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海明威:革命党人
【时间:2017/6/6 】 【来源:人民版《大学语文》初版 】 【作者: [美] 海明威著 刘文澜译】 【已经浏览7002 次】

    欧内斯特·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著有《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
    刘文澜(1931- ),湖北应城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1951年起与丈夫陈良廷合作,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儿子与情人》、《教父》、《乱世佳人》等二十余部作品。


    1919年,他坐火车在意大利旅行,从党部里拿了一块油布,上面用擦不掉笔迹的铅笔写着字,说现有在布达佩斯受过白匪不少折磨的同志一名,请求同志们多方援助。他用这来代替火车票。他非常腼腆,十分年轻,列车人员把他当皮球似的踢来踢去。他没钱,人家让他在铁路食堂的柜台后面吃饭。
    他喜欢意大利。他说,意大利是个美丽的国家。人民都很亲切。他到过许多城市,走过不少路,看到过许多画。他买了乔托、马萨丘和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①的复制品,把画包在一本《先锋》杂志里。他不喜欢曼特尼亚。

    他在波伦亚②报到,我就把他一路带到罗马涅去,因为我必须到那里去看一个人。我们两人一路顺风。这时正是九月初,乡村景色宜人。他是马扎尔人③,是个很好的小伙子,非常腼腆。霍尔蒂④的手下对他干了些坏事。他很少提到这事。尽管匈牙利如此,他还是信奉世界革命。

    “意大利的运动进展怎么样?”他问。

    “糟得很,”我说。

    “不过会好转的”,他说。“你们这里样样具备。意大利是人人都深信不疑的国家。这里必将是一切的起点。”

    我什么话都没说。

    他在波伦亚跟我们告别,乘上到米兰转奥斯塔的列车,再徒步走过关口,进入瑞士。我跟他说起米兰的曼特尼亚画派。他非常腼腆,说声“不”,他不喜欢曼特尼亚。我给他写了在米兰找什么地方去吃饭,还写了同志们的地址。他很感激我,但他一颗心早已只想着走过关口了。趁天气还好,他急着想走过关口呢。他爱秋天的山。据最近消息,他在西昂⑤附近,被瑞士人关进监牢里了。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第189至191页。)


    【注释】

    ① 乔托、马萨丘、弗朗切斯卡以及后面的曼特尼亚,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② 波伦亚及后面的罗马涅、奥斯塔都是意大利城市。
    ③ 马扎尔人是匈牙利主要民族。
    ④ 霍尔蒂,匈牙利法西斯独裁者,镇压了匈牙利的1919年革命。
    ⑤ 西昂,瑞士西南部城市,接近瑞士、意大利、法国三国的交界处。


死去的基督  曼特尼亚作

    【导读】

    1925年,海明威把他以前所写的14篇短篇小说汇成一集,在美国出版,内容都是战争、暴力、痛苦、罪恶,书名《在我们的时代里》是引用《祈祷书》里的一句祷词“给我们的时代以和平”,形成一种暗讽。又选用15篇“速写”夹在各篇小说之间,称之为“插章”,这些“速写”或“插章”实际上是一种“应用写作”,有些是自传式的回忆,有些是新闻的改写,还有些就是电讯稿。海明威解释说:“每篇之间插入一段文字,是便于细读时有一个整体印象”,“或者说,叫你先看看,然后进去,生活在其中——接着走出来,再回头看看”。或许这正是我们教材要揭示的文学与应用文的联系。

    课文《革命党人》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一篇,开始小范围发表时尚属“速写”,正式结集时就修改成小说了,也可见应用文与文学本没有沟堑。这篇小说集中显示出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语言简约,淡化背景,用对话和细节揭示故事的发展,又省略一些过程,再加上“零度结尾”,留下不少空白由读者去填补。当然也留下了线索,叙述文体的要素基本完备——

    时间:1919年;
    地点:意大利;
    人物:一名匈牙利革命党人;
    事件的开端:这名革命党人寻求帮助;
    经过:“我”与他的聊天,送他一程;
    结局:被瑞士人关进监牢。

    看似再简单清楚不过,实际又有很多重要的缺失部分。1919年意大利的国内形势,扑朔迷离,这一年3月,墨索里尼利用国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的不满情绪,发起一场“法西斯主义运动”,不久将夺取国内政权。然而世人对这一形势还认识不足,即使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在1919年初完成采访任务离开意大利时,还认为战后没有哪一个国家比意大利更适宜于共产主义革命——当然,1925年他写作这本小说集时早已不这样认为了。所以他对这位革命党人的描写,也带有自我批判的意味。

    这位从布达佩斯来的同志自己国内的形势也很不妙,这一年3月,匈牙利共产党领导工人起义,随后在国内外反动派联合进攻下失败,于是他成了一个政治流亡者。然而他仍然坚信世界革命一定会胜利。事实却是他在匈牙利不能安身,在意大利也只能“旅行”,最后在中立国瑞士被关进监狱。

    小说讲了他喜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作品,却两次说到他不喜欢曼特尼亚。为什么呢?曼特尼亚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著有名画《死去的基督》,海明威在后来的《永别了,武器》中描述说,这幅画“十分苦涩”,“尽是钉子孔”。(基督被钉十字架身上留下的钉子孔)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年轻的匈牙利革命者那样不喜欢曼特尼亚的作品,作为在梦幻世界中游荡的理想主义者,他不能忍受画家对基督所受折磨的描绘,就和他无法勇敢地面对革命失败的征兆一样。

    这些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背景,省略了这些资料,就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有人批评海明威的写作“忽略和弃置的太多了”。然而从语文的角度说,这倒不失为一种锻炼读者阅读参与的好文本,由读者自己去把这些省略部分搞清楚,所得肯定比读那些一览无余的作品要更多。

【思考与练习】

    1.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风格。他曾在堪萨斯城一家报馆的编辑部学艺,这份报纸对记者有一套不成文的要求,其中首要的一条是“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以及不使用已无新鲜意味的俚语、养成措辞简捷的文风、尽量不用形容词,等等。海明威说:“这些就是我在写作方面学到的最好的准则。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东西”。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海明威的这一文体风格。

    2.阅读下面一则资料,思考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因其在最近的《老人与海》中展示出精湛的叙事艺术和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而获奖。”然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老人与海》的素材来自作者15年前的一则通讯,发表时只用了二百来字:

    一个老人独自在加巴尼斯港口外的海面上打鱼,他钓到一条马林鱼,那条鱼拽着沉重的钓丝把小船拖到很远的海上。两天以后,渔民们在朝东方向六十哩的地方找到了这个老人,马林鱼的头和上半身绑在船边上。剩下的鱼肉还不到一半,有八百磅重。鱼在深水里游,拖着船,老人跟着它一天、一夜,又一天、又一夜。鱼泛到海面上,老人驾船过去钩住它。鲨鱼游到船边袭击那条鱼,老人一个人在湾流的小船上对付鲨鱼,用桨打、戳、刺,累得他精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鱼肉统统吃掉。渔民们找到他的时候,老人正在船上哭,损失了鱼,他快气疯了,鲨鱼还在船的周围打转。

【拓展阅读】

海明威《在我们的时代里》。

【海明威传略】

    欧内斯特·密勒·海明威,美国著名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州芝加哥附近一个名叫橡树园的小城,1961年7月2日卒于爱达荷州的凯切姆。

    海明威有着丰富复杂,甚至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他长期做新闻记者工作,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场和各种旅行途中曾十几次负伤,体验过出生入死的滋味。他的小说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揭示战争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摧残,以及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从而对战争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他刻意追求一种简洁、明快、含蓄的文体风格,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即艺术作品应该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他的艺术风格对西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2),以及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胜者无所获》(1933)等。
(录自《诺贝尔奖讲演全集·文学卷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补白两则】

    1.冰山原理

    海明威:“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2.站着写作

    有一次,记者问海明威:“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海明威回答说:“站着写。”“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这个姿势保持到海明威去世。他的墓碑上一语双关地刻着自己撰写的碑文:“恕我不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89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