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浓妆艳抹开新词 ——论温庭筠《菩萨蛮》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时间:2019/5/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裴 蕾】 【已经浏览1801 次】

  【提要】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其词作辞藻靡丽,结构绵密,主旨婉曲,风格浓艳,在古代文人中别树一帜。他在创作中尤其擅长运用大量的色彩意象,以达到丰富词意、渲染词境、奠定词风、增强情感的效果,这也形成了他词作中的一大特色,为后世所推崇学习。本文通过对温庭筠的代表作《菩萨蛮》十四首的分析,旨在总结其词作中色彩意象的特点、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温庭筠色彩意象花间词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文人,他精通音律,诗、词、骈文、小说兼擅,是晚唐文学潮流的引领者。他在词作上的成就尤为显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温庭筠位列花间词人首位,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温词常以色彩丰富的意象闻名,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表意之象,对作品意境、风格的形成,作者情感的表达、读者阅读的审美体验都有重要影响,对意象进行色彩描绘是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温庭筠将这种手法运用到极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花间集》收录他的词作多达66首,其中有《菩萨蛮》十四首,这组词意象色彩感强烈,不失为温词中色彩意象运用的典范。

一、色彩意象的特征

(一)色彩丰富

色彩丰富一指颜色种类多。《花间集》共收录了五百多首词作,根据整理其中对色彩意象的使用高达千次,平均每首词使用两至三次,足见花间词人对色彩意象的情有独钟。而其中收录的十四首《菩萨蛮》亦是“色彩斑斓”,“黄”“白”“绿”“红”“黛”等颜色频繁出现在这组词中,如: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花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这首词中光直接表示颜色的字就有“翠”“金”“碧”“青”四种。而对于同是绿色的意象,作者也选择了不同的字词去区分,“翠”绿的尾巴、“碧”绿的池水,既避免了重复又精准地概括了不同意象的特征。

色彩意象不单单指有明确的颜色修饰的意象,如“水精帘里颇黎枕”一句,“水精”指水晶,“颇黎”指玻璃,它们本身晶莹剔透的颜色就已经起到了色彩表意功能。而上词中的“海棠梨”“飞蝶”亦是如此,虽然没有明确的色彩字,但海棠梨花是红色的,飞蝶是白色的,它们也产生了色彩效果,这样看来,上词一下就囊括了“黄”“绿”“红”“白”这四种花间词中使用最多的颜色。不过这种色彩是潜在的,不是直接的色彩呈露,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读者的联想。

色彩丰富又指同一颜色的分类多。白色有“皎”“皓”“雪”,绿色有“翠”“青”“碧”,红色有“朱”“绛”“赤”……正如袁行霈先生评价温词“视觉方面,仅用‘红’字就达16次之多,如艳红、香红、愁红、红烛、红袖、红粉等。”对于颜色的细致分类,也使得色彩意象更为丰富、意象刻画更为细腻。

(二)色彩意象组合具有和谐美

诗词中色彩意象的组合与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讲求和谐平衡的美感,这在温词中也有体现,最典型的当属词作中绿色与金色的交缠,如: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这首词上阙写暮春时节楼外绿柳摇曳、怀想离别时青草萋萋,清新自然;下阙写楼内构造精致,装饰着金色翡翠鸟的摆件上摇曳着香烛,华贵富丽。两种用截然不同的色调描绘的场景碰撞在一起,形成跳跃的色彩变化,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冲淡了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华丽辞藻”。淡雅的绿色平衡了浓艳的金色,给极绮靡的温词中增添了一缕清逸之风。

纵观《菩萨蛮》这组词,其中有八首直接出现了绿色与金色的组合,剩下的几首,通过对意象隐藏色彩的分析,也都呈现出了不同色彩的组合。金色和绿色在这里分别代表了温词色彩意象中的两大类别,一类是用来描述宫闱闺室的浓郁之色,一类是描述自然风物的清淡之色,两种色彩意象的组合构成了富艳之境与清丽之境的有机调和,可谓温词的一大特色。

二、色彩意象的作用

(一)凸显意象的特点

通读温词,不难发现温庭筠用词多用名词,少叙事连接词,名词多则事物多而内容丰富,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其大概是以此说明温庭筠绮艳香软的词风正是来自于词中大量名物意象的使用。

然而,单只有名词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足够的修饰才凸显意象的特点,运用色彩意象就是途径之一。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中的“鹧鸪”这一意象,鹧鸪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据统计,《全唐诗》中含“鹧鸪”意象诗约128首,《全唐五代词》中含“鹧鸪”意象的词约10首,《全宋诗》有“鹧鸪”意象诗约172首。这里我们用刘禹锡的《踏歌词》中“红窗映树鹧鸪鸣”与温词中的“双双金鹧鸪”比较,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金鹧鸪”的形象魅力更大,特点更鲜明。《菩萨蛮》中的“翠翘金缕”“玉钩”“红丝”“青琐”等意象中的色彩也是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色彩放大了它们的特点,赋予了它们魅力,使它们从同类意象中脱颖而出。

(二)增强感染力

色彩本身就是极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感官。而在文学作品中,色彩意象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让作品更具有画面感,它还能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色彩的选取也是作者情感的物化的过程,如:

菩萨蛮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这首词的首句以月亮为描写对象,运用了双重色彩:“明”和“梨花白”,作者通过这两个色彩意象描绘出了一轮皎洁皓白的月亮。紧接着他写“金雁”“芳草绿”这两个色彩对比强烈的意象,此时画面已基本呈现出来。最后将暗含了主人公寂寞惆怅的黯淡植入“杨柳色”中,与前文的芳草形成又一个对比,至此,情绪也上升到了顶峰。这样一来,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极富感染力。

(三)渲染意境

词以境界为最上,而意象则是诗词意境产生的基本要素。正如上文所说,温庭筠多用华美的辞藻,艳丽的色彩作词,如“金缕”“玉钗”“翠翘”“翠幕”,如果将这些意象前面的色彩词删去变成“羽毛”“发钗”“尾巴”“帘幕”,很明显后者就失去了温词特有的绮丽香艳,显得单薄,失去了光彩,也就没有渲染词的意境一说。所以说,色彩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温词雍容华贵的意境的产生。

(四)奠定词风

关于温庭筠词作的风格,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说道“《花间》词十八家,约可分为三派:镂金错彩,缛丽擅长,而意在闺帏,语无寄托者,飞卿(温庭筠)一派也。”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刘融斋谓“飞卿惊艳绝人。”而王国维认为“深美闳约”不足,“惊艳绝人”差近之耳。从意象方面总结来说,温词的风格是辞藻华美,意象选取广博且慎重。这在色彩意象上正可以体现,反言之,色彩意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温词镂金错彩、深美闳约的词风。

此外,叶嘉莹从艺术角度评价温词说“飞卿词多为客观之作”。我认为这一评价是建立在温庭筠的每一首词都精致如一幅画的基础之上的,纵观《菩萨蛮》这组词,“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从室内到室外,从静物到动物,温庭筠对色彩的精准运用使得意象刻画细致,而精湛的技巧也使得词作缺乏了一些真实感,展现出冷静客观之美。

叶嘉莹又说“飞卿词多为纯美之作……所谓纯粹的美,但表现于颜色、线形、声音诸元素之和谐的组合中,而不牵涉任何意义者。”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去深究温词中的婉曲隐晦的含义,光是其中金碧华丽的色彩、抑扬顿挫的音律,就能带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如“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一句,“凤凰”“金缕”“牡丹”这几个色彩意象组合在一起,勾画出一幅微雨花鸟图,再联系听觉与嗅觉,读者仿佛已经置身于“鸟语花香”之中,又何必执着于什么姑娘出嫁的怅惘之深意。我认为这就是叶嘉莹所谓的纯美,而这种纯美的体现不乏色彩意象在其中的推助。

三、色彩意象的影响

中国文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文人墨客们早已能熟练地将色彩意象运用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色彩来传情达意。田园派用淡雅的色彩为我们勾勒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现实主义诗派用灰沉冷暗的色调将过去、现在娓娓道来;边塞派用红旗、黄沙、金戈揭露战争的残酷……温庭筠不是第一个用色彩写词的,但他却是第一个大胆运用浓妆艳抹的色彩去作词的人。如上文提到的“金鹧鸪”,在他之前不乏使用鹧鸪这一意象的诗词,但他是第一个为鹧鸪添上一笔金色的词人,李煜《更漏子》中“画屏金鹧鸪”就延用了这个意象。而韦庄《菩萨蛮》其一中的“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与温庭筠的“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也颇为相似。由此可见,温词中色彩意象的运用对后世的影响深厚。

温词在艳丽处着笔,促成了晚唐诗词风气的形成,开启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奠定了词以婉约、柔媚为宗的美学特质,他开创的运用“浓妆艳抹”的色彩意象进行诗词创作的先河,为词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式园地,影响了五代词乃至整个花间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左其福谈宝丽2009论花间词的色彩与情感》,《中国韵文学刊》第2期。

袁行霈1987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筠2005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新探》,《西北大学学位论文》。

王娜娜2013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研究述评》,《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第6期。

吴师兰2016温庭筠菩萨蛮意象中色彩的表意功能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第1期。

李冰若1999栩庄漫记·花间集评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1998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叶嘉莹2014迦陵谈词》,三联书店

田贞2013论温庭筠在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语文学刊》第12期。

(通信地址:210037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07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