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周治南:广义语文课程论
【时间:2009/3/31 】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6月 】 【作者: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周治南】 【已经浏览4291 次】

    [摘要]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环境对社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这便是职业基本素质。其中几乎90%的教学模块与语文课程具有某种关联关系.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够鼎力支撑、使人才知识结构趋向稳定合理,而且又能节约教育资源的简单的“三脚架”。这个“三脚架”就是学科综合化。利用“大语文”的兼科特性编写的语文教材就具有了“综合文科”的倾向,成为一门综合课程。设想的这种综合课程可名曰“广义语文”,广义语文是一种必须的职业教育内容。

    [关键词] 职业基本素质;学科综合化;广义语文;综合课程


一、职业基本素质教育中的语文因素

    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日渐苛刻。怎样才能适应这种要求,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些同志借口高等教育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从而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如,很多学校就不重视语文课。事实上,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修养,就一定会在市场经济与信息大潮中落伍。并且,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精髓,通过这种文化熏陶,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大有稗益。把职业技术教育理解为单纯地追求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做法是片面的、错误的,是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的.在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间顾此失彼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当的。不管是普通劳动者还是特殊人才:“有觉悟”、“有文化”、“有劳动能力”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的基本定位。其中,“有觉悟”、“有文化”通常被称为人的人文素质,“劳动能力”通常是指“岗位工作能力”,属于个人的专业素质。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社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这便是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如下表所示:

    依据上表可以建立65个教学模块。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65个模块中,几乎90%的模块与语文课程具有某种关联关系。

    学校如果存在语文教育盲区,就必须引起足够警觉一所忽视语文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就曾闹出许多笑话来。如学校要做同类院校的表率,在散发的宣传品上却写成了“表帅”:老师申请领用教科书,把“书籍”写成了“书友”,学生申请缓考,把“感激不尽”写成了“感激不敬”。并且,常因语言不周引起合同纠纷。更有甚者,武汉市1999年搞了一次教师五项基本技能比赛,在板书比赛中,听写11个词24个常用
汉字,有131名教师参赛,并且都是通过选拔产生的,居然只有一人完全正确。如此学校教育,怎能不严重地影响和污染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在一家自称“儒商”的企业所散发的产品宣传小报中,在不足一万字的版面上,竟有100多个错别字。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95%的译著不合格。究其原因,倒不是外语水平不高,而是这些译作者的母语水平有严重缺陷。又据报载,山西x县法院的一位副院长,不会写“说”与“和”两个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写的字。这等文盲,怎能不是法育?如果他也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如何不会是流氓?他把持的法院,如何不被搞成“阎王殿”!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二、大学也要重视语文技能和语言文化双重教育

    语文能力本身是一种工作能力和辅助工作能力.学习和掌握一项工作技能,运用和发展一项工作技能,都必须要有语文能力的参与.实践证明,语文能力强的人,工作成绩往往突出,多有所作为,甚至创造发明,著书立说;语文能力差的人,往往工作成就平平。所以,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不能忽视语文教育。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专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同时,高职教育依然面临着新的思考与探索。如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有无必要的向题,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们经过较多的调研后认为:语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任何学历教育阶段都不容忽视。高职学校不仅需要继续语文教育,而且还要强化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是一切教育形式的基础,是学习和形成一切专业能力的基础,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校,该校在四门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中就有《中国语文》这门课,并处于核心课程地位。另在150余门供选修的文化课程中,有20余门属于语文范畴。专业教育不等于“学徒教育”,那种认为高等教育只要学专业,不必学语文的思想是一种糊涂观念。

    当加入WTO的脚步破门而入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将如何面对?只有个人知识结构相对全面的人,才能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成为强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意义上的“完人”必须具备职业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强者的教育,应该在职业基本素质教育上切切实实地做文章。就此而言,对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实在不敢恭维。原因种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畸形发展,需要矫正,需要切实地采取对策。

    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一般采用选修模式,并且形成了一个定势与运行惯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僵化的模式。对于僵化的东西,有必要进行改造更新,注人生机和活力。

    我们调查了一些在校高职高专读文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选修课程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科目上。原因是:读中学时为了应付高考,在这些科目上死记硬背,现在可以驾轻驭熟,容易应付考试,轻而易举地获得学分。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应试教育后遗症。有的学校文化选修课程开到了150余门,因此可以翘首自矜,似乎在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上做得完美无缺了。愚以为这是抱残守缺。因为对于学生个人来说,150余门课程目录摆在他们面前,包括限选和任选在内,充其量也只能选修4门人文课程,教育盲区仍然多多。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期间就开始文理分科,发展本来很不全面、很不平衡,现在又让他们凭兴趣选修,有缺陷的那一条腿不是越走越跋吗?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现代社会,一个知识上的跛子能有多大的作为,是值得怀疑的。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呈金字塔结构.基础的严重缺陷必然会影响这个结构的稳定,使个人的发展受限甚至导致智能坍塌,即所谓“江郎才尽”。这样的人就一定是WTO环境下的弱者。应试教育不是培养强者的教育。

    在欧洲和北美,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发达,“双元制”、“CBE”等教学模式一度被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引进,但没有认真吸收或在吸收的过程中缺乏慎重。吸收时忽略了我国国情实际,特别是中学阶段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栽害。在以能力为中心的口号下,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前提下,生吞活剥,忽视了人文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领导人就声称:学生基础差我不否认,但那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问题,总不能让我拿三年专业教育的有限时间去给中学教育擦屁股。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中,还没有职业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概念,他们把职业基本素质教育等同于中小学文化基础教育。他们用职业教育来抵制基础教育,是把职业教育理解成了学徒教育,很有点望文生义之嫌。他们意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所谓的操作能手.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是把受教育者作为“经济人”看待,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凸现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单纯追求“操作能手”式的教育,是与“宽基础”相悖的“窄带”教育,是一种畸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智能的畸形发展,出现灵魂扭曲、心理变态、行为保守,环境适应能力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等个人缺陷。这样的人就一定是WTO环境下的弱者。

    但是,为了把学生的基础夯实而采取面面俱到的办法也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不堪重负,课时也无法满足。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够鼎力支撑,使人才知识结构趋向稳定合理,而且又能节约教育资源的简单的“三脚架”。这个“三脚架”就是学科综合化。学科综合化可以将学生必须的知识和盘托出。

    学科综合化是一种“压缩”模式。选修模式具有偏科倾向,学生知识面窄,毕业后在文化素质上会存在先天不足,这样的同学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但由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差,会显得后劲不足。这对于他们适应工作环境、进行知识更新、接受继续教育,将是十分不利的。压缩模式放弃学生对某一文化课程的专门研习,将众多的文化课程化为专题讲座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压缩在一门综合课程里,以一当十,既可以帮助学校简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又能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学科领域里的基本知识状态,包括历史状态和学科研究发展的前沿状态。这样的个人知识结构正是信息如潮、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彻底废弃选修模式,而是要通过学科综合化这种途径来矫正和补充这种模式的不足。

三、以语文为轴心的学科综合化课程开发

    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大有潜力可挖。以语文为龙头组合“中轴式”综合化课程是给学生提供的一道有滋有味的知识“拼盘”。

    语文教学的资源极其丰富,是其他学科无以与之比拟的极其有利的教学条件,如何将语文教学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间存在着很强的技巧性。如果语文教材的编写一改过去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思路,利用“大语文”的兼科特性编写的语文教材就具有了“综合文科”的倾向,成为一门综合课程。设想的这种综合课程可名日“广义语文”,“广义语文”课程不仅教学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同时也传播大量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文化信息,可以一当十,一举数得,替代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有些人一讲到语文就把它和中学语文划等号,是缺乏见识的。广义语文是一种必须的职业教育内容。

    大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与大学生专业工作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乏职业基本素质,即使专业素质很高也难以正常发挥。多功能语文教材一本多用,旨在培养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语文实用能力及其相关的职业基本素质,诸如了解现代管理、公共关系学、商业运作、投资理财、科研活动、法纪事务、信息采编、文艺活动等基本常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商品经济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现代品质,这些素质是wTo环境对人才的典型要求。职业基本素质教育不在于专,而在于全,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要遵循“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原则。然而,一些学校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往往无法顾及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教育,比如,一些理工科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就舍弃了现代管理教育、公共关系学教育、投资理财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多功能语文能在节约大量的教学课时的情况下,以一当十,填补学校教育的一些盲区,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广义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如下:

    1.语文实用技能基础:①实用阅读知识;②实用写作知识:③实用口语知识;④实用书写知识。

    2.管理实务与语文技能:①管理常识;②就职演说,③述职报告,④书面与口头工作报告:⑤机关事务写作实务;⑥公文写作;⑦文书档案管理实务:⑧调查报告。

    3.商务活动与语文技能:①商务常识;②创业计划书;③市场预测报告;④商业设计,⑤广告文案,⑥经济合同;⑦招标书与投标书;⑧招股说明书。

    4.财务活动与语文技能:①投资理财常识;②经济分析报告;③查帐报告与审计报告,④资产评估报告;⑤投资意向书与招股说明书;⑥财务预、决算报告,⑦信贷申请书、协议书。

    5.科技活动与语文技能:①科技发展史话,②科研常识,③科技情报;④科技说明,⑤工程技术设计文本;⑥科研报告;⑦学术论文;⑧科普创作。

    6.公关活动与语文技能:①公共关系学常识;②礼仪文书;③交涉文书;④口头接恰与交谈,⑤会务活动;⑥致辞与讲演;⑦谈判与辩论。

    7.法纪监督与语文技能:①法纪常识;②起诉书;③辩护词,④判决书与裁决书;⑤授权委托书;⑥担保书;⑦公证书;⑧举报信与情况反映。

    8.信息传播与语文技能:①信息传播常识;②消息;③通讯;④新闻评论;⑤新闻述评;⑥社论;⑦编辑实务;⑧图书馆实务;⑨网络信息实务;⑩信息咨询服务。

    9.文艺活动与语文技能:①文艺常识,②诗歌的鉴赏与创作,③散文的鉴赏与创作,④小说的鉴赏与创作;⑤戏曲文学的鉴赏与创作;⑥书法艺术鉴赏与创作;⑦文艺评论。

    语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国内外许多语言大师,虽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仍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从来没有人敢说自己已学成语文,肯放弃语文学习。现在有些大学包括高职高专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拒开语文课,其后果是很可悲的。由于中学就开始了文理分科,大学生大多存在着偏科现象,其中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明显欠缺。“广义语文”虽然只开了一门课程,却正好弥补了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许多
不足,并且在大学阶段比较重视专门教育的情况下也没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个思路值得称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显然,这一席话所涉及所强调的,是语文素质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教育。语文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一个人相伴终身的必修课程。坚持“大语文”即语言文化教学观念,将原有的语文课程结构按照扩展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造,能在减少学科负担的同时,做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推进,真可谓“大学而无所遗”了。

    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范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说教灌输属于一种硬教育形式(如政治思想教育、法制与规章制度教育),潜移默化属于一种软教育形式(如艺术教育、史地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人文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的弊端。这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利于学生走向杜会并迅速适应社会,而且不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不利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不利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接轨的改革开放政策。职业基本素质是社会用人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种形式的教育必须加大力度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范围。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现状已经尖锐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应该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者简介〕周治南(1951-),男,湖北仙桃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材教法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科规办[1997]05号);湖北省教育厅“十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鄂教思政[200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7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