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娜仁:全球竞争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18/8/29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5期 】 【作者: 娜仁】 【已经浏览2073 次】

  【提  要】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问题,“培养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针对“全球竞争力”的培养,语文教育所指向的是4Cs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本文在厘清“语文核心素养”与“全球竞争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全球竞争力”的培养所做出的贡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基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的语文教学走向建议,力争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更多“宽视野,高格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青年学子。
  【关键词】全球竞争力  语文核心素养  探颐

  一、全球竞争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语文核心素养

  自2014年高中语文课标修订之日起,“语文核心素养”即成为众诉纷纭的热词。其包含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能够在一个当代合格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什么?能够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在他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上留下什么?为了弄清语文的功能,才有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①]如果把语文和素养分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

素  养

内  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整合与证明

交流与语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联想与想象

实证与推理

批判与发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欣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表1[②]

  (二)全球竞争力

  全球竞争力指向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在全球化极度普及的今天,各国之间竞争激烈,而国与国竞争的核心实则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保持和提升竞争力,需要特别重视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关键要素:人才与创新。”[③]所以教育的目标意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关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该具有何种素质,笔者采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中的定义,即既有身份认同之根、又有国际理解和跨文化能力,既具有科技、外语的硬能力又具有4Cs的软能力,能够自我规划和负责任地行动。

  (三)“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全球竞争力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并非一蹴而就,那么语文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必然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即为各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实则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不谋而合。

  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直接指向的“全球竞争力”是培养以4Cs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者。

  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全球竞争力

  4Cs能力是美国2007年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中包含的四项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Critical-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创造力和创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些能力简称为“4Cs”。跨文化能力是一种包括内在文化意识、态度,以及外在知识、技能的能力组合。而其所涵盖的对自身和其他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协调能力等恰恰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所需要的能力。本节意在建立“语文核心素养”与4Cs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之间的联系,基于新修订的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新版课程标准)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4Cs能力的突出贡献,力争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终身学习人才。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4Cs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沟通与合作

  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其内涵指向“语境与交流”,新版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课程目标中“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以及“语言梳理与整合”都是明确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要指向语文的工具性特质,其在语文课堂的训练主要基于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在课程口语交际环节以及日常提问中得以提高,通过逻辑思维的启发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所思所想。书面表达部分主要针对写作,而写作也是中、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而沟通能力的实质就在于表达,它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合适的讲话时机,清晰地表达观点和组织语言,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交媒介,“判断对方的理解水平并给出相应的解释。”[④]而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而良好的合作给予有效的沟通,合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顺畅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对于合作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学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发展批判性思维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直接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以及“提升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对作品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思维链条的形成,而对作品的鉴赏与评价实则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是关于文学类作品阅读和理解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加上近年“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提倡,使得阅读理解几乎没有标准。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有其专业性,而多元解读也必须是基于一定标准的解读,所以批判性思维并非为了“求新”或者“立异”,而是真正基于广阔视野的多角度思考。这种在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思维与方法也可以有效应用于其他领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育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涵基于三点: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和表现与创新。语文是一门教会人发现美、体验生活的学科。“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一点上语文和艺术具有分工的关系。但是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方面,也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⑤]而基于“全球竞争力”来讲,我们这一部分重点谈“语文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相关描述是“美的表达与创造”,语文教学过程中鉴赏、写作指向这一目标,而且从互动的角度分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也十分有利于创造素养的养成。

  (二)跨文化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新版课程标准中体现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体现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而跨文化能力指的是对自身和其他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协调能力等。二者在内涵上非常契合。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还有“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跨文化专题研究”等专题。

  “跨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语文学科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等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关注并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一种跨文化理解的意识与态度。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语文核心素养”与“4Cs能力”的分解对应是为了表述与阐释,而真正培养过程中任何素养或能力的养成都是不可分割的,是齐头并进的。

  三、建议:“语文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基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的语文教学走向

  (一)重合作式探究

  无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全人教育”还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都应该注重合作与探究。合作,是当今站在全球舞台上的必备素质,同时,在语文学科中,有效的合作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而合作式探究可以使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相互启发,有利于其思维的养成与提升。

  (二)开发以“国际理解”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教师要有意识并逐步探索以“国际理解”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⑥]。新版高中课程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如果能够开发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两者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全球观,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弘扬传统、包容外来”的大格局。

  (三)通过教育戏剧提升创造素养

  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各种方法和活动的总称,它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从做中学”。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呈现形态主要表现为“课本剧”,想要完成一出课本剧,首先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编写剧本、选角、排练等直至演出的整个过程实际是学生思维迸发,提升创造素养的过程。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能够考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今信息技术发达,多媒体设备的多样化导致教育技术多样化:TED、慕课、讲坛、影视节目等多种渠道都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尤其近来的一些电视节目十分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譬如《开学第一课》丰富学生学识、《信中国》使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培养奉献精神、《朗读者》带领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等等。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和筛选信息。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制定20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王宁2016《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中学语文教学》第11期。

  彭郑梅、郑太年、邓志伟2016《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潘宏琴2016《美国基础教育4Cs基础目标框架及其实现途径》,《苏州大学》。

  戴湖松2017《基于国际理解的全球意识的课程整合》,《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第1期。

  (通信地址: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①]王宁2016《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中学语文教学》。

[②]王宁2016《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中学语文教学》。

[③]彭郑梅、郑太年、邓志伟2016《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④]潘宏琴2016《美国基础教育4Cs基础目标框架及其实现途径》,《苏州大学》。

[⑤]王宁2016《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中学语文教学》。

 

[⑥]戴湖松2017《基于国际理解的全球意识的课程整合》,《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54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