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谢贤扬:用人性的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谈作文教学中的母语习得
【时间:2009/1/19 】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 【作者: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谢贤扬】 【已经浏览9270 次】

  摘 要:母语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必要途径,也是语文教育回归“人性”本真的需要。实施真实性写作的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以“人性”本真为作文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真实性表达;同时要创设真实的作文环境,实施无痕化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母语习得;真实性原则

    母语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这与当前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一致的。习得和学习是成人掌握语言的两种不同的途径,不过,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学习只起辅助作用。

    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感形成通常靠在言语实践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和体味言语的意义,并通过长期积淀在头脑中形成言语机制。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这种机制便自动化反映出来认同这种言语,也就是通常说的通过直觉认同言语,人们把它称之为语感。语感指向的是言语内容,语感能力主要通过母语习得形成。当然,语言规则学习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仅仅是辅助性的,不通过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大量的母语习得的积淀,语感是万万不能形成的。

    母语习得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言语活动中习得者关注语言学习的内容,关注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是母语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为语言学习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还是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与评讲,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情感。而母语习得是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阅读,是为兴趣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体验人生;写作,是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的真心话,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通过写作达到某一交际实用目的。在这里,既没有繁琐复杂的分析,也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测;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母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心智发展,人格情操塑造的过程。由此看到,真实性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必要途径。

    我们知道,人要经过两次言语习得,一次是幼童时期的口语习得,第二次是进小学后的书面言语习得(这里的习得指有意识与无意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幼童时期没有专门的老师教,也没有教材,而他们的口语习得那么容易?为什么中小学十二年的书面言语学习有专门的老师教,也有教材,又用中小学教学总计划的近三分之一的课时来学,而他们书面言语掌握那么困难?这里的原因何在?此中原因较多,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幼童时期的口语习得是在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进行的。幼童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幼童想要玩具等,他只想到通过言语,真实地向大人述说自己的想法、要求和理由。这就迫使幼童不断地通过对大人言语的模仿借鉴来学习语言;而且在真实的环境中,为了达到目的,“我口表
我心”,他们要尽力地运用好语言。幼童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中,高效率、高效果地习得了口语,学会了口语言语交际。幼童习得口语的事实启发我们,真实性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必要途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都有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经历。它启示我们,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习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真实性写作是语文教育回归“人性”本真的需要。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何谓人文?所谓“人文”,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因此,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那么人性的本真是什么?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这才是人文的精神实质。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口头“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的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就是人文。当今中国,在教育中坚持这一点,仍十分不易。

    这里,我们可以透视一下中小学作文教学是如何进行的。总的说来,中小学十二年的作文教学学习书面言语,是由教师当指挥,搞书面文字游戏,而且学生必须按照游戏规则进行,不得违反游戏规则。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作文要有所谓的正确深刻的政治思想观点,衡量学生作文的标准,主要是看“立意”是否高。而这种“立意”的高否,在语文界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上了等号。例如,十几岁的学生面对“一堆铺路石”、“一棵松树”,你必须与有意义的主题联系起来,你必须说出具有“崇高思想”的话,你必须写本质,写追求,因为这是你作文获取高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于是学生不得不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而绝对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这样的结果,学生不能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了,作文教学培养了大量的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这些“克隆人”心中有的只是一套政治思想性极强的话语套子,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的假话、套话、空话,丧失了鲜活的个性。

    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一出来,就有人大胆预测: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不知会有多少人选择崇高、选择正义、选择见义勇为,甚至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有多少人会写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哲理。还会有不少考生或精心编造自己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或大力粉饰自己大公无私的美好心灵,或假装解剖自己自私自利的一时一事……不幸的是,预测与结果惊人的一致。

    不少有识人士指出,不能说考生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也没有任何值得非议的地方,但问题的核心是,这些是不是考生的心里话?当然,也有不少反叛"精神套路"的学生,而这些反叛“精神套路”的学生的作文往往被教师扼杀。当年,四川省有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以《潘金莲的选择》为题,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最终落脚在选择西门庆上——应该说这篇作文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而且论述也有理有据。但这篇作文最初判为20多分,经评卷场指导委员审议,三次改判,才从20多分到40多分最后定为接近满分的高分,可谓一波三折。这篇作文最终还算是幸运的,可遭扼杀的就不知有多少了!

    吉林省长春市一重点中学17岁的高二学生谷阳在读书期间发表过中篇小说《丛林日记》,出版过长篇小说《丛林里隐藏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学生,她的“作文成功之路”却铺满了荆棘和坎坷,从初中起,她所写的作文,很多都被老师判为不及格。最近,她把这些不及格的作文集中起来,出版了一本作文书,书名就叫做《不及格》。这些被判为不及格的作文,在抒发谷阳的真感情中凸显了她的个性和才情,在发表谷阳真见识的议论中,跳荡着深刻的思想脉律。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当代著名作家阿城、邓刚、梁小斌、梅子涵等的呼应。

    学生的作文和说话必须以"率真"为主,以"真诚"为高,必须以十几岁的学生所能有的精神感悟为底线。否则,其立意愈高,则其人格愈底。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总之,作文教学要改变“造假”情况,必须回归“人性”本真,进行真实性的写作。

    实施真实性写作的作文教学,除了要考虑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学生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等问题外,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自然地表露自己的个性心理。具体地说,作文教学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以“人性”本真为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真实性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须要改变以“思想性”、“政治性”为作文的价值取向的观念,代之以“人性”本真为价值取向,让学生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真实、自由、个性地表达。为此,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并在作文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的培养。

    首先,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作文的“人性”本真,蕴含着作文立人的深刻理念。任何人的写作均是先有内在的思想,然后是文字(即书面言语)的外化。缺乏前者,文字就是一种机械的堆砌。而为了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教师要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角度去培植学生独立的人格、思维自主的意识和现代思维的品质。所谓独立的人格,是相对于指令型教学下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灵魂萎缩和思维复制的依附性人格而言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及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的理念与亲和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思维特征。所谓思维自主的取向,就是鼓励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无论是高层次的作家创作,还是低层次的学生习作,其共同本质就是写作主体自主地表达心灵的思想,所以应当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所谓现代思维品质是确保学生善于在写作中表达自主性思维的重要心理条件。语文教师尤其要着力让学生掌握多种思维形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侧向与反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达到以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势来创造写作思维的崭新高度。

    再者,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作文是人的本能需要,恰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否则,就会出现我们所习见的情感苍白的应试作文。为此,我们应当反对纯技术主义倾向对写作主体自由活泼的个性的阉割,反对让学生在对体裁模型和结构套路的刻意追逐中丧失自由的个性。具体说,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下述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首先是忠实于生活。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生活的原生态,品咂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中既有辛酸、无奈与悲怆,也有甜蜜、幸福与欢畅,既有挫折、苦难与沉沦,也有成功、搏击与升腾,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元形态,只有全方位透视与感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才能淘汰粉饰,保持纯真。以任何名义,诸如“主流与支流”、“一般与个别”、“本质与表象”等等方式而人为地给学生划定写作可以反映的“应然生活”,势必导致其心灵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分离和隔膜。这就本质而言是对真实生活的背离。同时,鼓励学生以真诚的情感态度对待生活。教师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以此来进行“评估”或“匡正”生活,致使作文出现泡沫化的虚构。要允许学生通过朴素的生活逐渐生成价值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知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态度才是赤子之心、根深不移,因其信度而能赋予作文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是冲击力。

    总之,上述写作教学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有内涵、有品位的写作教学来让学生回归人性本真,表达真实内心,从而达到“树人”、“立人”和母语习得的目标。

    (二)创设真实的作文环境

    创设真实的作文环境,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作文命题要淡化虚拟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的需要。所谓虚拟内容,就是为“文”而造文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学生为了交际需要,或者不是学生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我们应该让学生留意现实生活,让学生的生活进入写作,让写作进入学生的生活。在写作内容上,紧贴学生个性心理,追踪社会焦点,结合时令特点,关注校园热点,与各科教学联系等,都是淡化虚拟内容、走进现实生活的很好途径。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如文学社团活动、各类作文竞赛、手抄报竞赛、编辑发行各类作文报刊、编辑打印作文专集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营造真实的作文环境,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情况,提高学生自觉作文、真诚表达的兴趣。

    第三,组织学生写研究性作文。研究性作文可以为学生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尤其要看到的是,研究性作文对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效果。研究性作文的内容范围很宽,包括学生所能触接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家庭、国际等各个方面。

    第四,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真诚地表现生活。所谓“真实”,就是以自我的心灵之眼去看生活的原生态,不但要看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所谓“真诚”,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虚假地作文和虚假地做人。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生活的方式,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生思想的载体和心灵的感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鲁迅先生的写作上的美学追求,即“有真意,去伪饰;少造作,勿卖弄”,真实、真诚地反映生活,表露自我。

    (三)实施无痕化作文教学。

    人们常说,最佳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最好的作文教学应当是淡化作文痕迹和写作技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所谓无痕化作文,就是无为作文而作文,也就是真实的写作。实施无痕化作文教学,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淡化指导痕迹,走进学生心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心心相印,有真挚的情感交流。具体地说,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在作文指导中,以情隐痕;同时,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己感到"不吐不快"想要表达的情境,以境隐痕,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享受。

    第二,淡化写作技巧,走向自由表达。作文教学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在作文练习中多让他们自选内容,自定主题,自定体裁,自由拓展思维空间,自我评价。

    最后必须说明,虽然真实性的写作强调以内容为中心,与生活相结合,但并不排斥作文的形式训练。真正完整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应该是注重内容和注重形式的有机统一,至于如何做到注重内容和注重形式的有机统一,这需要我们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谢贤扬(1945-),男,重庆师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0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