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大学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时间:2008/9/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9357 次】

(一)美教、绘画专业

1、请说说学了“大学语文”对自己的专业有何帮助。

【提示】 这个问题在始业课时讲过,第二点,我们的专业需要学习语文。语文是语言艺术,各门艺术在最高阶段都是相通的。虽然美术专业以线条、色彩等为自己的基本语言,但是掌握这些绘画语言仍然离不开语言文字。易经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尽管最终还要“得意忘言”,但那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语言的升华。所以仍然要开设大学语文等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课程。真正的艺术家没有语言水平不好的,所以现在能否学好这些课程,将来就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

【试卷分析】 多数同学都是从艺术与思想两方面谈这一话题。艺术上,是指对形成自己艺术思想的帮助,甚至谈到对自己创作某一具体作品的帮助;思想上,主要联系“品格修养”章的学习,谈到做人的道理,而学画就是要选学做人。当然,这一题也有表面化、泛泛而论大道理的不足。

【举例】 绘画042 章静静

我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诗赋文字的收获,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语文,或者说文学,历来就是绘画艺术的最佳搭档,古人说诗、词、书、画,就是让文学与艺术平分秋色。更有文人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王维;也有集诗词书画于一身的大家,如苏轼。在外国,许多画家和文学家都是互相崇拜的对象,如罗丹就很喜欢读巴尔扎克,凡高就很喜欢(缺)……翻阅大学语文课本,其中有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陶冶,比如江淹的《别赋》,他描写了七种类型的离愁别绪,我就用自己的理解把它一一画下来,起初是一写小稿速写,后来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完成了中稿。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理解《别赋》中每一场景的不同之悲,细细研究怎样画才能准确表现出来,最终作品得到老师的赞许。

2、从“文学四环节”的最后一个四环节出发,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大学语文》中的文章。

【提示】 “文学四环节”是指社会、作家、作品和读者,他们共同构成文学系统。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读者环节,在文学系统中,读者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环节,读者在接受的同时也参与创作,作品因读者的理解而被赋予意义,或得到重新诠释,作者因读者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创作方向,甚至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社会因读者群的力量而得到改变,而改变了的社会最终又会成为作者新的创作资源。所以,这个题目的根本意思是要我们主动学习大学语文,变被动的阅读欣赏为主动的二度创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试卷分析】 此题难在作为一个读者,要有创造性的阅读,这要求有思想,有见解,假如平时没有这些,那么临场也不可能有发挥。而且多数做此题的同学审题还有问题,都答成了泛泛地谈论四个环节了,而没有紧紧抓住“第四个”环节,也就是读者环节。

【举例】 美教042 周朝波

“文学四环节”是指社会、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环节,读者作为四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一环节,一部作品的创作才算真正完成。一部好的作品,当它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阅读分析的时候,会带给读者超越时代的意义,传达出新的意义。所以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语文中的文章,有些取自两千年前的文化经典,但是时间不会消磨作品本身的价值,它之所以在现在仍被传播和研究,就是因为它对当下的读者群的意义。所以,我们在阅读它们的时候,要立足于现在,不要一味沉浸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要适当地抽离出来,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给予作品新的生命。这也是作品的精神价值的再生产方式,也是读者参与作品创作的一个表现。

所以,我们在阅读大学语文课文时,在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人生阅读品评作品的同时,更要理解它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理解作品为什么会被选入教材,肯定是有现实的意义的。

【举例2】 绘画041 周欣欣

文学四环节,社会、作者、作品、读者,作为一名读者来讲,我觉得就像语文老师讲的那样,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研究,去思考。我有个习惯,每次看一篇文章之前,我都在想,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给我们?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在看的过程中,我们既应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切实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透彻剖析其精神世界,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体会,想想我们能在文章中学到什么?是作者的人格,精神,还是文化素养?最后我们应该联系自己的专业来思考。总之,我们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应该突破以前中学时代的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和文学史学习这两种传统模式,摆脱工具性的束缚,更多地关注文章的理性与感性的智慧启迪,情感与灵肉的生动再现。


3、关于《长恨歌》主题历来有讽刺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三种,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提示】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不能简单地说赞成哪一种,关键是要正确地联系诗歌内容,如选择讽刺说可以联系“汉皇重色思倾国”,是一个好色皇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荒废朝政;“渔阳鼙鼓动地来”,导致安史之乱。选择爱情说可以联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写出纯洁美丽的爱情,不惜歪曲史实(反证);“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皇帝能够对爱情专一,显然是一种歌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一首作品本来写到主人公死就基本结束了,却又转出这么一大段相思甚至仙遇的故事;尤其是结尾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按照白居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创作理论,可以证明主题所在(其实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也并非讽刺)。如果选择双重主题,则须综合上两种说法。

【试卷分析】 因为是开卷考试,这一题应该说比较好做,只要能够充分引用书上的诗句。多数做此题的同学都是选的爱情主题说。

【举例】 绘画041 金春霞

虽然在课堂上老师用多角度来分析了这首诗,还给我们听了两段不一样的朗读,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或许它真的带有双重主题说,但是我更赞成的是爱情说。况且教材把这首诗放在了“爱情婚姻”章,那么我这样的选择该是没有错的吧!

诗歌分为四段,第一段写李杨结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前几句介绍了杨的美丽,到了君王的欢心,君王对她的宠爱程度是十分高的,虽说有三千后宫佳丽,但是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了她一人身上,杨家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女儿增添了光。

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些诗句都说明玄宗对杨死的极度悲痛,因为爱情的存在,因为作为一个天子的他也是痛苦不已。

第三段写李重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只选几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里讲的是玄宗对她的思念到了难以入睡,玄宗对杨的思念真的让他受了多少苦啊!

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把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了极致。这样的感情真的叫人感动!

【举例2】 绘画041 段福静

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长恨歌》以“情”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人性之美便奔涌于笔端而无以遏制。《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但是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女人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落的根源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谕诗,使全诗充满“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互动中寻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完全诗,我们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将审美完全集中于李杨之间的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其中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还有“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把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看到一篇史论上说到关于《长恨歌》的写作原由,说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达爱情。陈鸿则不然,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这样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这就是我说这篇诗为爱情诗的证据。至于诗中大量优美的诗句,我就不一一列举。


4、李商隐《锦瑟》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比如苏轼就从音乐角度谈诗中的四重境界。你能从绘画角度谈谈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吗?

【提示】 此诗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以为悼念亡妻,有以为暗恋别人家婢女或爱姬,有以为是描摹音乐,有以为自伤身世遭遇,有以为是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等等。据宋·黄朝英《湘素杂记》记载:“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这四句也是极具绘画的美感的,可加以发挥。

【试卷分析】 此题有一定难度,讲课时也没有做过类似练习,选此题的同学较少。

【举例】 绘画042 金卫坤

《锦瑟》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读它,嚼它,品味它,直到你咽下肚,还不知道那是什么,那或许像一场梦,让人扑朔迷离,正如维纳斯的那双断臂,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一双手,但是如果真的给她安上了一双手,那就固定了,死了。朦胧之中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数的答案,这是维纳斯和《锦瑟》的最大妙处。

若把《锦瑟》比成一幅画,我想绝对不是一幅工笔画或重彩画,把它比作是张大千的泼墨或是朱德群的油画倒是比较贴切的。这是从意境上说,然而在这种模糊浪漫的意境当中却有那么多吸引人的元素——蝴蝶、杜鹃、泪、烟,等等。这如同是画中的色彩,或是蝴蝶翩舞的令人作摸捉摸不透的灰,或是杜鹃啼血的悲壮凄惨的红,或是沧海中泪光闪烁的晶莹的兰,或是缕缕白烟散发的白,都给人一种动和幽的感觉,所以其色调是统一的。从结构上讲,它也是完整的,如同一幅构图完整的画,有起承转合,并非杂乱无章。《锦瑟》或许是作者午休之后泡一杯清茗,对案上的锦瑟产生了一系列的浮想,先由锦瑟感到年华的流逝,继而用庄周、望帝等承接或渲染,最后回到现实当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最大的价值和耐人品味之处也就是它的朦胧,流动的线条、丰富的色彩都不足以表现它的精神。曾见一画家用简笔画一庄周伏石抱锦瑟而眠,头上双蝶纷飞,身旁置一香炉,画上题录《锦瑟》全诗。我觉得这约束了诗的意境——那么我的这篇文章也是一个束缚吧!


5、在《看蒙娜丽莎看》一文中,多次出现“诱惑”一词,它们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吗?请加以分析。

【提示】 有43个“诱惑”,其中有画中人与观画者之间的互相诱惑,有男女之间的诱惑,有提纯了的“纯诱惑”,有世界对于探索者的诱惑,但是最要注意的是区别形而上的诱惑与形而下的诱惑,课文的基本思路是要引领我们摆脱形而下的庸俗的诱惑,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的、精神的高度,从而真正领悟这幅世界名作的价值。

【试卷分析】 此题有一定难度,讲课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这一话题,所以需要的是现场的机灵和反映。这40多个“诱惑”,如果一一分析,时间、篇幅都会出问题,一些同学就是如此,结果只能是对最前面的几个做了分析,使答题不完整。最好的做法是简单分一下类,然后每一类选择代表性的回答,才比较从容。

【举例】 绘画041 刘国茂

在《看蒙娜丽莎看》中出现过38个“诱惑”,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文章第四段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诱惑”,这两个词由于修饰不同的名词(“少女”和“少妇”)而意思不同。少女的诱惑,是肌体开始发育成熟的身体的诱惑,而少妇的诱惑是指心理发展成熟的魅力。这段中其它“诱惑”分别归属于这两种不同意思。第五段中的“诱惑”只是一个动词,表现画中人与观看者的互相诱惑。这里作者使用了移情手法,仿佛画中的发有了生命。第七段最后一句中的“诱惑”,是指达芬奇的人格与精神世界是对世人的一种吸引。第八段的“诱惑”是指女人对男人的诱惑,首先作者是一个男人,其次是一个不曾恋爱结婚的男人对女人的认识,用一种冷静、客观、形而上学的距离去观察。……(略)十三段之后的“诱惑”是指对追求的向往,对任何东西,“爱,事业,科学”等,或者说更是一种满足感,是对于成功和过程的享受。

 

(二)艺术设计专业

1、本学期大学语文课你学到了什么?

【提示】 这一题比较好做,能写的东西很多,但是要有深度则不容易,不但靠临场发挥,更重要的是有真实的体会。

【试卷分析】 答案是丰富多样的,问题是多数同学随想随写,缺乏条理,像下面这篇这样能够条分缕析的并不多。

【举例】 04环艺 郑秉心

大学语文是文理渗透、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一门基础课,这学期的大学语文课,我学到了很多。
第一,对课文的阅读让我有很大的感触。教材共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给我启发,比如第四章“品格修养”,老师着重分析了《前赤壁赋》,让我们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懂得做人要有远大理想,旷达胸怀。第七章写乡思和亲情,教育我们要博爱,爱朋友,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单单是阅读这些课文,就能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
第二,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略)
第三,培养了对母语的热爱。(略)
第四,更加了解社会人生。(略)
第五,学习语文可以启发专业创意。(略)
第六,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略)

【举例2】 04装饰 张明海

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肯定需要一些内在的东西,不然作品就缺少灵动和创新。我以前的博客,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内容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写,惟有贴一些乱七八糟的图片,最多也就是一些关于专业上的图片。如果现在上我的博客,那会有大的发现,我的同学和朋友都感到莫名其妙,一个以前不喜欢写文章的人,现在会经常写点东西出来了,尽管写的不是很好,但我觉得开心,有成就感,这是属于自己的博客了。我还写了两篇短文发在老师的网站上,尽管写的勉强,我觉得是一个过程,只要继续写,肯定会有所收获。


2、试论《前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及意义。

【提示】 《前赤壁赋》中,“月”的意象贯穿了全文。首先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实写,接着这“月”便成为被歌颂和议论的话题,众人“诵明月之诗”,客引曹操“月明星稀”诗句,遗憾自己不能“抱明月而长终”。再接着是苏轼的议论,他以月与水为例,说明世上事变与不变的道理。

【试卷分析】 选洗题者不多,或许我阅卷时疏忽过去了,待有工夫再查。

【举例】 (暂缺)


3、比较《舞会以后》和《长恨歌》两篇作品中的爱情观。

【提示】 《舞会以后》是把爱情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环境中来写,先写爱情的美妙动人,然后让社会现实来粉碎这爱情的幻影,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爱情观。《长恨歌》正相反,开始写爱情的社会环境(皇帝与贵妃),然后逐渐剥离爱情主人公的社会身份,使爱情不断提纯,最终成为一个超越阶级与时代的永恒的爱情故事。

【试卷分析】 选择此题的同学答案有共同之处,即褒《长》贬《舞》,这也难怪,同学这个年纪正处于对爱情的迷恋与憧憬之中,总是相信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超越一切物质的社会因素的,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大学生应该是文化精英,而不是琼瑶小说的读者,这是大学教育的一个课题。

【举例】 04环艺 孙鸣

《舞会以后》讲的是主人公伊凡在舞会上的恋爱故事,小说细致描写了他在舞会上和舞会以后对爱情所作出的不同反映。《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诗歌记述了皇帝对杨“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爱情观,以及对杨死后的思念之情。两篇文章对爱情的不同在于《舞会以后》中伊凡目睹女主人公的父亲的暴行后,选择了默默离开,放弃了这段爱情,而《长恨歌》中唐玄宗在失去心爱的人后,仍在追求爱情的感人场面,这就是两篇文章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对于爱情观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谁对谁错,也许《舞会以后》中的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放弃并不是胆小,而是他认为应该把两个人之间最美好的事物留下,爱情并不一定要拥有,伊凡追求的是“使个人趋于完美”的理想,也许这是阶级不同造成的。而《长恨歌》中唐玄宗恰恰相反,敢于追求,敢于表现,这就是他所拥有的爱情观。这两篇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将个人的理想追求放在了爱情之上,宁可抛弃爱情,一个则将爱情放在了个人事业之上,宁可荒废了朝政。站在爱情的角度上来说,也许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一语的理解。

【提示】 关键在于掌握“奇”的两种不同意思。一是奇怪的奇,一是命运不奇的奇。所以先要写出徐渭的诗奇,画奇,书奇,人奇,然后指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命运不能够不奇(悲惨不幸)。

【试卷分析】 此题考的是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这里的两个“奇”,稍不仔细可能就会弄错了,尤其是后面一个“奇”,是命运不佳的意思,前面加了一个“无”字和一个“不”字作双重否定,是三个否定词连用,最终还是否定,如果粗心,漏掉一重否定,意思就完全反了,下面这例便是如此(见下划线部分)。

【举例】 04装饰 陶玲艳

徐文长的一生在袁宏道这篇文章中无不以“奇”字来说,他吞吐河山、指论天下的气概和胆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能,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皆独立一时,卓尔不群,而他潦倒终生、郁愤成疾,癫狂到用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也可谓绝无仅有。书中用了“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等语。但是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此,“斯无之而不奇也哉”的“奇”是不顺利的意思,并非奇异和不寻常的意思……(略)徐文长的一生,“奇”因“不奇”而埋没,“奇”因“不奇”而悲愤,“奇”因“不奇”而导致悲剧,因而在文章最后,作者袁宏道以“悲夫!”来结束,事实上他在写《徐文长传》时把自己也写进去了,在徐文长的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5、运用大学语文资源,构思一则艺术设计文稿。

【提示】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多次讨论过如何运用语文资源进行艺术设计构思,比如比较古今东坡赤壁题材的绘画作品,设想我们如何表现这一题材;又讨论过如何表现蒙娜丽莎的“看”与“被看”,介绍过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与传统的利用镜子原理将画与观众置于同一平面的设计,等等。这个班的同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应该有话可说。

【试卷分析】 最终选择此题的不多,如果平时没有积累,即兴的创作设计确实不太可能,从选择此题的几份试卷看,也缺乏深度。

【举例】 04环艺 徐啸晓

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我想运用大学语文中的古诗词部分来设计一套中式的居室。古代的诗词歌赋有一种深远的意境在里面,所以可以把这套居室的总体风格设计成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在色彩上选择类似水墨画的基调,可以把一篇篇诗词歌赋佳作印在木板、墙面上作为一道风景线,这样,不但可以把古代的东西转变为现代,……当然,这只是从外观上表现,从内在上讲,我们应该对这些诗词歌赋有更深的了解……(略)


6、在《看蒙娜丽莎看》一文中,多次出现“诱惑”一词,它们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吗?请加以分析。

同美教、绘画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332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