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教学参考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182 次】

  一、语文知识与训练

 

这篇课文比较难读,适合训练文本细读。不要把对对子仅仅视为对偶知识,而是和格律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等结合起来,成为全面训练语文能力的工具。

 

1.阅读训练

有人把“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这一命题,理解成大学语文不再像中学语文那样注重“听说读写”训练了,这是错误的,语文不管到那一层面,都只是“听说读写”四个字,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的真实意义,应该是指在“听说读写”的每一方面,都有比中学语文更高的标准。

这里从“读”的方面说,大学语文的“读”,要高于中学语文,又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大学语文也有比中学语文更高的标准,比如本教材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中学教材出现过的,但是语录体知识,《论语》式的课堂笔记训练,都是本教材才提出的。

第二,大学语文在选文上也要高于中学语文,这意味着一些课文,只适合在大学阶段阅读,不适合中学生读。朱自清《论大学国文选目》(1940年)中说:“现行的高中教材里,尽有比选目中各篇艰涩的。这选目是要定出一种标准,使以后中学教材按照着调整,不要再选那些太高深的文字。这自然还希望部里能够通盘筹画。”比如这篇《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就不是中学生能够读的,所以大学语文会提出“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主要用于中文专业读书),而不满足于照搬中学语文那样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的条条框框。

文本细读就是一句一句读,比如课文第一段:

 

叔雅先生讲席:承命代拟今夏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寅恪连岁校阅淸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

 

就包涵大量信息,刘叔雅者,当然就可介绍,“今夏”国文考试题目,又是一段历史故事,尤其是作者想要找到一种命题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实际上是提出了国文的“母语主题”问题,这一句我想语文专家们恐怕也没有看明白,否则如何解释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搞了那么多“人文主题”单元的教材,偏偏就没有“母语主题”的教材呢?所以绝对的“文本细读”是很难的,大学语文教师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学生尽量加以指导,本教参也只是在课文注释之外,尽量多提供一些注释。

 

2.对对子与语法、修辞、逻辑

张志公说:“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2年)上一课我们讲诗歌格律,主要只讲了平仄,还没有讲到对偶,可以在这一课补充,然后再结合“拓展阅读”《考试与对对子》,把这个问题好好讲一讲。讲好的关键在于不要把对对子仅仅当做和格律诗有关的知识,而是要用对对子把学生学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等知识都贯穿起来。讲解的方法,可以课文说的甲乙丙丁四条为纲,以上一课的十六首格律诗中的对偶部分为例子。简单提示如下: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分别虚实字,是语法知识,对对子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虚字实字即虚词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助词、连词、介词等,如陈寅恪出的对对子试题,上联“孙行者”,其中“者”就是一个虚字(助词),所以他预想要应试者对的是“祖冲之”或“胡适之”,“之”也是助词。

我们再可以结合《格律诗十六首》讲,主要是律诗,律诗八句,中间四句是两副对子,下面分析几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整体看,是主谓句对主谓句,“野径”对“江船”,是名词对名词,又都是偏正词组;“云”对“火”,也是名词对名词;“黑”对“明”,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俱”和“独”是虚词,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一般名词好分析,虚词有时比较难判断,课文律诗中还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是虚词(副词),但“入”是实词(动词),这里涉及严对宽对的知识。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无”本是虚词,但这里带有消失的意思,和动词“合”能够相对。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殊”可以是虚字,“很”的意思,但这里是实字,形容词,所以判断虚实字必须仔细推敲。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并”“微”都是表示程度的虚字(副词)。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空”“翻”是虚字,“空”,徒然、白白的,是表情状的副词;“翻”有人说是通假字,通“反”,不是,“翻”本来就有“反而”的意思,所以也是副词。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对“漫”,都是虚词。“何”是虚字,“欲”好像不是,要,将要,应该是动词,专门有一类欲望动词。

有些虚字比较难判断,但是不管最后判断得是否正确,判断的过程就已经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补充:修辞

陈寅恪此文未及讲修辞,其实语法修辞本不可分,语法中有修辞,修辞中有语法,学生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举一笑话例,我与学生网上聊天,说“我晚饭后要午睡一下”,学生说“老师此句不合语法”,我说“你们只知有语法不知还有修辞,我这是反常修辞”。回到书上例子,“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青霭”不仅是名词对名词,这两个名词中还都有色彩形容词的修饰,唐人诗多用色彩修饰,与当时的青绿山水画相当。此处从略,老师讲语法时可随时结合修辞。

 

(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语法之外又有平仄,而且对对子重平仄似更重于语法,如“听猿三声实下泪”,是一个因果的句式,但“听猿三声”四字都是平声,所以不惜破坏固有句法,改成“听猿实下三声泪”,这样这四个字就成了“平平仄仄”,合乎格律了。这是作者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结合《格律诗十六首》多分析一些这类例子。

 

(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语藏”即今天我们说的“语库”,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积累语料,丰富语库。比如对“孙行者”,你要知道古人有祖冲之,今天有胡适之,不读书如何知道,不知道如何来对?对对子,在某一位置必须用某一词性的字,必须用某一平仄的字,必须和上联有相同、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还必须在本句中前后说得通,汉字虽然多达数万,要在特定的位置选出这一特定的字,也并非易事,所以必须有丰富的语料,不如此不足以敷衍。西方结构主义好像也是这样讲的,说一个语流有横向轴和纵向轴,横向轴就是前后的排列,纵向轴就是每一个字词都是大量相关字词筛选的结果,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其纵向轴就包括“到”“满”“过”等字,“绿”字是在这一纵向轴上删选的结果。今天的学生语汇贫乏,导致纵向轴无可选择,语言就平淡无奇,这是一个大问题,可能和语文课只听老师分析,很少注意自己积累语料有关系,所以有必要改变现在这样的读书方法。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这是更高的一个标准,“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思想,有人主张把“听说读写”改成“听说读写思”,没有必要,因为“听说读写”四者都离不开“思”,“思”不是在“听说读写”之外另加上去的。所以如今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思想问题,思维问题,思想幼稚,不成熟,思想混乱,不合逻辑,这也可以用对对子的方法来加以训练。陈寅恪提出的“正反合”已是哲学问题,我们可能一时还设计不好,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对对子中的相同、相关、相反这些关系,注意上下联的“流水对”、“合掌对”这些关系,让有限的字句蕴含较多的意思。比如“孙行者”对“王引之”,古对今,虚(神话)对实(清代语言学家),人名对人名,“平平仄”对“平仄平”,更巧妙的是上下联还能产生丰富的意象:似乎一个孙儿学步,祖父(“王”有祖父的意思)以手牵引,非常有趣,为流水对。能够这样对的学生,思想一定是丰富的,有条理的,有幽默感的。所以陈寅恪说:“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借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二、文本详析

 

教材只有简单注释,这里提供较详细的注释。

1)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安徽合肥人,原籍安徽怀宁。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讲授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 、《三余杂记》等。1958715病逝于昆明。讲席: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2)藏缅语系,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以汉语和藏语为代表的亚洲一个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3)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语系。“印欧语系”这个语言学术语出现于19世纪初叶,因该语系分布于印度和欧洲而得名。

4)《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

5)“格义”即以道家或外教之义理来解释佛教之道理,此处指以西方语法比附中国语言。

6)现相:佛学用语,指显现于凡夫前的种种之相。陈寅恪用此词已与今天所说“现象”略同,并无佛学上虚妄的意思。

7)名学:逻辑学的旧译。

8)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

9)矜:自夸。

10)此段所用调侃之法,讥笑西方文法琐屑及不适用于中国语文。 ,陈寅恪依西方文法造出来的一个字,中间是睡觉的“睡”字,左边单立人代表男人,右边女字代表女人,说明假如采用西方文法,会将中华文字导向荒谬可笑的境地。

11)此言“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指的是用西方文法来规范中国语文的做法,也就是下面提到的《马氏文通》。

12)马眉叔:即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著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是开创之作,加上陈寅恪所指出的套用西方文法的问题,因此该书历来难读难用。

13)梵语: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14)语根:单词中决定原始含义的密码。

15)今于印欧系之语言中,将其规则之属于世界语言公律者,除去不论,其他属于某种语言之特性者,若亦同视为天经地义,金科玉律,按条逐句,一一施诸不同系之汉文,有不合者,即指为不通。呜呼!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

16)竺法雅:晋代僧人,河北河间人,生卒年不详。与道安共事佛图澄,格义佛教倡导者之一。

17)内典,又称内经或内教,即指佛教经论典籍而言。外书,又称外典,佛教徒对其他宗教或学派典籍的称呼。

18)格义:印度佛学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叫做“格义”。例如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解释佛教的“五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等。

19)陈寅恪在此批评那些不从系统的、历史的角度而仅仅着眼于一枝一节异同的所谓“比较文学”研究,认为这样的研究与中国历史上那种简单的“格义”比附方法无异。这一批评对今天的比较文学研究仍有警戒意义。

20)公案: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也叫做“公案”,陈寅恪又引述为学术界需要判决是非的典型案例。

21)《文镜秘府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料,其中有不少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撰者为日本僧人遍照金刚(774835)。

22)“天子圣哲”、“灯盏柄曲”两语均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例子。

23)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24)“大正一切藏经”即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

25)听猿实下三声泪:按照诗歌表达意思,应该为“听猿三声实下泪”,但是这样一来,句子的平仄就成了“平平平平仄仄仄”了,违反了格律诗的平仄律,所以诗人不惜违背诗句的顺序改成“听猿实下三声泪”,将平仄调整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陈寅恪认为学生固然不必学习这样为格律而牺牲内容的做法,但是其中的平仄道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

26)此句言教师讲授文学,遇到不能辨别平仄的学生,真是无语。

27)“正反合”是黑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他认为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陈寅恪借以说明好的对子应该是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而又形成新的统一。

28)《燕山外史》是清代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合掌对”指对仗的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一般认为水平不高,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燕山外史》中的“斯为美矣,岂不妙哉”就是一种合掌对。

29)赵瓯北:即赵翼,中国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苏轼等10家诗,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30)吴梅村:即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圆圆曲》为一些大学语文及中学语文教材所收入。“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是吴梅村《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的句子。

31)阳湖:指赵翼,因其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32)西塞罗:是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他的典雅的拉丁文体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罗马以及后来欧洲的教育。著作有《论雄辩家》、《论修辞学的发明》、《论法律》等。

 

 

三、思考与练习提示

 

1.经常练习对对子,在母语学习上可以有哪几方面的好处?

此一题答案,即课文所说对对子的四条优点。

 

2.律诗中间是两副对子,写出《格律诗十六首》中八首律诗的对子,并体会一下平仄及词性、词义的相对。(略)

 

3.某生买回一副春联,一联是“家过小康欢乐日”,一联是“春回大地艳阳天”,请问哪一联是上联,哪一联是下联?假如他在张贴在家门口,哪一联应该贴在左边,哪一联应该贴在右边?请为他拟一个横批。

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欢度新春(注:应该从右往左写)。

 

4.某大四女生宿舍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找老公找好老公”,下联是“找工作找好工作”。我们且先不管它思想内容如何,即从对联写作的要求,看看能否帮她们修改得更好。

首先上下联贴错了,工作的“作”是仄声,所以不能做下联;老公的“公”是平声,才适合做下联。其次是对联要尽量避免重复字,可改为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嫁老公嫁好老公。至于上下联自身的重复可视为“反复”修辞格。

 

5.大学寝室门联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将要共同生活四年之久的寝室门上,贴上自己创作的能够体现该寝室同学特点的门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请为自己的寝室门拟一副对联,既要体现出寝室同学的特点,又要注意对仗、平仄的知识,最好再加上横批。教师可组织对这些门联进行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发到教学网站。

网络上这方面信息很多,多庸俗搞笑(可知大学生母语品味亟需提高)。

 

例一,为自己宿舍拟一门联(最好加横批),能体现出本舍同学专业、特长、个性特征。(提示:比如四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则为“天南海北”)

男生宿舍:落叶与袜子齐飞,废纸共墙壁一色。

期末备考: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例二,求女生宿舍对联(四人),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急,多谢帮忙了——

上联:春夏秋冬同行路

下联:东南西北常相忆

横批:不忘深情

 

例三,求宿舍对联(八个人)谢谢——

上联:陋室萍聚人鬼佛神

下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横批:笑南闯北

上联:五湖四海亲兄弟

下联:八仙过海展宏图

横批:团结友爱

 

例四,各位江湖朋友!麻烦赐教对联一副!我们是大二的男生,六人间宿舍!我们的专业是法学!

上联:六条光棍共处

下联:两年寒窗同学

横批:有缘

 

按:这些征联内容如何且不说,平仄方面也多有不协。

 

6.读下面这篇资料(即《考试与对对子》),尝试做一下里面对对子的题目。

答案见后一篇教参。

 

 

四、教师阅读

 

课文删去“附记”,恢复如下:

 

附记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淸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题为“梦游淸华园记”。盖曾游淸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淸华园者,可以想象。此卽赵彦卫云麓漫钞玖所谓①,行卷可以观史才诗笔议论之意。若应试者不被录取,则成一游园惊梦②也。一笑!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③一联(见东坡后集柒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韩卢”为犬名(见战国策拾齐策三齐欲伐魏条及史记柒玖范睢〈雎〉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冯应榴④苏文忠诗注肆伍未知“韩卢”为犬名,岂偶失检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说,当时惟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者。盖君熟研西洋哲学,复新游苏联返国故也。今日君尚健在,而刘胡并登鬼录,思之不禁悯然!是更一游园惊梦矣。

一九六五年岁次乙巳五月七十六叟陈寅恪识。

 

1)《云麓漫钞》,南宋有名的笔记之一,作者赵彦卫。

2)《游园惊梦》,40年前由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启儒以相声讽刺小品形式拍摄的一部搞笑老电影。

3)见苏轼诗《赠虔州术士谢君》:“属国新従海外归,君平且莫下帘帷。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死后人传戒定慧,生时宿直斗牛箕。凭君为算行年看,便数生时到死时。” “卢行者”指禅宗六祖慧能,他俗姓卢,行者是对和尚的称呼。

4)冯应榴,清浙江桐城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著《苏诗合注》。

 

(说明:教材删去“附记”,原因有二:一是苏轼诗中对子过于曲折,不宜讲解;二是对对子事件之后,陈寅恪一直没有公开答案,至1965年大陆政治特殊时期来挑明此意,不够厚道——这是笔者私意,不知是否以小人之心妄加揣测?)

 

 

资料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论文)

《对对子与中国文化精神:略论陈寅恪的语言研究》(论文)

《论对联平仄要求:从高考对联题谈起》(论文)

马光复《读对联听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电子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3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