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张溪: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1 】 【作者: 张溪】 【已经浏览2399 次】
  【提  要】叙事策略的构建与运用是一部纪录片的基础。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策略的创新性,探究影片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成功之处。
  【关键字】《我在故宫修文物》 叙事策略 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文物修复工作者为主人公的专题纪录片。播出后,在各大视频平台掀起观看和讨论的热潮,一跃成为网红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究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创新的叙事策略,近距离展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生活,刻画了一群坚守本心的中国“工匠”,传递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以“故宫”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很多,如《故宫》、《故宫100》、《故宫的至宝》等。这些纪录片大多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讲述,展现了故宫建筑的宏伟,器具的精美,历史的变迁。这种叙事策略使观众感受到了故宫厚重的底蕴,却也产生了距离感。《我在故宫修文物》另辟蹊径,以“我”为主体,从一个平民日常工作生活的视角切入,讲述了文物修复专家们在故宫工作的故事。
 
  他们是做着“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的顶级文物修复师,他们经手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但在摄制组的镜头中,修复师们并不是如想象般的严肃古板,而是平易近人的。他们和普通上班族一样刷卡上下班,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漆器组在修复乾隆御稿箱时,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问题,但还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生漆,冒着危险亲自去采漆;陶瓷组在修复唐三彩马时,为了能还原得尽善尽美,亲自去调研相关的文物,不停地琢磨;钟表组在修复钟表时,因为湿度的微小变化,使修好的钟表底座又出现了问题,要反复调试;而在工作闲暇的时候,修复师们也会逗猫、打杏儿、种花栽树、弹吉他,将出宫抽烟称作出“特殊任务”,退休后的梦想是体验一次滑翔伞。
 
  《我在故宫修文物》选取了文物修复师为主人公,全程以修复师们的对话为主,讲述了一群可爱的人,发生在故宫里面一些亲切的故事。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故宫,而不再是“仰之弥高”,符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该片在展现修复师们专业性的同时又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化,拉近了观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既感受到了故宫的深度,又感受到了故宫人情味儿。这让观众觉得这些大师背后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光环,就是他们中普通一员,但又散发着诱人的专业知识、高超技艺、以及持之以恒的芬芳魅力,让人久久不能忘却。
 
二、板块式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一部纪录片的骨架,支撑起纪录片的全部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大多纪录片选择线性叙事结构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了板块式叙事结构。板块式结构起源于《公民凯恩》,“以情节的因果链作为主轴的传统叙事模式便被打碎,时间序列也被打散,故事被分割成若干若断若续的片断,同一事件有时又从不同人的视角给予重述和剖析”。板块式叙事结构不需要因果关系,创作者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庞大复杂的素材中进行挑选,实现有效的归类和总结。 
 
  影片中有一幕是钟表收藏家黄嘉竹向王津师徒炫耀维多利亚时期的怀表,在周围人的赞叹声中,黄嘉竹问王津,“故宫有没有这样的表,这上面有女王的签名。”王津仔细端详了一番后诚恳地摇了摇头,黄嘉竹心满意足。还有织造缂丝的陈扬,影片中她笑着说年轻人都不太喜欢这种比较费时费工的事情,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吃。但工作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推着她去承担。虽然二者属于不同的板块,但都展现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匠人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按照修复文物的类型分为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有不同的主人公和故事。但又提取了它们之间相同的部分,比如“师傅”与“徒弟”的互动,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修复师们内心的坚守与现代社会的浮躁的对比等,使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再用旁白、空镜头画面和音乐人为地将素材进行串联。通过提取各板块中的相同的部分,总结共同的思想情感,使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更具条理性,从而带给观众印象更深刻的观看体验。 
 
三、细节化的人物塑造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纪录片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多通过被记录者的形象、语言,以及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来呈现。这些细节的刻画更容易传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使人物内在精神更加饱满真实,并借此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制作组使用大量近景镜头记录了文物修复师们工作的细节。钟表组修复师王津性格腼腆,为人低调。为了故宫90周年纪念,王津师傅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来修复乾隆皇帝喜爱的一座的大型钟表。出了问题,他反复调试,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王津师傅在片中说,“干时间长了就磨出来了……主要你还得喜欢它,越干越有兴趣你就能坐得住,也不觉得枯燥。”当看到钟表修好后能够重新动起来时,王津师傅脸上露出满足与欣慰的微笑。而当修好的钟表只能以静态的形式陈列在展馆时,王津师傅沉默的神态,让观众和王津师傅“有点心疼”的惋惜情感产生共鸣。木器组的屈峰用最简单的话便讲述了古代“格物致知”的道理,“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他认为修复师的成功不仅仅是修好了一件文物,更重要的是通过修复文物传递文化的价值。
 
  萧寒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在冷冰冰的古董,一个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所有的东西,我觉得它不是说我想要去拍修文物这件事,不只拍一个技艺,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影片从对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语言等细节入手,生动地展现了每一位文物修复师们的自身性格,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魅力和精神。
 
四、结论
 
  《我在故宫修文物》选取了平民化的视角,贴近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同时又展现了故宫鲜为人知的一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既符合观众近距离感知修复文物的神秘又能满足普通观众对修复师们不为人知一面的猎奇心理。运用板块式叙事结构,交叉描述了故宫修复师们的工作状态,展现了文物修复的技艺和师徒世代传递的精神。最后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人物形象饱满,展现了文物修复师的魅力和品格。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创新性叙事策略也值得纪录片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燕  俊2009《结构的意义:电影板块式叙事结构研究》,《电影评介》第24期。
孙  琳2018《将打动自己的普通人故事传达给观众——专访著名纪录片导演萧寒》,《影视制作》第24期。
安  康2017《<我在故宫修文物>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讲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7期。
王婉妮2016《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在宏大叙事纪录片中的作用——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现代视听》第12期。
(通信地址:201800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0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