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枣》教学参考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3243 次】

 

一、语文知识与训练

 

选废名作品,目的仍在“美文”。废名是周作人“美文”理论的实践者,实践者甚至超过了思想者,有人说“周氏不是美文,废名是美文”。当然“美”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只能在比较中昭示,比如把《枣》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对比着读,余华的先锋派小说是审丑,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而这篇课文是审美,是刻意要做成美文,这谁都能读得出来。

 

1.阅读美文

“美文”是大学语文追求的一个目标,比如陈洪主编的南开版《大学语文》就以此为选文标准。但是他的“美文”标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是所谓“好文章”,用“好”解释“美”,都是抽象的观念,谁也不能说明谁。现在我们提出新文学运动中的“美文”,就具体多了,再结合《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的作品,就更具体了——那里就选有废名的作品,本单元其他一些篇目,如钟敬文《西湖的雪景》、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也在其中。周作人写的“导言”对废名作品还有如下提示:

 

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更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今从《桥》中选取六则,《枣》中也有可取的文章,因为著作年月稍后,所以只好割爱了。

 

这里说的《枣》是废名作品集名字,我们课文《枣》是集子中的一篇,也可见出作者对这一篇的偏爱了。

 

2.阅读目标

本课阅读目标是要培养审美的观念。北大温儒敏教授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说要把应试教育搞坏的胃口调试过来。如何调试?未及细说。我们想读美文应该是其一,不光是应试教育那种机械的、功利的阅读搞坏了学生阅读的品味,更有日常的、网络的大量的良莠不齐的读物,以及所谓先锋的、现代后现代的热衷于“审丑”的、“重口味”的文学作品,把学生的“胃口”搞得很糟,所以课文导读中我们把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提出来比较,这类作品对于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当然也有特别的意义,但是人生的季节是不可颠倒的(这话好像又是周作人说的),青年是做梦的季节,让他们先做一个美丽的梦,然后再出去面对现实,或许更能激发起他们改造社会的正能量,人们常说的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素质教育意义,大概也就在此吧。当然读一篇文章是不够的,这里又要提出“读整本书”的任务,教参在后面将提供一种《废名散文选集》。

 

3.写作目标

五四“美文”也是很好的写作范文。今天的写作受废名直接影响的当然很少,但是间接的影响确实很大,只要知道废名如何影响沈从文、汪曾祺,而这两位作家又如何影响到今天的写作,就会认可这个事实。所以当学生作文中写出一点美的文字来,每每也会让我们感到仿佛有一点废名的影子。如这次期末考试写《杭州湾掠影》,学生有这样的文字(略)。 

我们猜想当年受了废名影响的青年学生,也会写出这样的文字,而废名则在大一国文课堂上得意地说:这个同学写得多么好呀,多像是我的文笔呀!当然青年人把文章写得细腻流丽并不难,周作人主张还要加点“涩”,废名也主张要“隔”,这当然是周作人、废名们文如其人的方面,不过似乎也可以从技术学习一点皮毛,比如指导学生加一点“考据”——

 

自我介绍

我姓郑,名芳芳。老师在第六节语文课《“说文解字”析义》后曾布置作业,研究自己的名字。“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法只有四种,而我名字中的“芳”,很容易可以看出正是“六书”之中的形声。“方”与“芳”并没有因为繁体字的简化与读音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因为可以很好地看出“芳”是一个形声字。至于我的姓“郑”,我经过上网查找,发现“郑”竟也与“芳”一般,是一个形声字。“郑”的繁体字是一个“奠”与右耳旁。奠字,清吴大微《说文古籀补》说:“奠字,古文以为郑字”。汤成沅《金石字典》说:“凡钟鼎古文皆借奠为郑字”。出土文物《郑伯简父鬲》、《郑虢仲鼎》等文物上“郑”字都写作“奠”字。可见,远古没有“郑”字时,是以“奠” 字所替代。到了西周周宣王二十二年时,周厉王长子姬静,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友,封侯姬友到王畿之地咸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历史上才启用“郑”字。不知是在古代“郑”读“奠”呢?还是在古代“奠”读“郑”呢?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汉字真是无比奥妙,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地去学习、去研究。

 

这是我上学期收集的材料,教师们有这方面材料请多多提供。

 

二、文本详析

 

1.课文怎么讲

这篇课文文字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没有必要做什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等的分析(“废名”这个笔名就是不让人分析的,1929年那个时代背景也不分析为好,一分析反而会有麻烦),只有语言是真正值得鉴赏的,这种鉴赏,老师也不能代替,只能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读。

那么老师能够讲什么呢?我想可以提供一些外围的信息,例如废名自己说:

 

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当“绝句”一首一首地读下去(PPT课件页面很容易达到这个效果)。严家炎《废名小说艺术随想》说:

 

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要求人静下心来,仅此一端,废名小说在这喧嚣的当代也就有了它的意义。

 

或许还可以比较一下鲁迅与周作人对废名的不同评论。周作人在未废名作品作序时说:“我不知怎地总是有点‘隐逸的’,有时候很想找一点温和的读,正如一个人喜欢在树阴下闲坐,虽然晒太阳也是一件快事。我读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阴下的时候。”而鲁迅则直截了当地批评废名“有意低徊,顾影自怜”。其实都是说的废名作品的同一种特色,只是褒贬不同而已。这就要讲时代,在那个时代,似乎应该用鲁迅的批评态度,但是到了今天人心纷扰的时代,能在树荫下静下心来读点书,又成了难能可贵的品行。

 

具体一些,还可以做一些比较阅读,如课文中:“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葡萄架下贪凉。”这也可以让我们想起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早废名的《枣》五年写的,废名也很欣赏,但是他绝不模仿,后来他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还专门批评了学生的简单模仿(见第8章“上回的事情没有讲完”)。

再是废名的《菱荡》和沈从文《边城》的比较,《边城》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也选进徐中玉《大学语文》,学生是很熟悉的了。可是有人说《边城》也是受了废名《菱荡》的影响,如《菱荡》的开头: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笺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这样的比较当然不能取代文本的阅读,课文还是要学生自己去读的,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老师可以从外围讲,“环中”还要学生自己去探取。

 

2.几条注释

1)课文题目《枣》下有一解题:“旅客的话一”,这里的“旅客”应该有“客居”、“游子”的意思,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又只是文学作品中的“自己”。“一”是因为还有“二”,小说集《枣》中,下一篇是《墓》,解题是“旅客的话二”。

2)行脚僧是指无固定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的僧人。

3)生机。春天的大地生意盎然。

4)会馆,专指历史上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

5)温庭筠《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xīchì,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锁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6)据周作人1929年日记,64同古堂治印即“苦雨翁玺”,周作人在北平八道湾有一套书房,原名就叫苦雨斋,周作人《苦雨》一文,也详细描述了类似情景,所以这里的先生是有废名的老师周作人的影子的。

7)周作人《〈聊斋鼓词六种〉序》中说:“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我很喜欢这种态度,这是一种文学的心情,不汲汲于功利,但也不是对于人事完全冷淡,只是适中地冷静处之罢了。

8)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

9)旧时北京供役于各会馆的仆人。

10)王维的《秋夜独坐》中诗句,全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三、思考与练习提示(略)

 

资料

《废名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电子书)

严家炎《废名小说艺术随想》(论文)

废名《墓(旅客的话二)》(电子文档)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电子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85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