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教材

任杏莉等:谈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8/11/10 】 【来源: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6月 】 【作者: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 任杏莉,李中合】 【已经浏览4508 次】

    摘要: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优劣不一,令人喜忧参半。文章就某些教材导向上的偏颇、目标上的滞后、选文不够全面、比例不够合理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以求给教材的研究、编写,提供借鉴上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及其相关普通高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是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语文知识的增长、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能力的转换形成,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本门课程为依托,大力推行语文课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仔细研读、观照近年来的《大学语文》教材,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与形势发展、与人文教育需求不协调、不适应的地方。鉴于此,我们展开了全面的专题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深入到商洛、西安、咸阳等职业院校或使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单位、群体中,进行教材、教法、学情方面的调查;二、采用专题走访形式。专访了陕西师大、西北大学、省高教处、省考试管理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专家以及领导管理人员,听取、收集他们对该门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三、采用版本比较方式。我们从80年代以后的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版本”,进行优劣上的比较、数据上的求取。从而进行分析、论证、归纳,最终得出问题结论。现将问题作如下分析说明。

    一、部分教材,在导向上有失偏颇

    进入高职高专阶段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程度以上的成人,以他们的年龄、经历和文化程度来讲,已具备了自学能力,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独立钻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辨别问题、了解掌握知识、阅读鉴赏作品、锻炼口头表达及动手写作能力,以此来提高其审美意识和思想境界以及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导向进行创编。但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至少有半数以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宗旨。或者是为了追求专升本、成人自学考试的过关率,或者是为了教材的畅销,便不厌其烦地提供译文、赏析、设考试题型、给现成答案,划层、分段、给层意段意。如2000年南开大学出版社的一部教材,各篇文章的设计是:本文考核要求、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写作特点、重点词语解释、思考题参考答案。而另一本同期出版的教材,其正文后附有题解、内容、层次、特点、翻译、练习答案。这些教材,一篇文章的辅助文字往往在六千字左右。一篇五言、七言诗的辅助文字在四、五千字之间。其全面、详备,令人触目惊心,也令人感到忧虑。另有几种教材,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问题。这样的教材,就编者的良苦用心来讲,是不难理解的。但与教育目标、教育宗旨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一个庞杂臃肿方面的质量问题。事实上,是略去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钻研问题的过程,略去了他们分析、思考、鉴别的过程,影响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也影响了人才规格的培养。一切是现成方便的,自然滋长了学生不劳而获、唾手可得的懒惰思想。这种走捷径、吃现成饭式的教材在导向上是错误的,这种追求升学率、过关率,代替受教育者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做法不宜提倡,应该从教材中剔除出去。

    二、现行教材,在目标教育上相对滞后

    客观地讲,教育、教材是人才规格的培养、人才模式打造的中心环节,教材建设无疑关乎到教育能否发展进步、民族能否繁荣昌盛的大问题。其眼光、思路,也就成为教育、教学上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所以,必须依据客观实际需要和国家教委的新要求进行创编,必须把目标意图纳入在教材的总体框架之上,并明确地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教学二者可循可依,顺利完成目标教育,培养出新型、合格的、能够立即投入工作的建设人才。

    2003年,国家教委曾在武汉专门召开了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使用会议,其主导思想就是要通过教材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掌握到较为宽泛的知识,具有胜任各行各业工作的能力。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新教材在知识渗透之外,强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努力唱响这一主题曲,从而造就出既具有一般知识,又具有一定素质的“能力型”人才。

    根据教材和对教学单位的调查,近年来的教材就现今要求来看显得滞后,跟不上思路要求,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很难完成现行目标教育。这就必须从新的角度来对教材的内容、体例进行调整架构,明确地渗透新的思想理念。

    从“十大版本”来看,其角度仍然是着眼于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所选取的内容,多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艺术风格来考虑,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到各种文体知识。而能力方面,则是靠单元教学中的作业、作文等方式来转化获取,至于素质这一块,只能从整个教学中逐渐养成,实际上,已沦为滑空。至于能力,也只能得到一些文字阅读、口语表达、应用写作等方面能力,与“能力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就体例的编排来看,“十大版本”中绝大部分,对所选文章的组成划分,要么按朝代顺序,要么按文体。按朝代顺序,即是按一个或几个朝代作为一单元。按文体划分单元的,要占到95%以上,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小说等等。从划分的方式来观照,也就是把教学目标放在了文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之上,依旧瞄准的是“知识型”人才。就附加内容看,一般多是文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包括古汉语语法、诗词格律知识)、常用写作知识。其他也是工具书应用、成人考试题等等,其方方面面仍注重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上。

    由以上的一些简要分析来看,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还没有完全注意到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社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还依然是“知识型”而非“能力型”。这类人才进入人才市场后,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不能立即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需要。

    就我们对新教材建设的思路来讲,整部教材应紧紧扣住素质、知识、能力,把主导思想中的三个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每个单元、每个章节、每个篇目当中,无论纵向、横向都必须严格围绕这三点进行;整个教学环节也都必须依此展开,以体现出这一鲜明的教育目标。例如素质养成,包涵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品质修养、毅力意志的磨炼等方面,围绕这些内容,选取典型例文,组成独立单元,集中养成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就其文化素质来讲,他要涉猎到音乐、书法、绘画、历史、哲学、民俗、科技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些方面例文的学习、实践,才能得到文化方面的熏陶,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就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言,不能仅仅局限在口语表达、写作应用能力,还应拓宽学生的思辩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事交际中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除选取例文进行教学以外,还应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能力。

    总体来说:“十大版本”在目标教育上,相对滞后。素质养成教育和能力培养、拓宽是新教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部分教材,在作品入选上不够丰富多样

    我国文学作品,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经过几千年的深厚积淀,保留下来的大都是一些精粹或经典篇目,它呈现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传统上的诸多特质。从方方面面为我们遴选教材篇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有条件、有余地、有可能把传统和现代理念结合起未,把思想与艺术结合起来,把古今中外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在德、情、理、法原则下筛选,而不过分拘泥于思想、时代、国籍、门户、爱好等一系列偏见,从而把新型人才的模式、规格、标准置于首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要求。

    但在教学单位和教材版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材在选篇上不够丰富多样,大有顾此失彼现象,要么臃肿、要么空白,缺乏匀称合理之处。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原则标准不够妥当,也许是文体比例搭配不当,或许受偏见偏爱限制,才导致教材篇目失去概貌上的异彩纷呈特征。

    就议论文来说,它包括了对话体、书信体、讲话体、序体、专题和杂感等不同体式,如能兼而顾之,就能使读者掌握和区别其间的差异,掌握到议论文中的文体知识。

    我国序体议论文不仅篇目众多、题材丰富,而且特点多样、风格独具,可供挑选的篇目诸如《哀江南赋序》、《太史公自序》、《修竹篇序》、《新乐府序》、《送李愿盘谷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正气歌序》、《送东阳马生序》、《制几何原本序》等等,这些议论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无可挑剔,但纳入“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在“十大版本”中,有五种为零;有四种只选1篇,其比例近乎没有。这不仅埋没了这些优秀独特的作品,影响到议论文入选的全面性,更不利于读者对此类文体的识别与把握,应该补入适当篇数。

    再就实用文体来说,应该入选说明文、应用文、读写经验文章,促使读者尽快成熟,并加以应用。但“十大版本”的入选情况呈两极状态,要么选入过多,要么一篇不选,非左即右的选取,失去了比例上的均衡与全面合理性,如张之强先生编的版本,入选为10篇;徐中玉先生的版本(1999年华东师大版)入选为8篇;有5个版本入选为零,这不利于读者对实用文体的学习与掌握。

    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情况类似。在“十大版本”中,入选最多者是陈安湖先生主编的版本,诗文、小说计有9篇,而张之强、徐中玉(1999年出版)二先生的版本为零,其他维持在4-5篇之间;而诗为零的情况,则有-个版本。可见外国文学作品及其诗歌,入选的较少,排斥的居多,这是国籍上的偏见所造成的结果。我们认为,文化、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都应跨出国门,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果坚持封闭排斥的态度,那只能是裹足不前,难以超越别人。

    以上所讲的都是内容多样化不足方面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拟以从细、从宽、从严筛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论证,提出作品入选理由,经反复讨论、反复征求学者、使用者意见,才能使《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比较丰富完善的整体风貌。

    四、部分教材,在文体入选比例上不尽合理

    在《大学语文》所入选的体裁上,不外乎是诗、文、词、曲、赋、戏剧、小说7大类。根据调查,除诗歌、小说两类以外,其它门类入选比例大致符合调查意见。但议论文中的书信体、序跋、专题、杂感,记叙文应大致持平。如果有所偏颇,不仅有雷同之嫌,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对文体的识别与掌握。

    诗歌、小说方面,喜爱和要求增加篇目的学生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占70%以上,要求增加诗歌的人数占56.2%,要求增加小说的占51.6%,尤其热衷于现代各类文体的人,也维持在这个比例之间。

    而我们的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在所选取的“十大版本”中,与学生要求的35%(诗歌),20%(小说)比例相比,平均相差3-5篇,应该增加篇目,但只可作为阅读。

    另外,在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与文选篇目的比例上,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要求文学史、文体知识比例应掌握在20%以内,作品应该掌握在80%左右。其理由是,文学史、文体知识对于作品理解来讲,应只作为概括性了解,而作品选篇是培养方方面面能力的基础和根本。如果比例失去均衡,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以现行教材为例,1997年华中理大学出版的陈安湖先生版本,只附有写作基础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入选作品为83篇,再次再版,18次印刷,发行量为27万册;1999年,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先生的版本,附有古汉语、诗词格律、常用应用文体写作等基础知识,入选作品为74篇(比1988年出版的本子多出9篇),发行量5万册。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比例合适,选用教材的人数便增大,发行量也随之增大,说明教材比例的制定,应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必须顺应形势发展。因此,削减附加内容,增加篇目势在必行。

    五、个别教材版本质量不足

    教材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根本,没有规范和高质量的教材,教育的发展进步、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纸空文。前者制约着后者,因此,摆在广大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突出重要的问题是要获取优秀、高质量的教材。而就目前的多种教材来看,存在着以下的质量问题:

    1、教材校对不严,以致错讹百出

    仔细阅读这些版本就会发现,除少数知识性错误以外,主要存在着校对不细不严的问题。有的教材,有第一个问题,却没有第二、第三个;有的教材前边已有小标题,紧接着文中又出现了重复的小标题;有的教材文字校对粗疏,以至于漏洞百出,使教者啼笑皆非,使学者无法理解,失去了教材的严肃性。最突出者,莫过于1992年暨南大学再版的本子,其中《逍遥游》一篇至少有5处(包括注解)文字错误;《管晏列传》至少有6处错误;《长亭送别》至少有7处错误。据中国新闻出版部门的规定,已大大超出限制。而像这本教材错误如此之多,就难以使人相信并使用教材。其它个别版本,亦有类似情况,恕不赘述。

    2、教材内页模糊,难以区别

    除一些老版本外,近年来有六七种教材,在内页版式设计上缺乏突出重点、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概念要求,造成混乱不清。主要表现在:

    (1)大小字号不能严格区分,容易使其它内容与正文混淆。

    (2)多种字体不能恰当选择使用,造成不易与正文区别的混乱。

    (3)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要么不标标题或提示性文字,要么不间隔,使所有内容连在一起,造成混乱不清。

    3、空白页太多,显得松散拖拉,缺乏紧凑集中。

    在16开版本中,空页的情况比较突出,看起来厚厚的一本书,但多数页码上没有多少文字内容,给人以虚多实少、米少水凑的感觉。这不仅浪费了纸张,也无故增添了教材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经济负担。如2000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共有302个页码,但其中半页或半页以下的空白纸张达31页,半页以上、乃至基本空白的页码达20页之多,减去这些空白,也只不过有250多个页码。可见,页码空白也是问题之一。

    以上是我们对近年来部分《大学语文》教材调查的大致结果,所涉及问题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教材研究、编写部门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杨增强)

    作者简介:任杏莉,李中合,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杏莉(1968-),女,陕西商州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助教。
    基金项目:陕西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02301)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7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