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心灵的灰烬》教案三(美教版)
【时间:2008/9/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974 次】

五、家书中的传统美德与艺术教育

1、家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心灵的灰烬》作为一篇课文,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费了很多力,破译了真实内容,结果类似探人隐私。其实傅雷家书中有很多好的内容可以入选,比如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儿子。1956年傅聪离开上海时,父亲临别赠言说: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做钢琴家。所以家书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在一封信里傅雷写道:“亲爱的孩子,六月十八日信今晨收到。……最高兴的是你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么完整,居然还不忘记‘一箪食(读如嗣)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唯有如此,才不致被西方的物质文明湮没。”(《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乐是一种超越的精神状态,所谓“安贫乐道”,所谓“乐天知命”,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说以贫穷为乐,而是说贫也好富也好不能改变因学习而来的快乐。所以傅雷高兴地夸奖儿子“你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么完整”。)

    傅聪在国外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从小的家教不无关系。他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教我第一课里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就想,这不是我一生的写照吗?

    这几句话我们也许体会不深,但是想想傅聪,一生中对于音乐的刻苦学习,至今已是七十高龄,每天练琴仍要在10小时以上,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神,能做到吗?常年身在国外,思念祖国亲人,一旦“有朋自远方来”,能(不)“不亦乐乎”吗?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毅然出逃它国,人说他是叛国,连父亲临死前也自责“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假如没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如何还有勇气继续生存?

2、傅雷谈文学与音乐

    傅雷一直就很注重培养儿子的文学素养,在父亲的熏陶下,傅聪很小就表现出把中国诗词和音乐结合起来的天赋。有一次,傅聪在练琴,父亲在旁边哼古诗《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聒碎多心梦不成,夜深千帐灯,故园无此声。”傅聪即兴就用钢琴弹了出来,使父亲大为惊讶,后来,父亲还把儿子弹的曲子用谱记了下来,命名为《春天》。

    因此,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是家书中的又一个重要话题。傅雷经常启发儿子把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学结合起来,比如家书中说:“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象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但写长江中赤壁的夜景,历历在目,而且也写尽一切兼有幽远、崇高与寒意的夜景;同时两句话说得多么平易,真叫做‘天籁’!”



赤壁图 武元直(金)

    有时候傅雷也会用中国古代的作品来向儿子解说非常深奥的音乐理论,他说:“中国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雕塑、戏剧等等,都有此潜在的境界。不过音乐所表现的最是飘忽,最是空灵,最难捉摸,最难肯定,弦外之音似乎比别的艺术更丰富,更神秘,……真正的演奏家应当努力去体会这个潜在的境界而把它表现出来。”

    傅雷还希望儿子能实践中外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他说:“你既憧憬希腊精神,为何不学学古希腊人的榜样呢?你既热爱陶潜、李白,为什么不试试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实地体会)呢?你既从小熟读克利斯朵夫,总不致忘了克利斯朵夫与大自然的关系吧?”

3、美教版:傅雷论画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晨

    华东美协为黄宾虹办了一个个人展览会,昨日下午举行开幕式,兼带座谈。我去了,画是非常好。一百多件近作,虽然色调浓黑,但是浑厚深沉得很,而且好些作品远看很细致,近看则笔头仍很粗。这种技术才是上品!(链接: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九日夜

下午到文化俱乐部参观华东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预展。结果看得连阿敏都频频摇头,连喊吃不消。大半是月份牌式,其幼稚还不如好的广告画。漫画木刻之幼稚,不在话下。其余的几个老辈画家,也是轧时髦,涂抹一些光光滑滑的,大幅的着色明信片,长至丈余,远看也像台布景,近看毫无笔墨。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晨

昨天XX打电话来,约我们到他家去看作品,给他提些意见。话说得相当那个,不好意思拒绝。下午三时便同你妈妈一起去了。他最近参加华东美展落选的油画《洛神》,和以前画佛像、观音等等是一类东西。面部既没有庄严沉静的表情(《观音》),也没有出尘绝俗的世外之态(《洛神》),而色彩又是既不强烈鲜明,也不深沉含蓄。显得作者的思想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烟雾,作者的情绪只是浑浑沌沌的一片无名东西。

我问:"你是否有宗教情绪,有佛教思想?"他说:"我只喜欢富丽的色彩,至于宗教的精神,我也曾从佛教画中追寻他们的天堂......等等的观念。"我说:"他们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绪,然后求那种色彩来表达他们那种思想与情绪的。你现在却是倒过来。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没有感情的根源。受外来美术的影响是免不了的,但必须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否则徒袭形貌,只是作别人的奴隶。

佛教画不是不可画,而是要先有强烈、真诚的佛教感情,有佛教人生观与宇宙观。或者是自己有一套人生观宇宙观,觉得佛教美术的构图与色彩恰好表达也自己的观念情绪,借用人家的外形,这当然可以。倘若单从形与色方面去追求,未免舍本逐末,犯了形式主义的大毛病。

何况以现代欧洲画派而论,纯粹感官派的作品是有极强烈的刺激感官的力量的。自己没有强烈的感情,如何教看的人被你的作品引起强烈的感情?自己胸中的境界倘若不美,人家看了你作品怎么会觉得美?你自以为追求富丽,结果画面上根本没有富丽,只有俗气乡气;岂不说明你的情绪就是俗气?(当时我措辞没有如此露骨。)唯其如此,你虽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连形式主义的效果也丝毫产生不出来。"

我又说:"神话题材非不能画,但第一,跟现在的环境距离太远;第二,跟现在的年龄与学习阶段也距离太远。没有认清现实而先钻到神话中去,等于少年人醇酒妇人的自我麻醉,对前途是很危险了,学西洋画的人第一步要训练技巧,要多看外国作品,其次要把外国作品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同时再追求自己的民族精神与自己的个性。"

以XX的根基来说,至少再要在人体花五年十年功夫才能画理想的题材,而那时是否能成功,还要看他才具而定。后来又谈了许多整个中国绘画的将来问题,不再细述了。总之,我很感慨,学艺术的人完全没有准确的指导。解放以前,上海、杭州、北京三个美术学校的教学各有特殊缺点,一个都没有把艺术教育用心想过、研究过。解放以后,成天闹思想改造,而没有击中思想问题的要害。许多有关根本的技术训练与思想启发,政治以外的思想启发,不要说没人提过,恐怕脑中连影子也没有人有过。......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

昨晚请唐云来吃夜饭,看看古画,听他谈谈,颇学得一些知识。此人对艺术甚有见地,人亦高雅可喜,为时下国画家中不可多得之才;可惜整天在美协办公,打杂,创作大受影响。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链接:唐云书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五日上午九时于黄山松谷庵

?温泉地区新建的房子,都是红红绿绿的宫殿式,与自然环境不调和。柱子的朱红漆也红得"乡气",画栋雕梁全是骗人眼目的东西。大柱子又粗又高,底下的石基却薄得很。吾国的建筑师毫无美术修养,公家又缺少内行,审定图样也不知道美丑的标准。花了大钱,一点也不美观。内部房间分配也设计得不好。跟庐山的房屋比起来,真是相差天壤了。他们只求大,漂亮;结果是大而无当,恶俗不堪。

   

傅雷不喜欢黄山建筑的恶俗,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黄山最自然的一面  ↓

 

4、傅雷论张爱玲

链接:张爱玲专辑

从《心灵的灰烬》讲到《傅雷家书》,从家书讲到音乐美术,再从音乐美术讲到张爱玲,为的是揭示知识的网络状联系,这是一种顺藤摸瓜的学习方法,也只有在大学才有这番充裕悠闲可以这样来做。

 

作为沦陷区作家,张爱玲的创作成果,集中出现在1943年5月至1945年5月两年上海沦陷时期,因此被称为“废墟上开出的罂粟花”。1944年,评论家傅雷以笔名“雨迅”在《万象》杂志上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指出张爱玲小说的意义,并作了有褒有贬的评论。

 

评论一开始这样说: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

 

接着肯定张爱玲小说的技巧,并指出技巧对于创作的意义:

 

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是不成问题。其实,几条抽象的原则只能给大中学生应付会考。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评论肯定了张的小说《金锁记》,认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但是评论重点批评了正在《万象》杂志连载的张的第一部长篇《连环套》,当时已连载到第四期,傅雷认为“《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没有中心思想显露”,“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描写色情的地方(多的是!)简直用起旧小说和京戏——尤其是梆子戏——中最要不得而最叫座的镜头!”

 

同时还批评了张的其他作品,说:“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然而“她阴沉的篇幅里,时时渗入轻松的笔调,俏皮的口吻,好比一些闪烁的磷火,教人分不清这微光是黄昏还是曙色。有时幽默的分量过了份,悲喜剧变成了趣剧。趣剧不打紧,但若沾上了轻薄味(如《琉璃瓦》),艺术给摧残了。”

 

对于傅雷的批评,张爱玲当然不能接受,她反击说:“我以为文学理论是出在文学作品之后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还是如此……理论并非高高坐在上面,手执鞭子的御者。”又在《自己的文章》中自嘲说:“老婆人家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关于此中的是是非非,至今还在争论,大学语文就是这样把我们引入无限开放的语文空间。

 

资料:读家书,想傅雷

    这本新的《傅雷家书》收集了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傅聪傅敏的204封信。虽然是父母二人为两个儿子所写,但大部分的信是傅雷亲写,而主要收信人则是傅聪。作为钢琴家的傅聪,因为长年漂泊在外,这样的境遇,使得傅雷夫妇信的内容格外丰富,信件的往来也格外频繁。他们仿佛像是一对骑手,以信为缰,试图遥控和调整驰骋在外的傅聪这匹烈马。为此,信中所涉及的内容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从婚姻恋爱到养儿育女,从穿衣戴帽到烧饭炒菜,如此等等,凡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经历过的,几乎无不入信。因为这个,这本书就没办法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没办法告诉你,这些信的主题是什么,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因为信无主题因为傅雷什么都告诉我们了。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甚至还会教会你做一两个小菜。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方方(著名作家)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范用(著名出版家)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都非常短促,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能相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在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大家虽都能处处见到他的才智与学养的光彩;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学养与深入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是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因此,在这儿所透露的,不仅仅是傅雷的对艺术的高深的造诣,而是一颗更崇高的父亲的心,和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在走向成材的道路中,所受过的陶冶与教养,在他才智技巧中所积累的成因。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
   
   傅雷有渊博的艺术修养,他对西方文艺作品翻译工作的贡献,已被公认是第一流的;他对西洋音乐的知识和理解,也是少有的(因此他能够培养出一个傅聪来)。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对傅聪谈论音乐、美术、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的知识丰富,深入浅出,读了令人不忍释手,读了《家书》,他的热情和博识又在我面前发出炫目的光芒,傅聪兄弟公开了这些家书,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傅雷的学问、风度、修养、思想,通过卓越的艺术语言出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感到一位和蔼、热情和严肃的学者在和你促膝谈心。我觉得《家书》是很值得今天的文艺青年认真地阅读的好书,他会使你感到无穷乐趣。
    ——黄苗子《读〈傅雷家书〉》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却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见的。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尤其是本来并不准备出版用的,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又一封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傅雷家书》,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叶永烈《傅雷之死》

    (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0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