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罗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构想
【时间:2012/10/8 】 【来源: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 】 【作者: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罗燕】 【已经浏览3772 次】

    内容摘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岗位群学生的具体特点,将语文综合能力分为 A、B、C 三级指标,试图以达标考核为标尺,以唤起高职院校对人文类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学生通过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沟通等一些语文类课程学习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使之受益终身。
    关键词:高职 语文 教学改革 思考 构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人文性早已是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相对于外语教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这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学生过于偏狭地理解学科的专业性,认为语文能力对将来的工作没有什么直接的价值效应;二是高职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强调课程设置的现实应用性,仅仅把语文类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的“陪读” 。三是语文老师大都遵循着“古老”的语文教学套路,偏重于知识传授,学生缺少了语言表达和练笔训练的机会,学生个体的体验、反应、能动性等方面被忽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以上现象存在的弊端日益显著,已经引起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乃至担忧。

    一、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1. 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确保其公共基础课地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包括文学素养、语文学知识等科目。这既是专业的需要,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语文修养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基础。严密的思维只有通过语言的精确来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淮确理解其直接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并具有组词成句、联句成篇的本领,以保证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人文知识较少的情况,应明确规定大学语文为“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在保证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师资状况及专业特点,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确保该课程的基础课地位。

    2. 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和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和更新:

    第一,文学鉴赏。这是该课程的主导内容。鉴于目前教材的选文情况,首先,应增加外国作品和现、当代作品的篇幅和份量;其次,应摸准当代文化的发展脉搏,不断为其注入鲜活的时代精神;再次,应适当选择当今报刊上的精美文章进行讲析,结合剖析畅销书,加强写作教学。

    第二,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语文乃至一切课程的基础。针对高职院校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的写错别字,褒贬词不分、语法知识不牢固、修辞和逻辑推理能力差等现象,应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字、词、语法、修辞、标点、逻辑关系等内容的复习与巩固。

    第三,应用写作。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只把应用文写作知识放在“附录”中作些简要介绍,有些版本的教材竟然无此项。应用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公务的工具,是具有直接社会效用的文书。不少大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连一份简单的计划、总结都不会写,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面对社会?因此,应用文写作应作为重点列入教学计划。应用文文体多种多样,除通用的行政、事务、生活文书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都有各自的专用文书,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文种进行讲授。

    第四,口语训练。具体说来可采取朗诵、辩论、即兴发言、演讲等形式进行。

    第五,书写能力训练。具体包括在规定时间内,用规范的格式,工整书写或记录某些信息。

    3.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专业细分教学要求与标准,教学中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会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而且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民族意识、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之精髓,从而使其受到心灵的涤荡,在古今名著佳作中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懂得应该如何做人,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明确人生的责任,追求人生的完美。 而不同专业对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又因将来就业岗位不同应有所区分。

    4.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教学中,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组织教学。如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赏析优秀作品;运用侧向思维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运用联想方式感悟作品精髓。在写作训练中学会抓住灵感,展开想象,进而写出佳作。

    鉴于上述思考,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以下构想。

    一、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所有(或部分指定专业)大一新生开设语文必修课;另一种是不开语文必修课,只开设语言文学选修课;第三种是两者都开设,但互不相联系。第一种的好处是,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新生的语文水平;弊端是不论语文水平高低,大家齐步走,造成某些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的语文素质。第二种的好处显然是有利于发展个性,但对那些高中阶段并未学好语文,且不愿选修语文课的学生,则是放弃了课程设置对其学习的指导作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三种模式表面上兼具前两种的优势,但由于必修课与选修课互不相干,因而仍未避免第一种模式的弊端。能否突破现有的模式而建构一种更为科学的新模式? 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岗位群学生的具体特点,笔者在此提出“三层多选”的新模式的构想。

    所谓“三层”,指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针对于文秘、新闻采编等专业设置的,这些专业对文学素养的要求较高,即要达到A级语文综合能力要求;二是中间层,是针对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设置的,这些专业的就业岗位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达到B级语文综合能力水平;三层是针对理工类专业设置的,要求相对中间层要低些,即达到C级语文综合能力水平;多选是围绕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欣赏、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五大模块,尽可能开设多门选修课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层多选”模式的操作方法是:组织一批有经验的高职语文老师,围绕硬笔书法、写作、文学欣赏、语文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五个模块,制订三级达标具体细则及教学大纲。根据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各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选择学习方式及学习的深度,他们在毕业前必须通过相应专业水平的语文综合能力达标测试,各个层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达标中有对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语文活动的次数、质量要求。每位学生建立达标考核档案,达标成绩记入学生毕业成绩档案;语文综合能力达标测试每学年二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越级达标,或直接达标。

    二、改革教学方法,施行项目教学法;

    把大学语文划分为五大项目,采用模块式教学,以能力测试来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是目前高职语文摆脱艰难处境的有效途径,方法虽好,但要行之得法。为此,从项目管理中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语文老师可根据自身的专长选择某个教学项目作为教学课程,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运作自己的课堂及相关的教学资源,提倡自编讲义,制作教学课件,调动一切的教学因素,提高课堂效益,学生的达标中相应模块成绩就是该课程的成绩。

    三、改革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地位

    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大学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为辅,教学的重点放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与中、小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选择评价体系的方式就应区别于中小学所广泛采用的评分制—百分制。另外,还应该认识到考核学科的本质及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考试方式。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科学的本质是真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一句笑语,道出了文学与科学的差异:“科学是把人糊涂的事情弄明白,而文学是把人明白的问题弄糊涂。”尽管不是很确切,但杨教授却以“糊涂”一词道出了文学的模糊性特征,这种模糊性特征决定读者从理解、领悟、到阐释、解读作品都存在弹性空间,而并非此正彼误的认知模式。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应摒弃“百分制”这种单一的、绝对化的评价体系。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也是评价和推动教学的一个手段。如果不认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也能蒙混过关,就会使更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现今学生学习计算机、外语的积极性高,大学语文“用处不大”,完全靠教师想方设法把课讲好来吸引学生。如果能探索一种好的考试方法,既能促进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自觉重视大学语文,无疑对大学语文教学是个推进。因此引入达标考核方式,提升高职语文课程地位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岗位群的具体特点,把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A、B、C三级,文秘等对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通过A级语文综合水平达标,国际贸易、管理专业等人文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B级语文综合水平达标,机械制造、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C级语文综合水平达标。考核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合格即达标,各专业的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水平越级达标,水平达标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达标测试采用开卷、闭卷和实作的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M] 韩军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 2000,(3).
    2.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J] 李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5).
    3. 顺应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变迁与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2).
    4. 文学鉴赏中的未定点[J] 刘真福 课程·教材·教法 19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93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