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何二元:大学语文修订版前言
【时间:2013/8/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5947 次】

 本站链接:教材目录

本教材以《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提出的框架思路进行设计编写

 

大学语文是现代语文学科建立之初就有的一门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早在一百多年前,现代学制的制定者就已经意识到:“中国文章,不可不讲,自高等小学至大学,皆宜专设一门。”1904年颁发的“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学制规定,国文是大学预科的必修课,大学本科的“随意科”(选修课)。后来大学预科取消,预科课程的一部分归入高中,一部分归入本科一年级,这门课遂演变成“大一国文”。其后1929年民国教育部颁发《大学规程》,1938年民国教育部整顿大学科目,都规定国文为一年级生共同必修科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等原因,一度取消了这门课,只有港台地区仍在坚持,其结果是中国大陆社会的母语水平出现滑坡。幸好到了1979年,经过匡亚明和苏步青的呼吁,大陆重开大学语文,至今已有30多年了。回顾大学语文的历史,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维护这个局面不动摇。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讨论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首先要研究语文课的性质。长期来围绕语文课的性质有种种说法,有语言文字说,有语言文学说,有语言文章说,有语言人文说,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大家似乎忘记了语文课一个更重要的性质,即它是一门形式训练课,文字、文学、文章、人文,都是语文课的内容,语文课要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形式训练,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打个比方,那些文学欣赏类的课程,好比是观赏“星跳跃”,而语文课则是要在教练员的带领下实际下水训练。虽然下水练习和观赏“星跳跃”在观赏性方面没有可比性,但是语文课一定不能以“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为标准。或许在启蒙教育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更多讲一些快乐学习,但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一定是更加紧张,更加艰苦的——当然也不是没有快乐,但那一定是在我们付出努力之后的苦尽甘来。不了解这一点,就可能会把大学语文课上成“高四语文”、“初四语文”,甚至“幼稚语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也希望学校领导不要拿“好看不好看”来评价我们的教材,拿“好听不好听”来评价我们的课堂。

那么应该拿什么来评价大学语文教材,评价大学语文课呢?我们认为,第一要有学科理论的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我们必须坚持先有理论后编教材的原则。我们的第一版《大学语文》教材就是在母语高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产物,该教材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实用文,一为艺术文,母语教育就是以实用文学习母语规范,以艺术文学习母语艺术,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由此出发,教材设计成六个板块:

 

实用类记叙文  实用类议论文  实用类说明文

艺术类记叙文  艺术类议论文  艺术类说明文

 

这个教材解决了中学语文教材文体混乱的问题,既注意到“大中衔接”,又实现“大中提升”,同时还妥善处理了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的关系,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教材理论。

第二是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理论,假如缺乏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那么也要重新修订。第一版教材虽然解决了理论框架问题,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如何体现母语规范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还有待完善。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少,在有限的课时里,要同时解决文学教育与应用写作训练两个目标,也有一定困难。再就是师资问题,目前中国没有培养大学语文教师的师范序列,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他们倾向于把大学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对这样强调语文训练的教材也不太适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

首先,我们这个修订教材在体例上借用了文学史构架,因为教师和同学们对这一构架都比较熟悉。至于为什么说“借用”?因为语文课文没有自己的内容,它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并借用这些内容组织听说读写训练,所以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形式训练,假如放在内容,那就成了别的课,而不是语文课。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这样问自己:

 

《论语》,哲学课怎么上,语文课怎么上?

《史记》,历史课怎么上,语文课怎么上?

《水经注》,地理课怎么上,语文课怎么上?

《诗经》,文学课怎么上,语文课怎么上?

 

其次,我们这个教材虽然借用了文学史框架,但是和文学专业的文学史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说,有以下几点不同:

1.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文学史。大学语文课时少,一般学校只开一学期三十几个课时,多的也不过两学期七十个课时,在这样少的课时里,要想完整地讲述文学史,必然会使这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采用点到即止的办法,弱水三千,我取一瓢,一瓢即三千。好在文学史向来有“一代有一代之文”的说法,教材如此设计各单元主旨也名正言顺。

2.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进入现代社会只是近百年的事,因此,讲文学史,必然就会是古代部分占绝大部分篇幅,这是大学语文课历来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本教材以母语高等教育理论立论,无论学习古代作品,还是学习现代作品,都是为了进行母语学习,所以,古代部分只选择“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拿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说,就是只选择那些“不隔”的作品,能够继续为今天母语学习服务并构成今天母语高雅部分的作品。教材现代部分则注意不割裂传统,选择那些继承传统文学、传统文化比较成功的作品。这样的文学史,才是为现代母语教育所需的文学史。

3.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杂文学”的概念,也就是文史哲不分,是一种大文学格局。所以我们在选择课文时,也不限于纯文学作品。我们仍然坚持初版时的母语教育定位,坚持规范与艺术统一的原则,这样大家在教材里看到一些非文学的作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4.本教材落脚点在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训练,每一个单元都有听说读写训练目标,并尽量细化到每一篇课文。譬如第一单元课文,《论语》,突出其语录体文体特征,用以改造我们的课堂笔记方法;《道德经》,通过大学语文与《百家讲坛》比较,揭示什么是语文课,什么是大学语文课,相当于一堂始业教育课;《逍遥游》,介绍《庄子现代版》,让古代文学进入现代语文;《诗经》,学习古人赋诗言志、引诗用诗的言说方式,以提升今天的母语质量。就这样一课一课地训练,争取让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上能够一课一得,那么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就算有成绩了。
    5.教材在文学史之外,还设计了第九单元“应用文阅读与写作”,这显然是出于初版中关于实用文与艺术文关系的教材理念,虽然一个单元和八个单元不成比例,但是考虑到前面八个单元中有不少课文实际上也是应用文,所以也体现了对应用文的足够重视。

关于教材理论与实践的详细叙述,大家还可以看笔者刚刚出版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一书,该书有许多具体的教学建议,尤其是使用我们教材的老师,看一下这本书对理解教材思想和设计课堂教学都会有所帮助。我们这个修订版仍然还是母语高等教育实验教材,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在使用这一教材时,共同实验,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何二元

2013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5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