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蔡榕滨:试论“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与包容性
【时间:2014/5/14 】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月 第27卷第2期 146-148 】 【作者: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蔡榕滨】 【已经浏览3341 次】

    摘要:当今,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大学语文”因无立竿见影的成效,在高职院校中的处境十分艰难,同时,“大学语文”又因为没有较大的包容性而失利于“人文素质”,甚或被“人文素质”所替代。事实上,“大学语文”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包容性极大,它的实用性与包容性不仅体现于教材中,而且体现于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要想走出现今在高职院校中的窘境,就自身而言,教学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如何使“大学语文”课既实用又富有内涵是“大学语文”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用性;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3)02—0146一03
    收稿日期:2013—01—12
    作者简介:蔡榕滨,女,福建莆田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语文”因缺乏实用性而陷入困境

    在“学以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今天,高职教育尤其注重实用。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文化沙漠的现象。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已经渐渐沦落进入一个“虚无主义”的怪圈中。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免极端。然而,在将职业技能训练摆在首位的高职院校里切实地增加文化氛围也的确不容易。教学上,专业技能课程与作为基础课程(或通识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出现了失衡现象。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无可厚非,然而轻视甚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倾向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高职院校,作为基础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除了教育部所规定的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开设何种课程则更多的是须服从于专业的需求。因学制短、课程总量有限,作为基础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总量自然就少了,尤其是随着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实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大学语文”因无法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多数高职院校其处境也就更为困难了[1]。“‘十一五’文化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大学语文”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处境却极为困难,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资源,没有这个基础和资源,文化将成为没有皮的毛。本该承担着母语教学重任的“大学语文”课陷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这对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当然,他们也很无奈。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职业汉语等这类较为实用的与语文相关的课程的境况则相对好些,它们或是作为必修课来开设,或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诚然,我们不能否定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替代“大学语文”的做法,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却也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在笔者看来,相较于普通话与职业汉语,不少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其实用性其实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强。从功利上讲,应用文写作不像普通话与职业汉语等课程那样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参加考证。另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真正用到决定、批复、新闻等文种的场合并不多。况且如今网络如此发达,只需点击鼠标便有范文可供参考。尽管那些范文未必可靠,然而,不可否认,多数人还是宁愿上网查询也不愿再翻教科书的。

    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语文”的处境极为困难,由于所谓的“不实用”,“大学语文”课程显得可有可无。

    二、“大学语文”因包容性受限而失利于“人文素质”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与“大学语文”相比,“人文素质”课的处境要好一些。如果二选一的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人文素质”。云南大学石鹏飞教授曾说过,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有很多问题,“大学语文”教材是语言和文字的教材,而不是文化课本,更不是思想和精神的教育读本,“大学语文”教材只适合中文系的学生使用。石鹏飞教授还说,《大学人文精华读本》侧重于从文化、思想和精神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在语言方面也很讲究,适合所有大学生来学习。如果试用效果不错的话,这本教材很有可能替代“大学语文”教材[2]。尽管笔者认为石鹏飞教授此番话语不免偏颇,尽管笔者也认为“人文素质”不能取代“大学语文”,但是,笔者却不得不担忧这确实是个趋势,也许在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中这已经成为事实。为何有此现象?在笔者看来,这与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很大关系。现今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得已到了令高校无所适从的地步。据笔者统计,截至2012年8月1日,当当网上所售2009-2011年出版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有15种之多,其中一些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编大学语文》(张晨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包括课文阅读与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大学语文》(张守兴、胡玉东等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则涵盖了文学鉴赏、语言交际与实用写作三部分,《高职语文》(周治南、孙廷忠、高静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包括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实用口语三部分,《应用语文》(王菊香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由汉语基础、文学赏评及应用写作三部分组成。这些新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突出了实用性,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在某种层面上却是“大学语文”向功利性做出的无奈妥协。不论是传统的侧重于文选类的教材,还是这些新出现的增加了实用性的教材,它们本身似乎都未能超越“语”与“文”(此处“文”指“文学”)的范畴。而多数“人文素质”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则要丰富得多,甚至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亦不为过。如被石鹏飞教授喻为“具有历史视野和全球眼光的好书”的《大学人文精华读本》,其中除了文学、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篇目外,还纳入了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性的科普作品。正因为如此,尽管“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都是基础性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然而在同样的课时中,“人文素质”似乎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也似乎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笔者看来,正因为“人文素质”课包罗万象,所以对于讲授此门课程的教师来说要求势必更高,尽管“人文素质”课教师只能是起到一个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领悟、去学会思考,然而要做到引导有方,教师应该是全才或者是通才了,那么有多少教师真正合格呢?能教好此课的教师恐怕不多。当然,若用接力方式或专题形式来讲授“人文素质”,即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如文学由语文教师主讲,艺术由音乐、美术教师主讲,心理由心理学教师主讲,这样课堂教学会效果明显,学生会有较大的收获。然而,从办学目的来看,从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很难把大量的物力、人力投入到“人文素质”教学上,就教学质量而言,“人文素质”不如由专业教师讲授的“大学语文”高。

    三、“大学语文”的包容性与实用性体现于教学实践中

    如上文所述,在不少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已被貌似包容性更强的“人文素质”课所替代。事实上“大学语文”不仅有极强的包容性,而且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应用文写作。诚然,说“大学语文”具有实用性或许并不合适,因为所谓的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种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也不直接以为职业做准备为依归[3]。然而,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确实有其实用性。“大学语文”,不论是它的实用性还是它的包容性,都不仅体现于教材中,更体现于教学实践中。仅就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从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而言,典范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母语的规范、体悟母语魅力,培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提高说话写作能力。而且“真诚的表达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写作会帮助我们培养一种优雅的气质和性情”[4]60。在笔者看来,阅读学习文学作品本身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解读作品的同时可以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受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领略异域风情,潜移默化中,情商提高了,视野开阔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学习进行文化层面的比较。以上所述及的阅读层面其实已将“人文素质”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如历史、政治、文化、心理、民俗等方面都涵盖在内。由此看来,即便是那些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大学语文”课也是可以很实用的,其内容很丰富。

    “大学语文”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5]。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丰富的想象力是极为重要的,而“大学语文”中的优秀作品就展示了古今中外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神奇的想象、优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友情、战争、和平等进行形象解读,和单纯讲授恋爱心理学、政治理论比起来,更生动也更便于接受。“大学语文”的这些优势是“人文素质”所不具备的,同时对文本进行辐射性的解读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今天,在这个过于追求功利的社会中,人们被裹挟着前行,快节奏的社会令人们无法停下脚步去静下心来思考、感悟,大学生也不能免俗。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的阅读亦显得功利十足,他们很难认真地拿起一部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关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报告》(见“百度文库”)总结了当今大学生阅读的特点,他们“大都喜欢看小说类型的书,且有将近45%的学生的阅读特点是读书速度快,阅读粗糙,过于追求情节的生动性,一旦发现故事情节不吸引人,便不再继续阅读。‘先看高潮’‘先看开头和结尾’是大多数同学了解一本新书的基本方式。学生读书状态呈现浅阅读趋势”。在笔者看来,让功利而“忙碌”的大学生稍稍停下脚步去留心身边的风景,去体察自己的内心,甚至于改变现今大学生的自我中心现象,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有效方法之一。因为,一个能静心进行阅读的人,必是一个能适时脱离于快节奏生活的人,而一个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大多有丰富的情感与较强的感受力,不那么功利。这也可以说是“大学语文”“实用性”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既有“人文素质”课的包容性,又有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实用性。“大学语文”要想走出现今在高职院校中的窘境,就自身而言,其教学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如何使“大学语文”既“实用”又富有内涵,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彦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2007,(30).
    [2]《大学人文精华读本》汇聚100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N].都市时报,2011—08—07(3).
    [3]今天,通识教育有没有用[N].光明日报,2012一08—20(4).
    [4]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5]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1982,(5).

    [责任编辑 李延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418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