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教材

王步高:《新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前言
【时间:2009/4/3 】 【来源:无 】 【作者: 东南大学 王步高】 【已经浏览5559 次】

    进了大学还要学语文,同学们也许会感到意外。我们说,不但要学,而且要重视它,努力学好它。

    同学们知道,“五四”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加快了中国“科学”、“民主”的进程,也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近于毁灭性的打击;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渐渐取代了中国的伦理文化;新白话取代了文言,欧化诗取代了传统诗词;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使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大大简单化; 1952年的院系调整肢解了中国所有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导致学科间的渗透、联系大大削弱;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又削弱了理论基础、失落了人文精神。

    如今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很多高校的领导对语文教学很不重视,认为语文学了没有用,“大学语文”课也不开了。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在“十一五文化发展大纲”里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尽管这一指示迄今并未得到完全落实。在“与世界接轨”的呼声中,西方文化大举入侵,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在衰落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母语教育,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上,粗俗的文化大行其道:舞台上唱的是“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老公老公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愿你有一个好身体,健康有力气。” 影视领域更是一些找不到历史依据的瞎编或故意歪曲历史的“戏说”之类的消闲之作唱主角。大街上则是错别字的海洋。“文化精英”也常有大失文化水准之事。新文学作品中,垃圾作品占相当大的比例。两三年前我在另一本书的序言里说:

  当一个个长寿的文学大师们“羽化登仙”之后。中国的文苑十分寂寥,除巴金等极个别大师还住在医院里,已几乎见不到大师的身影了。我们已毋庸置疑地进入了没有民族文化大师的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文盲”充斥的时代已结束了。以地理学的名词来形容,如今文苑中既很少接近海平面的低湿地,也无千米以上峻峭的高山,较多的是如南京的紫金山、五台山、幕府山、清凉山、鸡笼山……。名为众山、实为丘陵;既无珠穆朗玛,也无五岳、黄山。文坛上,既无李白、杜甫、李清照、曹雪芹,也无鲁迅。全民族的文化底线大大提高了,而民族文化的峰值则大大降低了。
   
    这几年连巴金也不在了,鲁迅、巴金的接班人在那里呢?

    大学毕业生的语文功底不足,导致今日文坛、书坛一些风云人物也“先天不足”,“文化人没文化”便屡见不鲜。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老舍茶馆的对联常常对不起来,电影的字幕似乎是让观众做改错练习……

    中小学《语文》教材这几年有了很大的起色,但让学生望而生厌、空洞的政治说教还存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标准化”试题,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化成一道道多项选择题,让学生厌弃了语文课。上学成了“西天取经”路上不得不过的火焰山,成了人生长征途中不得不走的雪山、草地,成了锻炼学生忍耐力、毅志力之苦难的历程,除了升级、升学成功,考出好分数的一时兴奋,学习没有给受教育者太多的欢乐。中央希望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文件和专家的文章里。

    偏偏许多人还是大讲“语文学了没有用”。中国就业促进会陈宇先生在国家汉语测试中心的一个会议上说:“世界上的化合物数以十万计,基本的化学元素不过百余种。世界上的物质纷繁复杂,在最深层次上,仅由少数几种基本粒子组成。我们的职业亦然,其技能分3个层次:1、职业特定技能:根据2003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我国划分为1838个职业。2、行业通用技能:其范围宽一些,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行业通用技能约300种;3、职业核心技能: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幅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的8项核心技能是:1、交流表达,2、数字运算,3、革新创新,4、自我提高 ,5、与人合作,6、问题解决,7、信息处理,8、外语应用能力。显然这八种核心技能有几种均与语文有关,而“交流表达”能力则主要由语文水平决定。谁能说语文无用呢?况且语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人的文化素质,更是“无用之用”。

    要反对“厚今薄古”。《大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往往占大部分,有人便以“厚今薄古”对此加以非议。 “厚今薄古”观是受“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论影响而产生的,是与“打倒孔家店”等极左口号是一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古到今的,学习文学则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上古语言障碍越大,小学、初中几乎很少涉及《诗经》、《楚辞》,高中涉猎也不多,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学的历史远比现代文学长得多,优秀作品也多得多。中小学对现当代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猎,而南北朝的文学、宋以后的诗词却基本不涉及,许多一流大家也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建构起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也不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在职大学生目前占全国大学生的一半以上,如何开好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有与本科院校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近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其中含近百所高职高专院校,我与全国很多高职高专的同行有经常的联系。今年来我还曾到另一所高校兼上其大专生“大学语文”课(32课时),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我觉得,其与本科院校相同处在于:

  就学生方面而言:

    《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都要姓“大”,要让学生从中找到上大学的感觉。《大学语文》教材容量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其难度适当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必要的。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阅读量,加强学生文学知识的系统性,都是必要的。如今中学语文的难度已比较大,虽然高职高专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中学语文并未学好,但如同初等数学学得不太好,进了大学还是得学高等数学一样,教材不可太浅,教法应与中学适当拉开差距,绝不能让学生有读完高中读初中的感觉。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把简明文学史知识的建构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都是与中小学有很大不同的。

  “大学语文”对多数大学生是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养成好的学习方法比语文知识的灌输更重要。

  就教师而言:

  教师要做敬业爱岗的表率,每节课都不可“对付”过去,几十双眼睛面前,“敬业”与否是朗若白昼的。用不着领导检查,学生天天检查我们。教师的形象、威信是靠一节节课树立起来的。

    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去教学,也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去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有过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高职高专院校同样很重要。

    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事事有主见,常常有创见。他培养的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才会创造性地工作。

    老师一定要有自我批评精神,课上引证过时的材料、记错某些数字、背诗词时出现个别错字、读错某字……这样的事偶然出现并不奇怪,但一经发现应及时认错,免得误人子弟。我每学期初都公布一道考试附加题,让学生挑我编的教材与讲课中的错误。让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便会多一点创造力。也许日后当他们占据要职后,我们国家便会少一些刚愎自用的专制独裁者。

  老师的听课能力远远高于自己的讲课能力,有条件时应多用教学实况录音、录像方法,录后自己反复看,自我督促,扬长避短,可使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印在名片上的,都是我们得到的;印在学生心里的美好记忆,才是我们贡献的。

    我以“吃饭哲学”为名,形成一个判别人之高下的经验公式:宁愿自己喝稀饭甚至没饭吃却希望别人能吃上干饭的人是伟大的人;自己吃干饭也希望别人有干饭吃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己吃干饭却只让别人喝稀饭的人是道德平庸的人;自己吃干饭却不让别人有稀饭吃的人是卑劣的人。我常向学生灌输这一做人的哲学。大学生不太可能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一定要成为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的人。“大学语文”的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都与中小学有很大不同的。

    “大学语文”对多数大学生是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对高职高专学生尤其如此),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养成好的学习方法比语文知识的灌输更重要。

    高职高专生与本科生智商方面的差别并不大,但在学习的认真程度、学习的刻苦性方面差别则比较大,老师的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课件,不仅要查资料,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去考虑提高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要有意去补中学的欠缺,去纠正不好的学风。

    对高职高专学生人格的尊重尤其重要。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自觉性与本科生(特别是重点大学学生)之间有一定差距,因而适当多布置作业、多让其背诵课文是必要的,对布置预习的课文一定要检查督促,不可粗放性教学。

    对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也不可一概低估,有一些懂事较晚,初中、小学欠账较多,但学习潜力很大;也有一些只是不善于应试或高考未考出应有水平,对这部分学生完全可按本科生要求,上课、布置作业都应考虑到他们的存在,讲课不可只求其浅,也得因材施教。
   
    2008年在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时,我也尝试编了一本“高职高专本大学语文”,以上是我编这本教材时的想法。

    我虽去 上了一学期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接触的学生不足百人,比起这本书的编者,我在高职语文方面实践经验少得多。这本教材大致以文学史为纲,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又注释详明,相信能受到师生的欢迎。

    上述意见零零碎碎,很可能是荒谬的,敬请读到本文的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2008.9.1于东南大学
                           
    王步高,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教学名师,“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主持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主编。联系方式:E-mail: wbg74205@sina.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6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