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郑巧莺:高校分专业分层次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时间:2018/4/9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郑巧莺】 【已经浏览1898 次】
  【提  要】大学语文承载着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厚望。本文研究了8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高校分专业分层次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向和立体化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论文对综合性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  语文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在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历史至今已有14年,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课程的定位和授课方式有着新期待。他们普遍认同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不希望教学停留在与中学语文教育相似的“高四语文”上;不希望停止于文学作品浮光掠影的艺术鉴赏;他们希望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并对其专业学习有所裨益。本文从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两方面思考适应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文学素养层次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新出路。
 
一、国内8部大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校本教材建设思路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托,实际上反映了编者和使用者对课程的定位与目标设置。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按编写者构成性质来分,有统编教材、自编教材、合编教材;按使用者层级来分,有本科院校教材、专科院校教材、自学考试教材;按编写内容来分,有文学经典鉴赏、应用文体写作、二者结合又各有偏重的。就文学经典类教材来说,思路也不一样:有按文学史发展脉络编写的;有按爱国、青春、理性、责任等内容专题来分类的;还有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分类来编排的。现以8部主编为我国学界有相当地位与影响力的名牌高校中文系(文学院)知名教授主编的教材为对象来思考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教材建设方向。这8部教材在当前高校市场占有率较高,大都配有教学参考用书、教学光盘和学生课外阅读拓展读本,体现了新时代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新风气与新思路。其中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大学语文都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有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及电子教案,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教材模式,影响越来越大。华东师大主编徐中玉教授的《大学语文》第九版[1]淘汰了以往文学史简编和按文学体裁分类的体例,采用专题加文选编排模式,分“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12个单元,目标落在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发挥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缺点是选篇主题单一定调,近30%篇目与中学教材重复,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新鲜度,未听课先厌倦。
 
  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2]强调“大学语文”非“高四语文”,它姓“大”。“大学语文”应该通过“大学”教育这一平台全面“梳理”、“激活”已学知识。教材采用文学史简编方式,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国文学的各类题材,文后的“注释”、“赏析”、“总论”、“集评”、“汇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信息丰富,实现了编者“给学生‘一条河’”的理念。因其教学内容大大超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深度大大超过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遍的接受能力;实际上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3]按语言分类加题材、文体的模式,着眼于“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选篇充分考虑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现当代名家名作比例将近一半。选文附有教学环节提示,“导语”、“导读”、“思考讨论” 与“平行阅读”循序渐进地开启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思维。然其导读目标指向的广度、深度和学科跨度非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实现的,亦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优秀教参。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4],着力为学生搭建“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等16个专题均附有编者的导读,选篇侧重引导大学生思考宇宙与人生、历史与世界空间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以期解决现实中大学生“成长的烦恼”,选篇长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培育大学生自由的思想、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与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部分高校使用后反应良好。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甲种本)[5]采用专题+文选+写作的组拼模式,展示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全书25个专题都由清华、北大、北师、南大学等10多所大学教授合作编写,采用新型教学结构和内容,学术性较强,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
 
  武汉大学尚永亮主编的《大学语文》[6]强调在文学经典展示中国古今文化,选文将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的融合为一,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更侧重优秀作品的审美感发带给学生的精神陶冶,便于初学。该教材面世相对较晚,评述者较少。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7]突出“大语文”教育观。教材按文化史线索编排,选篇涵盖哲学、美学、历史、文化史等方面,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审美享受的同时追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交叉与融合。教材容量较大、难易适中、使用方便,口碑不错。
 
  福建师大陈庆元主编的《大学语文》[8]在中国文学史简编的基础上加上应用文体简介,亮点在于有意识的选入若干闽人作品,增添了地域文学特色。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材以文学经典选篇展示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为主要目标,其定位指向“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提高语言应用综合素养”;大学语文教材不必局限于纯文学鉴赏,跨学科经典作品鉴赏、文学研究素养培育、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是“大语文”观念的目标指向;大学语文教材与地域文学结合是地方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新思路。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并存的地方院校。借鉴大学语文优势教材编撰理念与经验,结合当前我校学科实际,大学语文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分专题名篇和申论写作两大部分,着眼于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品质、兼顾语文应用素质训练,是符合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发展方向的[9]。专题名篇分 “胸怀天下”、“人生抉择”、“人物风采”、“侠肝义胆”、“人间至情”、“自然之韵”、“闲情逸趣”、“世情世态”、“人生感怀”、“理性之帆”十个类型展示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选文通过“作家作品简介”、“导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几个部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针对我校不同专业不同语文素养层次的学生现状,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在专题教育理念、名篇选定和素质目标培养方面可做如下修缮。
 
  1.文科类(含文理兼收)专业。譬如英语、法学、人力资源等专业学生。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学素养,对普通诗文的鉴赏与评析能力较强。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写作艺术与辩论能力发展。教材编写可适当增加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学史名篇,提升其品格胸襟。
 
  2.农工理类专业。譬如计算机、机电、食科、交通、材料等专业学生。他们语文知识面偏窄、文学鉴赏能力偏弱,思维程式化、语用艺术修养不高。教学目标设定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教材编写可增加科学家传记、科普名篇、科学家笔记或随感佳作,让学生在倾慕科学伟人专业素质与文学修养的同时,理解多学科融通对个体职业规划与生涯发展带来的良好影响。
 
  3.艺术类专业。譬如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弱,审美感悟强,审美思维表达能力弱,深度解读作品内涵能力不足。教学目标设定为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提高学生深度审美鉴赏能力。教材编写可增加艺术家传记、美学名篇选读、艺术家笔记或随感佳作、文艺理论名家名作,提升其表达逻辑和审美理论修养。
 
  此外大学语文教材亦可体系化:以文学经典解读类教材和实用写作类教材为核心,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艺术史类教材为拓展,口语交际艺术类教材为补充,多角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化
 
  以经典名著解读课程和实用写作课程为主干,以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艺术史类课程为拓展,以口语交际与语言艺术类课程为补充。
 
  (二)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导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内化率与实践应用性。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学术方向、教学风格及学生专业特性、文学素养层次、学习需求,形成相对稳定的师生搭配模式;给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与拓展的适度自由,培育既能展示教师教学魅力又能适合学生专业性个性化学习风气的良好教学环境。
 
  (三)教学目标分专业分层次设定
 
  有着繁重专业学习任务的高校学生,希望从大学语文课堂里获得对他们专业学习或是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走马观花”“外行看热闹”。针对文科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偏重文学素养的提升,分为三个层次:
 
  1.掌握文学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技巧、途径,拥有流畅的文艺鉴赏表述能力;
  2.提升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挖掘作品情感内涵、思想深度的理解能力;
  3.培养研究式学习习惯,探索经典名篇承载的文体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学评论能力。
 
  针对理工科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偏重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语言文字常识,学会快速、正确、简洁地把握文章核心内容与主题观念;
  2)掌握写作基础理论,学会明确、精炼、规范、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观点;
  3)学习语言应用艺术,培养敏锐的人际交流感知和生动、严密、思辨性的言说习惯。
 
  (四)教学手段艺术化
 
  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好新猎奇,知识填鸭、枯燥说教不受欢迎。大学语文课堂应追求多媒体教学的艺术性,将美育由被动式静态灌输变成启发式动态濡染。PPT的字体设置、背景选用、图片拣选、声像编辑,甚至文字的出现与退出,都应对作品的内容分析、意境营造和主题挖掘有补助、启发、象征作用。譬如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讲析时,PPT右上角插入一朵碧潭白莲,引导学生领悟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隐喻了唐代诗歌冲破“六朝迷雾”的蝶变历程,其纯洁净雅的风姿象征着盛唐山水诗歌空灵清丽之神韵;配合着民乐经典《春江花月夜》吟咏诗歌文字底层潜藏的幽微情愫;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春江花月夜”演出视频,仿佛一场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时惊艳四座的迎宾夜宴,带领学生在清雅婉转的昆曲表演、行云流水的书法艺术、钟鼓罄齐鸣的雅乐仪礼的演绎中领悟诗歌幽净澄明的山水神韵、流畅婉转之诗文节奏,激越豪迈的宇宙哲思,演出梦幻般的激情回顾正如诗文内核激荡着的自信刚健的少年气质和昂扬充沛的盛世情怀。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化设计充分凸显了“孤偏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和中华文化史中的地位。
 
  (五)课程考核多元化
 
  1.改变“统一命题”、“全校统考”的形式,不同专业不同语文素养层次提供不同的试卷,更科学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2.提高过程性学习环节考核比重,将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纳入课程成绩,纠正“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过”的不良学习风气;
 
  3.增加语言能力应用的实践考核环节,督促学生参与“征文竞赛”、“演讲赛”、“辩论赛”、“朗诵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文化宣讲”、“文学讲座”等校园活动,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热爱母语、善用母语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成绩结构可以设置成:试卷60%、过程20%、实践20%。
 
三、结  语
 
  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品格,提高语言应用综合素养”的远大任务。对当前课程教学现状兴利除弊,革新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新需求,从纸头到生活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及社会应用能力。让大学语文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助推器,为实现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主编2007《大学语文(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步高、丁帆主编2002《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
  [3]陈洪主编2008《大学语文(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夏中义主编2005《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5]温儒敏主编2008《大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6]尚永亮、杨建波主编2010《大学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周金声、左怀建主编《大学人文语文》,人民出版社。
  [8]陈庆元主编《大学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9]林红、张宁主编《当代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郑巧莺 1976年7月生,女,福建古田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8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