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老子》四章
【时间:2016/2/9 11:44:09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559 次】

  《老子》,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老子》今通行本共八十一章,分上下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老子》一书的作者,司马迁说可能是太史儋,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老聃。《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

  绝学无忧。唯①之与阿②,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③,其未央④哉!众人熙熙⑤,如享太牢⑥,如春登台。我独泊⑦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⑧,儽儽⑨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⑩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⑾我独闷闷⑿。澹⒀兮,其若海,飂⒁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⒂母。(二十章)

【注释】

  ①“唯”,应诺,答应的声音。
  ②“阿”,责斥的声音,即呵斥。
  ③“荒兮”、“泊兮”诸“兮”字,可译为“啊”。
  ④“央”,完了,结束。“未央”,尚未结束。
  ⑤“熙(xī)”,快乐。
  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隆重丰盛的具有牛、羊、豕的祭品,祭祀后,众人分享这些祭品。
  ⑦“泊”,淡。
  ⑧“孩”,婴儿的笑声。
  ⑨“儽儽(lěi)”,疲倦的样子,通“累”。与孔子同时的劳勤人民讥笑孔子,说他“儽儽如丧家之狗”。
  ⑩“沌(dùn)”,混沌、不清楚。
  ⑾“察察”,严苛。
  ⑿“闷闷”,满也,懑、愤,义同音近。
  ⒀“澹(dàn)”,辽远的意思。
  ⒁“飂(liáo)”,急风。
  ⒂“食”,应作“德”,从刘师培说,“德”与“得”通用。

  上士闻道,勤①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②。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③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④道若颣⑤,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⑥,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⑦,质真若渝⑧,大方无隅⑨,大器晚成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⑾且成。(四十一章)

【注释】

  ①“勤”,积极。
  ②“大笑之”,“大”是空洞而不切实际,与“勤而行之”是平行的句子。
  ③“建言”可能是古代的现成的谚语或歌谣。或以“建言”为书名,但老子博学,他有意不引古书,此说无据。
  ④“夷”,平坦。
  ⑤“颣(lèi)”,崎岖,不平坦。
  ⑥“辱”,参看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宋范应元本“辱”字作“”,与白对立,意思是污垢,暗昧,也讲得通。
  ⑦“偷”,怠惰、松松垮垮。
  ⑧“渝(yú)”,改变,不能坚持下去。
  ⑨“隅(yú)”,角落,犄角的地方。
  ⑩ 大器晚成,马王堆甲本,作大器“免成”。与“希声”、“无形”为并列,名词之前都是否定词。“大器免成”,是说大器不需要加工。于义为顺。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来已被用作成语,故译文从通行本。
  ⑾“贷”,《说文》:“贷,施也”,说明。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①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②。(四十五章)

【注释】

  ①“躁”,《说文》作“趮”,疾走叫做“趮”。天冷时,跑跑跳跳可以不冷,与下文“静胜热”对照。
  ②“正”,政治上的首领,通“贞”、“政”。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①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

【注释】

  ①“取”,治理,掌握。 
  
  (选自《老子绎读》,任继愈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导读】

  《道德经》也是一种语录体,但是和《论语》又有明显的不同。有人把语录体分为“问答式”、“自曰式”和“直论式”三种,《论语》是“问答式”和“自曰式”,《道德经》是“直论式”。“直论式”不是给学生讲课时用口语表述出来的,它本来就是用“语录体”的文章写作形式,由作者本人把自己的思想写作出来,而不是其弟子或其它人整理出来的,所以它的表述方式就有更多的书面语。但无论是口语化的表述方式,还是书面语的表述方式,都是以哲理短语的形式记录的思想家的凝聚着智慧和理想的话语,其用语简约,不作过多的析理式表述,这是它们共同的特点。(见《中国古代常用文体规范读本?语录》,作者陈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我们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的。

  又由于《道德经》是直论式的语录,缺少现场的问答,虽然影响了话题的展开,但也留下巨大的空间,给了后人以超时空对话的可能。2012 年金秋,中国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来到老子故乡——河南鹿邑,进行外景讲座的录制。这次在鹿邑的讲座,结合老子所著八十一章《道德经》,配合养生学,加上在鹿邑景区录制实景短片,制成系列专题讲座,通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向世人介绍周口、鹿邑,传播老子文化,事后,讲座内容整理成《道德经的奥秘》一书出版,本课后面的拓展阅读《知识与知道》就选自该书的第十集。

  “百家讲坛”是一种演讲会形式,一场完整的讲演,应该有讲演者主讲和听众提问两个环节,但是曾仕强这个讲演没有与听众互动的环节(“百家讲坛”都没有这个环节),虽然不是“语录体”,但是和《道德经》一样,都采用了“直论”的言语方式,譬如为什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一些直接的判断,缺少具体的例证。整篇讲演都是如此,除了一些假设的例子,没有任何具体的例证。但是这一缺陷,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对话空间——不但要和两千年前的哲人对话,还要和今天的诠释者对话,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语文说话训练的很好的机会。

  现在我们假设,在座的同学们都是这场讲演的听众,而讲演会又设置了问答环节,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问?首先,要提前学习讲演所涉及的《道德经》段落,也就是我们的课文《老子四章》,出席演讲会之前,了解一下讲演将涉及的内容,会有利于聆听和思考,这应该是大学生的一个良好习惯。然后,在听讲过程中随时记下问题,等到问答环节集中提问。中小学生要能回答问题,大学生要能提出问题,这也是不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的一个关键。

  语文是形式训练课,其中包括说话训练。现在流行的一些课堂分组讨论,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新意,中国人聚在一起吵吵闹闹已经是世界一个景观,倒是讲演会上这样的提问形式,在大庭广众下清楚、得体的发问,非常难得。例如获得提问许可后,起立,面向主讲者说:某某先生,我是某某学院某某系的学生,我的名字叫某某,我的问题是……,谢谢!有时我们能在视频中看到北大、清华的同学能有这样的表现。现在各校的大学语文课都是近百人的大班,有诸多弊端,但唯有在模拟“百家讲坛”这样的大讲堂方面,反而是一个有利条件,可以每次课都做一做这样的训练。

【思考与练习】

  1.诵读《老子》四章,并背诵默写。
  2.课外阅读《老子绎读》。
  3.阅读《知识与知道》,假设你是这场“百家讲坛”的听众,而且有提问机会,你将如何提问?请准备一至几个问题,在课堂上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1666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