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夏天,陈寅恪以“对对子”题型为清华入学考试国文试题,虽然由于当时事出突然,考生没有准备,因而遭到较大反对,但是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能够考查考生多方面语文能力,陈寅恪所说的这些道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对对子又开始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这次始作俑者为北京大学。据2004年1月的一则消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神五”对联难倒考生。消息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在北大参加了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的选拔考试,一道用时事内容对对联的题目难住了大部分考生。题目内容是根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九天揽月”典出毛泽东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因此似乎并不难对,问题是“九天揽月”指的是中国“神五”发射成功,那么“五洋捉鳖”有什么事实可对呢?假如今天来考,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深潜5000米的事实,可以成为很好的材料,可惜这要等到七年以后。所以这个上联似乎成了绝对,北大方面最终也没有公布“标准答案”,倒是在网络上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测和尝试,新华网“发展论坛”提供了一组网友拟对的下联:
四海追云炎黄儿女保国家
五洋抗日神洲勇士闯钓岛
四海游龙中华利剑劈扶桑
一坝横江禹舜子孙锁苍龙
五洲同庆中华儿女定乾坤
五洋捉鳖炎黄子孙保太平
五洋夺金中华儿女震全球
五洋捉鳖神州健儿傲苍穹
三峡蓄水炎黄子孙截江流
四海升平祖国大地闹新春
五洋逐浪神州铁军镇海疆
一鸣惊人中国航天扛大旗
都是大而无当。后来2009年,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北大又以“博雅塔前人博雅”为上联,请考生对下联。此题不再搞宏大叙事,而是以校园景物入题,自然就比较好对。据北大教师孔庆东给出的下联是:“未名湖畔我未名”。
且再回到2004年,或许是北京大学带了头,这年5月的高考,全国和各省的15份语文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全国卷出的是对春联,提供上联让考生对下联,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等。但是“扫千年旧习”这个上联不是太好,“习”在古代音韵中虽为仄声,但在普通话里为平声,容易误导学生,对出尾字仄声的下联来。浙江卷要求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是“学问藏今古”,事后公布的参考答案下联可以是“才识贯中西”、“智慧集东西”等。广东卷的上联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据说广东34万考生没有一人对出完全合律的对句。福建卷似更贴近考生实际,出的上联是“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事后公布的参考答案是“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但该试题要求可以“平仄不论”,引起社会上的争论。
2004年高考试题首次出现对联题后,2005年又有好几个省的高考试题中含有对联题,与2004年相比,命题方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增加了横批,例如福建卷: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二是由单纯的给出上联对下联,变为不给例句,只提出主题,要求另写一副对联,例如全国卷Ⅲ(川、滇、黔、陕):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对对子,中考也紧跟上。据一篇题为“漫步在中考对联大观园”的网文介绍,2006年各地中考的题型中,都出现了对对子的内容。安徽(非课改区)的对子题是根据选段内容(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福建泉州卷是上联对下联,下联对上联。如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要求对下联;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要求对上联。江苏南京考题是提供一副不工整的对子,让考生修改下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浙江温州卷的上联是“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要求考生完成下联。吉林卷的上联是“长白山林壑尤美”,要求考生对下联。温州市(非课改区)考题是删改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相比之下,港台地区的国文教学要比我们更注重传统内容,比如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卷第13题是: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题目出得比我们活,涉及的社会知识面也更广。
(何二元整理)
【本站链接】
《考试与对对子》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