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杭师讲义

《大学语文》自编讲义(三)
【时间:2009/5/20 】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2005年12月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8543 次】

    按:这是我五年前做的一份讲义,使用的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教材。从徐编《大学语文》“增订版”到“第八版”,我大约已经连续完成了四、五轮的教学工作。熟能生巧,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于是做成这份讲义。讲义的内容和特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要提示的是这样两点:一是在讲义中采用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和后来看到的温儒敏《高等语文》不谋而合。这说明徐本的人文主题教材,和文化专题教材并非水火不容,不会因为后者的出现就被人“一统江湖”。二是我教学的对象是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学生,为此我在备课中尽可能挖掘教材中有关艺术教育的元素,有同行在网上看到我的教案,还以为有了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材,来向我打听。这说明徐编教材虽然是一种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而完全不影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第九章 文学与绘画

  如今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书、报纸、网络,更不要说电视,触目都是一幅幅图片,用媒体最得意的一句话说,叫做“视觉冲击力”。不过暂且还是不要发表怨言吧,图画与文字本来同源,中国独有的方块字,正如一幅幅压缩的图片,一旦解压,便释放出来自远古的信息。“图文并茂”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我们不如从积极方面多动脑筋,用网络技术,用多媒体手段,让我们的语文课生动起来。

  下面是给美术学院的同学上课的讲义,美术是他们的专业,所以处理好“图”“文”关系,实际上还就是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第一节 “形神之辨”与《送郭拱辰序》

  送郭拱辰序
  朱熹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考:《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比喻在黑暗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父亲朱松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18岁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但是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他先后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授徒、传播理学。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包括“理气论”、“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等),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的正宗哲学,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所撰《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他的几首小诗可能对我们影响更大。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
  这篇课文字面很简单,不必逐句分析了,且以译文代讲解:

  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讲解】

  朱熹的麋鹿林野之志

  公元1174年。因10年前宋金签定“隆兴和议”,朝廷主和势力占了上风,朱熹便对朝廷屡诏不应,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研究理学,编写了大量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直至1178年才东山再起。这可以理解这一期间朱熹为何有麋鹿林野之志。
  (“隆兴和议”:在“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后,隆兴二年(1164),宋金重新订立和约,规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每年给金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史称这一和约为“隆兴和议”。)

  中国绘画的“形神”理论

  朱熹的《送郭拱辰序》因涉及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形神”理论,被教材列入“论文·品艺”单元。
  中国绘画理论中重神轻形的倾向,大概是和当时忘言得意、得意忘象的玄学理论有关。(考:道家之形神理论)南齐时谢赫提出“绘画六法”理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比较科学和有系统的绘画创作、绘画批评的准则,对日后中国画发展影响很大。其内容如下:
  (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
  这“六法”,首重的是神(气韵)和笔墨,然后才是形象。(书法亦有意临)

  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肖像最得其神,他每画成人物,常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篇》)他画人物很注意描写人物的特点。他“曾图裴楷像,颊上加三毫。观者觉神气殊胜”(《晋书·顾恺之传》)。他为谢鲲作像,把他画在岩石里。人问所以,他说:“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世说新语·巧艺篇》,下同)(考:后世之画龙点睛)

  尤其是他的长卷《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据说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后来死得很惨。曹植在经过洛水时,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这篇《洛神赋》。顾恺之以此为题,画了这幅长卷。图中把曹植的怅然若失、依依难舍,洛神的回眸顾盼,含情脉脉表现得淋漓尽致。


局部

  这种理论在后世文人画得到发展,甚至到了重神遗形的地步。王维雪中芭蕉,苏轼朱竹(又竹岂分节生长),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以及徐渭、朱耷等人的画。当然,后世文人画的重神和魏晋时已有区别,不但重表现对象的神,还重宣泄绘画者的神。

  王维雪中芭蕉的作品最早记载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苏轼《枯木竹石图》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朱耷画的鹌鹑,表现自己的愤世疾俗

  吴冠中《关于抽象美》中说:“我认为八大山人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凭黑白墨趣,凭线的动荡,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他在具象中追求不定型,竭力表达‘流逝’之感,他的石头往往头重脚轻,下部甚至是尖的,它是留不住的,它在滚动,即将滚去!他笔下的瓜也放不稳,浅色椭圆的瓜上伏着一只黑色椭圆的鸟,再凭瓜蒂与鸟眼的配合,构成了太极图案式的抽象美。一反常规和常理,他画的松树到根部偏偏狭窄起来,大树无根基,欲腾空而去。一枝兰花,条条荷茎,都只在飘忽中略显身影,加之,作者多半用淡墨与简笔来抒写,更构成扑朔迷离的梦的境界。”


徐渭的画表现一种狂乱情绪。


  他用减笔作人物画,则寥寥几笔便能够形神俱备。

  到了现代,徐悲鸿、林风眠等继续发展了这一民族风格,徐悲鸿的马具有绅士风度,林风眠用大块面的水粉作画,把中国画用于造型的线条都舍去了,但画面总体传达了浓重的中国画韵味,富有诗意。


徐悲鸿 http://ccd.zjonline.com.cn/mjmh001.htm


林风眠的人物画  http://ccd.zjonline.com.cn/mjmh023.htm

  丰子恺和我们学校是有些渊源的,他的画也是重神一路。他画的人物常常是连五官也没有的,但他的孩子都知道他在画谁。


丰子恺漫画选登  http://www.hql.online.sh.cn/art_cn/fzkai/picture.htm

第二节 艺术审美散文《看蒙娜丽莎看》

  这篇课文信息密集,难以一一评说,而且充满了诉求形上的精神追求,本教案试从比较容易让同学接受的形下角度,作三方面阅读提示:
  一、关于标题
  二、关于“看”与“被看”如何置换
  三、关于画、画中人、达芬奇、读者

  一、关于题目

  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它形成一种互动,一种循环。看,看什么?看蒙娜丽莎。看蒙娜丽莎什么?看蒙娜丽莎的看。蒙娜丽莎在看什么?蒙娜丽莎在看那些看蒙娜丽莎的人……

  这使我们想起卞之琳的一首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看者成了被看者。然而熊秉明的题目似乎更玄妙,它不是看者与被看者又被第三者摄入风景,它是看者与被看者的互动,不断转换摄入与被摄入的角色,形成一种连环套,好象用镜子照镜子,层层叠叠纵深地照进去,以至于无穷。好象庄子说鱼呵多快乐,他的朋友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熊秉明是喜好这种文字游戏的,他做过一首《静夜思变调》(之四)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他在临死前还特别推崇了台湾诗人林亨泰的一首诗,题目是《二倍距离》:

  你的诞生已经
  诞生的你的死
  已经不死的你
  的诞生已经诞
  生的你的死已
  经不死的你

  一棵树与一棵
  树间的一个早
  晨与一个早晨
  间的一棵树与
  一棵树间的一
  个早晨与一个
  早晨间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
  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

  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摄影  蒙娜丽莎的身边还有一名裸身男士。这致使观者的视觉中心点在两人身上游离,而无法确定谁应该被观看。也许这是摄影者略施的小小诡计,让观者重新审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观念。

  二、“看”如何成为“被看”

  画是客体,我们是主体,所以我们说“看画”。
  画是欣赏对象,我们是欣赏者,所以我们说欣赏一幅画。

  但是,在蒙娜丽莎面前,关系被颠覆了,看画者成了被看者,欣赏者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探测、被解剖者。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描述现象,并不解答原因,在第一则里是这样,在第五、第六则里也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则的结束时仍然是这样。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什么都要有“标准答案”的人非常不习惯。既然不能免俗,那就让我们用了俗人的“常识”尝试作一解答吧。

  1、必须是一幅好画;
  2、必须是一个好的看画者;
  3、必须有一个好的看画环境。

  首先这发生于一幅名画,画得好,才有这种颠覆的能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画,卢浮宫把她作为镇馆之宝,美国总统将她奉为西方文明的最高象征,认为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为了强调蒙娜丽莎的神奇,熊秉明先生甚至不惜把同样是艺术大师的安格尔、提香、林布兰特贬斥得那么厉害。

  “像安格尔的那些贵妇与绅士,端坐着,像制成标本的兽,眼窝里嵌着瓷球,晶亮、发光,很能乱真,定定地瞅过来,然而终于只是冰冷的晶亮的瓷球。这样的空虚失神的凝视当然不给我们什么威胁。”

  安格尔(Ingres 1780- 1867) 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安格尔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
  http://ccd.zjonline.com.cn/sjmh023.htm
  http://www.renwen.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854
  http://www.yml.hsyfg.net/ReadNews.asp?NewsID=251


泉 [法] 安格尔 (1780—1867)

  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表现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这幅《泉》早在安格尔在佛罗伦萨期间就开始酝酿,事阁三十多年以后才最终完成。

  熊秉明所指的,应该是下面这类作品。

  “像提香的威尼斯贵族男子肖像,眼瞳里闪烁着文艺复兴时代贵族们的阴鸷zhi4和狡诈,目光像浸了毒鸩zhen4的剑锋,象你挑战。他们娴于幕前和幕后的争权夺利,明枪暗箭,在瞥视你的顷间,已估计了你的身世、才智、毅力、野心以及成败的机会率。”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 (1478-1576年)   (Titian 1488/1490~1576)?  意大利画家,出生在威尼斯北部风景秀丽的区小镇卡多莱,12岁时父亲带他游历威尼斯,后来提香再次来到威尼斯便进了乔凡尼·贝利尼的工作室学画,从此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威尼斯。提香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威尼斯艺术的成熟,他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上帝在创造他的时候既赋予他超人的天才,也给了他常人的弱点。他贪得无厌,为了金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在38岁时,获得了威尼斯共和国首席画家的地位,后来又被封为伯爵,是教皇和国王的座上客。有人说他像法国的伏尔泰一样,对权势躬身下拜,在皇室贵族的微笑中享受恩赐。也许正是这种评价,使熊秉明在他的画中“看”出了上述内容。


提香  执政安德列亚·格里蒂

  提香作品集:http://www.yongle.com.cn/inside/pp/printpage.asp?ArticleID=389
  http://www.hfcas.ac.cn/tuanw/wwwroot/spzou/%D2%D5%CA%F5%D0%C0%C9%CD/%BB%E6%BB%AD/%CE%F7%D1%F3%BB%E6%BB%AD/%CC%E1%CF%E3/%CC%E1%CF%E3%C4%BF%C2%BC.htm

  “像林布兰特的人物,无论是老人、妇人、壮者以及孩子,他们往往也是看向观赏者的。他们的眼光像壁炉里的烈焰,要照红观者的手、面庞、眼睛、胸膛,照出观者腑脏里潜藏着的悲苦与欢喜。把辛酸燃烧起来,把欢乐燃烧起来,把观者的苍白烘照成赤金色……”

  林布兰特曾被形容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伟大的艺术家,他把他这一生对生命的理解,融会贯通进宗教作品中。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黄金时期(1606-1642年,妻子过世)的作品中,有一种照向神圣事件、或主角人物身上的金色光源。(熊秉明是否因此才说“他们的眼光像壁炉里的烈焰”?)

  林布兰特的艺术激情与信仰心灵
  http://life.fhl.net/Art/lin/lin.html
  http://www.ls11.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963
  http://cnszdesign.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851

  这三个例子讲的是画与观画者的交流。第一个例子,安格尔,当然不能和观画者形成交流。第二个例子,画中的人物象观画者施加压力,一种不友好的、咄咄逼人的压力。第三个例子,画中人物向观画者投射过多的热情。这后两个例子,虽然和观画者形成交流,但都是单向的投射。而蒙娜丽莎不是,“她看向你,她注视你,她的注视要诱导出你的注视。那眼光像迷路后,在暮色苍茫里,远远地闪起的一粒火光,耀熠着,在叫唤你,引诱你向她去。而你也猝cu4然具有了鸱枭chixiao的视力,野猫子的轻步,老水手观测晚云的敏觉。”(获得了敏感的艺术领悟力)

  其次要有看画者的艺术赏鉴素养、功力,甚至是一种与赏鉴对象间的缘分。那些俗人,尽管面对的是这样一幅世界名画,也只是满足他们的一点庸俗趣味而已。正如鲁迅说的:“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蒙娜丽莎的命意也是如此,有的人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有的人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有的人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还有的人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这些人,名为看画,实质照出的只是自己的那份浅薄。

  在众多的看画者中,似乎只有熊秉明先生,才真正具有这一份艺术赏鉴的功力和缘分。

  熊秉明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艺术家,他深谙中国传统哲学、诗学、书法学和画学,也对西方现代哲学与艺术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看蒙娜丽莎看》等著作,每一本都是“智者之书”,吴冠中先生认为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该得诺贝尔奖”。他1947考取公费留法,在巴黎学习雕塑,从大学生到教授,50年间举办了无数次个展,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作出巨大贡献。2002年12月12日他病逝于法国巴黎,享年80岁。朋友们撰文说:“巴黎都暗淡了”。

  而法国文化部部长致其家属的唁电说:“惊悉熊秉明先生逝世,本人不胜哀恸。这位杰出而细腻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融,他定居法国使我们倍感荣耀。他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具教学才能的大学教授,他的许多关于造型艺术及哲学的著作将作为宝贵的参考书目而弥久留存。艺术界、文化界以及他曾经执教的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朋友。”

  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生前从蒙娜丽莎的画像中,看出了蒙娜丽莎的“看”。

  熊秉明生平年表  http://culture.sinofrance.org/renwu/xiongbingming.htm
  在熊秉明的雕塑中 http://www.yndaily.com/zl/daguan/0315/dg03153.htm

  第三还应该有必须的环境。如今据说每年有近600万的游客参观卢浮宫,在卢浮宫他们必看的一件作品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名画跟前永远站满了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上述颠覆的发生,更多的人来到这幅名画跟前,只是满足一种猎奇心理,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且看下面这些来自现场的记录:

  ——虽然我和妻儿早早排在等候开门的大队前面,但等到达《蒙娜丽莎》前,已经很快聚集起了人群。《蒙娜丽莎》被厚厚的玻璃所遮挡,不同寻常的厚遇使人们无法像对其它作品那样贴近欣赏,而多数人又在拦绳前拍照,以与《蒙娜丽莎》合影为幸、为荣。我只能插空在拦绳前探着身子,透过玻璃来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依然那么神秘而朦胧。

  ——当我们好不容易在众多的艺术品中,终于找到《蒙娜丽莎》像时,发现有许多人是抱有与我们相同目的的,《蒙娜丽莎》像前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参观者,《蒙娜丽莎》像比我想像的尺寸小得多,在防弹玻璃的保护下,她的微笑更不确定了。

  ——闪光灯的灯光此起彼伏,参观者轮流在《蒙娜丽莎》像前摄影留念,据统计,每个人在《蒙娜丽莎》像前的停留时间只有三秒钟。这可能是千山万水赶来的人所惟一能做的事。

  ——蒙娜丽莎被称作是“卢浮宫皇后”,还没走近,我就知道到了。一群各种发色的后脑,一片闪光灯。蒙娜丽莎被罩在一个透明的罩里,旁边站着警卫。明亮而强烈的闪光灯聚焦成了一个舞台,在那些手持相机的“追星族”与脚步匆匆的游客之间,台上这个神秘的女子披着黑纱,一笑千年。

  ——我有幸见到蒙娜丽莎。亲眼见到这幅画的时候,她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特殊光芒甚过她嘴角的微笑,这是任何印刷版本都无法表达和体现出来的一大遗 憾。很多参观者为着蒙娜丽莎手举相机一阵猛闪。“可怜的蒙娜丽莎。”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就离她而去了。

  在这样的嘈杂环境下,即使是熊秉明先生再世,恐怕也再难有和蒙娜丽莎发生精神交流的可能。

  三、画、画中人、达芬奇、读者

  教材“提示”说:一个“看”字,编织起作者的创作活动、作品本身的存在、作品反映的对象和读者的审美活动四方面有机的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读者与画中人,与达·芬奇,与读者自己,与整个人类形成了巧妙的互动审美观照。

  1.画:从肌体到精神

  第四则比较了少女的机体和少妇的机体。我们不能不惊讶于作者对于两者观察的细腻,文笔的精美。比较的结果是强调了少妇的那种内涵的美和精神的深度。所以第四则无论写得多美,都不过是一个过渡,为的是最终过渡到第五、第六则的内容。

  网上一般赏析文章都特别津津乐道于作者的这一则文字,然而他们所乐道的,似乎更在乎那肉感的描写,而不是最终把我们引导到蒙娜丽莎的眼睛的那种内涵。这些人当然也不会看到蒙娜丽莎的“看”。

  资料  1530年,蒙娜丽莎成为皇家收藏品之一,不幸的是,法兰西斯王觉得它挂在浴室墙上特别顺眼,它在那里呆了几年光阴,现代的专家认为这幅画作上面的裂痕,正是沐浴时的蒸汽造成的。而在卧室里则挂着另一幅怪异的蒙娜丽莎裸露版,名为蒙娜华娜。既如此,可以确定,当年法王所看到的蒙娜丽莎也只是她那少妇的肌体而已,至于蒙娜丽莎的“看”,与蒙娜丽莎的精神交流,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尽管天天在浴室里看到她。(假如真能看到蒙娜丽莎的“看”,那么就该把她挂到自己的书房里去。)
  (在《达芬奇传》中,那个所谓喜爱艺术的法王是这样厚颜无耻地“看”蒙娜丽莎的:“娘儿们的事情,你很内行。那双肩!那酥胸!还有那个看不见的地方。——一定是更美的吧?……”他仔细看这画像,他的神气好像一个人把女人浑身脱光了,不顾羞耻地尽情地抚摸。)

  今日不少网络文字的趣味,正与当年的法王相似。

  2.达芬奇:科学家、普通人、艺术家

  第七则,蒙娜丽莎的看,她看到的达芬奇是一个挑战世界的人。达芬奇对世界的探索,最终象征性地定格“看蒙娜丽莎看”。

  “向高空飞升,自高空而降的陨落……”,这一段并飞艺术夸张,而是实写达芬奇的科学探索成就。他一生除了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外,还留下了大量科学研究手稿,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学、工程机械、军事技术等广泛领域。这些研究不少都远远超过了他的时代,反映了人类现代科技进步的最初步伐。比如这一则涉及的强弩、飞翼、潜水衣、下水道、聚光镜、人体解剖、胎儿、屠杀武器……


可投射50公斤重石块的弩                          飞行器      

  最令人感兴趣并堪称神奇的发明,是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一系列草图勾画出飞机的整体构造及其各主要部件的设计。它包括船形机身、发动机、蝙蝠形机翼、扁平的机尾和动力传输装置。其发动机由旋转轴和大螺旋构成,可以用人腿踏蹬与大螺旋相连的脚蹬,控制飞机的升降。达芬奇相信,如果“螺旋桨”的旋转能够达到足够的速度,飞机就能升空。

  达芬奇设计了一部手摇式“汽车”。它由两个弹簧发动机驱动,以结构复杂的部件和不同方位的齿轮传输发动机的能量。

  在一页手稿上,达芬奇设计了由链条和齿轮传动的两轮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几乎一模一样。而世界上的第一部自行车直到300年后的1817年才告诞生。

  甚至还有计算机和机器人


世界最早的胎儿解剖图

  他剖开人体,看血管密网的株式分布,白骨的黄金分割,头颅脑床的凹形,心脏的密室。他画过尚在子宫里沉睡的胎儿,他发现老人的死亡是由于血管的硬化,还发现了类似胆固醇的堵塞物。

  同样,他也为君王们设计过杀人武器(强弩、装甲车、火炮)因为他需要他们的资助来完成这些科学研究。


杀人如割草的战车

  运用几乎同样的原理,却设计出杀人的战车和救人的救生艇,所以作者说他是个“浮士德式的人物”。


“达·芬奇”展模型:流动救生艇

  但是作为普通人,他却是与众不同。他不但不曾结婚,而且似乎没有恋爱过。他和女性保持着“看”与“被看”的必要距离,对着这种诱惑不肯越过一步。他认为肉体的关系是丑陋的(并以解剖学的角度加以证明),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异性关系是一种纯精神的交流。为此他遭遇种种误解,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的分析,他认为列奥纳多童年时代由于是私生子而被迫由他的母亲单独抚养。他的母亲由于享受不到丈夫的爱,而给了列奥纳多过多的“补偿的爱”,以至于过早地使他性早熟。由于列奥纳多始终在无意识中摆脱不了恋母情结,所以成年后陷入了同性恋。直到他50岁时,模特吉奥孔多又一次唤醒了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于是将他对母亲那种复杂的感情,融入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中。


酷似女性的圣约翰

  只有作者才真正了解他,他说:芬奇和蒙娜丽莎,也就是芬奇和女性的关系。这纯诱惑与追求之间有一形而上学的距离,如果诱惑者和被诱惑者一旦相接触了,就像两个磁极同时毁灭。没有了诱惑,也没有了追求。这微笑的顾盼是一永远达不到的极限,先验地不可能接近的绝对。于是追求永在进行,诱惑也永在进行。芬奇就在这诱惑中老去:“画家老了。潇洒的长髯,浓密的长眉,透了白丝,渐渐花白,而白花、而化为一片银光、银雾。银雾里的眼睛,炯炯的鹰隼类的目光也渐渐黯淡了,花了,雾了。”显然是在转述达芬奇的这幅自画像:

  参:《达芬奇传》中的两个段落

  联系他们两人的,是爱么?
  当时人们爱谈什么柏拉图式的爱,爱说什么天国的情人凄恻感叹,爱写什么佩特拉克体裁的甜蜜的十四行诗,——这些只能惹起雷翁那图的厌恶和讥诮罢了。大多数人所称为爱的,也是与他无缘的。他不吃肉,并非因为持斋,而是因为厌恶肉食;同样,他远离女色,也是因为婚姻内或婚姻外的肉体交接,虽不被他视为罪孽,却被他视为是俗恶的。他在他的解剖学笔记上写道:“生殖行为以及为生殖而用的器官,是如此之丑恶,若非实行此行为的人面貌美丽,装饰娱人以及冲动力量,那人类早已灭绝了。”他远离这种丑恶,远离男女间肉欲的斗争,如同远离弱肉强食一般,但他既不气愤,也不责斥,也不辩护;他承认爱或饿斗争中的自然必然性法则,但他自己不愿参加这种斗争;他遵守另一条法则:爱和贞洁之法则。
  即使他爱了她,但还有另一种比这更美满的办法同爱人相结合么?现在这种含在深刻而神秘的爱慕之中的结合方法,是最美满的;两人共同画一幅不朽的肖像,创造一个新生命如同父亲和母亲生产婴孩一般(父亲和母亲就是他和她)。

  现在不是他探究她了,而是她探究他。那双眼睛看人的神气表示什么呢?
  ——他的灵魂从那双眼睛反映出来,他们二人互相反映直至于无穷无尽。是重复着末次相见时她对他说的话么?——即说:除了好奇心之外还需要一种东西,才能发现出洞里最深的也许最奇异的秘密。或者是无所不知者的不动心的微笑么?——死人便是用这种微笑来看活人的。

  3.画中人
  作者写画中人,极简单,点到即止。画中人身份:“富商卓孔达先生聘请芬奇为他的爱妻作肖像”。画中人肖像:“没有发饰,没有一颗珍珠,一粒宝石,没有一枚指环,衣服上没有丝微绣花,她素淡到失去社会性、人间性。”任何找得到的资料的描写都比这要详细些。相比之下是对于蒙娜丽莎的“看”的不吝笔墨的详写。

  4.我们
  如今我们站在当年达芬奇的位置,作者希望我们也能像达芬奇那样,进入一种形而上的爱和美的永恒追求。

  建议:现在网上多的是形而下的资料,蒙娜丽莎的原型是某某啦(某妻子,某情妇,某贵族私生女,某妓女,某同性恋人,自己等等),蒙娜丽莎神秘的笑是因为某某啦(被达芬奇逗乐了,中风了,怀孕了,丧女了,等等),包括所谓《达芬奇密码》这类西方悬疑惊悚小说,希望我们能远离这些内容。


  附:学生作业一篇

  《看蒙娜丽莎看》给我们的启示:
    不求做出达芬奇那样出色的成果,只求养成他那样刻苦学习的习惯

  罗琦

  蒙娜丽莎,这样的美女,不知道倾倒了多少的人。虽然经过岁月的吹打,使她失去了眉毛,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美貌,反而更另她具有非常人所能拥有的可爱又有磁铁般吸引力的脸蛋。她被锁在了卢浮宫里,可是她比谁都不感到寂寞。多少的人们从世界各地特意赶来就是为了能见一下她那容貌,然后跟她合一张影,即使是在见面时被隔了好几层的反弹玻璃。蒙娜丽莎她每天要见这么多的人,但她的眼睛看不出一丝的疲惫,她无时无刻的看着来看她的朋友,这种用眼神交换的方式打破了语言、声音、肤色的不同所带来的障碍。
  蒙娜丽莎是如此的令人尊敬,达芬奇更是让人感到他的伟大。没有他又哪来的蒙娜丽莎,他是蒙娜丽莎的再生父母,更是他使得蒙娜丽莎具有了永远的美貌。这件事也可以说是达芬奇一生中中所做的一件最伟大的事。
  五百年前的佛罗伦萨正处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低谷时期,但在文化方面刚好处在最繁荣时期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给达芬奇创造了良好的创作条件。好学的达芬奇从小就有不懈追求对事物深入理解的习惯。即使是人也不例外,他曾偷偷的解剖过好几十具尸体,并记录下了自己对骨骼内脏的理解。这种事在当时社会来说是不可思义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恶魔的行为,万一被发现就要处以绞刑的。换成现在的人们也未必敢做出此等事情啊!
  长期对事物的了解,使得达芬奇有了很强的科学逻辑思维。由此他还用他最擅长的绘画技能画出了他心中的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工具的释义图。这些释义图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医学、自然、化学、物理等多方面。但是为了使他的构思得到实现,他借助了上层贵族的力量,而交换的条件是为他们发明了许多的杀人工具。不过达芬奇也留了一手,他在每张图纸上都故意画错了一些局部构造。这也是他内心善良的体现。不过这件事也给我们现在的出版社有了赚钱的机会,把这些达芬奇画错的地方当成迷来出书。
  达芬奇所培养的这些能力也是他能画出如此美丽的蒙娜丽莎的前提,正是他解剖尸体后所得到的结论后,才使他笔下的蒙娜丽莎具有了跟真人一样准确的内部结构,使她有了人性。有人说蒙娜丽莎的脸部结构跟达芬奇的脸部结构很相似,我想应该是跟他对艺术的追求完美有关。不过也不排除画多了画习惯的原因。不管怎样蒙娜丽莎不会是达芬奇绘画的最高水平,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凭他那不懈追求的毅力一定会画出更加出色的画,这点是毫无置疑的。
  同样是绘画专业的我们要想画出自己满意的画就该向达芬奇学习,学习他的绘画技法,绘画思想,以及他那不懈追求事物内部结构深入理解的精神。不要求能做到向达芬奇那样对万事万物,只要求对自己本专业的深入,这也是最低要求了。说真的达芬奇这样的超人还真不像是那个年代的人,他要是生活在我们现在的话,那后果真是让人不敢想象……


第十章 课堂互动与作业

第一节 课堂互动与网络交流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师生的双边互动。互动首先应该是精神上的,同时也应该有必要的形式。精神上的互动是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使自己的讲授能更多地激起学生共鸣。为此,笔者采取以下两点做法:

  一、熟悉学生的知识储备。大学语文以中学语文为基础,大学语文的篇目又多与中学语文重复,所以有必要熟悉中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笔者曾有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调入高校后又曾主持过学校“大中衔接”课题,还曾参与过中央教科所的“九五”课程教材改革课题,所以对中学语文是比较熟悉的,讲授大学语文课时,基本上不会脱离学生的中学基础,知道哪些他们已经学过,哪些对他们还是陌生的信息。当然,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中学教学改革的进度非常之快,从人教社统一教材到浙江省乡土教材,又到现在的华师大教材,这些信息都是要掌握的,哪一届学生中学时使用的是哪一种教材,不能不了然于心,这就给老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然后才能在讲课时唤起学生的共鸣,造成课堂的互动。

  二、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老师要到各二级学院去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这就不能不了解这些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大学语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教师就有必要去熟悉这些专业。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兼通这么多专业,所以在选课时就要讲究扬长避短。笔者从小就喜欢画画,在东北下乡时还有作品入选省级画展,所以对美术不算陌生。前些年,笔者因素质教育课题的延伸,又曾参与过学校音乐教育课题,所以对音乐特别是音乐教育也略有所知,这样,这两年笔者就有意识地选择去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上课。备课时,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样一篇课文,给美术专业的学生讲和给音乐专业的学生讲,绝不重复,所以在笔者的教案中,常可以见到“美术版”和“音乐版”之类的字样。这样讲起课来自然容易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

  课堂上的互动首先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在精神上的互动,但是光有精神上的互动还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互动形式。大学不可能像中小学那样由老师向学生提问,这样既显得幼稚,也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问是比回答问题难得多的。北京大学的艺术史教师朱青山就善于调动学生来提问,他设计的学期考试,就是让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根据问题的质量打分。如果提得好,确实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对同学都有启发意义,就能获得好的成绩。问题提得不好,是课堂和书本里讲过的,说明提问者上课没注意听,没有认真看书,就不能及格。据说学生为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所做的研究和准备超过了应付闭卷的考试。笔者也尝试这种方法,把学生的提问作为学期成绩的一个部分。为了启发学生提问,笔者选讲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时给学生播放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学术讲座视频,让他们感受北大学子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场面。笔者私下里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比较奢侈的标准,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变成讲演厅。

  大学语文的课时很有限,只开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这就限制了课堂双边活动的充分展开。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笔者自费制作了个人教学网站(二元教学,www.eyjx.com),网站开设了学生留言、自由发表、BBS(教学论坛)和作业区等版块,讨论在课堂上意犹未尽的一些问题。实践的效果非常好,本学期的200名学生,浏览网站的次数超过了13,000次,人均60多次。这种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目前网络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多媒体教室不能上网,因此网络教学始终只能是课外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正式手段,不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不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上网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这是需要学校协助解决的。


第二节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与提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讲解】

  本课采取点评式讲授(注:传统文论有笺注疏式)。

  ●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州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3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编辑刊物。1949年去台湾。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还独力译有《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课文选自他的《槐园梦忆》(1974)。
  (梁实秋,我们过去知他是因为鲁迅,现在知他是因为雅舍。)

  ● 梁启超(教材40)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这篇讲演收入《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七》(564页)。有前言云:“本学期在清华学校讲国史,校中文学社诸生,请为文学的课外讲演,辄拈此题。所讲现未终了,讲义随讲随编,其预定的内容略如下。”讲演开头如下:“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被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 看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云云是现场发挥。

  ● 他的演讲稿……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 ……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 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梁的讲稿中是这样的:“曲本写这种情感,应该容易些,但好的也不多。以我所记得的,独桃花扇里头,有几段很见力量。那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哪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那沉江一出,写清兵破了扬州,史可法从围城里跑出,要到南京,听见福王已经投降,哀痛到极,迸出来几句话:‘抛下俺断蓬船,撇下俺无家犬,呼天叫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唱完了这一段就跳下水里死了。跟着有一位志士赶来,已经救他不及,便唱道:‘……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这几段,我小时侯读他,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他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虽然比前头所举那几个例说话多些,但在这类文体不得不然,我们也不觉得他话多。”
  梁实秋说任公讲到此处,“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其实是在哭任公自己,哭其所忠的国家与皇帝。

  ●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的讲稿是这样的:“正式的五七言诗,用这类表情法的很少。因为多少总受些格律的束缚,不能自由了。要我在各名家诗集里头举例,几乎一个也举不出(也许是我记不起)。独有表情老手的杜工部,有一首最为怪诞。‘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凡诗写哀愁、愤恨、忧愁、悦乐、爱恋,都还容易,写欢喜真是难,即在长短句和古体里头也不易得,这首诗是近体,个个字受‘声病’的束缚,他却做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一种手舞足蹈的情形,读了令人发怔。据我看过去的诗没有第二首比得上了。”


  【讨论】文字与演讲的区别

  记某某演讲,这类题目,最笨的可以写到复述演讲词。梁实秋的巧妙在于把演讲的现场效果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他写演讲者的形象:“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写演讲者的声音:“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他写演讲者的动作:“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写演讲者的情感:“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他写演讲者的同时,又写听演讲者(我们):“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以及演讲的效果:“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梁实秋的这篇记演讲,真的是传神写照(而且做到意外言外,所以会写得这么短),他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他把这种区别完全写出来了。梁任公的讲演稿,我们可以自己去找来读;梁任公的这次讲演,我们唯有从梁实秋的这篇记去感受一二了。


  【学生提问】

  从学了这一课之后,笔者开始尝试每节课后鼓励学生提问。平时提问都没有记录下来,学期考试学生的提问也只记了以下一小部分,这是非常可惜的。不过以后有了经验,学生提问时应该安排班长做记录。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鼓励学生提问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大学语文教材信息量较大,有120多篇课文,而实际能在课堂上讲解的不足10篇。然而通过学生提问(有200名学生),几乎把整本教材的课文都涉及到了。因此笔者设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提问每学期起码安排两次,一次为期中考试,一次为期末考试。

  ○生:《麦琪的礼物》结局是男女主人公都失去了各自最心爱的东西,然而作者却说他们是最聪明的人,似乎不可理解。

  ●师:假如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物质的层面,还有精神的层面,而后者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圣诞互赠礼物,看似是物质层面的活动,其实质意义却在于精神的交流。男女主人公虽然在物质层面分别失去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然而他们达到了馈赠礼物的真正目的,在今后的一辈子中,他们都会把这份感情深藏在心里,这难道不是最聪明的选择吗?

  ○生:《麦琪的礼物》的故事情节本来在倒数第二段就已经结束了,可是最后还加上一段议论,这是否画蛇添足?

  ●师:当然不是,这段议论使故事的意义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点明了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习俗的真正意义。顺便提及,我国教育部门曾经发文禁止过洋节,其实,民间习俗这种东西是禁止不了的,与其禁之,不如导之。另外还应该提升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品位,像端午节这样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最近都被韩国申报为他们的节日,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生:胡适的《容忍与自由》的“容忍”是否应该换成“宽容”?我们青年人似乎更喜欢使用“宽容”一词,我也问过别的同学,他们都认同这个意见。

  ●师:这是因为你们的年纪太小了,和胡适一代的文化背景已不尽相同。“五四”一代,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比较起来,“容忍”比“宽容”更加口语化。“五四”一代虽然批判旧文化,但是其实他们的国学底子都是非常深厚的,他们的语言更具有“中国特色”。比较而言,“容忍”是中国的,在古籍中,“容”和“忍”两个词都是有的。“宽容”是西方的(而且还是基督教的?待考),中国古籍中好象没有这个词。所以胡适选择前者。而今天青年人的语言更多西方文化的背景了,所以会倾向后者。

  ○生:爱因斯坦反对纳粹侵略政策而去美国,但美国也是一个贩卖军火和侵略的国家,这岂不是有矛盾?

  ●师:人的认识是受环境限制的,不能要求爱因斯坦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样把帝国主义的本质都认得那么清。况且,二战时期,美、英、法等同盟国毕竟代表着正义一方。

  ○生:《长恨歌》的“恨”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恨”字在古代更多用于“遗憾”的意思,所以“长恨”并不是李杨二人互相仇恨,而是感受到一种千古的遗憾,这也是诗人白居易的感受。

  ○生:莫泊桑《绳子的故事》说一个农民因为拣了一段绳子后来就含冤死去,好象比较荒诞,不太真实。

  ●师:这是因为你们不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的文学观点。《绳子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诺曼第农村,那里弥漫着的是愚昧、漠视、荒诞的氛围,所以才会发生这样荒诞的故事。莫泊桑应该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这派作家重视真实记载社会生活,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更注重生活中那些似乎缺少故事情节、然而却大量存在的真实现象,主人公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悲剧往往莫名其妙,找不到真正的事主,让今天读惯武侠言情小说的读者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正是一种精英文学,一种真正的精英文学,描写的是如鲁迅所说的“近乎无事的悲剧”,正因为“近乎无事”,所以才更启发人们超越个人恩怨思索真正的社会原因。

  ○生:《雨巷》为什么用丁香花,感觉不是很美。

  ●师:怎么会呢?不用丁香花用什么?牡丹花?热烈是热烈,但是少了雨巷中的那份含蓄和朦胧了。《雨巷》表现的是人们在不经意中邂逅的那种含蓄朦胧的美丽,这种美丽虽然不一定构成生活的实质部分,可能永远都只是边缘性的东西,但是生活因此而美丽。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有那些抓的住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碗饭吃,有一个家庭……却没有那些虚无缥缈让人遐想联翩(想入非非)的东西,那样的生活一定会让人感到乏味。

  ○生:现在台湾流行儿童读经,认为读经很重要,你认为这样好吗?

  ●师:台湾儿童的读经是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发起的,我这里还有很好的视频,可惜没有时间播放。这项活动现在已推广到大陆来了,据说已有500万人参与,我们美术学院也有一个同学参与了义工服务,每天下课后去附近小学教小学生读经。据王财贵先生的介绍,儿童读经有神奇的功效,能开发儿童智力,培养神童。不过我更看重的是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所以也是赞成的。当然也有疑问,假如读经那么神奇,那么两千多年的读经中国怎么会这样子呢?在网上发帖子过去讨论,没有回答。

  ○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送别》,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人皆知,而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却不太有人知道,是否这后四句是多余的,可以舍去?

  ●师:一首诗中某些诗句特别好,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唐朝格律诗有所谓“诗眼”之说,就是全诗中最精彩的字词。但是眼睛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持,不能通身是眼,那就成怪物了。当然“诗眼”之说待商量,最好的诗应该是整体皆佳的。古人评价历代诗歌,认为汉魏最佳,就因为那时的诗歌浑然一体,不可分析,不像后来的诗歌,有什么诗眼、格律、起承转合一套。白居易的这首诗,不能说后四句不重要,其实诗的主题还正在后四句。只是相比之下,前四句使用的语言更通俗,意象更鲜明,而且富有哲理,因此为人们喜爱。

  ○生:李商隐的很多诗都是写爱情的,可是他在仕途上一生坎坷,那么这些爱情诗是否含有隐喻呢?

  ●师: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否有政治主题,这是没有的,爱情诗就是爱情诗,而且写得很美,一扯上政治,就破坏了诗的美感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爱情又不会发生在真空中的,假如诗人遭受仕途的坎坷,当然也会在爱情生活中投下阴影。李商隐仕途坎坷,寄人篱下,爱情生活便诸多顾忌,曲曲折折的便成了朦胧诗,假如官大气粗,对于所爱的人可以明媒正娶,可能就不需要这样朦胧了。

  ○生:《苦恼》中的车夫的思维为何会这么混乱?

  ●师:契诃夫也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十分真实。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他的思维往往会有一些混乱,不像理想的文学作品,人物的思维和语言都经过了作家的理想化整理,能够出口成章,有条不紊。何况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车夫,何况他还正经历着丧子之痛。

  ○生:《已经忘却的日子》中,“好不热闹”一词是否自相矛盾?

  ●师:中国的语言是靠意会的,常常不能用逻辑来推理。“好不”一词似乎是一个偏义词,有时偏指前者,比如“好不热闹”就是“好热闹”,有时又偏指后者,比如“好不容易”就是“不容易”(“好容易”似乎是“好不容易”的缩语)。究竟如何理解,要靠语境,中国人自然个个心领神会,约定俗成,只是苦了学汉语的老外。

  ○生:网络文学能够培养出大作家来吗?

  ●师:呵呵,网络文学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到了生养后代的时候。

  ○生:《长恨歌》与白居易的感情生活是否有联系?我在网上看到好象当时诗人妻子去世了……

  ●师:我好象不知道,有,也是野史吧。白居易写《长恨歌》的缘起非常清楚,就是教材注释①说的: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坡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之歌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生:《三国演义》中的华容道,诸葛亮已经算到关羽会放跑曹操,为何还让他去?为什么不派张飞去?

  ●师:首先,这是《三国演义》故事,《三国演义》是小说,最多只能算野史,真正研究,要看正史,要看《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之类。其次,从小说的说故事看,当然是派关羽去更有故事,诸葛亮算到曹操气数未完,就是给关羽一个机会,让他还了曹操的这份情,从此两不相欠,一心为自己主子效力。假如派张飞去,哪里还有什么故事情节。

  ○生:达芬奇能发明出超越时代的东西来,现在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

  ●师:应该也会有吧,可能时间还不到,我们以前在讨论天才问题时说过,天才的出现还是一个概率问题,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很可能是要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如果换个角度讨论,达芬奇为什么会在那么多领域做出贡献,那就比较好回答了。恩格斯说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他们多是一些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能够在多个领域做出贡献。而且当时现代科学尚在孕育之中,也是比较容易出成绩的时候。如今学科已经成熟,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森严,再也不太可能产生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

  ○生:《瓦尔登湖》中作者说:“我要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吸取着所有人类的精髓,要生活得如此强健”,他既然远离了人群,为什么还能这样说?

  ●师:你理解的“人类精髓”可能是指人类文明的精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文明是反自然的,比如如今人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就是违反人类自然本性的。只有反朴归真,回归自然,像这位作者那样,生活在丛林中,才是最符合“人类精髓”的一种生活。

  ○生:《陌上桑》体现了民歌的哪些特点?

  ●师:这个问题好象一下子较难回答,要做一篇论文。不过简单说,应该有这几点,一是民歌属于大众文化,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喜闻乐见的故事,也反映他们情感的喜怒哀乐。二是故事主人公往往是理想化甚至脸谱化的,比如罗敷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美女的代称,记得我们学过的《孔雀东南飞》里也有叫罗敷的美女吧。第三,好象特别喜欢表现一些斗智斗勇的故事;第四,往往有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精英文化往往设置悲剧结局)。还有,就是语言上的便于传唱。等等。

  ○生: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两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可是晚唐的杜牧、罗隐、皮日休等人的文章也很好,为什么不能列入?

  ●师:这恐怕是你对“散文”一词还有误解。唐宋八大家说是散文家,但这个“散文”跟我们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今天所谓“散文”往往是指艺术散文,所以你会觉得杜牧、罗隐、皮日休等人都应该入选。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其实是指“文章”,而且是合符圣人之道的传经授道的那种文章。我们知道,八大家是和唐宋的两个文学运动有关的,一个是唐代的古文运动,一个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宗旨都是要“文以载道”,所以从道德的标准,那些艺术散文、抒情散文就不能入选了。

  ○生:孟子说要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说法是否有点偏激?

  ●师:古人的话要听其意,而不要拘泥字面,尤其不能撇开特定时代。在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再要去“饿其体肤”当然不必要了(不过仍听说日本人工作餐只吃几成饱,以保持精神),但是,要做成一番事业,仍然需要吃苦磨练,这总是没有错的。

  ○生:今天我国即讲“以德治国”,又讲“以法治国”,两者是否矛盾?

  ●师:不矛盾的。“以德治国”是儒家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春秋战国时代,好就好在百家争鸣,等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不好了,社会思想就窒息了。所以今天我国即讲“以德治国”,又讲“以法治国”,说明开始回到传统。而且,要建设一个多元社会,光有这两家还不够的,比如还有道家,回归自然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也很重要。

  ○生:老师要求我们提出好的问题才能得好分数,可是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师:好,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好的问题。北京大学艺术史教师朱青山说,好的问题就是经过自己思考,提出来后能启发大家一起思考的问题,如果是书上有的课堂讲过的还提出来,说明没有好好看书没有认真听课就不是好的问题。我觉得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很不容易,做学问有一句话叫做“说有容易说无难”,比如你说老师今天讲过哪句话,这容易,但是你要说老师今天没有讲过哪句话,那就难了,你需要自始至终认真听课,然后才能结论说老师没有讲过哪句话。所谓问题,就是还没有解决的事情,书上没写,课堂没讲,或没讲明白,你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认真看书听课,然后才提得出好的问题。


  附:香港中文大学收集的“《归园田居》”问题

  笔者在网上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常常启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下面是一个老师讲授陶渊明《归田园居》后整理的学生问题(原文还要多几倍,这里已经作了筛选),尽管笔者认为有失琐屑,但鼓励学生提问题这件事本身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诗题为《归园田居》,其一有”守拙归园田”一句,点出诗题”归园田”三字。而综观五首诗,却只有”依依昔人居”一句用一”居”字,此句跟诗题的”居”字有密切关系吗?是否点题之句?若此句非点题之句,则诗题中的”居”字如何带出?

  2.学者谓陶诗真切自然,其田园诗真有田园味,何谓”田园味”?这是否与陶渊明从仕到归隐躬耕的特殊士心有关?

  3.有说陶渊明虽写田园诗,但写来总像是文人写农村生活,如置身事外,不够投入,你同意吗?

  4.诗家有言曰《归园田居》“质而绮,高而不枯,真而腴。”何谓“质而绮,槁而不枯,真而腴”?

  5.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此诗“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学者葛晓音认为这个“趣”字,点出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盛唐许多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区别,“陶诗侧重于写田园生活之意趣,而唐诗是写田园山水之情景”。请问学者所言之意趣,诗人是求之于外物,还是求之于己?

  6.《诗品》谓陶公”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归园田居》观之,是“田家语”还是“隐逸”,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7.陶公在田园生活中最享受的是自然环境,还是没有压迫的生活?

  8.陶渊明撰写《归园田居》五首的主要目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抒发田园生活的乐趣,还是在字里行间抒发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现实的黑暗面?

  9.你认为陶渊明归园田后抱着出世的心态,还是仍抱着儒家的入世思想,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呢?

  10.你认为陶渊明归园田后已忘却昔日在官场的不快事,心灵得到释放;还是未能忘却昔日在官场的痛苦,藉诗歌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呢?

  11.作者归隐田园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接受?

  12.植物可谓诗人赖以为生的耕作物,他披的是草衣或桑麻编成的衣服、吃的是豆苗和桃李、住的门户也由荆枝编成,同时以荆薪代烛、甚至他策还归家时,可能亦需要竹竿作手杖。那么他屋后种植的榆柳会有甚么用途?

  13.诗中一再提到”俗韵”、”尘网”、”尘杂”、”樊笼”,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然则陶公所恋、所思的又是什么?是”丘山”,抑或是其它什么?

  15.有学者认为陶诗中的飞鸟意象有其积极的一面,那么能否从”羁鸟恋旧林”中的”羁鸟”体现其积极的态度?

  16.“守拙归田园”所表现的,是终于如愿以偿的喜悦,还是为世所逼、百般无奈的抉择?

  17.“守拙归园田”的”拙”是指什么?陶公为何说自己”守拙”?”一去三十年”的”去”跟”守”是否相对?这反映了陶公什么心态?

  18.《菜根谭》云:“抱朴守拙,涉世之道”,其下注云:“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取谨,不若疏狂。”我以为以上所言”守拙”或可用来理解陶潜所言的”守拙归园田”,你认为如何?

  19.《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注本云”暧暧”一词,亦可作”蔼蔼”,二者有甚么分别?当翻查古汉语词典时,二者的解释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究竟那一个版本较为合适?
  甲、“暧”有三解:昏暗不明的样子、隐约的样子或茂密的样子。
  乙、“霭”有二解:云雾密集的样子、月光昏暗的样子。《古汉语词典》

  20.“依依墟里烟”在陶渊明看来,纯粹是一个朦胧炊烟袅袅上升的景象,还是景中有情,坎烟对这宁静的田园也有依依不舍之情?

  21.“户庭无尘杂”是指家中一尘不染?还是指自己不为尘世杂事所打扰?

  22.陶渊明任彭泽令不过八十余日,而之前亦只是断断续续短暂出仕,既然为官时间不长,自不可称”久在”,那么坊间解释”樊笼”一词为官场实应不妥,究竟陶渊明所指的”樊笼”,实指什么?

  23.试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略述陶渊明化用前人诗句的妙处。

  2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一作”愿”,何者较佳?

  2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何谓”拙”?所谓”守拙”是谦词、反语,还是别有含意?

  26.“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嗳嗳”与”依依”有何妙处?

  2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此句构成一幅怎样的图景?

  2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复”一作”安”,何者较佳?

  29.陶公”性本爱丘山”,大可于公余之际游山玩水,何必归隐田园?

  30.陶渊明仔细描述田园的景致,有评论云”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数语,语俗而意雅”,仔细玩味这诗,你能体味”意雅”之所在吗?

  31.“返自然”是否全诗的主体?陶渊明享受心境的自然,还是外境的自然?

  32.为何误落尘网”三十年”?

  33.“守拙”是否意味田园生活的苦闷,有自嘲之意?

  34.“暧暧远人村”及”依依墟里烟”是否能营造出村郊荒凉的意味?

  35.“户庭”及”室”是否象征陶渊明的心灵?

  36.作者既性本爱丘山,为何会误落尘网中,还要在十三年后才醒觉?

  37.“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何解?有版本注为”愚拙,指不会取巧逢迎”,由此可见诗人一种怎样的性情?

  38.既然有狗吠声和鸡鸣声,何以诗人还觉得自己身处于”虚室”的安静环境中?

  39.“一去三十年”此句说法纷纭,陶渊明从官十三载,故学者有”三”作踰之解说,有”三”在十字下之说,有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张说法,也有”三十年”乃从”少无适俗韵”之”少”时计算,你认为哪一种较合理?何解?

  40."虚室有余闲"的"虚"字当作何解?(空虚/虚空/宽敞/寂寞/简陋...)

  41."虚室有余闲"的"虚"和"有"是否有对照/对比的作用?

  42.为何陶潜选择种植榆、柳以荫”后檐”,种植桃、李罗列在”堂前”,这四种植物有哪些象征意义?

  4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写景上,此四句有何佳妙之处?

  44.《古鸡鸣行》云:”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陶潜化用诗句,为何要改易位置,先言”狗吠深巷中”,才述”鸡鸣桑树颠”?

  45.“鸡鸣桑树巅”,汉乐府作”鸡鸣高树巅”,渊明改”高”为”桑”,深意何在?

  46.此诗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桃花源诗》亦言”鸡犬互鸣吠”,二者有何分别?此与《老子》之”鸡犬之声相闻”可有关系?

  47.陶公言其”户庭无尘杂”,”无尘杂”有何象征意义?这与”尘网”有何关系?

  48.“虚室有余闲”中的”虚”字何解?改为”陋”字恰当吗?

  49.对于陶渊明来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榆柳”、”桃李”可有美感以外的价值?

  50.“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户庭”跟”虚室”可有象征意义?

  51.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言本无仕宦之心,今始遂田园之愿,然《杂诗˙其五》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又《拟古·其八》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可见陶少时也想干一番事业,究竟陶渊明本无仕宦之心,抑或未能遂志才归田?

  5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两字应作何解?佛家有云:”以有生为苦”,故有作”人生”解;也有作”宦网”解,应采何者之意?

  53.《庄子·人间世》有云:”虚室生白”。这个”虚”除了反映家中的实际环境外,与庄子的意思是否有不谋而合之处?

  54.末句”复得返自然”的”自然”应作何解?庄子云:”道法自然”。诗中的”自然”是指客观的大自然,抑或庄子的”自然”,还是诗人心中的”自然”?

  55.陶渊明所写的田园,是一般农村生活的写照,还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寄托?诗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几句中,从”樊笼”到”自然”两种场景的变换,使诗人的心境产生怎样的变化?

  56.东坡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句如”大匠远斤,无斧凿痕。”此几句何以见其妙处?

  5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两句,以声音反衬环境的安静,梁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亦有此手法,陶诗与王诗比较,何者意境较佳?抑或各有千秋?何解?


第三节 大学语文的作业

  语文应该包括读与写。大学语文不应该再有“标准答案”型的作业,但是文章不能不写。本学期笔者先后设计了三个作业,第一个作业是学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仿写一篇。这是笔者历年都设计的一个题目,不过以前是要学生记录一次讲课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课。现在实行网络辅助教学,课堂内容在网上都能找到,这个题目就不适合了。所以改一下,要求不是简单的复述课堂内容,而是像梁实秋这篇文章那样,对演讲作全景式的现场再现,演讲的内容当然有介绍,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而是对演讲者的音容笑貌、语调、动作、情绪,以及听众的反响,本人的感受、评价等等,做全方位的描写,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笔者备课时找到了梁启超《饮冰室全集》中的这篇讲稿,读讲稿和读梁实秋的这篇文章,感受确实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梁实秋所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作业题二,学了《看蒙娜丽莎看》一课,学习写艺术评论,评论一幅美术作品。要求必须是自己的同学或老师的作品,写清作者实名,并提供作品摄影件(或其它能够上网的文件格式),以确保作业的真实性。

  作业三,笔者在课堂上批判高考作文,批判那种脱离学生生活,给学生出难题(比如必须抛弃健康、美貌、才学甚至生命的那种“抉择”)的作文题,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写他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选择,比如高考前夕对于报考哪所学校、报考什么专业的选择。本学期顺势以此为题,让同学从今天的角度,回顾三年前他是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的,同时要加上三年的时间维度,写写通过这三年的学习,对他所选的专业有何进一步认识,思想上有没有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觉得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注:为什么,不是回答问题,而是要用三年生活学习的生动事例来进行描述。)

  同时要求学生的作业一律发到笔者教学网站,老师在网上批改写评语。这样既能引起学生重视(可不能在英特网上丢人呀!),也便于学生互相交流。虽然也有了抄袭的可能(只须点击下载别人的文字),但是一旦揭发,也就具有更大的惩戒作用。事实上,本学期200名学生,真正抄袭的只有5人,也就是百分之二点五,从目前大学校园的学风看,这应该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


  下面选录几篇学生的作业。

  作业一

  大学的语文课堂
  美0303 王燕舞

  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语文老师
  有点鲁迅版本的
  整体风格文绉绉的
  特别是老师脸上那个褐色的胎记和笑起来少了一颗牙让我记忆犹心.

  第一次上这样的语文课
  没有朗诵
  没有分段解析
  没有课后复习
  也没有课后预习
  只有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那是无法胡诌的问题

  第一次在语文课可以看到一段段的影象
  有想法
  有创意
  印象最深的还是沙画
  让我佩服于他的技法如此熟络
  也让我惊异于他有这样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切看似那么简单
  却难以体会这中间的艰辛和累积的经过

  第一次上了这样轻松的语文课
  老师的课堂是一江春水
  只有偶尔的小小的涟漪
  却不会有大海的浪涛
  所谓和风细雨吧
  虽然这样的课堂会沉闷
  但重点不是这个

  至少我这样认为
  大学的语文课并不要求你一丝不苟的去听课
  去做笔记
  而是在于你的思想是否在听了之后与老师的思想有了融会
  哪怕没有这样的融会,那么一丝丝的想法总会有么
  大学的语文课堂就是应该让你去发现,去思索
  归根结底还是和你将来的毕业之后要走的路结合起来
  给你补充了点维他命

  我是很容易开小差的人
  没有兴趣的事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的
  不管什么事都以自己的兴趣为首位
  而课堂我也往往如此
  这样吃亏的的确是自己
  但我自己还庆幸
  在回神听老师的讲课
  我有自己的想法
  有从课堂得到的想法
  至少使我知道了不知道的人,事,物
  至少使我得到了一些想法

  学习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成长么
  一个老师的课堂风格是其次
  重要的在于这样的课堂是否让你学到了什么

  这就是大学的课堂
  大学的语文课堂


  “状极平稳”——记自称记性不好的何老师说课
  美0301 童灵莉

  语文老师是位有些消瘦的中年男子,在他身上能够看到文人特有的那种气质,那种气质可以用“古典”来形容,有一天,你在喧闹的大街上看到他,也许会觉得他与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和谐。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古典”的老师,却有着如网络般开阔的思维,甚至比我们还更溶于这个信息社会。这从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就表现出来了,后来多堂课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课就如“超级链接”,引领我们在无限宽广的网上天地、知识世界遨游!
  与其说老师是在讲课,还不如说是在说课。这可能跟老师洪亮的音色和老师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有关。听老师说课时,仿佛置身于幽静的空谷之中,有河流自山涧穿过,听流水冲击岩石而发出的轰隆声,时而在谷间回荡,声声入耳,甚至字字入耳;老师的思维十分开阔,甚至胜于年轻教师。我们学院就有一些比较高深的年轻老师,很有激情的手舞足蹈的讲着课,却不屑于用一些比较现代的教学工具,其结果是老师对一些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气急败坏,学生也听的紧张而似懂非懂,只能推脱到自己的智力与北大学生相去甚远(因这一老师正是北大研究生)。但是在何老师的课堂上,一篇课文,比如《看蒙娜丽莎看》,由于老师的旁征博引、娓娓到来,也变的丰富多彩,引人无限遐想,学后回味无穷!其“结果”是让课堂上作为学生的我们听的异常轻松,因为不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迫自己去听课,老师讲的内容已经深深的把我们吸引住了。
  老师讲课极其投入,“状极愉快”。但是正如“古典”给人一种平稳的感觉,我们的何老师说课时即便讲到激动之处,也不至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顶多是用右手将眼镜摘下,拿在手上有节奏的摆之;抑或是抬起左手随说课情节和隐约的情绪摇之。当然,老师的言谈也不甚激烈,总是很平,很稳,很缓,也很沉着,有力度!这可能跟老师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我可以由此想到,何老师平时在处理其他事情也是沉着而平缓的!
  老师多次强调自己的记性不好,依我看,此言差矣。
  记得有一次上课,当我疑惑万分的被叫到前排,看到老师指着我的那行未签到过名字,我才恍然大悟。当老师问我有没有做作业时,我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心里默念到,不至于其他同学都先我交完作业了吧。老师又说,他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一篇文章,要求的作业就类似与那种写法。不是说老师的记性很差吗?怎么这么偏僻角落的一篇小文章老师也会有印象。
  一点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小感触,有些言不尽意,但愿不至于词不达意。
  

  记夏一鹏老师的一堂课
  环境艺术设计031  姚新峰

  夏一鹏老师任教于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他是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初识夏老师时,是我刚进大学的那天。记得我们有个短暂、美好的相互问候。就因为这个礼节性地“招呼”,让我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温暖。
  后来,很幸运的有机会,再次接触到夏一鹏老师。他教授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那时的我对他充满敬意,并非他是书记,也并不是因为初见面时留下的美好回忆,实在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
  夏一鹏老师是西泠印社的成员,多年专研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我曾有幸看到他的字迹,劲健挺拔。平时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他随意书写的板书也能透露出他多年的书法功底。在大一期间,夏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现在我就记录其中一堂课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我清楚记得,刚拿到思修课本时,我很诧意,心想,读了这么多年书,早已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大学在开设此课,简直多此一举。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五个班的同学早已聚集在教室里,等待思想道德修养课老师的出现。这是我们和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只见一个中年男子,一身便装,手中拿着几本书,步履稳健,风度潇洒的迈进教室。
  他径直走上讲台,打开课本,眼睛环顾了下四周,然后简短地介绍了自己。随后,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在金钱、地位、道德、容貌中选择一样,你要哪个?”微笑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四组词,“有没有人愿意谈一谈?”他的普通话十分标准,声音温和干脆,很容易让人感觉亲切。
  记得那时大家都很含蓄,四下一片寂静。他仍微笑着,似乎在等待什么。片刻之后,他润了润嗓子,轻轻翻转一页书,用手压了压书面,“看来你们是要选择沉默的喽!”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夏老师的一语,不带一丝责备。顿时,大家感觉无比轻松。随即便有同学开始论述自己的观点。夏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很安静地听同学的发言。他的表情总是温和地,让人觉得安心、踏实。上夏老师的课是心灵的享受,让人感动。
  同学们一番论述后,夏老师点了点头,表示他对大家十分满意。他举起手中的书,讲到“请同学们记住今天的选择,无论你是选择金钱、地位又或者是美貌的,经过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后,我再问你们这个问题时,希望你们会选择道德,并且这是你们衷心的选择。因为那时你们已经真正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听到这样一番话,虽然语言平实,但是夏老师认真的表情打动了我。我的心为之一振。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听完这堂课,所有人都被夏老师感动了,更有不少人重新认识了思修这们课程。我的感受尤为深刻,我开始为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并对思修课有了强烈的爱好。夏老师欠了欠身,对同学们说了声谢谢,便离开了教室。
  如此有风度,有内涵的老师,怎一个“好”字了得?于是我回想起大一的那堂课,那个曾经教过我的夏老师。和"马老师'一样,让人---


  记一次党课
  钱视传031王小燕

  时光飞逝,转眼间发现自己都快大学毕业了啊。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已经记不清更数不清自己上过多少堂课了。即使记得也只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一些片段或许是那时候没怎么好好的听课也不愿意听,只是觉得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觉得只是为了父母才去读书的觉得好不耐烦,因而虚度了光阴吧。
  现在能记得清楚的也只有在大学的一些课了,想想在大学里我们都以专业课为主,上多了也没什么感觉了。但令我比较深刻的是在前几星期的一次党课,在那次党课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令我非常的难忘片子使我深受启发。或许是因为自己成熟了开始学会去懂得长进了吧,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参加了学生会、班级的干部活动,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我又开始去参加了学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刚进去学习的时候老师叫我们讲讲每个人的入党动机。虽然我没讲给老师听但心理觉得自己的入党动机是很明确现在的社会很现实很实际的说想为了入党就是想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点的工作也根本没想过以后要像那些什么名人烈士一样为国家做多大的贡献。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在看了“任长霞的光荣事迹后我感觉自己好惭愧觉得自己的入党动机太幼稚太不纯了入党的动机并不正确。
  在看这个片子之前我的心情很不耐烦我以为这种片子看的多了没什么可看的对我起不了什么作用。片中讲述任长霞同志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她的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啊,她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党员的好楷模。她是值得我们正在新世纪的转折点上徘徊的青少年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任长霞同志在人民警察的光荣岗位上鞠躬尽瘁,她以执法为民的模范行为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任长霞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让人敬重,就是因为她做人真心实意、堂堂正正、一切从群众出发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任长霞干的是人民警察普普通通的工作,却让人钦佩,就是因为她做事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她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她的事迹如此感人,却是那样的平常,只要我们努力,同样办得到。但在一次办案中任长霞同志不幸殉职,被这个消息震惊的群众,人民是如此的悲痛,任长霞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为社会的先进事迹使不少也党员不禁落泪。她的精神是如此可贵,却是那样的纯朴,只要我们坚持,同样可以发扬。我们相信,任长霞同志的精神、品格,必将被广大公安干警和党员干部继承下来,化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但看了之后我发现错了我自己的眼泪背叛了我自己,我发现自己被感动了、流泪出卖了我自己,当我转头的时候我发现差不多在场的同学都流泪了,我惊呆了刹那间我发现自己好惭愧好吝啬。我的入党动机根本没有达到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那时的我才觉得我应该向榜样学习,她给了我动力给了我启发。我的入党动机是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后才考虑到自己。首先我还是一名学生要从学校出发先为同学为学校服务。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才能以后出去为国家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才觉得其实为人民群众做点事情是光荣的,能为他人服务是幸福的,因为我深信付出是会有回报的。
  这就是我最近以来最令我有感触的一堂课。我也希望大家也能去看看任长霞同志的事迹,一定也会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记许美平老师的一次哲学史课
  美0309班祝迎燕

  说到许美平老师,其实早已领略过他的“风采”,上学期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自然全班都得上,对他的上课方式早已了如指掌,不听课的同学已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说很多同学都认为他的讲课方式枯燥乏味,深奥难懂,上课时也不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只用他的个人手写讲义,也许是他这点不同之处,也许是他的严肃认真,我美学课听得格外认真,上了他的美学课我感受颇多,还是有些收获的。
  带着这一点收获和兴趣我又选修了他的课——《中国哲学史》,不同的是这次课是完全选修,是自由的,那这学期将会以怎样的方式上这门课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他的哲学史课堂!
  许老师乃北大硕士高材生,治学严谨,对学生上课更是严格,纵观现今大学美术校园之教风,像许老师那样严谨认真者实属凤毛麟角。
  记得他第一次来给我们上哲学课的情形,由于我们的教室是在实验剧场的最顶层,楼梯多而高,走在上面简直就像登天梯,天堂之路可谓难行矣,许老师正是通过这个天梯上来的,他上来时背着一个双肩运动包,风尘仆仆的样子,显然还在喘粗气,丹田之气似乎还没有运稳。新学期新气象,许老师当然也不例外,他的短发现已长到脖子处,不过这样更有艺术学院学者风范,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能把人心都能看穿,所以在他的课上我是不敢做小动作开小差的,不过偶尔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还是可以的。
  他走上讲台,从双肩包里拿出所用之书,扫视了一下四周,见前面两排没有学生,便走下来,站在过道中间,开场白是这样的:“我这学期的课是完全自由的选修,不会勉强大家,不过话说在前头我不会按照你们在其他课上的上课方式来上,这两节课你们可以试试,不想上的话可以从我的名单上划去,还是以兴趣为先,自愿为原则!”“好一个自由选课,兴趣为先”,我暗想,转过头去正要和边上同学交换意见,见她也看着我,大家相视一笑,看看其他同学也都点点头微笑着,看来大家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许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翘舌和平舌老是搞不清,在北京呆了那么多年竟没有学好官话,不过倒也不妨事,大家都是南方人听课还是没有障碍的。普通话虽说不标准但声音绝对是高亢激昂,没有话筒坐在后排还是听得十分清楚的。讲课虽是深奥但也不乏生动引经据典小插曲也颇多。记得他的讲课是以何为哲学引出的,只见他走近黑板,很利索地从下面的槽中捡起小半截粉笔,在右上角潇洒地写下“哲学”两字,雄健有力,很是精神,字是竖着写的,就好象古籍书里一样。他将世人分为两人:完成任务型与愉快兴趣型。“人之为人,必然意味着有局限性,无可奈何性,只要是人就不能像上帝那样有太多选择,因此人必然要面对任务,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乐趣而言……”“孟子言:必有事焉”,“此人之快乐必奠基于做事,做事必要面对很多压力,只要是人必会有快乐、烦恼,世上不可能存在享受快乐而不承受痛苦之人。”
  每讲完一个小点,许老师便把下一个主题写在上面,在我们不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或词时他也写在上面并做解释,每次讲完总不忘问“明白了吗,积极提问,嗷!”他的板书不是很工整随意性很大虽无章法却让我们感到很有激情,他将哲学分作好几个小点,层层深入,进而分析它的含义最后才引出古典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讲到精彩深入处完全忘记自我竟坐到前排课桌上我想也许这就是美学上所讲的物我两忘,我也到达到过这个境界不过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看〈〈红楼梦〉〉时,那种感觉真的非常难忘。有时他也会走下来在中间踱步,讲到高潮处激情四射,手舞足蹈不能自己,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他对哲学的热爱,有时如果有同学做小动作打断他的思路,他会非常急燥,“诶,刚才讲到哪里了,讲到哪里了”,搔搔头接着便使劲翻书,拼命寻找思路回忆内容,望乎所以,与梁任公先生演讲倒真有一比。
  他的讲课以概括这学期要讲内容为尾声,接着还开了一系列书单,很多教材及参考书均指出了出版社和作者,很多同学都大为惊讶,其实他是鼓励我们多看书,对本门课程有相关性的了解,他说哲学的作用虽不像其他专业如技法那样立马显现但却终身受用让我深有感受。
  两节课下来,没有下课还真是有点累,这时候的许老师却改变了他那讲课时的严肃,还和同学们开起玩笑来,听过他的哲学史课的很多同学都说他讲课真是与众不同虽然非常深奥稍一走神便会听得云里雾里但却还是懂得了很多,对传统对自身有了新的思考,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
  现在,一代北大学子的风采已深深刻在我们脑海中,虽不在北大却享受了同样的授课,终生难忘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形象!
  

  作业二

  色彩的世界
  美0304 严文学

  色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如果你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你的人生也是快乐的,你的身边也永远会是灿烂的!
  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对面的女孩很喜欢画油画棒画,常常看到在不大的桌子上,摊着一堆五颜六色的油画棒,几本油画的书,埋头画着……看着她那么认真的画着仿佛是沉浸在了这色彩的世界里了,很有趣,也很真实。有时候,她一天就能画上几幅画作,很喜欢她画的,看她画画会觉得很爽,干脆!于是领悟到什么叫做画如其人,她的画大气而不失细腻,有感性的发挥也有理性的思考……与她接触多了,我的生活也变得更丰富多彩了,就像她的画——充满阳光、灿烂而温暖!
  画这个东西放久了,反而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就像被尘封的记忆重现在眼前似乎记忆犹生但又会觉得陌生。从她的画夹里挑出了这两幅当初她画得油画棒画,她自己也笑了:“唉,好久没画这种了,现在看看真有意思……”是啊,画画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陶醉自我的欣赏呢!
  听过林俊杰的《江南》吗?很喜欢这首歌。也许看到这儿你会觉得文章是不是跑题了呀?哈哈,其实听着这首《江南》再去欣赏她的这幅风景画,我想感觉肯定是不同凡响的哦!生活在江南,喜欢江南的秀丽与小家碧玉,它有内敛的气质,幽雅而宁静。那时,她刚画完这幅画的时候很喜欢这画的色彩:小桥流水,两岸的房屋与参差的绿树小草倒影在流水中,相映成趣,还有那远处的蓝天,独特的江南水乡在我的眼前呈现出来,没有传统绘画的细腻,纯粹的写意风格!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是这一叶扁舟上的江南女孩,随着小船任意的缓缓漂动,树在移动,房屋在移动,水在动,云在动……没有尽头,没有时间,只有我的存在,一片属于我的空间,我的想象空间!我似乎是条欢快的鱼儿,这是我喜欢的世界,清新,幽静,又怀旧!在这里,也许只有小鸟听的懂的心声,和我感同身受了。
  刚才说到了怀旧,其实在文章的前头我就说过,这幅画记忆犹生又陌生,其中更带有的一种就是怀旧了!现在,与刚看到这幅画的感觉也有了些变化,之前的新鲜感被怀旧代替了。我似乎觉得她的画中有着一种自己的作画风格,自己的手法,她是用心去画这画的!仔细看画中的树,画中的桥,画中的房子好象已经都不那么的清晰,只是有一种意境,是一种寻求安宁的方式,是一份坦然处之的豁达与平凡!这幅画很干净,没有任何的杂质,当你看这幅画时只有屏住呼吸,是倾听还是交流?不,这是一种共鸣!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了这么久,也许只有这样的画境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啊!
  说到色彩,它与素描的要求是不同的。色彩相较与素描来说并不着重强调对象的形,它主要是通过色块的组合与对比来塑造事物的形体的,而不是刻意去勾勒对象的形。色彩的画面冷暖色调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就像这幅江南风景,它的主色调是冷的,主要都以蓝绿色为主,突出了水乡的清幽,再用几笔红黄色调来进行点缀,让画面有了跳跃的生机,也不至于整幅画面的单调。通过色彩的组合,你会发现形已经不重要,但“意”在其中了!作为一幅色彩作品这样就已经足够了。(当然,这也与古典油画追求的真实细腻有着很大的不同。)
  世界带给我们的色彩也许已经不能够只用我们这些画笔就能描绘清楚的,色彩是灿烂的,偶尔拿起手中的画笔,按你心中所想的去画吧,随意之中,也许你的心情,你的生活也就因此而改变了,变得美丽,变得绚烂,变得梦幻……只要你喜欢!


  


  看安徽的山
  环艺032班 刘莹

  记得那是去年的事了,在安徽的宏村写生度过了愉快的十多天,当然在尽兴的玩的同时也留下了精彩的笔墨,那里的山山水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选了一幅同学的画作为评论。
  她画了晨曦的天空,微蒙蒙的亮,有大雁在天边飞过,山色还笼罩着一层夜晚的色彩,似乎还没有睡醒,我曾经在那里看过傍晚的天空五颜六色的的晚霞把人给陶醉了,当时坐在露台上,看着另一个同学在画傍晚的山,那种感觉又别有一番情趣,如果清晨的山像一个庄重的老者,那么傍晚的山更像一个天真浪漫的儿童,带着仙女撒下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蹦蹦跳跳地离开舞台。
  如果说能去关注天空的人,我觉得她是幸福的,天空的色彩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不断的制造迷雾,云朵是天空的衬托,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地方的云朵它是不一样的,或轻如薄雾,如纱帘一般,或厚实如棉花,就好比小孩爱吃的棉花糖看上去见不着内芯,入嘴就化,还带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
  偶尔幸运的时候你还能看见空中楼阁,不过只是在杭州你极少见到罢了,看她在安徽画的山又让我想起在四川的时候看见的山,那个感觉也如此不同,四川的山高大,险峻,气势逼人,高耸入云见不到山顶,只是层层的棉絮包裹着他,像一个东北来的壮汉,给人震慑感,却少了睿智,那里天气变化很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没有回味过来,他已沉入了深深的睡眠当中,只能略带遗憾的想象。
  通过一幅画的细微观察,你还可以察觉他所描绘的是否是清晨还是傍晚,通过光线的变化,折射出很多有趣的原理,曾经看莫奈的画,并被他所画的傍晚的大教堂所深深吸引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地步,需要每天不停地在同一个角度去观察,哪怕有丝毫的光线变化都会影响到整幅画面的最终效果,印象主义的画对光线的要求达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都没有能够赶超他的画派出现。
  回忆又回到了这幅画,虽然很普通却把要传达给观者的意思已经足够清楚和明白了,这就足够了,看的人如果能够理解作画人的心意,也许就是对这幅画的最好评价吧。


这幅画是沈淑芳同学的作业


  评章晓丽同学的画
  美0303 顾丹丹

  从晓丽电脑里翻出这张画的时候,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杯子里的水洒了。在我印象里她一直都是个空白而纯净的孩子。她笑得有点苍白,说这张画叫《殒》。殒,很美很美的名字,我喜欢。极具穿透力,会把内心深处最消极最沉重却也是最真实的东西都唤醒。
  记得在安徽度过得那段日子是没心没肺的快乐,可是在这里我却看到了她心里隐忍的寂寞。柔软的线条和阴冷山影,以及忽然明朗起来的河流和远房,青绿的画面,浓重的色彩绘制的宣泄,从群山绵延的曲线里里纠结着荒芜的恐惧。
  画面里的天空是透明的,可是在透明的色彩里,我们的掌心中的荒芜却泛起了阵阵涟漪。于是回忆的闸门刷刷刷地打开,那些我们曾爱过的,曾受伤过的,那么多那么多东西全都轰轰烈烈地冲到你的面前,不停地向前涌。哗啦啦,我看见外婆抱一个小女孩在门前唱童谣,她怀里的宝贝有一张和我一膜一样的脸……哗啦啦,我看见他站在十字路口,歪歪的微笑,附过来……然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不由分说。她绘制了这些绚丽里的希望,又亲手将它摧毁。就像涂满黑色指甲油的手指揉碎了花瓣,那些青绿色的血液狼狈地凝固。三分之一图面的山,那是一种没有节制的自闭。冥蓝,记忆斑驳的苔藓绿围绕着的无法停止的寂寞。一种固执而锋利的力量,隔断了山那边明媚的天空。于是,似乎闻到了潮湿腐烂的气息,一千只苹果一起腐烂的味道。

  近景是一条河流,没有源头地经过,冥蓝与淡黄的渗透,安静而甜美的孤独地美丽着。这使我对群山压抑的讽刺感到恐惧,瞬间让人失去信念的恐惧。那一种无法呐喊,无法融和的寂寞,就像一颗心的出走,寂寞弥散在躯体的每个角落。这一条河流所折射斑斓只是它自己的倒影。忽然想到了古希神话中的英俊少年纳喀索斯,那个爱上了自己的孤独男子。他死了,他的身体变成了一朵花。
  这是一张看起来很压抑,实质上也很压抑的画,它以一种寂寞姿势定格在那里。画的作者是一个我最好的朋友,她有黑色的指甲和空白的眼神。看着她的孤独,我们无可奈何。希望有一天的她的画里能有大片大片透明的飘着棉花糖一样的天空,天空下面开满大朵大朵红的白的花。


  墨香流华
  美0303 王燕舞

  轻柔地合手
  细心的揣摩
  借西湖的烟雨朦胧
  断桥的沧桑岁月
  和着三潭映月的柔美
  用柔荑捧岀一池水墨韵典

  那里有宁静的西子湖畔
  躺在安详的江南一角
  穿行的小舟
  带起圈圈涟漪
  还有一朵盛满露珠的荷花
  绽放它的美丽
  背后是千年不变的永恒——雷锋之塔

  涓涓的湖水淌过
  总是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你我
  到底是心灵的归客
  还是湖中的过客

  一滴滴淡墨汇成剪影
  行走在浓浓秋波中
  扬起的湖水
  飘洒出带香味的种子
  落在灵气的土壤里
  等待生根发芽
  滴滴墨韵
  就这样在手心里芳香流华

  西湖总是有那么多美丽的角度让你去发现,去创造。它的美,让人宁静,让人和谐,让人没有了烦恼。
  我很喜欢西湖,喜欢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的时刻,去与它相伴。
  我喜欢快乐的时候去找它,喜欢悲伤的时候去找它,喜欢与它诉说,喜欢与它交流。
  它那恬静的神态,给我心灵上的安慰,我可以感觉突然身心的放松。
  每当走进它,总有一种灵气让我感觉到,真的,这是片净土,傍晚的净土,心灵的净土,只要你去感觉,用你的心去感觉。
  这个孕育着深厚文化底子的湖畔,总是让你有万分感慨,总是想寻找着什么,总是在期盼着什么。
  我的作品:


    评《化妆》
  美0302 陈游游

  在一个视觉社会,随时随地的吸收视觉上的刺激。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品位,就必须训练自己的眼光,多看多分析,培养、削尖自己的判断能力。理解真正蕴含其中的美。
  相信有许多人都是从传媒中吸收有关潮流,打扮、风格和品位的信息。从杂志广告电影电视等等渠道,捕捉到流行风,满足对美的要求。但是吸收到的当真是如此的肤浅吗?我想答案是不,假若你懂得欣赏,懂得选择的话。
  看了《化妆》心中感触颇深。我觉得我们不要光去看模特穿了什么衣服,化什么妆,应该一并把各个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样三位可怜的人儿来作为作品的模特儿;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整体概念、摄影、灯光、布置、道具、表情,文字等等;将层面看得丰富些,以此训练自己视觉上的敏感度,这样我们会更明白作者的心态和素质。
  我们欣赏艺术的眼光和品位,经常由于感官最为直接的视觉形成第一印象上的参差。正如上帝造人水准也参差,总搞不清楚他为何要做些大魔头,大坏蛋为害天下。这是就要求有优秀的、正义的人物出现,使这个世界仍然美丽。我们的欣赏也是如此,看到艺术的时候,能够想到“美”,不管它是不是视觉上的美,应该从非常肤浅到比较深入,一点一滴,学习着储存起来。在众多参差的素材中,渐渐削尖自己的判断力,渐渐得到启示。懂得什么真的是好,什么是真的美丽。
  对于《化妆》这个作品。我是这样理解的: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人的表面,那么光鲜照人。化妆镜里的我们,有着太多的掩饰,太多的矛盾。我们努力想做回自己,可是与人与物我们却是别人心中那个自己,亦或端庄得体;亦或睿智聪慧;亦或心平如水。静下来细想,发现自己本非如此,为了太多的理由克制自己,压抑自己,于是开始表里不一。我想这也许是作者想表达的目的之一。第一眼看到那三位老人,我很心痛,似乎是钻心的痛,老人的表情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无可奈何,淡淡的忧伤中有着明显的木讷。我看到他们廉价的内衣,隐约看到他们生活的清贫。他们一定想不到自己今天会成为一种前卫艺术的表演者,流行的,华丽的服装穿在了他们身上真的有点格格不入。先不论夸张的搭配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效果。只是觉得那种巨大的反差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心酸,怜惜之情涌上心头,叫人情不自禁得湿润了眼眶。可能这辈子他们不再会有这种奢华的生活,但我相信朴实而真实的他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精彩的活着。物质、虚荣在这些可怜而善良的人儿面前应该自惭形秽。因为他们比我们都真实。
  作者在进行化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细节。老人(女性)一直用双手护住自己的胸部,害羞之情溢于言表,她的传统和矜持显然不适合前卫的现代艺术的表现,她的这种不自然的表情也许正是作品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吧,强烈的对比正好形成反差。猜想着,也许她有太多的不如意,她说服自己掩饰得极好的接受了这份任务,为的也许只是钱吧,可以说这钱好沉,好重。我深深地同情他们,我想帮助他们,可我还没有实力。出于关心与敬重我对老人说:别感冒了!从他们顷刻之间的眼神里,我读懂了感谢与温暖。
  正是作品中的强烈震撼,我开始佩服作者的深邃的思想。他将作品中那中精灵,神秘,鬼魅,戏剧化与悲剧性的内容超现实得结合在一起,表现得恰到好处;将细节的布局安排得精致,细巧,在震撼每个人的心灵同时,表现出自己独到的丰富,冷傲,艳丽。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深厚修养:文化、过往、未来,层次分明地呈现眼前。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超凡脱俗的眼光,独特的艺术视角,无微不至的细心及要求。示众的根本不仅仅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整体美诉说的“心态”与理念。
  我感慨现代艺术给我的震撼。它教会我不是架上绘画才是实力的体现。有思想的艺术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表达方式。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用心的过程,全身心的融入,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成功之处即是观众的心声共鸣。
  现代艺术使我明白艺术需要学会对事物的欣赏,需要你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需要用情感丰富作品的灵魂,需要将“美”植根于内心。

  


  飞天神韵
  美0302 周佩佩

  这是我的作品,名为《飞天》。老师说过大家最好介绍同学的作品,但我认为了解别人的作品怎么说也不如了解自己的作品来得深刻透彻。因为毕竟是自己动手画的画,对作品的技法内涵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打算介绍自己的作品,希望老师不要见怪。
  此画规模是1m×1m,算来也是比较大的了。做画时间是上学期三月份,当时正是初见春光灿烂的日子,适逢有两星期的装饰画课程,于是依照要求买来了做装饰画的所有材料,准备好图样和各种颜料。我选的便是这样飞天图,也许大家一时间很难辨认其中的图样,但若再仔细一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在各色纷繁复杂的线条中,有黑色的几块图案,那就是飞天。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是佛教中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化身。我个人一看到飞天就想到敦煌石窟,一想到石窟就想到甘肃,一想到甘肃就想到哪儿的干旱缺水贫穷,然而有生之年,我还是很想去敦煌一趟,去那黄土纷飞之中看传自千年的神秘图案。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群,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据说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但是飞天在洞窟中只起陪衬作用,不占主体地位。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飞天这个形象,但我自己说实话觉得敦煌石窟中的飞天面容虽然是圆润结实,却实在说不上秀美可观,而且体态也不见得轻盈,不知道是怎么飞起来的,这当然只是打趣。然而飞天从北魏到隋朝,再经过唐朝,五代,宋,其形象也是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服饰不同,飞态不同。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身披彩带,腰束长裙。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的。姿态多样,绕窟飞翔,平静肃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飞腾。我想,这该是多么美丽的场景。
  闲话少说,我应该言归正传了。我用的是大于1m×1m的纸(这也是废话),平铺在毛毡上,先用铅笔划出1m的范围,黑水粉颜料加水稀释,用大号笔平刷,要刷得均匀面面俱到。而后等其干却,等过了一夜,我第二天再开始打搞。之所以选择这副图案,因其他同学大多选择具像的画,而我偏爱起纷繁抽象的线条,给我以一种生命的力度,跳跃的感觉。在黑色底色上打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借着侧光用铅笔一点点一条条仔细得描,这是比较废时间废精力的一道程序,我用了三四天才画好。接下来是重点工程,就是上色。大家也都看到了吧,我这副画面色彩缤纷,艳丽夺目。在此我又要诉一下苦了,要调这么多颜色真是痛苦啊,眼睛都要抽筋了。不过举凡画画都是这个道理:只要用足工夫,没有什么图案是画不出来的。用心调出各色颜料,慢慢得依样一点点涂上去,用笔要轻柔细致,用色要均匀,不然画出来的画面不平,细看便不是很好看的。接下来一个星期可能都用与着色了,等我上完全部的色彩,我看见自己整副色彩艳丽的成品,不禁升起一种成就感。
  待画完成,我拿去装裱了,这便是另一道复杂的手续了。当然这并不是属于我作画的范畴,我是拿到店里去装裱的。选的是白卡纸的底,棕红色的画框,妆点了我的飞天画,真是别有风致。


  作品《拓》的背后——采访艺术家邵一
  美0302 曾晓霜

  前段时间,美术学院举办的现代艺术画展,有多副艺术家作品参展。我整整参观了三遍,基本上对一些作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每次,我看到《拓》这部作品时,心里总有种特殊的感觉,我也看了作者绍一先生的整个现场创作的过程。他用宣纸把自己包起来,再把墨水蘸上去,然后再把纸皮撕掉。裸体站在那,他说这是把人的表皮撕下。同学问他怎么感觉,他就只觉得冷,有个男生说你们女生就不要看了,也好意思看的啊,走开吧,还记得管理寝室的阿姨与一个女生说那里很热闹有个男的竟然在大众之下脱光衣服……他不在乎观众的评论如何,有人是说黄色表演,用裸体做为艺术语言。对这样偏激的言辞他都当没听见,因为他也是艺术家,对艺术有了解,认为他自己是在做艺术而不是在展示人体。
  当时,我觉得《拓》这部作品,作者似乎在说明着什么。我认为这副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味深长,我想是不是肢体与文化语言的对话?是不是展示人体艺术,要求心身健康,热爱文化,献身艺术?一次美的展示?一次生命的展示?一次观念的挑战?还是作者为打开知名度,让媒体进行炒作呢?心里也顿时有许多疑问想问作者绍一老师,就这样,我从其他作品的作者得到了绍一老师的联系方法。
  经过几天周折后,终于在美院与绍一老师见面,也算不容易了。(为了我的采访他从绍兴一个寺庙刚回来了)在绍一老师亲切的称为老耿的耿建斌的现代艺术办公室进行我的采访。原来绍一老师在本次画展参展的《拓》这副作品创作前,有一段很曲折的经历。
  绍一老师面对我的提问,他开始敞开心扉,娓娓道来,都是从心底涌来的实话,让我感到一种坦然,一种炙热。
  绍一老师出生于萧山,初三时,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6年开始便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美术专业)。90年报考了一次,但都落榜了。失意的他,便出家为僧,由于家人的反对,所以只做了半年和尚,之后,便开始搞起了室内设计。
  在90年代初,国美的一个毕业展名叫《八五新空间》。绍一老师的感触很大,深受影响,他有了艺术方面多年的积淀,他对拂学的执着追求,他想到,每天对着白纸念经,当艺术作品。也曾想过用自己的血来写经书。便从事了他的现代艺术创作之路。开始关注艺术行为,也参展了各种国内外展览,去年参加“62761212”和上海的2003年双年展,“0”当代艺术展。他希望以后自己在寺庙,安稳地工作,念经,自己坐在一个小茅屋里。享受安闲的生活。
  他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解脱,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他对工作含有对佛学的人文积淀,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到体会状态。是种综合的艺术应用。他说人体就是用皮囊包裹着的,他之所以用宣纸包着全身,再喷墨水,最后剥去。这样,也成了表达抽象观念的媒介。他说人其实很表面化的,杂念也很多,他觉得人的心理负担太重了,要解放禁锢的身心,他是想把什么东西放下,抛开。他并不喜欢引人注目,嗯,他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他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是必须有文化底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由文化的点滴组成。艺术家就应该重视文化,着眼生活,关心别人,关注生活是一个高尚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他还表示,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都依佛法之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去养成定力与智慧,即日日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择正邪,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他对现实也不满,现实中很虚伪,有些艺术家为了展出自己的作品,请策划人吃饭等走后门。交往中,很多人都说官话,套话,即使实话也略有包装,换一样式出来。轻易就能看到别人蜕掉的外皮,然而总是不能看到真实面目。有声有色的诱惑无所不在。声色的背后终归是空无。
  ……也许当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裸体或只是一张纸皮,而我通过采访后,我看到的则是一种精神,对这个审美对象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天然美而赞叹!
  传统的艺术行为只是在控制自己,控制别人,我觉得搞行为艺术要有艺术的灵感,在创作中有艺术精神。邵一老师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从生活中发现美,从社会与精神的深层发掘内涵,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不虚夸,不矫饰,情真意切。

  附:前几天,收到邵一老师的元旦祝福,他还告诉我,他现在在安徽,陕西两地学习佛教。何老师,我问过他了,他说取“拓”这题目,就从动作来出发的,就从表面来看的,当时他也没考虑很多,其他的就让观众去理解……
  

  作业三

  当初我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三年后我有没有后悔?
  钱装饰033徐悦

  三年前我在高考中义不容辞的选择了美术设计这个专业,因为我非常喜欢画画,也不愿意放弃画画,画画一直是我生命的全部。
  记得我小时候我语文数学老是学不好,常常被老师批评,也不敢和同学在一起玩,变得越来越孤僻,因此我只能把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都画在纸上,越画越多,直到有一天我的美术老师看到我的画之后,他一个劲得夸我的画得很好,他说我只要一直努力以后一定能成为大画家,我当时问他画家是做什么的,他看着我微微得笑着说,画家所画得画能给人笑容幸福希望,就像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她的微笑使后世看到的人都觉得非常幸福。听了老师的话后,我更加努力得学习画画了,因为我也希望自己的画能给别人带来许多的笑容幸福和希望,渐渐地我越画越好,在全国省市各个区域的儿童画比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老师和同学都对我更加的关注,我不仅文化课上去了,而且也交了许多画友,我变得越来越开朗,这都是画画帮助我找回了自信,我变得越来越喜欢画画,也越来越离不开画画,我把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有画笔描绘下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大画家,让自己的画给人带来幸福还快乐。
  到了初中因为学业越来越紧张,我变的没有时间去画画,妈妈也从赞成我画画到不同意我在继续画下去,因为她认为这会影响我的学业,于是她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阻止我,我也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可是自从不能再继续画画后我总觉得生命中少了一样东西,生活缺少了活力,我觉得很茫然,独自一个人走在公园里,突然间在草坪上看到一个姐姐在用油画笔在油画布上做画,在她是画中我看到了生命的活力,那丰富的色彩那跳跃的形象,给我很大震撼,之后每天放学后我路过公园去看她的画,每天都给我不同的震撼,渐渐地我和她越来越熟,知道她是学美术的,因为生了白血病,现在正在休学中,但她一直没有放弃画画,她说她从小最爱看《鲁冰花》,她喜欢主角对美术的热爱,就算生命到了尽头也不放弃一生的挚爱,她说她也不会放弃的,她将毕生追求。我听了她的话后久久不能自语,我觉得自己好惭愧就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放弃了,以前不是一直都说自己最爱画画的吗,我爱凭什么说要让自己的画给别人带来幸福呢!之后我气喘吁吁的跑进家里,和妈妈一个劲得证明我是多么喜欢画画,失去了它我就失去了希望,并保证只要让我继续画画我一定不会耽误学业,后来妈妈真的被我的认真的态度给感动了,不仅答应让我继续画画,而且还比以前更加支持我了,她知道我的生活中真得离不开画画了!
  到了高中,我又遇到了我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他教了我许多的绘画技巧,并带着我参加许多比赛,让我了解了更多绘画世界中的知识,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和要努力的方向,更让我了解我是多么喜欢画画。高考填志愿时,我义不容辞地填了杭州师范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因为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当一名能教导他人绘画乐趣的人民教师,后来因为英语五分之差选择了艺术设计,但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还是能继续我的绘画事业,并且在大学中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现在我已经在大学里学习三年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自己选择的专业,虽然我遇到了很多挫折,伤心过,难过过,迷茫过,失望过,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画画,因为就是它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和青春,快乐和失意,给我带来欢声和笑语,我也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大画家,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我想就算再回到无数个三年前我也会毫不由于的选择艺术。


    我选择成长
    钱装饰03 张巧英

  选择,有无数个人对我说过,他们在我心中或尊敬或尊敬,或喜欢或不喜欢,或陌生或不陌生,或过去或现在,种种的种种。有人曾告诉我:“itdoesn’tyouhavetodoit,itisyouchoosetodoit.”Heleftmeforalongtime,-butleftmethiswords. Yes,Iwilldothis.Itdoesn’tIhavetodoit, itisIchoosetodoit.Ichoosetobemyself, choose-togoonmydream–choosemymajor.
  我的梦想,我理想从何时起又从何时结束…,这是我的选择,曾经有过……
  选择我的专业,从很早的时候,那一次选择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历。当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就作出了选择,是的,在一般的孩子身上也许什么都还未曾思考的年龄,“我要上高中,考大学,读研究生”这是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在不是很懂事的时候,一句空洞的话,但它却一直支撑着我来完成我的这几年走过的岁月,无论在寂寞,孤独,伤心还是欢乐时都不会使我自己迷失自己,不会使自己变得浮躁,即使浮躁也是暂时的,我知道我有事要去做,有事可做,那是我选择的,那是我喜欢的,我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永远不会空虚当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后。好象中国的孩子在初中的这个年龄还是很小,都需要父母来替他们决定,但事实上真的已经不小了,当我们行完成人之礼后,我们便要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有自我辨别,判断力的人,而这种独立的人格则是从我们一出生就需要开始培养的,直到成人仪式之后,我们对外宣布我们真正的独立了。我一直感到自卑和愧疚是因为在我18岁之后还是家里的包袱,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尽管在思想上开始独立,爸爸妈妈真的很对不起您们,谢谢您们对我无私的付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限制,用您们的一辈子自从我来到您们中间之后。您们知道吗?,您们的女儿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梦想,并且一直在实践追逐着…在外人看来,您们的女儿,念书考大学,您们也为我考上大学而开心,但对我却只是一个过程,追逐梦想的过程,您知道吗?妈妈,那天,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您的时候,我看到您不经意间中流露出的兴奋之情,而那时的我,那时的我,面无表情,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我在我的梦想的道路上栽了跟斗,因为这是我最后的底线,妈妈,我没有考上我要考的大学,我被扎了钉子,当我知道这并不是失败,所以我只是有点失落,可是我无法跟您说,因为在这么多年之后的,我对您开始陌生,而您对我的感情我知道没变,在经历许多事情之后,您变得更加温柔,更加体贴,而我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已经长大。我没能象您那样兴奋,那天您差点都要好好庆祝一番了,但面对我的表情,您不再说什么默默地走开了,而我知道您的心中是很开心的。对不起,妈妈,在这么多年之后,我还是要对您说抱歉,是我扫您的兴了。曾经我以为我的生命里只有我的专业,我的生命只为我的专业而存在,我的专业是我生命,是我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我的依靠,是我休憩的港湾,并因此写了一篇叫做(蒙娜丽莎的幻想)的文章,这篇文章说明了我的一切,我心中的一腔热情,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人读过,只是我自己,这是只属于我自己的心中的秘密,只属于我自己的梦想,有多少个,多少次的悲伤,寂寞之时,他一直支撑着我,而他对我也很好。因为我发现我的选择没错,他是适合我的,我是适合他的,这是永远不离不弃的理由,无论发现什么,我都不会,都不愿离他而去,因为我知道,他是深入我的骨髓,一旦我失去他之时将是我走向衰亡之时,追溯我的过去,追溯我专业源泉……
  在一种淡淡的忧愁之中,我一个人思考,我一个人作出判断,一个人作出选择。在多少个无眠的夜之后,因为我必须一个人,我必须自己作出选择。而旁人于我已不再成为我选择的决定因素。我选择来到了我最后底线的学校。因为是我选择的最后的底线,所以我对于学校里的一切未免有些泄气和失望,但我知道,我并未有真正的失败,这将是通向我梦想的一条小路,.也许更多的时候是峰回路转,但我知道这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在作出选择这个梦想之时,我就注定要接受这一切,即使遭遇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我都要接受,都要克服,都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接受,去继续把握住罗盘,否则我真的会在这中间迷失自己,我知道我要亲自驾驶这艘只属于自己的航船,进行只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旅…必须对自己的使命负责,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勇敢地前行……
  在进行了几年的大学生活过程之后,我还是不曾忘记我的梦想,在中间苦苦挣扎,我不知道在这么一个大学的新环境中如何进行我的专业梦想,毕竟这里不是真正艺术院校,而是一个大杂烩,我在中间忧愁,郁闷,但我不曾放弃我的梦想,未曾背叛我曾许下的诺言,我一直在努力地回想他的面容,一直在努力地找他,我知道我不能让他对我失望。我不能对我自己失望。当我结束在这里的生活之后我可以更近地靠近他,去真正的艺术院校,但现在我必须让自己和他一起成长,没有一刻可以能让我对他忘记,气馁,懈怠的,我知道当我离开他之时是不死将死之日,而且将会是恶死之日。我要继续我的梦想…坚持,坚持,永不言弃,我知道,时间不长了,不长了,我将会见到他更清晰的面目,需要毅力,毅力…需要勇气,勇气…无悔,无悔,永远无悔…只要我坚持到底,不管是如何的结果,我都乐意接受和面对,我都乐意,乐意
  对于我的梦想,我的专业,我永远不会后悔,永远不会放弃…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真的有神灵,我愿意在他们面前许下诺言,他早已成为我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愿意为他而存在,也愿意为他而消失……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生命开始丰富,开始饱满,不再只是我的专业,但我知道他不曾离我而去,对整个人生,对一个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我知道,我知道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这是我永不放弃的,现在我不会只是想到他,我还会想到我好久没见的爸爸妈妈,朋友,会想家,有时候还会对他们说我爱他们,我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补充,他们让我更加感受到我的梦想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生动,饱满,丰富多彩,变得更加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我知道了我的梦想需要我可爱的生活,需要我的感情人间感情的去浇灌,否则他会失去色彩,变得没有生命力,即使他仍然存在,但我知道他的生命力如此脆弱,他的呼吸是如此微弱,感情是他唯一的氧气,是他生命的必须。我知道了我的梦想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是封闭的感情枷锁,,如此他才会更好的成长,这才是属于他真正的生命轨迹。
  我在慢慢地长大,成熟,我的梦想也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成熟……
  
  
  
  我的绘画情缘
  0304班章森琦

  要问我为什么会选择画画这件事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我是真正喜欢画画的,从小开始就喜欢。首先,我觉得我从小就深受我父亲的影响,他虽然不是什么文化人士、知识分子,但是,他是一个特别爱好艺术的人。从我懂事开始就经常看到他隔三差五的往家里搬一些关于艺术的书籍,有时还花高价买回很多字画,我母亲也因此老抱怨家里空间都被这些东西给占了。可能是因为他的遗传再加上这种环境的影响我也爱上的绘画,特别是那时看动画片我就会在事后把里面所看到的东西试者画出来。
  自从后来我上了学这个特长也更好的发挥出来,经常受到美术老师的赞赏,所以那时自感脸上特有光。但是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也是越来越紧张,家里的人也觉得我要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虽然也不反对我画画,于是我也就没有特意在去画画,所以一直到初中结束我都没怎么再去画。转折出现在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才使我又有机会真正的去接触绘画。因为那时升学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想考到好的高中为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做准备。我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乎家里人开始为我的将来做起了盘算。那时我的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是要考上好的学校还是有风险的。于是我爸又想起我的特长他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一个闪光点不能一无事处,于是我凭着自己以前的绘画功底考进了我们那里的一个很有名气的私立中学,招进去的时候就算是特长生了。于是我高中三年就在这所学校的艺术特色班里接受了正规的学习。为此我努力的学习绘画还在考前特意赶到杭州在美院老师办的考前班里进行强化训练。但是好像很多时候都是事于愿违,最终我没能考上日思夜想的理想府地——美院。原因和很多绘画类的考生一样英语成绩不够。虽然那时我专业成绩很好都是在九十以上全省也排在前一百名以内。于是,我进行当时要求稍底的杭州师范学院而且报了现在非常冷门的专业“油画”这一切都是出于我对绘画的热爱。我的很多同学都说我傻蛮好的成绩却报了一个将来前途渺茫的专业,相反他们几乎都报了就业前景宽广的设计专业,争着想当个白领。对于这些我却不以为然,在这点上我父母也是很支持我的选择的。我觉得只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够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挥创造。


我的作品

  一眨眼大学有过去了三年,在这期间我虽然在自己的绘画道路上遇到过很多的沉与浮,但是这些根本就没有影响我对绘画的热爱。相反,对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每当我站在自己画的作品前我都会站上许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成就感。在我的憧憬里我的未来是美好光明的。既然我选择了它我就会无冤无悔的画下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对绘画充满了热爱。


  理想与选择
  美0304 祝迎燕

  总是悲叹青春逝去,回首那往日年华,我目送青春的末日。十多年寒窗苦读,悔多恨少,面对当年的选择,我无怨无悔!与艺术结缘,其实也并非偶然,童年时代的我就喜欢上了画画,也许是出于生命原始的本能,在沙堆上、田野里、矮墙上、天井里甚至是外公的宣纸上到处留下了我的信手之作,后来我又迷上了连环画中的人物画特别对仕女画感兴趣,看过古装剧后居然能自己设计场景将故事情节记录,虽然画得很粗糙没有任何人体解剖知识。身处乡下,没有任何老师的指导,我就这样开始了对艺术的初次尝试。
  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命远偏偏弄人,在应试教育和封建观念的双重压迫下我背负着一个家庭光宗耀祖的使命,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中选择了并非通向艺术之门的高中,至此我绚丽多彩的少年时代划上了句号……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由自主的我背负着这些所谓的“圣人之言”在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和八股文中矛盾挣扎,没有丝毫数学细胞的我,在那样的生活中真的如牢狱般苦闷、彷徨。年青时代的我们,似乎学习代替了生命的全部,我在压抑中寻求自我,“我在这样的学习中有快乐吗,我喜欢这一切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性格中叛逆的一面终于爆发了,我无法在这样的生活中苦度激扬的青春,我要寻求自由的道路,终于,我在休学中结束了高中生涯!
  两年的闲散生活并没有泯灭我心中的理想,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可我偏让人生搏一回,我毅然选择了高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儿时的梦想就算失败我也无怨无悔!一年的高复生涯是我人生中身心最释放、最自由的日子,虽然求学之路非常艰辛,在零下几度的数九寒天,我们还在外写生,在临考的日子里甚至连过年都没法回家,但是在那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而不用应付老师,也没有荒废学业,在那里我结交了最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我走上了绘画之路,我幸福地生活学习,为自己的梦想而活我学得快乐,因为那是自己的选择。
  燕去莺来春又到,花落花开,几度池塘草!阔别学校多年,我终于又走入了校园,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我如愿以偿地走入了艺术的殿堂,虽然身后是人们鄙夷的眼神,在他们的意识中艺术只是旁门左道。
  求学中总有不如意处,我所选的综合艺术专业竟是主修雕塑,更诧异的是班上14个女生却只有两个男丁那如何做雕塑啊?自从走上绘画之路后我一直对色彩很有感觉,对纯素描则不是很擅长,我喜欢绚丽多彩的色彩世界,我喜欢大象无形朦胧的意向世界,而对写实对解剖则兴趣不大,无论是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今后的就业,雕塑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今后又将是一条艰辛之路!我又一次感到苦闷、彷徨,我要补救,曾经写了转专业申请书也找老师谈过,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得到的答复却是只能在雕塑与版画间选择,我知道只要我一个人转,我们班大半学生都会转,那这个班也将不复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出口已被堵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能踏踏实实学雕塑了,只是主修雕塑应该也有机会学其他的,那时的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眼花缭乱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会,勤工助学等的招聘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使我一度迷失自己,大学是一个很需要自觉性的地方,没有老师会来逼你学习,要成为一个画匠容易,要成为一个画家却不易,虽然天赋也很重要,但后天的文化积淀和基本功锻炼更重要,上了大学其实根本不轻松,我除了要做好班级工作,还要管好文化课,更要抓紧专业的学习两年的课程都很多,我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虽然也有收获但一直学得很累也很孤独,看着其他同学逛街、看画展、回家,真的我十分羡慕!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成为生活的奴隶,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我必须懂得放弃而我所要追求的是纯艺术,于是大二下学期以来,我下定决心要在专业上有所突破,这学期以来我没有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的招聘,谢绝了很多活动在教室、图书馆潜心修炼,多少艺术大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我更需要这样的过程,既然艺术需要孤独,那我愿意承受这份孤独,我开始临摹很多雕塑大师的素描作品,开始阅读很多专业书籍,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艺术的博大精深,我被它们慢慢同化,逐渐喜欢上了素描,在绘画中我自得其乐!
  色彩,它似乎是生命难以承受的热情的展现!凡高,火焰一样扭动的颜色,他对生活的热情多得连自己都那难以承受下去,割了耳朵,不久,饮弹而亡,他的一生狂放不羁,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色彩世界。而雕塑则利用它特有的理性和形式之美创造出绘画所不能有的实体空间,它虽然没有绘画的丰富多彩,它却以朴素、粗犷的线条展现了它特有的魅力,它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形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它需要你用心去触摸、去体验,当我们在接触雕泥,经历了雕塑的整个历程时,我快意于湿泥堆砌后的粗犷原始,快意于雕塑刀切割时的痛快淋漓,记得大二下学期创作时我竟废寝忘食地工作,有一天晚上为了琢磨一个细节竟忘记了时间工作到12点多进不了寝室,还被阿姨训斥了一顿,这在以前可从没有过的。我想无形中我已爱上了雕塑,这个我曾经没有好感的专业,非常幸运,我选择了综合艺术,它让我改变了偏见,在主修雕塑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专业,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选择我无怨无悔!
  面对现实,一切都无法逃避,也无处躲藏,直面人生,直面生活,既然选择了就要执着到底,理想和现实确有距离但它需要你去努力去拼搏,现实生活对我们最残酷的惩罚莫过于让我们曾经激动过,曾经颤栗曾经充满青春幻想的内心一点点失去光泽与弹性,一点点黯淡下去,面对挫折如果你逃避了那你终将失去你的理想!很庆幸,我抓住了自己的理想和选择!
  
    附上我的雕塑作品

  


  我为什么学设计
  钱环艺03 陈炜锋

  "你为什么学设计"听到语文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我的笔在空中迟疑了一下,却没有在笔记本上烙上任何痕迹.
  大学将近三年了,而我重来没有想过我为什么学设计,中考没考上重点,喜欢音乐的父亲对当时班主任说有没有音乐学校,让我去念音乐,我一直反对学音乐,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底细---一点音乐细胞也没有,叔叔父辈都多多少少会点乐器,而我连"1""2"3"都搞不清楚.后来班主任向父亲提了意见,说我写写画画挺好的,要不去学美术,考大学应该不成问题.父亲就冲着这一点,就让我学美术,确实,那时我对涂涂画画挺感兴趣,主要受表姐影响.小的时候,表姐一有空就拿出蜡笔和水彩涂涂画画,经常去比赛.也跟着她涂鸦.表姐后来没学美术,我一直感到惋惜.
  上了高中美术班,那时我记得很清楚.专业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学过素描和色彩.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那时我连什么叫素描和色彩都不懂.好在身边有个算"老乡"的同学帮助了我,从刚开始握笔,打线条开始.渐渐地通过自己的勤奋掌握了基本功.那时候一心向着纯艺.根本没想着学设计,更不知现在学的环境艺术.高三最后一年也还是很憧憬绘画艺术.美术高考成绩考的不错.国美也过了.接下来填志愿时很多学校除了第一,二批外都是从事设计行业.高考英语考的太差了.按照成绩只能符合第三批的要求.第三批顾名思义就是自费本科.18000的学费对于农村来的孩子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数字.班主任问我要不要高复还是去杭师院学设计.我迟疑一会儿.对他说去上大学.父母没作声.不知道是喜悦还是内心酸楚.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的选择是错的.今年刚刚交掉学费,我问母亲钱从那里来的,母亲说,向舅舅他们借了一万.我说你们现在身边还有钱吗?她说几乎没有了.母亲只叫我好好读书.钱会挣回来的.那一个晚上我没睡着.扪心自问了自己:这几年来你做了些什么?
  在大学第一年,我从懵懂的设计渐渐有了头绪.主要归功于两位老师.第一位是平面老师朱炜,他是一个很有功底的平面老师.他教我们平面与色彩构成.让我收益非浅,让我懂的了什么叫形式,什么叫色彩感受.还有是立体思维.这是做设计的第一要素.任何设计都离不开它.那一年我我看了很多老师介绍的书,比如王受之的<<世界设计史>>,<<艺术与视知觉>>,等等.一位好的设计师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能知道历史,设计史,文学,政治.更重要的是具有远见性和创新意识.没有这些方面是不可能成为一位好的设计师.朱老师有时会让我们看电影.看电影一直是我的爱好,自始至终成为我放松自己的方式之一.记得考北电时,专业没过关难过.在看电影时我们放弃了看内容.而主要看画面的构成,点,线,面的安排.更主要看的是光的布局.光太重要了.尤其现在做3D.另一位老师是公商大学设计老师:邓辉华.是一位致力于海报设计的老师.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他让我们理解:设计与感念.这个是设计界经常交流的话题,是形式第一还是感念第一.通过他的课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思维转化.更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海报.后来上完他的课.我和我们班另外两位同学参加了他开设的海报设计班.人数很少.是杭州几属大学他邀请的学生.人虽少但后来或多或少成为中国学生平面海报的佼佼者.在比赛中经常看到他们的名字.惟独自己没有获过奖.一直是我的痛楚!在那里我们接受了德国大师-霍儿_马蒂斯的思想.邓老师是马蒂斯的中国弟子.所以我们的思想是潜移默化的.回忆起大一时,书是我的重要伴侣.而且对平面海报非常热衷与执着.梦想自己成为设计大师.
  在大二这年里,由于分专业.很多朋友都奇观我为什么选了环境艺术设计而不是学平面设计.切实按照我的性格和软件操纵上我真的不适合学环境设计.那时觉得设计房子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而事实并非如你所愿.我变的现实而没奋斗目标.我慢慢在班级里面并不向大一那样出跳.平凡的没有理想.书也不是经常看.我觉得一个人缺乏了交流是件痛苦的事.那时很少与老师沟通.我不知道沟通些什么.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环境设计理性中加杂感性而相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正好相反.使我很难适应.有时候跟同学闲聊.说这一年啥都没学到.唯一学会的喝酒来解脱自己.后来发现设计是很具有有人情感.当你对她热衷时她就会对你越好.当你对她冷漠时她就会疏远你.那一年我可能冷漠了她.后来室友看见我心事不定,一会儿想做那儿,一会儿想做这儿.对我说:既然学了环艺就应该执著地学下去.不管后果怎么样.应该拿的起放的下,我听了他的话.
  现在大三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从开学时就和同学去学了软件.我觉得你要学会素描,就应该拿稳你的笔开始.现在我第学会软件.才能去表现自己的想法.虽然时间迟了些.只要好好学必定会有所收获.这一年我也认真去看书.极力找会学习的冲动.
  自从学了设计以来.我的思想变了.做事也比较细致.不管将来的路怎么样.希望自己执著的走下去.也许命运注定我要学设计.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以及三年来对这个专业的一些感受
  美0306 顾薇洁

  之一
  回想为什么要考这个专业,原因也简单,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小学到高中,唯一一直在继续的就是画画,因此会选择美术这个专业还是很自然的,我并不是要成为一名画家才这么执着,而是从小到大自己最拿手的就是画画,总觉得画画才是我自信的“源泉”,(呵呵,)我朋友当中有那种读书成绩特好的,什么英语、语文、数学都非常优秀,而我只有画画,因此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她。但是为什么会选择国画这个专业,我自己现在想想,好象也没有特别的理由,那时是高三的最后一学期,我们从宁波来到杭州,来参加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招生考试,到杭州参加考试的人有很多,最记忆犹新得是国美报名的场景,真是可以用壮观来形容了,可惜我没有考进,那根独木桥我走不过去。除了参加国美的专业考试我也报了其它学校的考试。在参加我们学院考试之前,我估计也有八九年没有画写意花鸟画了,指导老师说既然来了,就去考考吧,就这样我参加了我们学院的国画花鸟的考试……
  恩……现在说这个好象没有什么意义了,再说已经在这个学校待了也快三年了,不过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后悔自己当时所做的决定,虽然这个决定并不是我最理想的,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但是它依然是我喜欢的东西,能跟自己喜欢的在一起,那是一种幸福。我很喜欢宫崎峻先生的异想世界,任性自然的风,透明清澈的水,变化万端的云,飞行,少女,魔法,自然和人类的永恒主题…同样现在我已经选择了国画这个专业,不仅要加强自己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专业的理论了解和思考,学习国画让我深入了解我国文学、绘画和各种综合的知识,对我国的文化精髓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这种学习是非常需要和值得的。即使在这个专业里,我可能还是一个门外汉,对面这么大的一个文化体系,我要充实的还有很多,但是我希望我也能像宫崎峻先生一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异想世界,那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世界。呵呵,说着说着好象越来越遥远了,当然我也知道我们现在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别的多,几乎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现在我们还在学校这个“避风港”里,似乎感觉不到外面的激烈竞争,每天过得还非常悠闲,觉得做好自己的手头的作业就没有什么事了。在最近拜访一位书法老师的时候,记得老师有这样说过,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每天晚上不到二三点都不敢睡觉,不断的在充实自己。这次交流让我想了很多,如今大三了,不管是当时无意中的决定,还是自己中意的东西,一切还将随着时间在继续下去。有位同学曾送我一句名言:自己需要自己来证明。它曾是我是前进的动力,即使现在也还是的,如果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还需更多脚踏实地的努力。
  之二
  我是学习中国画花鸟专业的,学习这个专业也已经有二年多了,自从开始学习花鸟画起,对身边的植物还是其他的东西都多了一份关注。之前,我们大一的时候,那时我们班还住在文一校区,校园很美,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个池塘以及池塘边的花草树木、小桥和亭子。一年四季的景色都非常宜人,特别是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白色的花瓣,深绿的荷叶,自然又美丽;另外我们班还有一个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的花圃,那也是写生非常好的地方,花圃那边去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大多都是一些管理植物的工作人员,我们就安静的坐在那个暖棚里画画,花圃里的花木品种还是比较丰富的,当时也画了不少的白描稿收获不少。大一的下半学期,我们班还去了温州进行实地写生,那也是一段很开心的日子,虽然在那边日子不多,我们还是去了不少的地方,温州的南雁荡、北雁荡和温州的楠溪江。温州楠溪江的林坑,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古村落,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村子很小,清山、绿水,房屋的结构也非常有特色,她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当时心里在想要是能生活在这种地方那该多好,早上站在阳台上望远,不管近处的山还是远处的山都是云雾缭绕,耳边还能听到泉水潺潺,在那里画画,画多久多累我都愿意,呵呵。在北雁的时候,还有那段爬山经历也一直回饶在自己的脑海中,那里有北雁有名的三折瀑布,那天正好是雨后的瀑布,非常的壮观,那巨大的声音,真是让人激动与兴奋;蜿蜒而上的山路,我们随它而走,虽然山很高,但是当我们登上山顶的时候,一切的疲劳似乎也已经烟消云散,很有那种征服的感觉……那时心情很好,看什么东西都很喜欢什么都想画,那边的清山绿水,即使是路边的无名花草,我都会停下来把它们都画下来,画不完的就把它们拍下来……
  在这段经历之后,对专业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我认识到只有在那种完全融入自然时,才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你的无限思考与想象,只有在那种在空间里思绪才会有波动、跳跃。怪不得,古代诗人在大自然中创作出来的诗的意境是那样的细致生动,刻画了自然界的声息变化,叫人回思遐想,悠然不尽。真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真得来深刻体验一番才行。对我而言,我觉得这个专业还挺适合我的,我希望不仅仅只有这四年,并可以一直画下去,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感受很多,觉得花鸟画的学习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也使我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这是我在大二所画的一幅作品,仿黄居菜的,这幅作品在上次绘画系作品展曾进行过展出。还有两张是在温州的时候拍的。在这里我也对语文老师表示感谢,如果你没有给我布置这个作业,即使大学结束了我都不会把这样的感想写下来,其实这段回忆还非常值得怀念的,谢谢!)


  我的美术教育
  美教0301班  周燕

  童年时代毫无心机的涂鸦,用蜡笔、彩色笔,挑选自己最中意的颜色,信手涂抹,颇有些像大师。童心无暇,童年时的我思维也很活跃,全凭自己的第一感觉来描绘画的意境,用心在观察在感受大自然,用手在纸上快速涂画,那时的我没有理性框框的束缚,完全自由感性地描绘,技法在脑中没什么概念。线条很感性,画面很个性,而画的题目也相当富有诗意,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小学、初中的我,也和别的同学一样,照着书上的画临摹着画,“像不像”也成了老师和家长评价画好坏的一个标准。
  直到进入普高,由于从小对于美术的特殊爱好,便转而学美术。那时的我对“美术”这个词的理解相当粗浅,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忽略了欣赏等美学方面的东西,只讲求“术”。为了应付高考,便在暑假寒假参加各种辅导班。当时的绘画工具也仅限于铅笔,片面追求学院派的风格,为了通过高考这一关,素描、色彩课的规律、方案、评判标准就因此定了型。
  虽说高考存在种种弊端,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人自身的观念,高中时的我们完全可以边应付高考,学习学院派的风格,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尝试其它风格,去接触除素描、色彩之外的其它画种,就如孩童时代的涂鸦一样,但我没有,我当时头脑中根本没产生过这种去寻求另一种绘画形式的思想观念,只是不用脑思考,机械地画,恐怕当时只想圆一个大学梦罢了。
  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我似乎来到了另一个艺术殿堂,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考了很多,有些观念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以前我总认为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出校门从事教师职业,如果自身没有扎实的写实技法,以后怎么带学生?但是现在我觉得我的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接受其它东西,挖掘学生自身所没有发觉的潜力,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去灌输给学生,哪怕这种思想最成熟,最前卫,也仍将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教师应该担当伯乐的角色,去发觉“千里马”。
  我为何会产生此种疑问呢?这可能就是没有回归学校的原因吧,我总认为现在学生的思想也与我们以前一样被束缚住,其实他们的思维比我们还发散,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从这一点来看,在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是否可以从大一开始就增加见习这门科目,使得将来实习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就像年度论文与创作一样,从大一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为大四创作打好基础。
  我觉得美术教育不仅要回归学校,还要回归社会。艺术不仅要针对学生,还要针对全社会。目前我们的家长以及身边的一些非专业人士仍以“像不像”来评定画的好坏,我们应该使艺术社会化,提高全社会的欣赏水平。
  对于目前设置的专业课,大一时我也时常发感慨,觉得专业课时间太短,刚刚有了感觉,就要换画种了。我现在觉得这并不全是课程设置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大学本来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其实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艺术,大学四年的时间根本不能使自己真正进入艺术的殿堂,成为那里的主人。
  对于我当前所受的美术教育,思考了很多,还有一点存在疑问。对于大学美教分专业这一问题。
  站在当今时代,我觉得我们必须从一个习惯性的画种观念中跳出来,要整合出自身的特点。不同的绘画形式只能说是你进行表现的不同工具而已,所有的艺术成果都可以被我们借鉴,包括实验、观念艺术等。不能总把自己的作画方式局限在一种形式里,应该注入全新的跨越画种的综合性的理念。当然,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独特的作画方式,但我认为在意识相对比较成熟时,还是要抱着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去涉猎国画、油画、书法、雕塑、影像、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甚至是戏剧、音乐等,形成海纳百川的姿态,兼容并蓄,从而拓宽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对各种煤体加以综合运用,以此拓宽艺术道路,而不孤芳自赏。
  由此我认为美教专业不必再分国油专业。
  但我不知道为何安排美教再分专业?


  我的美术教育
  美0301 王虹雅

  不记得从何时起,我便拿起那些我触手可得的东西在任何可以留下痕迹的地方涂抹刻画了,一根木棒、一粒石头、一根粉笔,都是我的画笔,地上、墙上都是我的画布,那时的想法好单纯,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画些什么,可自己还是乐在其中,在完成这项自豪的仪式后也没忘在爸爸妈妈面前显耀一翻,后果可想而知,总是会招来一顿痛骂。后来爸妈拿我没办法,就给我准备了小黑板,图画本,让我再会搞他们眼中的破坏!上幼儿园我发现原来蜡笔、水彩笔,可以在图画本上画出那么漂亮的色彩。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正规学画的历程,总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笔,我就在纸上跟着画;或是在老师预先画好的完全一样的图案上或书本上,在老师统一的指导下上色。要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只能按着老师的画画,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也就自讨没趣。上小学后,也还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画图范围内,以临摹书上的为主,很少的创作。后来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接触到了中国画,新鲜感好奇感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但很快刚开始的新鲜就被枯燥的练习消失取代了,为了准备参加县里的比赛并取得一个好成绩,总是每天不断地练习同一幅画,而国画的学习在参加完比赛后都不了了之了。初中高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糟糕,虽然教学规定开设美术课,可学校并不重视,对我们的美术教育只局限于表面,通常是老师在上面教,我们在下面忙着做习题,这种填鸭式、应付式的教法完全背离了开设美术课的初衷,也缺乏积极的启发,把思想与表现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只知临摹不知创作,只会刻板机械的图画,而不会灵活的表现,极大地扼杀了我学画的兴趣。就拿高考来说并不是因为喜欢画画而去画画,而是为了考上大学,我们把绘画当成了高考的一条捷径。
  但选择教育,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喜欢当老师,有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原因是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做老师的最大价值在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也是主要原因,当教师有许多业余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每年有两个假期,寒假与暑假,每周又有两天休息,尤其是像我们以后当美术老师,是辅课,上完课就没有事了,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再者,父母都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不用那样奔波。
  很顺利地,我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的美教专业。

  我觉得我们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千画一面的现象,因为视点的一致,从初识到提高锁定于传统,在实践中又不敢雷池半步,出现了雷同现象,这是老师们一种教学方法造成的,既抹杀了我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又否定了自身的特色。素描色彩都是写实,素描讲三大面,五大调子,色彩讲冷暖关系,只要套用一下就可以了。记得老师曾讲过,在韩国每位学生的作品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却,只局限与老师的教,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这是美术教育的通病。不过我们是幸运儿,学校对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拿素描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老师颇感欣慰。每个人都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毕竟我们现在还不够成熟,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更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头脑中最机敏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美术教育既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但要提出一点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技法的训练和学习,毕竟我们出去当老师手上工夫还是要有的,考研的入学考试也是重技法的。现在我的学业非常繁重。我们知道,美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因为它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又有一定的关系,如:文学。美术通过造型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情感和审美等特征,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关心身边的小事,因此,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形式,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促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记得美国美术教育家曾说过: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我无悔我的选择,只是现在已是大三的我考虑的比以前更多,自己如何当“好”一名教师,也知道当老师并非易事。暑假在家,老师办了考前培训班,要我过去帮忙,虽说有老师指点,但当学生叫我声“老师”时,我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恨不得把自己会的全教给他们。在与他们交往过程,更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也明白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要趁现在,不断的自我增值,提高自己。
  大学生活很忙碌,但也很充实。
  
  
  青山遮不住
  美0302 周佩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很多人做很多事情,都会用这句古话来激励自己,并不知道有些事情是终其一生完成不了的。说这话似乎带了那么一点宿命的色彩,也有那么一点悲观,但是试想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是你想但不能得到的,就算努力过了也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就像这话的主人,他用一生所拼命追求的东西,你说他是得到了吗?汨罗江的江水和鱼儿告诉我们,屈原是流着泪逝去的,他的悲愤、伤心、绝望,终究还是他自己的悲愤、伤心、绝望,他改变不了历史,改变不了他的君主,历史的巨轮依旧滚滚向前,一江春水向东流呵,徒留江畔的传说,流传至今。而在小孩子的心中,端午节可能只是可以大吃粽子的日子罢了。
  人说人定胜天,毕竟觉得是主观了点。可能我这人是带点悲观主义的色彩。从小到大,在众人的目光中,都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似乎还有点古怪。可是,快乐的时候我可以很快乐,疯的时候也可以很疯,所以到后来,简直是搞不懂自己是属于哪种性格的人,想想,也许人都有两种性格,只是孰多孰少的问题了。
  追究这些也无多大意义。也许爱沉思的孩子都喜欢活在书中的各种世界,我喜欢文学书,除非必要,我是不看文学书以外的书的,看书,走进书,忘了这个自己存在的世界。忘记很多烦心事情,没有烦恼的世界是美好的。正如我每天沉沉睡去,就不想再醒来,醒来面对这个丰繁的世界。然而,书中的世界再美好,我再入戏,我终究不是书中的人物,是个平凡的人,总免不了柴米油盐、五谷杂粮,我不是神仙,我不是僧道,我也有希望,我也有追求,我也有爱,我也有恨,我也有欢乐,我也有苦恼,而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酸甜苦辣、爱恨情愁,人生才完整,人生才圆满。就像美丽圆滑的鹅卵石,它先前必定是全身布满尖厉的棱脚的。人们欣赏它的美好,但请不要忘记它曾经所受的那些磨难。所以,我从书中走出来了,现实生活,虽然有不平,有困难,但毕竟是我爱的发源地。
  或许我本是个心气高的女孩子,我想做得别人好,但通常我会躲在角落,一直很矛盾。也许是我性格中的某种东西,使我安于现状。我选择美教,也是心有余力不足的结果,清楚我过去的人都知道,我曾经那么绝望得努力过,我又有过怎样的不甘心。而杭州,这个我深深迷恋的城市,这个有着美丽西子湖的清静世界,我所向往的,我就来到这里了。天堂,也许是可以离天堂的地方,伸手出来,可以触摸到我的梦想吗?
  相对于文学,美术并不是我最初的梦想,虽然我三岁时候就会画美丽的女子了,我十三岁时就开始进行正规的美术培训了,而今我二十三了,整整两个十年啊。其实到如今,我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母亲的先见之明,她必然是预见了我的未来,才毅然让我走上这条从艺之路的。从艺之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也许人生的每条路都是不好走的。人生而平等,但人生而外在的条件是不同的。我,平凡而普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也许安安静静、稳稳当当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吧。
  但有时侯是会有些不甘心,想想在灿如夏花的年华里,有过多少梦想,尽管有些很不切实际,可是日子还是这么平静得过去了,过去了,永不再来。于是每天平静得学习,平静得画画,照样常常穿梭于学校图书馆的众多书架之间,只恨大学时光太匆匆,而有那么多书我是借不到读不到了。
  话又说得远了,其实我还是相当喜欢美术的,不然我也不会选择美术。至于教育,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女孩子从事教育比较好,于是理所当然就一直认为读师范是我最好的选择。选择师范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不能说我后悔,只能说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于是对自己说,人生还有很多未知数,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感悟,所以心里就好过多了。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好,不管未来有多少变数,该面对的还是要去面对。
  回想在大学里逝去的那些岁月:大一时候的新鲜活跃,大二时候的平静快乐,大三时候的徘徊,也许即将要加上大四的茫然和忙碌。更远更远的儿时,还有那个捏着画笔微笑着的小女孩。我不喜欢回忆,可是回忆总是会隐藏在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我喜欢想象未来,但未来总是会叫我不敢去想象。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地很快,就像那匆匆的流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我仍然希望我的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匆匆的流水,是一首顺流读之逆流读之都美丽的诗。


  这条路我走得义无返顾
  美教0301  周洁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挥手,带不走一片云彩。”这就是初三之前,美术教育在我身上的贴切形容。一定要回忆的话,就是像风一样的感觉。就觉得那时的我期待,快乐!孔子的“乐”是如此地有魅力。小学的我无论是音乐、舞蹈、美术都很喜欢。只是音乐和舞蹈都因为一些原因而没有得到发展。初三时,音乐和美术课要在同一时间上,学生只能选其一,我是选择了美术。没想到最后美术就成为我一生要研究学习的东西,成为我的另一种语言。
  我正式开始学习是中考前的一个月。那时,每天晚上就去老师家画,日子过得很充实、很快乐。老师也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的兴趣,挖掘我们的潜能。那时的我很喜欢美术,很自信。最后考上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由于离家远,学费又贵,父母曾经不想让我读美术。但是,当时我很坚持。我就如意成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学生。
  只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学校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我的黑暗时期就是那时候。那时的我异常痛苦。老师要求画几何石膏,训练我们的素描基础。他把学生分成好、坏两批,不管是谁,要先形打好,给他看过,通过了才能上明暗。画面呈现出来的结果,大家好象都是差不多的。我在差的那一批里,我觉得我的形准了,但是他老是说不行。看见别人已经好几张作品出来,自己却一张都没有,觉得很自卑。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甚至不愿意再去上学。后来也因为身体不好,我休学了一年。一年后转去装潢设计班,学设计,离开了所谓的传统的绘画(应试的那种)。
  为了能更好得学习,我决定参加高考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我又开始了考前集训,苦练素描、色彩。我有两个老师,一是,原来的中考集训老师;另一个,美院雕塑系的,素描比较强。原来的老师,告诉我说:“虽然素描有点弱,但是只要你把你自己特有的色彩感觉画出来,就绝对没有问题。”我想自己能表现得更好,于是我跟另一个老师加强学习素描。那时,觉得不喜欢商业性太强的东西,美术教育是我的选择。我也如愿以偿,进入我所要的大学。
  进入大学,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因为老师各方面我都比较喜欢。第一位老师,就是一位很能带动我们积极性的。碰上教育改革,那是更快乐的事;因为不再是高考的标准,我可以做我喜欢的。老师也能帮助我,使我学习如何表达自己或自己的想法。我喜欢,我快乐,只是考虑以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教育目标很明确的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按需供给、按喜供给的老师,引人快乐学习,快乐画画,把画画当作是一种语言来学。知道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的,自身必须有很高的艺术休养。虽然教育是一个很辛苦很累人的事,但是我愿意为着那些孩子而快乐地辛苦着。
  在孔子的“乐”中,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言——美术,这是美术教育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而我自己也将从事美术教育这一个事业,在我看来这是好得无比的事情。因为我喜欢美术也喜欢教育。从美术教育的受教者,走向美术教育的施教者。这一路上我走得好快乐,这个路程还没有走完,但真的是愿意继续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帮助学生找自己的语言,找自己的快乐,这真是好得无比的事。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自编讲义(一)
    《大学语文》自编讲义(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8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