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讲论相融,知行合一* ——现代汉语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时间:2019/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王晓辉】 【已经浏览1558 次】

 

*本研究系2018年宁波大学教研项目(编号:JYXMXYB201818)研究成果。

【提  要】现代汉语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将“系统讲授”和“专题研讨”相结合;在探究方式上强调“教师问题引领”与“学生话题实践”的互动;在课程考核上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互动与融合;课程拓展上充分利用当代媒介建立课程学习的丰富网络资源。通过课程改革,可以优化学生所学活用、躬身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汉语  探究式教学  课程评价  课程资源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从宏观上看,该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微观上看,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本身具有偏理科或偏工科的性质,较为依赖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它和中文系课程中偏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文学类课程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本身内容庞杂、毗邻知识点多且较为琐碎,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有“感觉课程枯燥零碎、有距离感”等问题,容易产生“书本所学和现实所用是两张皮”的错觉。另外,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更为多元、新兴语言不断出现的今天,该课程若继续沿用“教师讲教材、学生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会遇到诸多挑战。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类的传统课程,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新、学以致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文拟以探究式课程教学为理念,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现代汉语课程为样本,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教与学的多方面“互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语言问题、分析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创新性于一体,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设计,展开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将“系统讲授”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参与比重较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但完全地以“学生为主体”又不适合现代汉语这类理论性强、知识点庞杂的课程。张先亮(2012)曾指出“任何学科不外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一是反映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因此,我们尝试将课程基础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探究式前沿专题讨论相结合——在对每一版块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后,联系现实语言生活或学术动态加入趣味专题或学术前沿专题,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和互动讨论。比如在讲授完“语音”知识要点后,结合地理语言学,加入趣味专题“声调的多样性与区域气候差异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嗓子干燥与湿润状态下发声的特点,让学生借助已学的语音知识展开互动体验和延伸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和现实分析应用之间的认识和体会。

二、探究方式上强调“教师问题引领”与“学生话题实践”的互动

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学现代汉语有什么用”的疑惑。宗守云(2000)曾指出“现代汉语之所以被认为无用,是因为它的理论某种程度上被架空从而远离了事实”,因此,除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外,本课程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联系当下的语言生活,以身边的语言事实或语言热点为导向,按兴趣组成小组进行话题实践,通过学生的“语言调查——ppt话题讲解与讨论——互动点评”等环节,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应用到分析现实语言现象中来,注重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躬身实践紧密结合。

(一)“教师问题引领”的导向

1.空间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十字街头的现代汉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汉语的课程学习也需要“边学边走,边走边学”。这一导向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关注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语言现象或语言问题,展开对十字街头语言文字的调查,如关注十字街头的城市公益宣传语、店铺命名、广告招牌名称、车贴语等的语言特征或语言问题。比如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分析某市的房地产广告“买房子送老婆”的歧义问题(买房子送给老婆/买房子就会赠送老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音学及修辞学知识,分析某市城市治堵公益宣传语“行车礼让斑马线,文明安全又畅通”的押韵问题(行车礼让斑马线,文明畅通又安全),继而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调查更多的房地产广告或城市公益广告展开专门的话题实践研究。

2.时间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新兴语言现象中的现代汉语

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现代汉语课程也应引导学生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把握当代新兴语言现象的脉搏,建立已有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和当代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知识,分析新兴网络流行语、新兴校园口头禅、微信或微博语体等的语言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综合分析新兴的、陌生的语言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验证和反思已有体系的理论涵盖性及适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和质疑精神。

3.实例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趣味语料中的现代汉语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具体的例证,语言学也不例外。由于现代汉语涉及的问题都较为抽象,如果想把某一语言现象讲解得清楚透彻且具有吸引力,离不开具有典型性的趣味语料的帮助和支撑。诚如宗守云(2000)所说:“趣味语料可使现代汉语课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变难学为易学”。因此,不仅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中要重视趣味语料的作用,在学生的话题实践中更要引导他们关注和搜集趣味语料,并引导他们学会从趣味语料出发分析其背后的现代汉语问题或语言学规律。如引导学生关注新兴网络流行语“吃土、A4腰、佛系、小鲜肉、辣眼睛、美男子”等的隐喻转喻问题,以及网络流行三字格“高富帅、白富美、矮挫穷、土肥圆、卑贱二、呆宅萌”等的指代问题。

以上三个导向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汉语就在现实生活中,教材中所学的抽象知识点可以直接应用到活生生的语言生活当中。这三个导向不仅有利于现代汉语走下“神坛”变得更加接地气,从而促使学生建立书本所学和现实所见之间的体验与关联;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实际语言问题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学生话题实践的成效

邵敬敏(2002)曾指出“现代汉语课程实际上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现代汉语的课程实践中来,是该课程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的重要一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进行话题实践的探究环节,目前已在多届本科生中进行过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这一环节不仅引起了学生探究语言问题的极大兴趣,而且在他们后续的学习中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很多学生将课堂实践过的话题内容和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整合,并综合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评价意见继续进行修改和深化,积极参与后续的各种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本科生论文的撰写,这些表现优秀的话题可例示如下:

 

以上引导学生结合趣味语料对十字街头语言现象、当下新兴语言现象展开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语言现象的兴趣及能力,而且充分给予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语言问题的空间,能够让学生在所学活用的成就感中,进一步促进他们自主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增强他们“活学活用”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后续从事语言学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以及考取语言学的硕士、博士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

三、课程考核上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互动与融合

传统的现代汉语课程考核多借助考勤、平时作业(例如练习题或小论文等)、期末成绩来给学生打分,终端多体现为知识性考核,成绩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探索过程及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多有忽视。王苹(2008)曾提出“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本课程改革在借鉴此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过程评价机制,尝试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并相互呼应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设置参数考察学生在专题讨论、话题实践、互动点评及课外思考等环节中的自主参与效果、创新程度及综合能力,并对个体内的差异进行量化评价,细化过程评价模式的同时,间接优化结果评价模式。借助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把握学生过程参与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

四、课程拓展上充分运用当代媒介多方面建立课程学习的网络资源

在辅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络课程,一方面给学生推荐《现代汉语》相关的专业口碑网站及实用类语料库(如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等),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话题实践环节使用;另一方面抓住当代学生喜欢看手机、玩微信的习惯,推荐或自建现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如语言学科普、语言学微刊、语言研究、汉语堂、语言学午餐、元任对外汉语等)、QQ群、微信群等,适时介绍或推送现代汉语的趣味问题和趣味文章(如微文“文学女青年与语言学男青年的初恋”“聊天‘嗯’‘嗯嗯’的区别”“网络热词‘呵呵’的来源”“惹恼女朋友的N种说话方式”等),同时将受课堂时间限制、没有来得及展开的相关问题、话题、资料等上传至微信群或公众号继续引发大家讨论,并及时答疑解惑,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和网络资源将课堂内外、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

总体来看,本文强调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探究实践相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有所知与学有所行的互动。本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及最终的落脚点如下:

第一,强调《现代汉语》课程学习的问题意识,以热点问题、专题讨论等切入课堂,引导学生将静态的教材知识点和动态的现实语言现象相结合。以问题切入并辅以专题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躬身实践,启发学生学会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并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将感兴趣的语言学话题呈现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实践,不仅有利于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优化,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养成。

第三,构建师生间互动的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微信、QQ、贴吧、微博等现代媒介和学生展开互动,将课程内外、线上线下的交流有机融合,使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相呼应。通过课程教学的多方参与及互动探究,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邵敬敏 2002《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第12期。

  2008《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期。

宗守云 2000《趣味语料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使用》,《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张先亮 2012《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通信地址:315211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3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