中激起了涟漪,并直接促成了“现代书法”的出现。现代书法的形成还与日本书法的参照有关,日本书法界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迫开始了现代书法的探索,1922年在东京“和平博览会”上书法被指责为非艺术,这使得日本书法界开始搞创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日本的现代书法得到了质的飞跃。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为“少字数派”和“前卫派”。1985年日本著名“少字数”书法家手岛右卿在中国举办个人书法展,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书法展览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求变中摸索的中国书画家得到了灵感的巨大撞击,这是一种突破民族原始一时的的异域民族的冲击,是更加彻底各加对比强烈的创变启发,使中国书法界开始了中国现代书法流变的大胆尝试,日本的现代书法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性素材。中国书法界开始运用新的思维创作,产生了初步的形态:一种意在摆脱中国传统书法中章法的严禁形式,在数量较少或独个字的书写中,挖掘其空间的组合变化,加强汉字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尝试书写材料的多样性和创新;另一种则彻底抛弃汉字,朝着抽象的符号发展,向绘画的边界靠拢。

“现代书法首展”的创作者做了大胆的探索,但是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方式,即自由的笔墨方式表达意象,用绘画手法一一对应观念。由于现代书法的参与者多为画家,创变激情强烈书法功底不足,外加杂糅对日本现代书法的形式层借鉴,便产生了将汉字置入绘画符号的变形重构的状况,造型性增强,书意感减弱使作品解读具有难度。但无论其探索有何种局限何种问题都是具有绝对价值的,这些探索的结果和经验正是后人接续创变的历史材料。新的问题诞生了:汉字作为植根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倘若融合又该从哪各角度切入。创新手段是否有规范,文化性是否是书法艺术中最首要的要求……既急于与传统书法面目拉开距离,又对现代书法的认知模糊不清,成为创变中新的矛盾。

书法堪称中华文明的载体,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如此举步维艰,在重复和修补的传统中缓慢发展,即便是创变也很难真正像其他门类艺术般明朗,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样的情状也许源于对书法根源与本质的疏忽。书法流变反复寻求与现代环境的切合点,但都以产生自我矛盾的结局以抛出了更加抽象的理论问题,陷入了越发形而上的桎梏,这甚至使书法家产生了“失语”的状态。书法在形象上以汉字为载体,且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汉字密不可分,但书法艺术闪耀的智慧却远非汉字本身所能涵盖。也就是说书法利用汉字形象的表现方式时同时铸入了历史积淀的民族的文化灵魂,古人从文字诞生的一刻开始就赋予其象形的象征意味,无论汉字至今简化到何种程度,都不可否定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时代对汉字的具有文化意味的继承。我们的汉字并非简单地象征符号,所谓符号,存在的意义是与客观一一对应,且包容性强可与各个主体约定意义,但由于缺少民族的历史粘合力,符号通常只能用来一一对应。而是通过汉字的形体不断地积淀着独有的民族文化,与书法成为筋骨与血肉般生长为一体,书法产生时便开始积淀它本体的内涵,并逐渐为自己的边界勾勒,从内容上来看我们似乎在对其创新的道路上屡次碰壁:尝试内容突破的同时发现其与形式的不和谐。现实状况是大多数的现代书法创变都陷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倾向。如若书法艺术可以与各艺术门类平等对话,那么为何栖息之地甚少,包容性远不及其他艺术门类,如若说书法是绝对的文化那么其笔墨虚实及其文人趣味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论其文化性与艺术性处于何种比例关系、为书法在新的语境中重新定位找到对应的位置应成为中国现代书法流变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魏学峰1991中国书法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贵州文史丛刊》第2期。

(通信地址: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74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