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赖璐瑶:用现代语法观谈《助字辨略自序》虚字分类
【时间:2018/7/21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1期 】 【作者: 赖璐瑶】 【已经浏览2250 次】
  【提  要】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自序》首次对助字进行了分类整理,将其概括为30类,但划分标准存在问题,影响读者对文言虚字的理解把握。用现代语法观对其进行探讨,发现这30类助字实则可归纳为虚词、实词、语用现象三大类。其中虚词不到一半,实词所占比例颇大,语用现象的数额也较为可观。
  【关键词】助字辨略  虚词分类  探究
 
  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云:“其类凡三十:曰重言,曰省文,曰助语……曰实字虚用。”这30个类的划分,存在诸多问题——种类繁杂,且划分标准并不统一,甚至有些两两之间很难区分,极易混淆。通过对其分类及所举示例的研究,将其与现代语法体系进行对比,发现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这三十个类属于虚词的不及一半,有相当一部分在实词之列,而另一部分实则为语用现象。
 
一、虚词
 
  现代汉语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4类。而《助字辨略》中,发语辞,助语、断辞、顿挫之辞,疑辞、咏叹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承上、转下,则可分别对应为现代汉语的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4类。发语辞,大致对应为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发语辞,如夫盖繄维是也。”这里的发语辞,指句首助词,即放在句首,预示随后发言的虚词。所举示例“夫”“盖”“繄”“维”,均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表关涉对象的介词。
 
  助语、顿挫之辞,基本上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助语,如无宁灾患之宁,尹公之佗,庾公之斯二之字,是也。”这两句中的“宁”“之”没有实义,为助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对应。“顿挫之辞,如孝弟也者,其为仁矣,是也。”这里的“也者”“矣”即为顿挫之辞,没有实义,只在结构上起到一定的停顿作用,对应为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疑辞、咏叹词、语已辞,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相对应。“疑辞咏,叹辞,如乎哉邪与是也。”刘淇在此将“疑辞咏,叹辞”二者并提,归为一类,要求二者兼具,实际指同时表达疑问和感叹的语气词。譬如刘淇释“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论语》)云“乎哉,反设之辞,兼疑叹二义”。所以《助字辨略自序》所言“三十类”实际上是“二十九类”。另外“语已辞,如而思是也。”刘淇认为“语已辞”和“发语辞”相对,两者分别居于句末和句首,位置不同,功能相似。两者同为虚词,但从刘淇所举示例可以看出,“发语辞”大致对应为现代汉语中的介词。而“语已辞”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词,譬如思、而。(《国风》)“不可求思”,毛传云:思,辞也。刘淇认为,凡“思”在句尾者,语已辞也。(《论语》)“偏其反而”,(《汉书·韦贤传》)“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师古云:而者,句绝之辞。与此相同的还有“兮”,其用法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词。
 
  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承上、转下,这几类则与现代汉语的连词功能相似。“设辞,如虽从假藉是也。”这里的“虽”“从”“假”“藉”,均表假设之义,故被称为“设辞”,但其语法功能实则为连词。继事之辞、或然之辞,虽意义各有不同,但在语法功能上和设辞一样,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别异之辞,如其于若乃是也。”“转下如然而,抑又是也。”通过将刘淇关于二者的分析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别异之辞和转下,二者语法功能相同,均为表转折的连词。区别在于:别异之辞指单音节的,如“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中的“乃”;而转下为复音词,譬如“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中的“然而”。另外与转下相对应的承上,也属于连词,譬如是故、然则等。
由此可见,以上所提13类助字基本上可分别与现代汉语4类虚词对应起来。
 
二、实词
 
  在刘淇自序所言30类虚字中,还有不少与现代汉语实词相对。譬如语辞、叹辞,急辞、缓辞、专辞、仅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断辞,原起之辞。
 
  语辞、叹辞,对应为现代汉语的叹词。“语辞,如夥颐,馨那是也。”这里的“语辞”,指有声而无本字的助语辞,是表达感叹时发出的一种声音。譬如(《史记》)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夥颐”,在此为惊叹之声,对应为汉语实词之列的叹词。除此之外,“叹辞,如呜呼,嘻嘻是也”中的“叹辞”也是如此。
 
  急辞、缓辞、专辞、仅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断辞,均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急辞,如则即是也。缓辞,如斯乃是也。”其中“则”“即”“斯”“乃”的语法功能基本上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关联副词。“专辞,如独唯是也。”其中的“独”“唯”等在语法功能上可归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而“如稍略是也的仅辞”则相当于现当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如将殆是也的几辞”则相当于现当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极辞,如殊绝尽悉是也。总括之辞,譬如都凡无虑是也。”二者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语法功能也均可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据刘淇所言,主要区别在于一为单音节词,譬如殊、绝、尽等;一为复音词,如:都凡、无虑等。其中“都凡”为同义复词。而断辞,即表决定、果断之词。“信”“必”“也”“矣”等,大致可对应为现代汉语中表肯定的副词。
 
  原起之辞,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相对应。“原起之辞,如先前初始是也。”这里的“先”“前”“初”“始”,在该书中又被称为“追原之辞”。这四字均有实义,为表示时间的名词,同为解释虚字的王引之《经传释词》就并未收录。
 
三、语用现象
 
  刘淇《助字辨略自序》所言助字30类中,除了一部分为实词外,还有一部分并不是对词类进行划分,譬如重言、省文、通用、方言、倒文、实字虚用,我们可以将其归为语用现象。
 
  重言,指两字同义而复用,如:刘淇解释“将庸何归”(《左传》)时指出:庸,何也。二者互释,均表示哪里的意思,在此为重言。而此处的“重言”与其说是词类,倒不如说是一种语用现象更为贴切。“省文,如虽悔可追,不曰坚乎是也。”这里的“虽悔可追”应为“虽悔不可追”,“不曰坚乎”应为“岂不曰坚乎”,“不”与“岂”本可出现而被省略,这种现象被称为“省文”。“通用,如无亡,犹由是也。”“方言,不成,格是是也。”“倒文,如与其及也,及可数乎,是也。”“实字虚用,如吾今召君之今,时见理出之时,皆即辞是也。”这些均属于语用现象,而并非词类。
 
四、结语
 
  通过用现代语法观对《助字辨略》所言30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刘淇在该书自序中关于助字的分类存在问题,而该书所列虚字,部分有实词之嫌,还有部分属于语用现象。这一思想前提的树立,有助于我们从“纵”、“横”即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去审视和学习《助字辨略》,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总体面貌,进而为汉语词汇的科研、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刘淇2004《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
  吴文淇、张士禄198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鹏丽、陈明富2006《试论<助字辨略>的成就与不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引之2016《经传释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通信地址:266071  青岛大学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06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