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教学建议
【时间:2011/7/1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4794 次】

 

 

【教学目标】

 

《红楼梦》能否讲成语文?也许是本教材是否真的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个考验。

 

《红楼梦》是一种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有两种讲法,第一种是讲成文学课,如中文系“红楼梦选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欣赏”那样的讲法。也可以扩大为通识教育课,让各专业学生选修——然而这都不是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假如也这样讲,早晚会被“诗经欣赏”“唐诗欣赏”“宋词欣赏”“红楼梦欣赏”这一类选修课所取代,这并非耸人听闻。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都是文学的讲法,说明这种危险确实存在。(链接: 几种“大学语文”教材《红楼梦》教学资料汇辑

 

《红楼梦》的第二种讲法,是把文学看成语言艺术,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于是就提出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以往我们讲听、说、读、写,多侧重于知识、能力、技术,而《红楼梦》告诉我们,其实还有一个优雅“品味”的目标(用“品味”还是“品位”,还可以讨论)。孔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大致相当于语文的听、说、读、写,孔夫子说的肯定不是知识与能力的问题,而是品味问题。《红楼梦》的品味是什么?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雅”。《红楼梦》是中国雅文化的代表。尽管它当初是白话小说,可以归入通俗文化,然而,历史上好的通俗文化,最后都成了雅文化的资源,诗经、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成了高雅艺术,不是这样吗?况且,《红楼梦》的雅,是骨子里的雅,也就是所谓“品味”。

 

笔者研究大中小学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区别,曾设想借用翻译的“信达雅”理论,即小学语文是“信”,是知识的积累;中学语文是“达”,是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是“雅”,是品味的提升。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雅的母语品味。(链接:大学语文:学习的母语)有人不赞成这个提法,理由是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着误区,所谓大众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如今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高校的大门面向大众敞开了,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的根本含义,而不是指“出口”,以为大学教育可以从此放弃高等教育的崇高目标。不是的,大学之道,永远在于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入口”的大众化,只是增加了高等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而绝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可以降低标准,放弃“高等”的教育目标。

 

所以本课讲《红楼梦》,第一坚持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第二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高雅品味。当然,品味不是一天养成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母语学习,还有这样一个“雅”的目标存在。我们在后面各课的教学中都还要不断强调这一点。

 

【作家作品】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这无须多说。《红楼梦》作品,应该要求学生读原著——这个要求中学就提出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学生课外到底有没有去读,这个暂且不说,即使真的读了,那么是怎样读的,仍大有讲究。凡是好的作品都有“读不尽”的特点,所谓“说不尽的哈姆雷特”。《红楼梦》自然也是读不尽的。但是从以往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看,都有偏颇,或是读成阶级斗争,所以就选“护官符”、“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或是读成爱情小说,所以就选“诉肺腑”、“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或读成通俗志怪小说,大讲“太虚幻境”和薄命司的判词;更有把《红楼梦》讲成黑幕小说的(如百家讲坛),这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本教参的观点,从我们选“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可以看出了,我们想让学生看到的是《红楼梦》的“雅”,海棠诗社是一次实有,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中国文化中一种“诗意的栖息”。正如一些论者分析的,作为美的理想,曹雪芹虚构了一个大观园,也就是“太虚幻境”,这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是一个女儿国。是美的世界,诗的世界。女儿们彼此固然也会有一些心机,如宝黛之间,但绝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奸诈龌龊,在贾宝玉眼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个区分与其看成阶级斗争,不如看成雅俗之分。

 

总之,本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从《红楼梦》中多多学习母语“雅”的部分,并进而培养起高雅的阅读品味。

 

【两份帖子】

 

课文从两份帖子起头,两份帖子有雅俗之分,探春的花笺何等之雅(自然,探春的雅已近古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尚活在现代母语中的古代汉语,所以讲解时不必字字落实),贾芸的字帖何等之俗,我们要通过这个对比,告诉学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引导他们观察今天的社会风俗,比如对于网络帖子,手机短信,都有一个雅俗判断的标准,进而培养听、说、读、写的高雅品味。

 

【关于雅号】

 

大观园成立诗社后的第一件事是“诗翁”们各起雅号,这些号都起得高雅贴切,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如今的学生也有“Q名”“网名”,也可以看做是现代人的号,至于这个号起得好不好,是雅还是俗,可以组织同学们讨论,相信会有较好的课堂效果。假如没有把握(比如同学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网名Q号),老师也可以预先收集一下,或者就随便就网上的一些名号聊一聊。教参中《古人的姓名、字号的由来》一文,老师可预先读一下,以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后面一课《冷板凳会缘起》也有这方面内容,是照应本课的(一雅一俗),老师备课应该提前看一看。

 

【六首海棠诗】

 

海棠诗,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各一首,下一回增补史湘云二首。教学时间紧,可以只讲前四首,有时间也可以把六首都讲了。教材提供的注释比较简单,凡是能从字面上理解的便不节外生枝,因为本课并不是格律诗写作教学,而是展现大观园环境,看女儿们如何在其中诗意地栖息。同时,在教参中则提供尽可能详尽的注释,以备学生提问,以供老师发挥。讲解的重点在诗如其人,详见教参注释。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进一步涉及诗中暗含的谶言。比如探春诗用“斜阳”二字作为吟咏的开头,暗示了作者那“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而“芳心一点娇无力”的诗句,也照应着二十二回风筝谜中“游丝一断浑无力”,她后来应是江边离别、孤帆远去的(参见其“册子题咏”)。宝钗“冰雪招来露砌魂”的诗句对应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金簪雪里埋”的命运,“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黛玉诗以缟素喻花,无异暗示夭亡,而丧服由仙女缝制,不知是否因为她本是“绛珠仙草”。此外象“秋闺怨女拭啼痕”之类句子,脂评已点出“不脱落自己”,看来也确象她的“眼泪还债”。湘云诗“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脂评也已告诉我们“不脱自己将来形景”。所谓“将来形景”,就是说她后来与丈夫卫若兰婚后不久就分离了(续书所写不同)。在第二首中,如“难寻偶”、“烛泪”、“嫦娥”等,皆暗示她和她丈夫后来成了牛郎织女那样的“白首双星”。(见蔡义江“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诗词鉴赏)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预定的“雅”的内容,而是调动课堂气氛迎合学生兴趣的俗套。太虚幻境是曹雪芹设计的一个俗套,那只是假语村言,骨子里传递的还是雅文化信息。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个根本的教学目标。

 

【雅俗问题与文化定位】

 

本课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又提出了培养高雅品味的标准。大学生应该学习母语文化中高雅的部分,亦即雅言。雅言以前主要指文言,今天更扩展为一切具有高雅品位的语言。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就是这个意思。

 

“雅”的词典义很明白: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的,不庸俗;美好的,不粗鄙。相关词条有:典雅、博雅,尔雅、雅人深致。作为语言和文化的品味,可参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具体例子,《西厢记》《红楼梦》是雅的,昆剧是雅的,被改造成“青春版”的昆剧《牡丹亭》更是雅到极致(很奇怪,《红楼梦》的改作却始终不见其雅);还有古筝曲《高山流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也都是雅的。雅与俗是一对矛盾,在对立统一中凸显各自品味。比如探春的花笺是雅的,贾芸的字帖是俗的,大观园女儿诗意地栖息是雅的,刘姥姥的酒令是俗的,薛蟠的品味只能说是恶俗。雅与俗会互相转化,诗经、宋词、元曲这些曾经是俗的东西,经过历史的沉淀,今天都已成了大雅。雅也会变成俗,当年周汝昌、叶嘉莹等文人雅士主讲的百家讲坛,如今已搅成了“一锅萝卜汤”——现在有人还提出大学语文要学习百家讲坛,真所谓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再有两点说明,其一是俗文化并非一定不好,流行歌曲、武侠小说、赵本山小沈阳小品、手机段子,这些东西也深受大众欢迎,适合他们的文化层次,我们应该予以尊重。但是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文化品味,即使生活中偶尔也要用这些东西消遣一下,那也是大学生们自己习得的范畴,没有必要占用大学语文宝贵的课堂学得时间。

 

其二,文化雅俗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划分,实际上任何国家民族都有三种文化,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对应的文化品味是严肃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是国家意识,其基本目标就是政权稳定、社会和谐,那些主旋律文化、“五个一工程”、唱“红歌”,都属这一文化范畴。所以文化是在是三分的。

 

大学语文也有三种讲法(教材编法),“人文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提倡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就是主流文化层次的。主流文化在高校里最重要的课程是“两课”,其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发展史、中国文化等等,也都可以讲成主流文化,大学语文是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核心课程”的。比较纯粹的雅文化或俗文化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没有看到,都是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加一点变化,比如有的教材打出“好文章”的旗号,有的教材则更多选一些武侠小说流行歌词的内容。

 

有时候同一种作品也有三种文化的视角,比如主流文化重视《红楼梦》的四大家族,封建社会崩溃这一主题,选篇自然也集中于“护官符”“查抄大观园”“宝玉挨打”这些内容。俗文化喜欢假语村言、太虚幻境、家族黑幕、通奸乱伦着一些东西,对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喜欢作通俗的理解。雅文化欣赏的则是结诗社、琴棋书画、园林艺术这些内容,对宝黛爱情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沟通(即“意淫”)。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封建的,小资的,文化,尤其是高雅文化是全人类的财富,以前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享受,如今已成为社会共同的资源。

 

和老师们讲这一些,并不是要大家到课堂上去讲,而是便于对自己讲课的内容有个文化定位,更加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把母语高雅品味落实到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94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