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耿红岩:对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的新认识
【时间:2008/12/4 】 【来源: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学论坛 】 【作者: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耿红岩】 【已经浏览4243 次】

    这次教育部高校教师大学语文精品课网络培训,使我对大学语文教学获得了全新的感知,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冲击和震撼,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精品课的构建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 以往对大学语文精品课的基本审别标准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作为公共必修课来设置的,其课程地位虽足够高,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低迷于传统的课文讲授模式,困惑于“平稳”与“改革”的“中庸”状态,受制于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甚至有关教管部门的种种现实规定,进退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考量中;教材中的文本几近“教具”,基本成为训练能力的范文。故此,审别精品课的优劣也无不以最终是否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主要指标。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人文性。即看这门课是否具有人文教化性和思想化育性,十分注重对于学生思想情趣的提升能力。
    (二)知识性。这门课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语言文学知识。
    (三)文化性。这门课是否包容了文化史的深广意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审美性。是否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五)工具性。是否突出了对学生读写能力和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训练,训练方法是否切实有效。

    我们从上述几个主要指标可以看到,在对于大学语文精品课的传统识别标准中,虽然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但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这些指标确实过分强调了其“语文”学科的包容性和渗透性,缺乏必要的独立品质和“特立”精神,使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美育与美学课、文学欣赏课、汉语与写作课等多学科出现了交叉相融状态,从而模糊了不同课程的必要界限,甚至造成课堂教学的过重负担,导致学习指向性不够明确清晰。毫无疑问,这对于一门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无疑是一种桎梏,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精品课建构总是找不到“兴奋点”和“新鲜点”的一个潜在原因。

    二 对大学语文精品课的新认识

    在这次大学语文精品课网络培训中,南开大学李瑞山、陈洪、周志强诸教授深刻而精彩的讲座,使我们对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有了新鲜而明朗的认识与感受。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虽然也接触了一些相关理论,并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有着深深的困惑,但始终未能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诸位教授精辟的观点、鲜活的表述,使我认识到,建设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应找准立足点、设定坐标点、寻求突破点、力求激发点、点染趣味点。总体而言,应实事求是地比较和反思传统大学语文课程观和“文章本位”教学理念的差异,在精品课制作中,努力突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大学语文精品课应以“文”为重心,注重内容的建构。

    作为一门精品课,要把教材中的选文上升至母语的载体和文化资源的高度去认识和学习,要冲破传统的工具性“教具”或“范文”意识,使文本本身的意义成为教学关注焦点。因此,选择好教材、好文章是要解决的第一步。选择一本好教材,是精品课建构的大前提。好教材应体现四个主要特点:理念新、选文精、体例全、文字美。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文本均衡着力,总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应体现这样几点:文章有感染力、有意趣,体现经典的普通语言特色;体现经典与时尚兼顾;体现熏陶与训练并重。总之,要把“文”的建构提到关键的地位。

    (二)大学语文精品课应以“语”为本质层面。

    构建大学语文精品课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大学语文虽具有思想教化功能,但它本质上并不是思想教育课;大学语文虽离不开文学,但又不是文学课;虽与文化息息相关,但又决不是文化史课。正如陈洪教授所说,一方面,“大语”根系于民族文化,“语”是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第一载体,又是民族文化凝聚的因素,这是一个制高点;另一方面,“大语”根植于中文学科,要保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品质。

    大学语文精品课应具有三种基本品质:

    第一,非独断性,即瓦解权威阐释,把文本的解读权力交给教师和学生,交给课堂,交给师生互动,解除先入为主的“标准结论”。

    第二,开放性,即教师的任务是开放文本的意义,或通过语言的修辞性阐释和文本汇聚,充分打开文本,使学生能够走进文本,走进普通语言之中,去体验和体味语言本身的意义。

    第三,互动性,即充分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功能,调动现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三)大学语文精品课应突出无功利性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和桎梏无不表现在其功利性建构模式上,它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的选文标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大学语文的无功利性,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重新考量传统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没有这个变革,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一系列转变。
      
    突出大学语文的无功利性,就要在教学中始终以文本或“文章”为中心,从语言“进入”和生发,并以体验普通语言的意义为旨归,即从“体验的地面”出发,使学生带着感染和感动再回到“体验的地面”。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典文章,往往被认同为一种辞藻华丽的、含义隽永的、主题宏大、思想分量沉重的范文。一旦排除了功利性教学理念,我们便可重回普通语言的“地面”,重建一种新的“经典汉语”,即一种普通的语言,而这种普通语言正是语言“根”之所在。

    (四)大学语文精品课应建立文本教学的新思路和新设计

    作为一门精品课,要有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特色鲜明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文本的意义识别。对文本的意义识别,应紧扣文章本身,因为,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的,读者的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的原意,又可以发现新的意义空间,文字间透露出的意味和涵义正是最值得玩味和体悟的“留白点”。语言的修辞性阐释是教学的第一步。
       
    第二,语言的情境创生。语言的创生性教学是基于语言的修辞性解释展开的,是教学的较高层次。我们的文本是一种普通语言,同时又是文学化了的普通语言,即普通语言的非常态化的具有“陌生化”效果的语言,其意义的涵蕴性、多元性、启悟性是其显著特征,也是最容易激发人的兴奋点所在。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普通语言“陌生化”意义的解读,通过讲解,显示文本自身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性,消解权威结论,使之成为众多文本意义的汇聚,并挖掘特定修辞感染的效果,将多重意义、文本汇聚和修辞感染作为语言情境创生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切实实现文本的沟通。

    第三,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最后环节,它可以有效的延伸和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使学生从中体验被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理智上和情感上乃至在人生意义上特别需要的精品课程。教学互动环节并非独立设置并完成的,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首先,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就已经体现着互动的宗旨:从对于文本解读的权威论消解、对语言的修辞性解释,到基于修辞性解释而生发的文本汇聚,再到文本的文化内涵的启发性阐释,处处留有学生参与的“召唤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完成的。

    其次,新的教学设计还应调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发帖、在线答疑等有效和有趣的现代化手段,营造最自由的思考和发表意见的空间和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从而最终实现文本深广层次上的沟通,切实实现大学语文精品课的示范性教学效果。

    上述若干方面,是我在这次培训中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感悟。由于受市场用人机制的影响和高职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制约,高职院校构建大学语文精品课,往往会更多地显露出“急功近利”的“职业”特点,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限制,使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建构呈现出某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境地。要在这种生存和发展的两难“泥淖”中跋涉甚至跃起,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能够有勇气面对现状,大胆设计,谨慎实验,不断接近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和终极意义。
    
    发贴时间:2008-7-31 11:10:06

网络链接: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论坛 > 大学语文

 

本站链接:

 

 关于举办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新技术网络QQ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索——大学语文的培训心得

 化被动为主动,授之以渔

 对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的新认识

 大学语文是讲着玩的——周志强老师一句话引发的感想

 大学与语文精品课程培训心得

 北京分中心《大学语文》班级讨论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之感悟

 母语高等教育之我见——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总结

 大语教学:在困境中寻求重生——2008暑期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培训断想

 母语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举办

 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功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6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