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苦闷的象征》教学参考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968 次】

 

一、语文知识与训练

 

本单元“美文与译文”的“译文”部分,第一要注意不要讲成“外国文学”,第二甚至也不要简单讲成“翻译文学”,而是要注意翻译之于我们母语的意义。

 

1.“外国文学”还是“翻译文学”?

假如把语文定位为母语教育,问题就来了:母语课里面有“外国文学”,起码逻辑上是不通的。于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中,提出了“翻译文学”的概念,认为所谓“外国文学”其实应该是“翻译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这个意见很重要,它解决了母语教材而有“外国文学”的悖论。接着一些得风气之先的教材开始了“正名”行动,那些原本标为“外国文学”的单元,现在纷纷改为与翻译有关的说法,如:

 

“西文汉译”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西文中译”  温儒敏主编《中国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汉译西文”  曹顺庆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汉语中的译文”  张新颖主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汉译外国文学”  阙建华主编《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西文中译之学”  曾卿秀主编《人文大学语文新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彼此的抵达:外语与汉语”  王尚文主编《大学语文》(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这类称谓强调了母语教材中“外国文学”的“翻译”性质,更加合乎逻辑。同时把“外国文学”的“文学”压缩为“文”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来“外国文学”一词就不周延,因为教材所选外国作品,并非都是“文学”,如陈洪主编《大学语文》,所收4篇外国作品——《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富兰克林·罗斯福)、《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W.丘吉尔)、《给青年的忠告》([]马克·吐温)——就没有一篇是“文学”作品。然而语文课的“文”本来就不仅是“文学”,而是包括文学和非文学作品,改为“西文”“译文”之后反而更好。陈洪教材“编写说明”说:“本教材系列最为用心的设计,当属主教本的内容架构。其特点和新意是:仍以文章选篇为主要结构方式,而选篇,着眼于广义的‘美文’,演讲、书信、序跋、歌词等通常划归于‘应用性’文体的,只要文章写得好,写得有特色,一并进入选篇视野。”或许在改“外国文学”为“西文汉译”时,顺便也有这样的考量。

 

2.“归化”还是“洋化”?

这是鲁迅在谈翻译时提出的两个标准,“洋化”鲁迅用的是“洋气”,我们这里改一下。所谓“归化”,就是尽量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让大家看着顺眼;“洋化”就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与语气,有时连词语也音译过来,让人一时不容易接受,但时间长了却能够充实和完善现代汉语。那么大学语文教材应该选哪一类译文呢?这要看我们的教学目标,假如我们只是想让学生了解一些异域故事,灌输一点“普世精神”,那么不妨就选“归化”一点的译作。但是假如定位于母语教育,想让学生了解一点现代汉语的外来资源,训练一点精密的语法字法(这种训练比空讲语法理论要有效),那么就应该多选“洋化”的译作。当然“归化”“洋化”也不是绝对的,“五四”以来,经过几代翻译家的努力,随着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完全“洋化”的译作越来越少了,但是作为教材,我们仍不妨多领着学生回到最初的“洋化”源头。这就好比我们学习文言文,是学先秦两汉的文本,还是学唐宋明清的文本?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我们可以把这个定论移用到外国文学教学。所以本单元我们选了鲁迅译的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3.阅读要求

这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阅读能力。有人说“听说读写”在中学就解决了,大学语文没有必要再提这个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学生们爱不爱读这类课文?会不会读这类课文?假如不爱读,不会读,那就证明中学语文并没有教会学生这个阅读能力,并没有培养学生这个阅读兴趣。学生爱读的,会读的,可以归入“习得”的范畴,没有必要再来浪费大学语文有限的教学课时,大学语文必须把钢用在刀刃上,以“学得”为根本任务。所谓“学得”,就是学生自己不会去学,也不知道怎样去学,必须以课堂教学形式在老师指导下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当然所学的应该是现在或将来会有用的东西,比如翻译文学介绍过来的那种“欧化”句式,比较严谨的,在主要成分以外加有很多修饰、限制成分的长句子,这是大学生写论文所必须要掌握的语言方式,就是要通过“洋化”的译文来训练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本细读,一句一句地读,尤其是一些较长的句式,至于课文的内容,比如厨川白村这段文字究竟讲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反倒是不重要的。为此,我们还引进了丰子恺的译文和鲁迅的进行比较,丰译与鲁译几乎是同时完成的,但两个人的风格明显不同,以第一句为例,鲁迅是完全复制出了一个超长的句子,而丰译则分割成几个小句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文本详析

 

1.注释

1)《苦闷的象征》认为苦闷源于生命力受阻:“人类创造生活的欲求和从社会机体来的强制压抑之力相冲突,即产生苦闷懊恼”。

2)勃廉谛尔(F.Brunetière),也译作布吕纳蒂耶或布吕内蒂埃(1849-1906),法国文艺批评家,著有《批评论文集》。“No struggleno drama”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忙杀:今一般写作“忙煞”。

4)为人的全底存在:作为人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仅受物欲驱使的人。

5)伯格森(H.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著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等。他的生命哲学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理论来源之一。

6)勖本华尔(A.Schopenhauer),通译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意志支配一切,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人生只是一场灾难。他的主要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7)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超人哲学倡导者,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8)培那特萧(Bernard Shaw),通译为萧伯纳(18561950),英国剧作家、批评家。《人与超人》是根据欧洲流传的唐璜传说创作的哲理喜剧,剧中就进步、进化、生命力等题目展开论辩,集中体现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

9)嘉本特(E.Carpenter),英国著名作家,他的诗歌《性的海》,歌颂生命的创造力。

10)罗素(B.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1920年曾来华讲学。《社会改造的根本义》即《社会改造原理》,是罗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和平而撰写的,书中论述了“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在形成人的生活方面有更大的影响”的原理。

11)机关车:即火车。

12)游戏冲动:又称“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等。其中席勒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2.比较阅读丰子恺译文(商务印书馆1925)与我们课文平行的两个段落。

 

一 两种的力

 

铁和石相击,迸出火花来,奔流和岩石相冲,飞出泡沫,生出红霓来。同样,两种的力相冲突,展出华丽的人生的万华镜,即生活底种种色相来。“No struggleno drama”是勃柳痕典哀(Brunetièr)解释戏曲的话。然而这何尝限于戏曲:假使没有异方向的两种力量相触相打的葛藤,我们底生活,我们底存在,早已根本失其意义了。因为有生底苦闷,有战底苦痛,所以人有生的价值。那班服从权威的,被因袭束缚的,羊一般地顺从的醉生梦死之徒,和那班萦心于厉害的打算,被物欲所驱使,而全然忘却自己做“人”的全的存在的俗汉所还没有感得味到的心境——即人生底深的兴趣,要不外乎强大的两种力量相冲突而生的苦闷懊恼底所产。我要把文艺底基础置在这一点而解释。所谓两种力底冲突是——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电光似地,奔流似地,盲目也似地蓦地里突进不已的生命底力,是人间生活底根本——这是近代多数的思想家一致的看法。视这变化流动为现实,而唱创造的进化说的柏格森底哲学,自不必说;就是叔本华底意志说,尼采底本能论超人说,萧伯纳底戏曲《人与超人》中所表现的“生底力”,爱德华德嘉本特底认人间生命底永远不灭的创造性的“宇宙的自我”说,近至罗素底《社会改造原理》中所唱的冲动说等学说里面也处处可以窥见“生命底力”底意义。

厌凝固停滞,避妥协降服,而不息地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底力,意识地,无意识地,都不绝地从内面灼热我们人间底心胸,烈火似地在心底深处燃烧出来。八重九重底遮蔽这炎炎的火焰底外部而巧妙地运转全体的一部机械,便是我们底外的生活,便是经济生活,便是所谓“社会”的有机体底一员的mechanism的生活。用譬喻来说,生命底力犹之机关车里的蒸汽釜中的,具有猛烈的爆发性,危险性,破坏性,突进性的蒸汽力。这力底外部用机械底各个部分来制压束缚着,而同时因了这力而廻转着一切的车轮。机关车这样地用了所需要的速度而在一定的轨道上进行着。蒸汽力底本质,全然断绝厉害的关系,脱离道德和法则底轨道,差不多是一种时时想盲目地突进且跳跃的生命力。换言之,这时候从内部出来的蒸汽力底本质的要求,明明是和机械底别的部分的本质的要求取正反对的方向的。机关车底内部生命底力的蒸汽力,时时要爆发,要突进,有求自由解放的不断的倾向。反之,机械底外的部分正好利用了这力;为了制压拘束这力的缘故,本来因重力而停固着的车轮也都凭了这力而在轨道上运行了。

我们底生命,是天地万象中普遍的生命。但这生命的力宿于某个人中,通过了这“人”而出现时,就立刻变成个性而活跃了。在内面燃烧着的生命底力便成个性而发挥的时候,即人们迫于要表现自己底个性的内的要求而动的时候。便生出真的创造创作的生活来。所以自己生命底表现,可说是个性底表现;个性底表现,可说就是创造的生活。在人间底真的意义上,所谓“生”,换言之,所谓“生底欢喜”,便是行这个性底表现,这创造创作的生活时所看出的。倘然个人大家全然否定了各自底个性而放弃时,人间就变成完全同样底制造出来的一群土偶,人人都完全同样,人就没有生的必要了。从社会全体看时,假使不是个人各自充分地发挥自己底个性,真的文化生活也就不能成立,这已经是多数人所说过的老话了。

在这意义上的生命力底发动,及个性表现底内的欲求,在我们底灵和肉底双方免现出各色各样的生活现象来。即有时变作本能生活,变作游戏冲动,或变作强烈的信念,变作高远的理想,变作学徒底只是欲,又复变作英雄的征服欲望。又有时变作哲人底思想活动,变作诗人底情热,感激,憧憬而表现时,就动人最深且最强。像这样的生命力底显现,有超绝厉害的观念,离开善恶邪正底价值判断,脱却道德底批判和因袭底制缚而欲任意底飞跃突进的倾向的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

 

1.仔细阅读课文,体会鲁迅的“硬译”风格。(略)

 

2.细读《苦闷的象征》第一句,画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思考前面两个修饰语的作用。

有如铁和石相击的地方就迸出火花,奔流给磐石挡住了的地方那飞沫就现出虹采一样,两种的力一冲突,‖ 于是美丽的绚烂的人生的万花镜,生活的种种相就展开来了

前面两个修饰句例举了两种自然现象,来和主谓句的人生现象进行类比。

 

3.自己再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长句子,并试做分析。

(凡是服从于权威,束缚于因袭,羊一样听话的醉生梦死之徒,以及忙杀在利害的打算上,专受物欲的指使,而忘却了自己之为人的全底存在的那些庸流所不会觉得,不会尝到)的心境——人生的深的兴趣,‖ 要而言之,无非是因为强大的两种力的冲突而生的苦闷懊恼的所产罢了。

前面是一个很长的定语,用排除的方法限定了能够尝到人生心境(主语)的人群的范围。

 

4、欧化的长句子能够表达精密的思想,同学们在中学时学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中有一个著名的长句(略)

 

 

四、教师阅读

 

大学语文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培养“翻译文学”意识,了解汉译作品中的“归化”与“洋化”的区别,了解一些中国现代翻译史,例如有关鲁迅“硬译”的评价,这方面的资料和专著很多。

 

 

资料

《从汉语的现代化看鲁迅的翻译》(论文)

《存洋气与求易解——鲁迅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42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