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笑谈大先生》导读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951 次】

 

陈丹青,就是那个常年穿着对襟衣,剃着见青的寸头的人。他招牌式的眼神,精光四射。手持烟斗,戴两副眼镜,一副看字,一副看人。作为画家的陈丹青,用他自己的话说,这10年是荒芜了,画的作品少了,但却迷上了写文章。《笑谈大先生》里,陈丹青轻松谈及了鲁迅的“好玩”,他说:“没有人能还原历史,我们都在想象鲁迅,我给出我自己的想象,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这样谈鲁迅,或许有助于同学们克服“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心理,至于到底好不好玩,今后同学们看鲁迅的书多了,自己可以做出判断。

基于本单元“读图时代”和“图文时代”的主旨,本课更关注的当然是这篇讲演的另一个话题,即“好看”。陈丹青是一个画家,画家有画家的脾气,发起议论来可能口无遮拦(所以课文作了删节),但是要谈画画,要谈人的长相,那真是本色当行,例如他说“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他的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祥,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这篇讲演在收入书中发表时,加了不少照片,他跟记者解释说:“因为我是画画的,所以总是离不开图像。比如我说鲁迅好看,也是跟他的照片有关。那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五四时期人物照片给我的印象,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是小孩子,可是小孩子也会有判断,鲁迅的八字胡一弄挺好看。现在我对图像的看法当然比以前多得多,我总觉得有一部分我认知的事物,实际上是图像告诉我的,文字再说也没有用,它不顶一张图像。中国古人写文章时写着写着就说‘有诗为证’,我写着写着是‘有图为证’。有时候看郭沫若或者林语堂的脸,呼之欲出,觉得林语堂是这样的性格,但说不出来,可将图片往那一放,大家就一眼明了他是这个性格。”“在我谈到的人、事当中,只要有图片,我都愿意放。假定读者当中可能有一个人跟我小时候一样,看到图会是那样一个反应。模样对我来说性命交关。因为人类对样子的需求比文字要早,图像史比文字史早大概好几万年。我相信一个动物在看东西时一定跟人一样,动物虽然没有文字语言,但是它非常清楚危险迫近了,主要靠看。我到现在一直信赖对图像的辨认和判断,让图像跟文字在一起发生,会让这本书更有意思。”

这就把图像和文字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其实图文皆重、图文并茂并非只是今天时代才有的,古人从来都是这样,除了本单元导读中提到的“诗经名物”、“左图右史”外,这里再补充一个例子:施耐庵写作《水浒传》,请人为梁山泊三十六英雄画像,挂在墙上日夜揣摩,揣摩到烂熟于胸了,然后执笔为文,一个个人物自然栩栩如生。我们猜想陈丹青草拟这篇演讲稿的时候,也是把鲁迅先生的照片一张张摆在眼前这样揣摩的。

 

【思考与练习】

1.仔细阅读课文写鲁迅先生长相“好看”的部分。

2.收集一些鲁迅先生的照片,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一点什么来。

3.作者说:“你看鲁迅先生描述他那些死掉的朋友:范爱农、韦素园、柔石、刘半农等等,就比别人回忆鲁迅的文字不知道精彩多少。”读一读这几篇文章(教学网站提供)。

4.你认为能不能“以貌取人”?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6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