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吕坤鹏 杜冰卉: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探赜*
【时间:2018/4/10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吕坤鹏 杜冰卉】 【已经浏览1887 次】
  【提  要】“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是一种强化运用“现代型思想”视野进行专题写作训练的教学新探。该视野以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辩证法等现代思想、思维或视角为主;兼有质疑、批判、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后现代思想、思维或视角;辅之以民本思想、孝悌观念、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思维或视角。在实际操作中,每学期结合教学篇目设置2至3个议论文写作选题,譬如以“论‘有容乃大’”“论‘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论‘人与自然’”3个论题进行写作训练,但要求每个选题或切入现代思维视角,或后现代思维视角,或传统文化思维视角,或综合兼顾。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写作实践  教学  探颐
 
  大学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更是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等素养成长的温床。在国学复兴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以期为大学生提供一片“精神成长”的诗意空间。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全国各地一线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改。然而很多改革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畴,旧瓶装新酒或者换汤不换药。为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发展和更快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我校李建武博士后、副教授提出了“‘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的新教学理念,笔者参与了其主持的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进行了共计8学时的4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与指导,开展了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本论文正是该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李建武老师2016年、2017年发表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一起,用以阐述“现代型思想”视野在《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现代型思想”下《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与人文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徐中玉先生在《大学语文》第十版前言中提到:“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通用基础课程,是培养新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不能离开人文性而存在;同样离开工具性,人文性将无所依附。”。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人文性与思想性密切相关,人文思想是《大学语文》之魂,而写作是带着思想跳舞的文字艺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成就大小与《大学语文》重人文性的定位息息相关。很多大学生在经历十年寒窗、鱼跃龙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缺失奋斗目标,陷入迷茫困惑之中,将大把的光阴消磨于影视剧、网络游戏之中,缺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奋斗精神。面对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与不知所措,其失意、自卑、神经衰弱,甚至投毒、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夏中义教授曾对此焦虑地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灵魂发育期’,大学生在中小学已经缺了课,不能在大学再缺课了。”在此情形下,大学语文教学在关注、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方面需发挥积极作用。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恐难达到预期目标和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与形势发展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呼之欲出。
 
  (二)“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教学理念简述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结合课程性质和学校实际,探索了“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的新教法,并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课题组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的思想教育首先应以现代思想为主,譬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辩证法等思想就是现代思想的重要成分;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譬如质疑或批判的眼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思想,譬如民本思想、孝悌观念、以和为贵等。这是一种融汇“现代型思想”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新探索。该教法旨在凸显大学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型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以提高学生运用前沿武器进行思辨和写作的能力,进而尽快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要有效运用此教法,尚需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需学习和熟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代表思想,加强理论修养,寻求大学语文教学篇目、写作实践与“现代型思想”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受、运用现代型思想指导学习和写作实践。在具体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注意将理论阐发与文本分析、思维训练、写作实践四者有机结合。
 
  其次,以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为主,运用自由、平等、理性、唯物主义、辩证法等视角进行文本解读和写作实践。为更好地践行上述理念,教师需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思辨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凸显辩证法思维。
 
  再其次,以后现代思想、思维和视角作为有益的补充,提倡质疑、批判的精神以及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通过广泛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启发式、问题驱动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墨守成规,不盲从权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推陈出新。
 
  第四,以传统思想文化、视角作为有益的补充,突出中庸之道、民本思想、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爱国、爱社会等精神对当代学子的人文观照,鼓励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避免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典忘祖,迷失方向。
 
二、“现代型思想”视野在《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西方现代思想的领军人物杰姆逊认为:“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陈嘉明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中强调:“不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总之都标志着某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鉴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学理的复杂性,我们在教学中力求避免过多的理论阐述,重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指导文本分析和写作训练。学生凡是以此视角、视野进行写作实践,皆可视为“现代型思想”指导下的写作。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按照“文本解读——写作提示——写作实践”的模式进行,即先运用相关思维方式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进而设置恰当的写作题目由学生分享思路,然后教师进行写作提示,最后预留6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课堂内完成写作训练,写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一)论“有容乃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之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结合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中的这些篇目,笔者让学生以“有容乃大”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在学生正式动笔之前,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如下写作提示:1.可结合现代性思想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论述容忍的重要性,可结合儒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观念论述容忍的现代意义;2.可用辩证法思维论述容忍要有底线和限度,过度容忍反而会纵容对方的嚣张气焰,“助纣为虐”;3.可联系中庸之道等来阐述容忍要适度,“过犹不及”“是可忍孰不可忍”;4.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阐述包容性在政治领域的运用。在建设民主型、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政府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倾听来自底层民众的声音。后来学生在写作中旁征博引,对此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地论述,形成了鲜明的论点和事例论据。一是时代是日新月异的,要想保持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拥有容纳的胸怀。只有像大海一样包容,个人才可能是时代的领头羊,民族才会更加繁荣,国家才会国家富强。如日本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进行明治维新,国力大增;清代中国闭关锁国,终至落后挨打。二是宽容绝非宽大无边,而必须遵循法治和道德规范。面对贩运毒品、枪支弹药问题,面对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行为,我们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三是包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面对矛盾冲突,“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如马加爵、林森浩不能容忍室友,因为一些矛盾摩擦,铤而走险,最终酿成惨案。四是对自己也应持包容的态度,凡事不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背负过重的心理包袱。譬如2014年中山大学某硕士生,因为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和不如意,跳楼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视野开阔,纵横开阖,从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容忍的重要意义,又能辩证看待与科学把握容忍之“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可以说,通过此题的写作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进一步认识,培养他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论“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20世纪最负盛名的演讲之一,集中体现了黑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诉求,该文也被收入《大学语文》第十版。作者马丁?路德?金用他激情澎湃的演说鼓舞了千百万在种族歧视中备受煎熬的黑人们,也点燃了无数人心目中对于自由的渴望。根据这篇演讲稿,笔者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思考,以“梦想”“互联网+”为主题或自定主题,写作议论色彩浓厚的演讲稿并进行主题演讲。这次提供的主题较为多元,意在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切入主题。1.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自由和梦想的追求是启蒙主义以来的一贯主题。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谈“中国梦”,联系个人主义讨论“美国梦”,找到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契合点,探索实现梦想的方式和途径。2.可用辩证法思维分析互联网的利与弊,理性对待“互联网”,趋利避害,使其价值最大化。3.后现代主义“追求把握事物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从同一性思维转向多样性、差异性的思维”,故可鼓励学生用多元化、开放式的观点来看待互联网等问题。
 
  后来在演讲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以“梦想”为主题,抒发自己的个人梦想与社会理想。有人把梦想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相结合,立志成为插画师、服装设计师、漫画家或教师,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重点滴积累。有人呼吁世界和平,有人呼唤青山绿水,有人祈祷世界不再有饥荒。他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把个人梦想与时代、国家梦想相结合,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梦想。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互联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一部分学生关注大学生过度沉迷手机现象(如郭同学计算出我校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列举因为低头玩手机引发的一些悲剧事例,呼吁大家“珍爱生命,远离手机控,不做低头族”。2.部分学生关注“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如某艺人因为不堪忍受网络暴力得了抑郁症导致自杀),分析“网络暴力”背后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呼吁大家独立思考,谨言慎行,拒绝网络暴力,做网络文明人。3.还有学生敏锐发现“互联网”+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认为网络本身无对错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如何利用,讲究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后现代主义视野鼓励创新,提倡多元的思维风格。按照德勒兹的说法:多元论的观念——事物有许多意义,有许多事物,一事物可以被看成各种各样——“是哲学的最大成就”。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的认识,体现了后现代的视角,尊重多元化,心持宽容、理解的态度。为了写好侧重议论性的演讲稿,学生需要了解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视角,教师平时教学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自觉地以多元化、开放性视角来看待、思考问题,树立科学理性的认识态度,训练学生多元化、多维度的认识方式。一些平时较为腼腆沉默的学生在演讲台上侃侃而谈,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次演讲稿的写作训练也培养了学生较为端正的“三观”,对世界充满人文关怀,发挥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作用。
 
  (三)论“人与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一篇,被收入《大学语文》第十版。该文通过人类消灭狼的具体故事,提出了深沉的哲理思考:每个事物都和其他事物联系着,破坏自然生物链中的任何一环,将波及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各种文明及其生存环境。这反映了生态伦理学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让学生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司空见惯,却很难写出新意和深度。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呐喊,已经具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应当说是独具慧眼。如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世界主流性观念。这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后现代视角,因为后现代主义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认为自然具有一种仿如人类的秩序。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了。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地操纵世界,而会对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我们将像对待自己的至爱之人一样呵护它,使它包含在我们之中,成为我们不可侵害的一部分。”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叶同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彼此对立;应该平等互利,而不是彼此伤害。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自然对我们的态度,只有以谦卑诚恳的心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本身的规律和秩序,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悟出生存发展的哲理,让我们美好的家园里开遍幸福之花。”他呼吁人类“敬畏自然”,而不要总是想要去改造自然。温同学引用了《沙乡年鉴》中“土地共同体”的概念,列举人类因砍伐树木、排放过量汽车尾气,导致生态失衡、天气紊乱、雾霾严重等现象频频发生,提醒人们“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环境若不加保护,必造成环境的报复”。这种观点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人类视为大地共同体的一份子,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生态观和后现代主义的质疑视角。海德格尔曾批判工具理性将自然与人类对立的做法,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笔者也推荐海德格尔的此观点,让学生适当了解海德格尔,以便写出更出彩、更有哲思性的议论文。
 
  江同学在题为《唯一的家园》这篇文章中,提出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的策略。他写道:“首先从观念上,要明确认识到,我们这个家园是有极限的,超过了它承载和容纳的度,它就会坍陷。其次,要在行动上真正做到修护并举,保护好一些现存的雨林、湿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补破损之处。第三,要改变发展方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不能再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家园了。我们要和谐相处,保卫家园。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的家园,我们不能失去它。”这种论述体现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自觉践行。
 
  海德格尔就曾一再强调人应该保护那块他从中获取食物并在其上从事建设的土地。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人是自然的“托管人”。通过此文写作训练,学生对于后现代性思想及其视角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扎实地锻炼和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是具有深远意义和时代前瞻性的课程教学。它引领学生带着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以建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视角更深入地思考大学语文中的课文作品的成就与缺陷,并应用于写作实践中。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避免偏激、走极端,为踏入社会做好思想准备,这正契合了大学语文教育重人文性的要求。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写作实践,快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行文篇章结构、排比修辞、语言辞藻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恰当地认识世界,又写出文采飞扬、思想纵横驰骋的文章。这正契合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创新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武2016《<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的“现代教法”新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0期。
  [2]李建武、黄柳梅2017《“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再探》,《榆林学院学报》第4期。
  [3]李建武2017《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汉字文化》第14期。
  [4]徐中玉、齐森华2013《大学语文》(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春芳2009《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5期。
  [6](匈)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2005《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
  [7]刘小枫1998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2004《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
  [9]朱立元2003《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对杰姆逊2002年沪上演讲的讨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0]陈嘉明2006《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1](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2011《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
  [12](美)卢梭著,何兆武译1980《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蕙译1997《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
  [14](英)乔治?斯坦纳著,李河、刘继译1988《海德格尔》,湖南人民出版社。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560),广东培正学院2016年度质量工程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成果培育”(项目编号:PZ08201702)
  作者简介:吕坤鹏(1988—),女,河南周口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杜冰卉(1989—),女,河南周口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文化传媒。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932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