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法校教学

第五章、校园论文写作
【时间:2007/6/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0981 次】

第一节    演讲稿与辩论稿的写作

    演讲和辩论也属于应用类的议论文,不过它们和口头语言的关系更大一些。

    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比书面语言更重要的工具,我们每天总是说话的时间比写作的时间要多得多,将来工作中也会是如此。口头语言又有多种形式,中学语文书从听说能力训练的角度提出了七种,即:1.复述;2.讨论;3.采访的答问;4.演讲;5.辩论;6.口头报告;7.即席发言。也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将口头语言也分为七种:1.日常会话(包括问答、对话);2.在动作或事件中作出反应的偶发的话;3.夹杂动作的话;4.毫无准备地说一段连贯的话;5.有提纲的即兴发言;6.离不开讲稿的讲话;7.念稿子。(见陈建民的《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1984.1)。

    从应用写作的角度,我们主要要训练的是有讲稿的说话,要学习的是讲话稿的写作,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双重训练,对于全面提高我们说和写的能力都大有好处。具体地说:

    一、能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日常会话中,我们同学往往显得能说会道,甚至发展出一种“侃大山”的本事,但一到了正式一点的场合,严肃一点的场合,便变得拘谨起来,失掉了说话的自信。我就收到过不少实习生同学的来信,他们说,在实习单位,大家讨论一个案子,轮到他说话,往往就不知怎么开口,或者怕一开口便暴露自己的不足,于是失掉了在领导和同志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假如我们能在学校时便做一些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再在讲话前准备一个稿,或一个提纲,就能克服这种情况,即使在知识方面真的有所缺陷,也能够提前发现,及时弥补。

    二、能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很多同学在小学、中学学习了十几年的写作之后,变得越来越不会写作了,他们一拿起笔来,首先不是想怎样如实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想怎样来一个不一般的开头,中间怎样来一些高级的形容词,结尾怎样来几句标语口号,形成一种“学生腔”。其实他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没看见过哪个同学要说话却抓耳挠腮地想不出怎样开头。其实最好的文风就是平实如话的文风,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所以讲话稿的写作有助于克服“学生腔”,培养良好的书面风格。

一    演讲稿的写作

    说起演讲,我们就会想起校园里经常举办的演讲比赛活动,中学语文书上也专门讲过这类演讲稿的写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应用写作活动,它只是为真正的应用写作提供一种锻炼的机会。比如中学语文第六册“应用文练习”和“听说训练”中在介绍演讲和演讲稿写作时,提供了这样两篇例文,一篇叫做《让我们来尊重别人的劳动吧》,还有一篇叫做《智慧的金字塔》,另外还提供了一些参考题目,如《我心目中的三好学生》、《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战士在我心中》、《做生活的强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等等,老实说,这些题目没有一个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的,它们没有应用写作的“专用性”,实际上还是《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一类的题目。但是这些题目能够锻炼我们的应用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也不妨经常组织或参加一些这样的演讲活动,练习写写这样的演讲稿。

    据我观察,我们学校里学生真正具有应用意义的演讲,当属学代会、团代会上的竞选演讲,这种演讲的目的非常直接,也非常明确,就是要竞选成功,代表们就是根据你的演讲(当然还有别的条件)来决定投不投你一票。当然,学代会、团代会上前任主席、书记的工作报告,也应该是应用性的,不过从实际的情况看,这类会议文书还是仪式性的成分多一些(属于那类读稿子的演讲),报告得怎么样,并不产生实际的关系。其实,除此之外,校园里还有很多实用的演讲场合,只是还没有开发出来。比如,不仅在竞选时可以发表演讲,竞选成功后也可以发表就职演讲,就职演讲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对同学对你是否拥护。我校有一届学生会就曾召开过这样的“新闻发布会”,新当选的学生干部都发表了演讲。这种做法在组建班委班子时也可采用。再比如,团组织讨论吸收新团员,与会者也可准备比较慎重的讲稿,比如讲调查报告写作时提到过的《王康同学是否具备团员的条件》一文,也可以是这样一篇发言稿。

    其实演讲的学习机会很多,老师的课堂讲授就往往带有相当的演讲成分的,同学的课堂发言也可以当作小小的即席演讲来对待。从我们的专业看,这种能力是很重要的,法庭上的一些发言,往往就是这种应用性很强的演讲。至于演讲稿的写作,我认为目前不必太在乎什么格式或模式,只要抛弃那种学生腔,用了正常说话的风格来写就行。由于暂时还没有收集到同学好的演讲稿,这里只能提供我的一篇讲稿。

校园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
——在全国首届校园文化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

    各位同行:

    相信在座诸位尤其是校长们都希望能听到讲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我们其他几位主讲老师也已经或将要从这个方面给大家讲述,比如校园文化与音乐,校园文化与戏剧,校园文化与传统诗词等等。我要讲的内容有些不同,我觉得开展校园文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至于具体操作反倒是比较好办的事。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这和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尊重学生,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好,实施素质教育也好,本质上都是人文精神建设的问题。

    1993年到1995年,我国文化界发生过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涉及面很广,延续时间也很长,事实上至今仍经常能见到这方面文章。其中讨论双方对于人文主义的不同解释,很能启发我们的思路,我觉得对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研究都有启发。

    讨论的一方使用的人文主义概念,实际上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要肯定人,肯定人性,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思想禁锢。当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中也夹杂着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性解放,比如过分追求现世的物质享受,拿中国的流行语来说,是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种人文主义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吸收欧洲人文主义精神时剔除这些不健康的东西。

    另一种观点主张的实际上是中国式的“人文主义” ,他们搬出古老的周易,说人文主义古已有之,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话。按贲卦的卦象是上艮下离,离是火,火烧起来明亮,所以引申为文明。艮是山,山是不动的,所以又引申为止。火要烧上去,山要压下来,所以这个卦又解释为“文明以止”。也就是说社会的制度文化教育等等都是为了使人有所止。这种人文主义在当时也许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把人从原始的野蛮状态剥离出来,但是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这种“文明”对人性的压制,所谓“发乎情,止乎礼”,是很厉害的,它造成了中国人人格的萎缩,制约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种“人文主义”,实际上具有反人文的倾向。

    今天我们讲素质教育,讲发展学生的个性,显然更适用前一种人文主义。我们看到,世界上凡是具有这种人文主义传统的国家,搞素质教育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起码阻力没有我们大。然而以往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采用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的,更多的是压制性的,是“文明以止”,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硬是规范成千篇一律的条条框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几乎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考试的问题,高考的问题,只是这种文化的顺理成章的发展而已。比如规范化试卷,“同心协力”就对,“齐心协力”就错,还有今年的语文试卷,解释一首杜甫的诗,提供几种选择,本来是学术界也尚无定论,但考试时必须答指定的一种才算对。所以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是很难的,你想把素质教育这把火烧起来,可是一遇上高考这座“山”,就“文明以止”了。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范围,高考的问题由我们总课题解决,总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是正面进攻,是一场攻坚战;我们基地负责校园文化问题,是迂回战术,攻其薄弱点。校园文化这一块,和高考的关系相对不那么大,比如校园里港台歌曲流行,就不是高考造成的;比如校服千篇一律的劣质运动装,也不是高考造成的。然而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确实又不够开展,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根子都一样,就是缺乏人文精神,或者说是缺乏欧洲那种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校园文化为什么会缺乏人文精神?这需要对我们现行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梳理。从广义说,校园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校园规范文化(有的书叫做“校园文化管理”),按《校园文化全书》的定义,“所谓校园文化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繁荣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总结处理等”。由此可见,校园规范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其中很重要一层就是我们校长,其功能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监督、规范、约束。

    相对于校园文化规范,另一块便是校园文化建设。平时我们讲“校园文化建设”,用的是广义,包括建设中的规范。为了方便分析,这里我用做狭义,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首先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起来,至于规范不规范,不建设怎么知道?这符合邓小平思想,姓社姓资少争论,干起来再说,不干怎么知道姓社还是姓资?

    校园文化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本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背景,常常出现不平衡现象。据我观察,我国校园文化的实际状况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开展,校园文化规范特别发达,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很清楚,至于应该怎样,可以怎样,就不太清楚。说得形象点,就好象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只有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而每当批准什么默许什么更不用说学生自发地做了什么时,他就忧心忡忡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比如说,不准玩游戏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开始学会学习的。所以应该倒过来说,玩游戏机应该是“成人不宜”,你都那么大了,不好好工作,成天泡在那里玩游戏机,说得过去吗?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有的是大人的游戏:鸦片枪、麻雀牌、姨太太……,却从不考虑孩子需要游戏。以前中学语文课本选有鲁迅的一篇《风筝》,就是替了中国人来忏悔这种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欧美各国不是如此,据说有的国家游戏机房是专向儿童开放,禁止大人进去的,最近还看见报载美国发明了“膝上电脑”,专供尚在母亲膝上的婴儿玩儿的,他们普及计算机教育的一条经验,就是从计算机游戏开始。现在我们经常讲“生存教育”,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鲁滨逊时代的那种“生存”,早已不适合21世纪,21世纪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一种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网上生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继续落后。当然,我们教育家的忧患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大多数游戏设计得不适合孩子,游戏机房的环境也很封闭,氛围令人怀疑,游戏机房经营者的素质也很有问题,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顺理成章的结论难道不是我们应该为孩子开发好的游戏吗?不是应该把电脑游戏纳入到校园文化范畴来开发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禁止这个不准那个的简单思路,这和当年慈禧太后把火车推下大海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而校园文化最需要的是建设。

    再比如不准过“洋节”。这不是哪个学校的规定,是原国家教委的规定,所以我不说我们个别学校的校园文化,而是说我国的校园文化状况是这样,是有根据的。把不准过“洋节”也列为一种“校园规范”,这很难说得通。比如圣诞节,纪念基督诞生,是洋节。但是元旦可不可以过呢?元旦也是洋节呀!元旦是基督受割礼日,割礼是人与上帝签约的仪式,是典型的“洋节”。中国传统上也有元旦,但那是正月初一,和今天的元旦不是一回事。还有公历纪年可不可以用呢?比如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这里用的就是公元纪年,公元直译是基督纪元,起于基督诞生的那一年,能不能因为是“洋历”就不用呢?显然不行,否则我们只好用民国纪年,说今年是民国八十八年。

    其实圣诞节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内容,学生无非借此聚一聚提前庆祝新年(新年那一天学校放假了),即使借用一下圣诞树圣诞老人的名目,互祝平安,互送礼物,又有什么大碍呢?其实有些“洋节”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开发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的一些节日实在是太缺乏文化了),而不应该只想着禁止。

    再比如批判“追星族”,那时报上发表一些教育家、学校领导和家长们的文章,说现在的孩子格调太低,我们那个时候也“追星”,我们崇拜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崇拜”给我们国家民族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那个时候我曾发表过《追星族批判之批判》的文章,不是简单地负负得正,认为“追星”应该,而是对批判“追星族”的简单做法提出异议。流行歌曲,“追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特有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贴政治标签,若讲政治,讲阶级,那么交响音乐倒是贵族的,资产阶级的,流行歌曲倒是起于工人聚集的下等酒巴的。不能这样讲,要对大众文化这个时代进行分析。大众文化是一种休闲的文化,娱乐的文化,在国外,据说它还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但是我们中国还没有到这一步,在中国,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时代同步诞生的,是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文化反映,它所呈现出来的全部精彩与糟粕,都可以从市场经济找到原因。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呢?不是,大众文化不是全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三种层次,一是大众文化,二是国家意识,三是精英文化,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精英文化,要想抵制大众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光靠校园规范不够,不准追星,不准唱流行歌曲,制止不住,反而造成学生对校园文化规范的反感。所以,这个时候尤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这里说的是狭义,即与校园文化规范相对的那种校园文化建设,把我们的学生从“追星”的行列中吸引回来。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不准唱港台流行歌曲,而是应该唱什么歌曲?可以唱什么歌曲?我们缺少好的校园歌曲,或者有了好的歌曲也不能进入学校,不能到达孩子们中间,推广环节非常不畅。而流行歌曲,从创作到包装、炒作、流通,把孩子们的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彻,把市场经济的规律研究得非常透彻,整个渠道都非常畅通有效。所以李岚清副总理说,流行音乐不需要我们去推广,它自身就有推广的机能。为什么不能研究学习流行音乐的做法,而只想到禁止呢?说到底,还是搞文化规范搞惯了。其实孩子们不是不喜欢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大陆校园民谣,都受到空前的欢迎。我们基地的《校园歌曲》编辑部每天也收到大量学生来信,当然和台湾校园歌曲、大陆校园民谣还有距离。单纯反对、批判,是最容易的,然而也是最无效的。港台歌曲禁而不止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一些领导也许不在乎这个,要紧的是他们禁止过了,批判过了,乌纱帽安全了。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先提高领导的素质。

    再比如说校服问题,规定学生必须穿,这很容易。但如何加强研究,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校服,这就难了。杭州就出现过学生不穿校服,老师用剪刀剪学生衣服的事。这说明校园规范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不但是校长,不少老师也自觉地来维护这种规范,象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当然,统一校服,这首先就是一种规范,但一种好的校服,它能够把建设与规范巧妙地统一起来,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就象杜甫诗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我再举两个影视方面的例子。

    一个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大陆公映引起轰动,许多青少年为之倾倒,引起教育部门忧虑,有的地方采取了禁止的做法,理由是有性爱内容。但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名著这点都是难以避免的,比如《红楼梦》,如果禁止,就得把青少年与这些名著隔离开来。所以我认为不能这样,事实上也是禁止不住的,关键要引导,比如加强影评活动,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泰坦尼克号》虽是一部好莱坞影片,但也不乏现实主义精神,江泽民总书记看了影片后说:“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

  杰克与罗丝的故事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泰坦尼克号”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等级森严的人类社会。轮船舱位的等级方便地实现了这一寓意。于是我们看到,当头等舱乘客一个个趾高气扬招摇登船的时候,三等舱的乘客正被强行接受侮辱性的“卫生检查”;航行途中三等舱乘客被禁止出入头等舱空间包括甲板;面临沉船时刻三等舱所有铁门全被无情锁死,以确保头等舱乘客从容逃脱,而为了确保这种等级秩序,船员们──船上社会的警察们──不惜动用手铐、斧头和手枪。至于一些影评中津津乐道的“让妇女儿童先上”,确有其事,但她们首先必须是头等舱的妇女儿童,至于三等舱,则对不起,在这漂亮的口号下,刚刚放出一两个妇女,铁门便迫不及待地重新锁上,以至于后来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镜头:在急速倾斜下沉的甲板上,到处是哭泣无助的三等舱儿童(据记载头等舱儿童总共死掉一个);以及这样的特写镜头:两个儿童在妈妈的故事中渐渐睡去,静候灭顶之灾的到来;一个儿童在妈妈的怀抱里冻死在冰海……与此同时,影片揭示的是,那些脱险的救生艇上严重缺员,按设计能够容纳一千二百人的救生艇,实际上只载有六七百人。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杰克罗丝的悲剧首先是三等舱公民和一等舱公民的悲剧,以及在这个悲剧背后的更为巨大的美国社会的悲剧。影片编剧兼导演卡梅隆说:“或许是我在自娱自慰,虚构一个故事来取乐,但事实上,我还是想把历史的坚实内容包裹在故事里边。”在这方面美国舆论比我们清醒得多,影片获得了11项奥斯卡大奖,惟独没有最佳男女主角奖,女主角提名没通过,男主角则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然而在中国,负有指导青少年责任的舆论,却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影片的这一巨大内容,一味宣传“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本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造成错误的导向,假如叫他们来投票,大概只须设两个奖项就够了:一个是最佳男主角奖,一个是最佳女主角奖。甚至一个奖项就够了,叫做“才子佳人奖”。

    西方有一种“冰山理论”,说冰山在大海里移动很宏伟壮观,那是因为它的八分之七在水底。“泰坦尼克号”把2.5亿的美金投入海底,从而留下了一些比浮出海面的故事更深刻些的东西。我们应该通过校园影评等形式,引导学生来发现这些东西,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第二个例子,前不久播放的电视《还珠格格》,禁止肯定是不可能的,孩子们回家就是要看这些东西,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要充当唐·吉诃德和风车作战,而要因势利导,在校园里开展经常性的影评活动(这也应该是校园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把兴趣集中在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上,不能光看到小燕子胡闹,其实小燕子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文化,片子中不断点出,她是一个“民间格格”,这种文化与代表封建统治的宫廷文化一接触,必然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是宫廷文化不堪一击,一个小燕子就把诺大一个皇宫闹得一塌糊涂。还有,片子表现皇宫里缺乏人情味,正因如此,来自民间的女子才能够对于那些“阿哥”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里面很有一些民主性的,也就是人文主义的东西。所以,不要光是看到里面在谈恋爱,爱情从来不是孤立上演的,杰克和罗丝的故事上演在舱位森严的豪华游轮上,小燕子的故事上演在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的严重对峙中。

    上述这些内容,都是文化,游戏啦,过节啦,唱歌啦,看电影电视啦,都是文化。人是文化动物,一个小孩子,长到两岁三岁,每天都弄出一些事情来,越看越有趣,这就开始有了文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没有文化?最近揭晓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编了两本书,仅从栏目看:百味人生、青春故事、初恋情怀、师情师说、救救孩子、谈天说地、挑战未来、人生况味、斑斓一季、渴望天堂树、热爱生命、环保话题、世间百态,等等,就多么地丰富多彩。所以我觉得开展校园文化,不用在形式上太费神,到处参观,看别人搞些什么花样,在座的不少校长这次来主要也想带些可“操作”的东西回去。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转变思想,相信自己的学生,不要去压制他们,他们自己就会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我们的责任是鼓励他们,扶植他们。即使真有出格的行为,也要以文化对付文化,比如学生在黑板报上写了不太正确的话,不要简单地勒令他擦掉,你也有一支笔,你也可以写,写评论文章,进行讨论,进行批评,假如你的一支笔写不过学生一支笔,那么就要考虑真理究竟在谁的手里,据说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真理往往是在后辈手里的。

    这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管理、禁止的对象。校园文化规范不是不要,但要淡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到前台来的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这种建设,规范就会向反面转化,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这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也就是素质教育对于我们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假如我们有了这种态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就会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能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谢谢大家!

    【 课堂训练 】

    用十分钟时间写一份演讲提纲,在课堂上发表演讲。题目是“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或“谈谈我校的素质教育”。


二  辩论稿的写作

    (一) 正式的辩论和非正式的辩论,作为训练的辩论和实用的辩论

    演讲是一种长篇独白,但是作为学生,这样独白的机会总是有限,更多的情况是对话交流,辩论就是一种以驳论为主的对话。辩论可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别,非正式的辩论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课堂里同学们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宿舍里同学们在你来我往的“侃大山”,便都属此类。正式的辩论是围绕某一具体的题目,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在有听众和有裁判主持的环境中进行的,同时辩论的双方通常都事先准备有辩论稿。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就是这一类辩论。

    较正式的辩论又可以分为实用的和训练的两种。中学语文书讲辩论,出了这样一些题目:《各科学习中超量做练习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是不是好士兵》、《大人为关心孩子的成长而私拆孩子的信件,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是否值得提倡》等,这些题目只有训练的意义,它们和课堂里的命题作文相似,不能算真正的应用写作活动。我校也经常组织这一类辩论,比如《走出下岗困境靠自身还是靠社会援助》、《禁毒主要靠社会力量还是靠政府力量》、《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等,最后这一个题目还赢了外校的辩手。然而这又怎么样呢?这类题目除了可能会提高同学的主观的思想认识外,不会产生客观的效果,要想产生客观的效果,这类辩论须在国家决策层进行才有可能。更不用说,有时候这类辩论连提高思想认识也谈不上,因为观点是按“甲方”“乙方”抽签决定的,正如舌战狮城的复旦辩手姜丰说的,假如我抽到“月亮是方的”这样的辩题,我也会全力以赴地去论证。

    应用写作是基于实用的目的的,因此应用写作范畴的辩论,应该是从校园生活的实际中产生,由相关的当事人来进行,辩论的结果会对当事人产生实际的影响的。比如讨论王康同学是否能够入团的问题时,意见不同的双方展开辩论,一方说“王康同学具备入团条件”,另一方说“王康同学不具备入团条件”,辩论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投票,在这样严肃的场合,当然就不会出现“月亮是方的”这样的玩弄技巧和诡辩,而能够培养同学良好的辩风。可是目前我们的校园还缺乏这样的民主氛围和辩论机会。

    这里我向同学介绍外校的两则经验。

    一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经验,他们组织了“班级模拟法庭”,这种模拟法庭与我校的“模拟法庭”不是一回事,我校“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都是模拟的,而他们模拟的只是法庭审理这种形式,审理的“案件”却是真实的。例如:教室卫生出了问题,值日生没有倒垃圾,被学校扣了分,于是卫生委员向“法庭”“提起公诉”,“控告”该值日生(被告),“法官”当众审问“案情”,“被告”可以自己应辩,也可以请“律师”为自己辩护,展开“法庭辩论”,这中间还要“传唤”证人,最后“法官”作出“宣判”,如罚扫教室若干天之类。在这样的“法庭”上,学生们不但得到了演讲、辩论方面的锻炼,还学会了“公正、公平”,学会了“自治、自理”。(见1997.10.21《中国教育报》)

    另一则是深圳高级中学的经验,他们成立了“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除聘请法官、律师及学校领导组成“顾问团”外,合议庭、告诉团、律师团、仲裁结果执行监督组、议案审议小组及秘书组全部由学生担任,仲裁庭开庭审理的案件中,有好几次还是以学校方为被提起诉讼方的,下面是一次庭审辩论的片段,辩论的题目是“学生的分数可不可以作为隐私权保护起来”:

    告诉团:马秋颖同学,我想问你上学期你的考试成绩排名是多少?
    证人四:对不起,我不能回答,因为这是我的隐私,我只能告诉你,我的成绩较差。
    告诉团:你是否害怕考试?为什么?
    证人四:是,因为考试后公布成绩,会给我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
    告诉团:你是否有什么特长?能否大概说一下?
    证人四:弹钢琴,学了一年,现在是三级。
    告诉团:学了一年钢琴就能考到三级,说明她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那她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成绩公布制度。
    律师团:反对,其他方面的天赋并不能代表学习方面。
    仲裁主席:反对有效。请告诉团注意。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辩论,仲裁庭作出仲裁决议:1.分数和成绩排序属于学生隐私,未经学生本人同意不得公开;2.年纪排序前50名学生的成绩,经本人同意,学校可以公开;3.不告诉家长成绩的提议是不能成立的……裁决发生了实际的效力,庭审结束后,学校将学生自律仲裁庭的仲裁决议印发给学校各部门和各年级,并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见2000.6.6《中国教育报》)

    (二)辩论稿的写作

    校园应用写作所要学习的辩论,以及现在我们的专业和将来我们的工作需要的辩论,正是上面这样的例子,可是,这样实用的辩论在我校不是很开展,这样的材料也很难收集,所以本节讲辩论稿的写作,仍然只能以训练式辩论为主。

    1.做好“文外工夫”

    应用写作“工夫在文外”,辩论稿的写作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辩论中对方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文外”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比如复旦的同学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大学生辩论赛,参赛前,学校对队员们进行了强化训练,其中包括为他们开讲座,据统计,集训期间,有近40位专家为队员们开设了50多次讲座,内容包括:《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人口、老龄化、妇女与环境》、《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世界发展报告及问答》、《港澳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及其学问》、《辩论心理漫谈》、《近现代欧美文明》、《中国哲学简史》、《经济学概述》、《李泽厚述评》、《四所大学概述》、《前苏联问题纵横谈》、《解构主义》、《人权问题讲座》、《国际法概览》、《环境经济学》、《国际经济与南北关系》、《环境问题讲座》、《中西文化比较》、《裁军与安全问题》、《基督教概述》、《访台纵横谈》、《佛教基本知识》、《台湾文学与思潮》、《中西音乐简史》、《西方美术史》、《美国情况介绍》、《生命科学讲座》、《西方哲学史》、《人口和历史地理》、《当前经济环境》等等。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辩论中才能左右逢源,各种材料似乎是顺手拈来。
    在法律活动中,一个律师在出庭辩论前,也往往要下这样的工夫,他要翻阅大量的案卷,收集大量的证据,然后才能构思他的辩护词。当然,和复旦同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漫无边际的准备不同(这种文外工夫可以作为法律工作者的日常修养),律师主要是根据案子有针对性地准备(即遵循应用写作的“专用性”)。比如我校客座教授、国家一级律师曹星在接手为“玉环县蒋某贪污案”辩护后,日以继夜地阅卷,在40多个小时内连续查阅了13宗案卷,又与被告人会见,交谈了整整12个小时,掌握了大量材料,写出有说服力的辩护词,成功地为被告人进行了辩护。

    2.确定辩论稿的观点

    辩论稿属于应用类的议论文,上面说的“文外工夫”就相当于议论文的收集论据,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说法,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似乎是先有论点,然后根据论点的需要来收集论据。事实上,中学的作文中也往往是如此,写议论文时,先由老师或者试卷规定一个题目,即所谓“命题作文”。这个命题,实际上往往同时也就规定了观点,有时候,在题目上就规定了,如“青春是美丽的”、“青年人要有理想”等等。有时候虽然没有明确限定,但实际上也容不得你标新立异,比如“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你只能说我们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果说批评和自我批评徒劳无益,肯定不符合要求。有时候又反过来,规定了你一定要标新立异,比如“不知足者常乐”,如果这时候你仍按常理议论,那么就又错了。至于通常的校园辩论则更荒谬,辩论双方的观点是由抽签来决定的,如果你抽到了某一观点,即使不赞成,也必须煞有介事地进行维护,所以姜丰同学说,辩论就是让你说月亮是方的,你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去论证。实际上这都不是写议论文正确的途径,会误导同学形成“主题先行”的不良文风。

    因此我觉得以前我们讲议论文“三要素”,实际上缺漏了一个要素,即“论题”,它是议论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议论就无从发生。从应用写作的角度看,论题不是老师或试卷的命题,也不是辩论比赛的抽签,而应该是实际工作和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才需要收集论据材料,然后对这些论据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在法律工作中体现得尤其充分,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罪重还是罪轻,在法庭依据事实审理之前都不知道,所以在法庭作出判决前,不能称被告是“罪犯”,只能称他为“被告人”,“被告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尚无论点的论题,他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可能罪重也可能罪轻,直至对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取证(即收集论据),对调查取证得到的材料充分分析、辩论(即论证过程),最后才能由法庭作出判决(即得出论点)。
    所以我以为议论文应该有四个要素,把它们按顺序排起来应该是这样子的:论题—论据—论证—论点,这才合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辩论中略有不同,论点可能是对方提出的,比如在团组织的会上,有人提出“王康同学不符合入团条件”,似乎是论点在前,但他这个论点仍然是从论题(王康同学提出入团申请)、论据(他发现王康同学曾有自动退团的记录)、论证(他认为曾有过退团行为的同学不能再入团)、论点(所以他认为王康同学不符合入团条件)这样发展而来的。你如果想为王康同学辩护,可以把质疑对方论点作为你的论题,然后收集材料(弄清王康同学为什么会退团的,以及王康同学现在的表现),同时进行论证(证明王康同学的退团是由于对团的章程了解不够所至,其后有悔过之心和实际改过的表现,团的章程没有规定这样的同学不能重新入团),最后得出结论(王康同学具备重新入团的条件)。

    但是我们校园里通常缺少这类的辩题(请注意我在教案中只能一再地提出王康同学的这个例子来,说明这类例子真的很少),或者说同学们还不习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拿来在公开场合进行辩论,这是一个关系学风校风的问题,或者说与我们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有关的问题,因此我赞成以前那种校园辩论(由抽签决定正反方的)不妨仍然进行,有总比没有好,同时从我们的专业考虑,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虑,我建议大家还可以做做这样的训练:找出两篇辩题相同而观点相反的议论文,考察他们的论据和论证过程,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比如,我曾在报上见到这样一篇短论,读了觉得很有道理:

卖汤圆也要大学文凭?
林  风

    报载,哈尔滨某食品公司在招聘推销水饺、烧麦、汤圆的业务员时,竟一律要求其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据说,类似这家食品公司的“用人标准”,在该市的人才市场已非个别。一家调味品销售公司的负责人甚至说出这样的话:“能用上高层次的,就不用低层次的。如果有博士、硕士要来,我们照样要。”

    读罢这则消息,联想到时不时见诸报端的某某大学毕业生去某大公司当门卫、某某博士在某大饭店端盘子的消息,心中真如打翻了的五味瓶,横竖不是滋味。

    不是说我们的大学生就不能去卖汤圆,问题是当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足够普及的时候,当我们的一些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正翘首以待着“有学问的人”的“青睐”时,我们的社会是否该善待知识、体恤人才?当我们的大学生在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舍弃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还是放弃自己寒窗苦读数载研修的学问,这是否应该做一个认真的思量?

    可是不几天又见到对此持不同意见的文章,读了觉得也有道理:

卖汤圆要大学文凭有啥不好?
唐代清

    4月12日《中国教育报》一版登载了《卖汤圆也要大学文凭?》一文,作者对哈尔滨某食品公司招聘推销水饺、汤圆、烧麦的业务员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里,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有树立“大就业”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当今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不要小看卖汤圆的服务业,看似简单,做起来也很不易,决不是随便吆喝几声就能做好的。这也是一门学问,要具有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知识。大学生只要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都是光彩的事业,卖汤圆也是一种就业形式,有何不好呢?再说,一旦使如汤圆之类的小生意形成规模,将有可能解决很多下岗职工就业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远大理想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走与工农相结合之路,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之路,这是当代青年成材的必由之路。如果感到高学历人才从事卖汤圆之类的事情有些“浪费”的话,那么,一些大学生挤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里,造成人浮于事,不是更加浪费吗?

    究竟孰是孰非呢?以往的辩论思路是:将上述两篇文章确定为“甲”和“乙”,然后各自选定“甲方”或“乙方”立场展开辩论。现在我们不这样,而是首先不抱任何偏见地认真研究这两篇文章,研究它们各自提出的论据,研究它们的论证过程,你自己也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论据作为补充,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最后你才决定自己站在甲方还是乙方。

    还有一种训练方法。有时候要对校园里实际发生的事组织较正式的辩论,会有一定难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发表一些单方面的议论,就象律师准备他的辩护词,虽然只是单方面的准备,但写的时候心里时时悬着他的对手,常要想一想:这一句对方会怎样反驳?有没有漏洞可能被对方抓住?怎样才能做到无懈可击?这同样能训练我们的辩论能力。在大约八年前,学校曾经传达原国家教委的文件,禁止在校园里“过洋节”。在我看来,这是可以纳入应用写作考察的一个题目,因为它发生实际的效用,学校宣读完这个文件后,各班已经准备下的圣诞活动立刻被取消了。我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不能找学校辩论,因为学校只是传达,也找不上国家教委讨论,因为离得太远,但是这不影响我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时我写过这样一篇短论:

不准过圣诞节无道理

    最近,一些学校接到上级指示,不准学生搞圣诞庆典活动,理由是圣诞节是“洋节”。这理由非常荒谬可笑。圣诞是洋节,是资产阶级的且有宗教色彩,不过也罢。然而元旦可不可以过呢?须知公历一月一日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受割礼的节日。据《新约·路加福音》载,耶稣诞生后第八天接受割礼和命名,教会据此定耶稣圣诞节后的第八天,即一月一日守此节日。这岂不更加荒诞不经?然而一月一日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节日,即使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也并无人提出异议。

    自然,元旦也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但并不在公历一月一日。据《辞海》释,元旦也叫元日,一年的第一日,即“正月朔日,俗呼为新年”。原来中国的元旦本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可见我们现在所过的元旦,也还是一个“洋节”。

    不但元旦是洋节,就连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纪年,也还是一个“洋历”呢。原来所谓“公元”,直译的话,当作“基督纪元”,以《新约圣经》故事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故1993年的圣诞,也就是基督一千九百九十三年的诞辰。假如不要这个“洋历”,那我们大概只好称今年为民国八十二年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四年了,这样固然国粹得很,但和世界接轨云云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种国粹精神也并非我们中国才有。据说,当初世界上天主教国家采用较为科学的基督纪元时,信奉新教的英国便拒绝承认,直到过了两百年后,英国才发现有必要从日历中减去11天,以便和其它国家保持一致,结果是引起举国骚动,许多人认为他们的生命中损失了11天。这已是历史,但假如到二十世纪末还要重演这种历史笑话,真的要贻笑世界了。

    其实,节无非是节,和许多传统的东西一样,不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作为学校,元旦通常是放假让学生回家的,学生只好借圣诞机会聚在一起,来庆祝一下新年,本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倒是一禁止,反把这些宗教故事都提起来了。

    3.辩论稿的逻辑构思

    由于资料缺乏,这一节里我们仍只能主要讲点抽签型的校园辩论。

    上两节里我们实际上讲了辩论稿的论据和论点的问题,这一节里着重讲讲论证。论证不但是以往我们写议论文时最薄弱的一环,也是辩论中最不讲究的部分,据我观察,多数校园辩论,只是围绕既定的论点进行论据比赛而已,看谁的材料多,谁能滔滔不绝地饶舌到最后,谁就胜利。所以有时学校里组织辩论赛,同学们为准备辩论稿来找我,开口就是要我为他们提供材料。其实我认为辩论稿的准备,第一步还不在材料,而在逻辑构思,也就是研究论题,构思论证框架。复旦同学参加狮城舌战,抽签之后,第一步就是由指导老师帮助构思逻辑框架,他们抽得的辩题是“人性本恶”,收集例子是不成问题的,如今世界上恶人是太多了,但是善的存在也是事实,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最初的善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不能不回答,你想回避,对方辩手也会逼着你回答。于是他们确定了这样的框架:人性本恶,但是人皆相恶,人种便难以保存,为了群体的生存,必须制定一些规则,那最初的对于规则的遵守,便是善的起源(手边没有原文,记忆可能不准)。果然,辩论时对方在这个问题上咄咄逼人,反复追问了五遍,由于他们没有料到复旦辩手会从逻辑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复旦的答辩不得要领,追问五遍,徒然成为辩场笑柄。

    再举我校的例子。有一次我校与外校进行辩论比赛,我校同学抽得的辩题是“逆境出人才”,开始他们认为这个抽签很有利,因为“逆境出人才”,历来书上,报纸上,作文中不都是这么说的吗,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辩题的立论问题,只想要我为他们提供材料。但是我告诉他们,材料不是问题,关键倒是这个辩题的立论有危险,假如真的是逆境出人才,那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才应该比现代社会多才对,蛮荒时代的人才要比文明时代的多才对,事实上逆境只能个别地出人才,顺境才能批量地出人才,只是因为在顺境出人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提的人就不多,而逆境出人才实属不易,所以才会被广泛地记载流传。不过,“逆境出人才”这个题目既然抽得了,也不能不辩,只好在逻辑上下工夫,搞一点诡辩了(这就是抽签式辩论逼得人们搞坏了辩风),我们可以对“顺境”、“逆境”和“人才”这几个概念搞一些特定的规定: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同类人中能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人物;什么是“顺境”?顺境就是顺利的环境,比如顺风而行,顺流而下;什么是“逆境”?逆境不但是悲惨之境,苦难之境,还是困难之境(必须扩大它的外延,才能使立论具有普遍性),在苦难之境、困难之境前,别人畏缩不前,你仍然勇往直前,于是脱颖而出,成为人才,所以说人才只能产生于逆境。在顺境中,人人乘风而行,人人顺流而行,谁也不能称为人才,因为人才必须出类拔萃。而你超越众人,将顺境变为逆境,比如水速十里,众人航速皆十里,而你独以百里之速前进,于是顺流变成了逆流,顺境变成了逆境,十里动力变成了九十里阻力,而你正是在克服九十里阻力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人才。所以人才与顺境无关,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

    在搭好了这样的逻辑框架后,再来收集例子,装饰点缀在框架的各个部位,于是我校同学的整个辩词显得有理有据,而外校同学由于没有想到我们会从逻辑上做文章,把顺境出人才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而他们并无法否定逆境出人才,只能说顺境出人才更多一些,这在气势上便居了下风,最终败下阵来。当然,这只是抽签式辩论的特例,带点诡辩色彩的。真正应用写作性质的辩论,应该在提出辩题之后,先收集论据的。比如校务会上讨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应用的目的是要为同学提供相应环境,这种讨论就必须举出调查数据,看究竟那种环境中学生成材比例大,肯定是顺境,于是作出决议,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成材环境。再比如学校讨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更适合学习法律,也要调查,调查校内同学学习的情况,还要调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如果事实证明文科生学习成绩更好,进入社会后更有潜力,那么今后招生就要多招文科生,反之亦然。

    【 作业 】

    研究以下两则辩题,选择其中一则,确定你的立场,准备一篇辩论词。

    1.199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建设银行景园储蓄所突然闯进两名歹徒,用尖刀威胁姚丽等三名女储蓄员,姚丽等在按110报警器、拨电话报警都没有反应的情况下,拿出尾箱里的1.3万元现金骗走了歹徒,而保住了保险柜里的25万元现金。事后,大庆市建行却以姚丽“面对抢劫没有与歹徒搏斗,有损银行形象”为由,对姚丽作出了开除公职的决定。姚丽向有关部门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机关撤消建行对姚丽的处分,建行不服,又向法院提起诉讼。

    2.2000年新闻媒体揭露了广东电白及湖南嘉禾等地的高考集体舞弊事件,继而引发一场关于“在职业精神和道义责任之间”的争论。批评者认为,新闻记者在发现舞弊事实时,不是当即告知有关部门和人员,而是偷偷拍摄然后暴光追求轰动效应,这样做是不道德的。维护者则认为,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如实揭示客观真相,这是他们最高的职业道德。


【 附录 】

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
——“友谊杯”辩论赛实录(摘要)

    正方: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队、反方:杭州市法律学校队。
    时间:1998年6月9日晚7点
    地点:杭州市法律学校礼堂

    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

    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评判团打分,统计,指导老师作点评发言,略)

    主席:现在我宣布,经评判团多数票的评判,今晚“友谊杯辩论赛”的胜方为杭州法律学校代表队。(掌声)


第二节    校园论文与实习论文

一  论文的概念和要求

    部编《应用写作》教材最后一章是论文写作,学校也要求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完成一篇“实习论文”。那么什么是论文呢?简单地说,论文是对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深入研究之后,用来表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论文属于应用类议论文,它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1.论文必须具有学术价值,或者具有从理论高度总结指导工作学习的意义。

    2.论文也是“功夫在文外”,在写作前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研究过程,所以它不会是课堂命题作文,也不会是现场考试写作题,但是可以有这样的试题:你的论文的选题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为此你查阅、搜集了哪些资料?请用几百字扼要介绍论文的内容。

    3.论文写作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应用写作课的结业论文一般安排一个月的时间,毕业论文则要求利用整个实习阶段时间完成(高中专两个月,初中专一个学期)。

    4.论文篇幅较长,结业论文要求达到2000—3000字,毕业论文要求达到3000—4000字。

二、论文的要素

    论文属于应用类议论文,它也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它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与中学议论文又有所不同。下面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一)论点

    中学议论文写作通常属于“命题作文”,文章的论点常常是由“命题”预定的,因此是不言而喻的(不必经过论证已经成立的)。如:“论学习”,肯定是说应该努力学习;“论纪律”,肯定是说要遵守纪律;“论理想”,肯定是说要有理想,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论人生”,肯定是说人生是美好的,人生应该有意义;等等。有时候甚至题目就是观点,比如:“青春是美好的”、“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欲速则不达”、“近墨者黑”、“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有时候虽似没有说出,其实也已暗示,如:“困难面前说潇洒”,意谓顺利时潇洒容易,困难时仍能潇洒才算真的潇洒;“从争雁的故事说起”,就是说要实干,不要光是争论,联系当时的学习邓选,就是邓小平同志说的姓社姓资少争论,争论会丧失时机;如此等等。

    因此“命题作文”的论点往往是预定的、规定的、暗示的,它只能是这样,没有你选择的余地,否则就错,假如说人争一口气,宁可不吃大雁,也要把事情弄清;假如说人生就应该潇洒走一回,何必活得太累;假如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小恶不关大节,等如此等,肯定扣分。

    论文则相反,它一般不会是老师或试卷的“命题”,老师可能会提供给你一些参考题目,但是这些题目不暗含论点,它只是一个研究的范围,因此可以叫做“论题”,《大学语文》中把它叫做“标的”。“标的”是一项工程的起点,而不是它的结局,结局(也就是论点)要在研究之后才能得出,这是与中学作文最大的区别。当然也有先假设一个观点的,这在论证中叫做“假说”的方法,但是不能把假说当成必然,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假说不能成立,就要勇于否定自己的假说。比如文科生学法律好还是理科生学法律好,学校每年一到招生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就犯踟蹰,说明没有一个定论,你可以研究这个问题,但不能先抱有成见,比如你自己是文科生就说一定是文科生好,自己是理科生就说是理科生好,抱了这个成见再去收集材料,应该摈弃个人的好恶,客观地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然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文论点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必须有理论的或实用的价值,而不是老生常谈、不言而喻的事情。中学议论文的论点,往往老生常谈、不言而喻的,比如学习必须努力、勤奋出天才、青春是美丽的等等,它们一般没有什么理论的或实用的价值,它们的价值在于提供写作练习,所以前人早已写过的题目,后人还可以接着再写。而论文的论点必须新颖,有实际的价值,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再重复就显得你信息不灵,做无用功。所以论文选题之后很大的工夫就是要查询资料,看前人或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到怎么样的成就,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有待解决,哪些虽然解决过但自己有不同的见解,或有新的补充。比如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会不会影响校内学习?这个问题曾是我校同学进行论文研究的一个题目,因为当时国家还不允许在校生参加自考。但是现在这一禁区已经打破,自考办已明确将在校生列为考生的一个系列,再研究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了。再比如中专学校的前途问题,也曾是我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几届同学也就这个问题写过一些论文,但是现在我校已并入了杭师院,这个问题也就可以不必再研究了。

    (二)论据

    论文的论据,比议论文要求更高。议论文的论据往往是用“简单枚举法”提出的,一篇议论文举上三五个论据也就差不多了,如果还能古今中外地都照顾到一点,那么就会说你材料很丰富了。论文则要求用“完全归纳法”,要搜集与论题有关的全部证据,比如某人有没有犯贪污罪,要把有关事实材料全部摆出来,要把所有有关贪污罪的法律条文都考虑到,一个细心的法官办案时,只要还有一个事实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没有弄清楚,或者还有一个法律条文没有研究到,他是绝不会轻易下判决的。

    当然,在信息拥挤、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要想把与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材料都收集到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起码应该是尽量收集能够收集到的材料,其中可以借用前人的材料汇编,但是最关键的部分则一定要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这是论文写作中最艰巨的过程,以前我们讲调查报告写作时曾说过:调查报告九分调查一分报告,论文写作也是如此。美国、日本有关机构作过统计,一个科技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于查阅科技文献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的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时间只占9.3%。

    材料是用于研究的,而不是非要全部塞进论文,不能因为材料来得很不容易,便舍不得割爱,这样会把论文弄得臃肿不堪,主题反而不能突出。所以写论文最后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材料被采用,但这并不以为着另外十分之九的材料作废了,正因为你已经研究过这十分之九的材料,所以才能确定选用的十分之一的材料是最典型的。这就叫做收集材料“以十当一”,只有这样,在使用材料的时候才能产生“以一当十”的力量。

    至于搜集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中介绍了三种,其中两种是: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这里我再补充一种,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只要在电脑中输入你所要查找资料的关键词,就能迅速地、最大范围地搜集到你所需要的资料。

    (三)论证

    中学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比较简单,即证明与反驳,前者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后者用材料反驳对方的观点。还有一些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归谬论证等方法,这些方法多着眼于一句一节,近似于修辞(比喻、对比、类比等术语更长见于修辞格)。而论文的论证则要贯穿于整个研究的过程,是对于论文全篇的构思。比如关于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更适合学习法律专业的论题,即使仍然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也要着眼于全篇:⑴ 教材研究,文科教材和法律教材的比较,理科教材与法律教材的比较,看哪个更相近;⑵ 试卷分析,搜集文科试卷和理科试卷,与法律试卷进行比较;⑶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办案中用到的知识和能力,与文科理科的关系;⑷ 文科生理科生学习情况调查比较;⑸ 文科生理科生工作情况跟踪调查;⑹ 其它。

    《大学语文》中还介绍过以下几种论证方法:

    1.哲学的方法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问题,哪个是第一性的,由此划分了唯物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运用这种观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做了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我也曾用这样分析的方法写过一些文章,下面这篇短论虽不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篇幅较长,不宜举例),但也是用了这样分析的方法。

抵  抗  谁 ?
何二元

    我以为今天的所谓“文坛第一事”(见9月15日《文论报》《九五文坛第一事》),也极有可能变成“第一糊涂事”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以“抵抗”为旗帜的“第一事”,似乎连抵抗的对象也并不甚了然。

    当然,张承志们自以为是有抵抗对象的,这就是“进入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大规模、大范围的媚俗投降现象”。这里的“知识分子”是指“中国作家”。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忘记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应该知道今天“中国作家”其实已没有制造“文坛第一事”的能量了,只有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上帝,同样,也只有读者才是“文坛”的上帝,所以,文坛若是出了问题,抵抗的对象当是读者才对。比如,同一张《文论报》上,就有一篇题为《读者也有责任》的文章。

    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读者”二字又该定义为“口袋里有钱的读书人”才对,否则,任你如何高雅,也奈何不了文坛之事。所以文坛雅俗之争,其实应归结为是让雅读者有钱呢,还是让俗读者有钱,假如一方面默认俗读者有钱的现状,一方面却奢谈“抵抗媚俗”,那是不是有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呢?

    文坛之事,其实极小,所谓“文坛第一事”也不过尔尔,不会发生什么“轰动效应”,不值得大惊小怪。暴发户们有了钱,感觉良好,需要调侃搞笑,以嘲弄昔日的贵族,于是就有王朔们应运而出,如此而已。所以,我以为王蒙的理解王朔(但我不赞成其“欣赏”王朔)是深刻的。其实,暴发户们的需求,又岂在区区文坛,君不见,文坛之外,那满世界的宾馆饭店、歌厅舞楼、卡拉OK、异性按摩,又有哪一件不“媚俗”,哪一处少得了王朔们呢(这些场所正是王朔作品人物的用武之地)?岂止于此,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掌握经济实权的阶级,最终还必将提出政权要求呢,这又岂是张承志们手中的一枝笔所能“抵抗”?

    所以,鲁迅是清醒的,当年他就把自己的抵抗称为“绝望的抗战”。然而这么一来,他不但行不得医,也弄不成文,因为他绝写不出所谓“纯文学”。当年就有不少人不承认他的杂文是文学,而今天中国大陆的畅销周作人们的“美文”,其实也正含有鄙视鲁迅这一层意思在内。

    鲁迅没有成为纯文学家,然而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毛泽东说鲁迅后期学会了辩证法,便是于此立论。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文坛”,所缺的并不是什么“文学”,倒是很缺少一点唯物主义。精神(加之“文明”二字也无济于事)从来都只能是第二性的,因此,“抵抗”精神而不“抵抗”其物质环境,最终只能是唐·吉科德与风车的一场混战。

    这“物质环境”是什么呢?“抵抗”二字火药味太浓,让我换一个说法吧:就是要“反思”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1995年10月9日

    当然,还要避免机械唯物论,要讲精神力量的反作用,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手都要硬”,比如前一时期争论人文主义问题,也就是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物质条件下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再比如自考作文《欲速则不达》,里面就有矛盾转化的哲学思想,快与慢是一对矛盾,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联系自学考试,比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下就报了三门、四门,结果一门都没考出,欲速则不达。假如只报一、两门,都考出了,反而就快。当然不是说想要快就一定要慢,关键是条件,假如能够创造条件,促进转化,比如和学校课程同步安排,比如讲究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那么也可以是欲速则达的。

    这就是用哲学的方法启发思路,展开论证。

    2.历史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都是历史研究,因为论文要出新意,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那么就要知道前人已经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文章,所以就要有社会发展史、文学史、哲学史、法制史等的研究。

    比如研究法律中专学校的前途,就要回顾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的法律中专学校是在“文革”结束后,社会急需法律人才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法制日益健全,法律的高等教育也日趋完备,中专法律学校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假如要研究杭州法律学校的前途,则除了研究法制史的大背景外,还要研究自己的校史。

    3.逻辑的方法

    我国语文学家王力先生曾讲过:“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我们知道,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通过大量归纳得出的结论,又可以成为演绎推理的起点,设计出逻辑框架,在讲辩论稿写作时,已经讲到过,比如“逆境出人才”。再举一例。达尔文在《回忆录》中说:有一些作家因为看到世界上存在大量痛苦的事实,因而发生怀疑:一切有感觉的生物,到底是悲惨的多,还是幸福的多?达尔文认为,就整个世界来说,幸福占优势。他的根据是,所有生物的一切肉体和思维器官,是借助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的途径以及使用的途径而发育起来的,同时也是由于同其他生物竞争时可以取胜而形成的。因此,一种动物,在受到痛苦(例如伤痛、饥饿、口渴和恐惧)或快乐(例如吃食、喝饮和繁育后代的过程)时,就不得不去寻找一种对自己种族最有利的行动方式。痛苦如果长期发生下去,就会引起机能降低和活动能力减少,而愉快的感觉长久继续下去,反而能使整个机体系统的活动增强。因此产生这样的结果:大多数或有感觉的生物,都是这样借助于自然选择方法而发育成长,因而愉快的感觉就成为他们惯常的指南。因此,人类的进化本身就是生物对愉快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提出一种富有预见性的新观点。假说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还有待继续验证,但它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运用假说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陆漂移说”,今天地球上的地理地貌是如何形成的?1912年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据说是他在看世界地图时忽然发现非洲西部海岸和南美洲东部海岸的海岸线非常吻合,于是触发灵感。当然他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步,而是循着这一思路,进一步考察、研究了两岸的地质构造、岩相、古生物等方面的相似性,从而充实了这一假说。再后来,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证明了这一假说的科学性。

    类似的假说还有宇宙学中的大爆炸理论等。

    同学们写论文时,对一些暂时还不太有把握的观点,也可以先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从而启动研究的进程。但是接下去必须对假说加以周密的论证,使它最终得到证实,同时还要有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胸襟,一旦发现假说不能成立,就要勇敢地否定自己的观点。这种自我否定的过程同样能写成一篇论文,在科学上指出“此路不通”和发现一条通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论文的写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前人们误解了这句话,让学生研究一些社会上的题目,否则就说是脱离社会实践。其实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校园里同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题目。何况同学们十几年来主要的实践都是在校园,最熟悉的也是校园的生活,所以研究校园,写作校园论文,才是最符合实践的思想的。

    我校同学虽然写过不少校园论文,但质量不是很高,这里我介绍《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有关校园文化研究的论文。

透析校园非主流文化
湖北大学  刘钟新  卢  斌

    大学校园文化素以人才与知识密集而有别于一般的世俗文化,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等诸多特点,呈现出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总体风貌。但是在肯定校园文化的主流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非主流的一面。

    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扫描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体制的转换与重构、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渗透,校园文化呈现出斑斓繁杂的局面:一方面是主流文化的高扬,另一方面则是非主流文化的滋长。这些非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其中的许多现象既令人费解,又发人深省。这里仅摘取几个片段以期窥斑见豹。

    ⑴ 课桌文化

    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画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据《青年研究》1996年一份调查表明,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摧残。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有26.4%的书桌上有刻痕。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即兴而作、随意涂改。同时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和“俗”的文化形态也能在课桌上找到。

    ⑵ 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⑶ 广告文化

    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终于“浮出海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高校的广告栏中。这一种特殊的“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 担忧。

    在广告栏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即日益增多的寻物广告。虽然通过寻物广告找回失物的极为罕见,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也许不过是怀着侥幸心理,或借此发泄一下罢了。

    校园非主流文化成因分析

    校园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

    ⑴ 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变革最为突出的影响,便是社会利益的空前分化与公民独立意识的增强。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和鲜活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学生对于变革的激情中也潜存着一种悖论,就是激情与浮躁同存,成功期望目标与自身总体素质不相适应,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与投影。

    ⑵ 大学生自身心态素质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们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群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心态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难免会产生“有好文凭未必能找到好工作”的失重心理,这对于每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学生来说,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感到社会生活、校园环境乃至家庭空间都很压抑,从而导致消极厌世心理和叛逆性格。

    校园非主流文化给我们的思考

    校园非主流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若任其发展蔓延势必使校园受到精神污染,甚至破坏改革开放得之不易的成果,因而,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净化校园。

    ⑴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原有的高校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对于学生的入校、教学科目与内容等作统一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和应有的活力。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生活的无聊和空虚。因此,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目前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以市场的反馈信息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让学生体会到紧迫感、危机感,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退则淘汰。同时,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作全面改革,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以带来校园文化的深刻变革。

    ⑵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很少考虑自己的言行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基础,直接关系着校园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能够真正理解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只有美好的人类,才有美好的人生。遵守公共道德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人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教育中,应多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⑶ 各种咨询服务尚待完善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些态度调查、心理咨询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恋爱问题上摆脱压抑及心理危机很有效果。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渐趋定型之时。一方面,他们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相对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无所适从性。对这种矛盾,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要通过完善各种咨询服务,予以必要的引导。

    论文是大作文,当然要求写大一点的题目,比如象上面这篇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另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研究法律学校的前途、法律中专生的前途、法律工作者的素质、中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的利弊、如何进行并轨教学、学校在升格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等,都属比较重大的题目。不过理论研究遵循的是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所以小论题同样可以做大文章。比如下面一篇论文,从同学使用的小小的涂改液入手,写出一篇很有应用价值的论文:

警惕慢性杀手—涂改液
北京市西城区少年科技馆  刘畅  步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小学生的文具也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方便。其中涂改液从一上市就很受欢迎。但我们在使用涂改液时总会嗅到一种怪怪的味道,很有点刺鼻。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成分,对人体是否有害?我们决定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一下。

    我们先是请教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有关专家,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到百货商场了解这种商品的买卖情况。我们还对北京景山学校、北京94中、北京二中、一家保险公司和另一家公司的财务处调查了涂改液的使用情况。然后我们又在化工大学的红外光谱室、分析测试中心核磁共振室做了检测。我们分析出几种涂改液含有对二甲苯、卤代烃等化学剂。

    我们又选用8只小白鼠,分别进行了上述几种溶剂的毒性实验。我们发现小白鼠在实验中有慌乱、腹部抽搐、死亡等急性中毒症状和动作迟缓、颤抖、嗜睡、进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等慢性症状。这些均由中央电视台的叔叔做了录象记录。经过调查测试,我们发现大部分涂改液所用的溶剂有毒,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对白鼠的研究试验,我们已经对有关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和有害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涂改液中所含的对二甲苯和卤代烃,都是有毒物质,可能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长期或大量吸入这些有毒物质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经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学校一个班里就有80%的学生在毫无顾忌地使用涂改液。如果教室里通风不好,那将造成同学们头晕、嗜睡,影响学习效果。尽管很多人感到使用涂改液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白鼠的表现已经告诉我们,长期使用涂改液对人体也会有同样的危害。

    我国的商场、文具店在大量地销售这类产品,大中小学生和办公室的文员也在毫无警惕地使用涂改液。我们认为责任并不在消费者,而应归咎于涂改液的开发商、制造商和有关卫生管理部门。因为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并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判断涂改液有无有毒物质。他们很难想到专门去做实验,分析涂改液的成分。在消费者看来,厂家既然开发和生产出了产品,而卫生保健部门也通过了检验,产品就应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在使用时他们闻到刺激和令人不适的味道,也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上并不是必须使用涂改液,70%的被调查者认为涂改液可用可不用,17.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不用。因此我们建议同学们少用或不用涂改液。在我们的呼吁下,现在有许多学校的老师严格限制或禁止学生使用涂改液了。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只有6%的学生拥有涂改液。同时,从经济角度而言,使用涂改液并不是最优选择。大中小学生的经济来源全靠父母,使用涂改液增加了经济负担。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他们不使用涂改液,不是一样学习好,也一样成材,也考上了大学吗!写错了字,可以用橡皮擦去,也可以用笔划去,并不会影响作业或考卷的整洁。而不用涂改液,反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谨慎仔细的好习惯,少受有毒物质的危害。对于广大企事业单位,现在已广泛使用计算机和打印机,也会降低涂改液的使用。

四、实习论文的写作

    实习是中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习阶段,除了要参加实习单位的具体法律工作,用实践来检验我们所学得的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实习论文。实习论文的成绩,将作为一项重要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实习论文的写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1.实习论文属于法律专业论文,选题时必须注意这个范畴,当然,个别同学如果联系的实习单位属其他行业,也可选择与该行业相关的题目,比如经济论文等。

    2.实习论文不要求是纯理论的文章,比如“论贪污罪的认定”、“谈新婚姻法”等,而是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及自己的实习体会来写,比如从实习中接触到的贪污案子入手,谈谈贪污罪的认定。

    3.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专业理论知识还不是那么多,实习期间工作比较繁忙),建议尽量选择一事一议的形式,即充分研究实习中遇到的某一具体案例,运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分析论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得出自己的结论,实现论文的价值。

    4.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文种,也可作为实习论文来写,但应避免单纯报道事实,而应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同时,要以所在实习单位的具体材料为典型的论据材料。

    5.实习论文的写作要在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在确定选题后,即根据选题性质选择学校相关课程的老师做你的论文指导老师,听取他对你选题的意见,其后可继续保持通信联系;还要听取实习单位为你安排的指导老师的意见,论文完成后,要由实习指导老师签署意见,然后寄回学校。

    6.在实习论文写作过程中,如遇到困难或有什么好的想法,也可反映到学校《实习简报》,在简报上展开讨论或进行交流。

    下面我们来看几篇例文。

    《离婚原因初探》是上几届的一位实习生写的,由于不是正式的论文,只是寄给《实习简报》的一篇稿件,所以写得比较简短,但是它已经具备了实习论文的基本框架,如果从事实论据(即文中所提到的15起离婚案)和道理论据(即学校学过的婚姻法知识)两个方面充实一下,是可以成为一篇好的论文的。

离婚原因初探
江干区法院四季青法庭实习生  陈治

    笔者在法庭实习,接触的案件大多是经济案和民事案,在民事案中,又以离婚案占大多数,我所在的法庭今年一月至五月,共审理了25起民事案,其中离婚案件就有15起。下面笔者运用这些卷宗材料,对造成离婚的原因作一些分析。
    一、草率结婚,基础不好。双方婚前了解不够,凭“一见钟情”定终身,婚姻基础差,是造成离婚的重要原因。在一起离婚案中,据当事人陈述,两人相识不到一个月就登记结婚了,婚后才发现对方有许多自己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争吵打闹,导致离婚。
    二、一方过错,家庭不和。夫妻一方有错误,错误方不知悔改,或另一方不肯原谅,也是导致离婚的一个原因。在一个案件中,丈夫酗酒成癖,在外欠了好几万元债务,又不管家务,好吃赖做,妻子多次规劝仍不听,只得提出离婚。
    三、第三者插足。如今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人们为了赚钱忙忙碌碌,离家时间多了,交际范围大了,这就为第三者插足提供了条件。比如有的当事人常常出去跳舞,至半夜仍不思归,行为不检,终于导致家庭破裂。
    四、志趣不同,性格不合。有的当事人双方都为自己的工作奔忙,家庭交流机会少,失去共同语言,互不理解;或者性格不合,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导致婚姻破裂。
    离婚的原因还有很多,而且各种原因往往交叉存在,情况复杂,这里就不再一一讨论。

    下面一篇调查报告也可以视同实习论文。

关于方园乡更楼村农业承包合同的调查
临安县司法局公证处实习生  蔡伟军

    为了宣传贯彻《杭州市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我县由县农委、农业局、农械公司、林业局、工商局、司法局、水利局各抽派人员组成一个工作组于4月18日至方园乡搞农业承包合同的试点工作。
    方园乡位于临安县的中部,山清水秀,开门见山,一条杭州至安徽的柏油马路把整个乡分为两半。可我们工作组来不及欣赏那鸟语花香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我被分派至更楼村。通过一星期的调查,掌握了以下几个情况。
    一、全村的概况
    全村现共有14个组,286户,985人。有耕地991亩,其中田921亩,地70亩,有山4200亩,其中统管山2400亩,自留山1800亩。村民人均收入为1428元,居全乡第五位。全村粮食任务为17.49万斤,每年都能完成。村全年总收入5万元左右,其中统管山木头款收入占近70%,承包款占20%,其他10%左右。
    二、全村农业承包合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 专业承包合同存在的问题
    全村现有专业承包合同7份(竹园、油茶厂、棉絮厂、茶厂等),其中一份是口头协议,一份是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合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承包期都较短,一年至十五年不等。专业承包合同总的情况比较好,兑现率达90%以上,合同全部归档统一保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部分纠纷合同
    如茶厂承包合同,定期限为1987年至1989年,由原支书汪神富(现为井村乡人武部长)承包,定承包款200元。该合同兑现情况较差,1987年承包款至1988年才交清,1988年未经村同意就擅自将茶厂承包给第三者,抬价至500元,从中渔利300元。1989年未向村里交承包款,村里以此为由中止了合同,经县公证处公证转包给外地人,承包款为900元。但是汪神富以村里擅自中止合同为由拒交拖欠承包款。此纠纷至今尚未解决。
    2.部分合同形式不规范,还存在着口头合同
    如棉絮厂的租赁合同就是口头合同,尽管现在每年800元的租金都能交清,但以后怎样没有切实保证。
    3.部分合同条款不清,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够明确
    如碾米厂承包合同中的第四条称:“甲方一年给乙方5490度电,每度计价为0.36元,计2076.40元。”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甲方(发包方)供给乙方(承包方)平价用电5490度,超过部分按调剂价论,但根据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却可以理解为甲方无偿供给乙方5490度电,这就伏下了发生纠纷的隐患。
    4.数量、指标不明确
    如有一份大田承包合同在注明承包田亩面积时写着“大约25亩左右”,这里“大约”、“左右”都是约数,不够清楚。
    5.合同的主体不够明确
    有的承包合同发包方的法定代表多达5人,这样,日后发生纠纷时,就不能够具体落实责任人。
    6.合同中的违约责任不够清楚明确,有的合同无违约责任条款。如碾米厂的承包合同中违约责任第二条写道:“在承包期内财产提供给承包方无偿使用,财产如有短缺,乙方照价赔偿。”这里的“财产”到底是哪些不明确,合同中没有财产明细清单的附件。
    ㈡ 大田承包合同存在的问题
    大田承包合同总的情况还是可以的,如第6、9、12组都有较清楚的帐册,田地都注明了小地名、等级等。但也有个别组保管不善丢失了清单。
    大田承包合同中的纠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田地调整方面引起的纠纷
  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组户人口增加,有的口粮够吃的不要增田,而口粮不够吃的又难分到田(要田的人想要好田,而要划出的人不愿划出好田)。
    另一种情况是,人口减少的组户要划出田却无人要,村委要收回但组里又不肯,最终出现了抛荒现象。
    2.上交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组户拖赖任务粮,他们往往找一些村里难以满足他们的不当要求为借口,以此拖赖任务粮。这些任务粮的差价款只好由村里付给,因此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损失。
    ㈢ 山林承包合同存在的情况
    现在村里有30多亩山分到组里,组又分到户,由于有些户管理不善,造成抛荒现象,因此村里想收回管理。但是另一些组户管理较好,并种上了松树,现在村里要收回,他们不同意,这样就引起了矛盾。这个矛盾现在仍然存在。还有一点,就是组与组之间的山林界限不清,没有严格的“四到”规定。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以上是方园乡更楼村农业承包合同的基本状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㈠ 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杭州市农村承包合同条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使大家懂法、守法。通过依法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或解除合同,依法调处合同纠纷,使承包双方都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合同的严肃性,逐步克服当前农村承包合同在签订、履行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违法现象,提高合同兑现率。
    ㈡ 解决底垫资金问题
    如果村里的底垫资金充足了,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力量,有利于开展水利建设,搞好集体福利。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大田调整方面的纠纷,即减少田的农户不愿拿出底垫资金和增加田的农户要求增加底垫资金的矛盾。
    ㈢ 拔掉一些“钉子户”
    由于一部分人没有旅行合同,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于是其他人也争相仿效,“他不交我也不交”。因此必须拔掉那些“钉子户”,扫除合同旅行途中的“绊脚石”,这样才能提高合同兑现率,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㈣ 有重点地完善农村承包合同
    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农村承包合同进行规范化工作,使其起到规范作用。
    ㈤ 建立必要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制度
    依据《杭州市农村承包合同条例》第六章之规定,建立各级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最基层成立乡(镇)农业承包管理委员会,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如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承包合同的签订,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进行承包合同的签证,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依法调解承包合同纠纷等等。在县、市、区设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同样明确其职责范围,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纠纷,恢复生产,减少经济损失。
    ㈥ 建立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承包合同的归档工作不仅能够给纠纷合同提供原始依据,而且有研究价值。通过研究承包合同的现状,总结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

        【 作业 】

        1.写一篇校园论文。
        2.假期参加实习,写一篇实习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2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