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湖北大语

杨建波:加强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本体研究
【时间:2022/9/7 】 【来源:作者赐稿 】 【作者: 杨建波】 【已经浏览1073 次】
第4届论坛网络发言 2022.8.27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本体研究”。
 
一、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大语教师队伍
 
    王灿龙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强和提升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提案》中强调: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提升其学科地位;培养和建设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设立大学语文学位点,培养专门人才,保证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后继有人,并激励大学语文教师巩固其专业思想。
 
    教育部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张福贵教授在华东师大于去年5月份主办的“大学语文40年:课程与教学高端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中讲道:我们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师的构成,几乎都是中文背景的。我觉得,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的队伍应该是大学语文专业,而不是中文其他二级专业的教师队伍。我们增强专业化,不是说把我们的学术方向向我们中文专业其他的二级专业靠拢。我们逐渐地应该培养一支非常专业化的队伍,他就是大学语文专业毕业的,他就是专门研究大学语文的,他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不是我们中文教育的副产品,也不是我们中文教育改行的这样一些老师,我们特别缺少大学语文本体研究的成果。
 
    王灿龙委员和张福贵主任讲得非常好,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大语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大学语文在大陆已开设40多年了,可是在高校的学科目录中居然没有它的身影,师范院校也只有中学语文教学论,没有大学语文教学论;对外汉语是学科,大学语文却不是学科,这都是非常不正常的事。张福贵教授还曾说:“大学语文不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且高度提炼各个二级学科精髓,并与其它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中文学科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期)这个见解很中肯。但是仅为中文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还不够,还应当包括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中国大语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美学等。
 
    大学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讨如何将语言的规律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民族性文化性组成一个科学体系的学科。发展母语教育、弘扬母语文化,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国家要把大学语文当作学科来建设,当作专业来对待。师范院校应增设大学语文的学位点,逐步招收大学语文的硕士和博士,改变目前这种非大学语文专业的教师教大学语文的状态。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欲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是很困难的。从大语教师个人来说,不能把大学语文当副业,要把主要精力从研究中文学科有关专业上移到对大学语文的研究上来,至少要一半对一半。老实说,中文学科的绝大多数内容前人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提升扩展的空间很小了,而大学语文倒有无限的研究空间和研究前景。我们都要向何二元老师那样,为建立学科做点踏踏实实的工作,立志在建立学科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笔墨、自己的研究成果、留下自己的足迹。
 
二、大语教师必须加强对大学语文的本体研究,苦练大学语文教学基本功
 
    张福贵教授说:我们应针对大学语文学科、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大学语文实践这些方面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特别“缺少大学语文本体研究的成果。
 
    张教授说的正是眼下大语教师队伍致命的弱点,强化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建设同样刻不容缓。不少大语专职教师,从事大语教学若干年,对大学语文还缺乏理论建树,说不出多少真知灼见,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大学语文似乎仅仅是一个编制所属问题或是满足工作量的需求问题。为此我们呼吁:国家应出台符合各科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政策,以有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调动从业教师的积极性。
 
    1.本体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我先讲讲我所观察到的有些青年教师上课的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作品讲不够,文学史来凑”。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在给何立明老师著作《大学语文的课堂与书房》写的《序》中说道:避免大学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通论教育”的影响,所谓“作品讲不够,文学史来凑”。讲作品与讲文学史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讲作品是语文课的事,讲文学史是中文专业课的事(当然中文专业也有讲作品的课,但讲法不同);讲作品难,讲文学史相对容易。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对文学史比较熟悉;然而这些硕士博士在求学期间没有受过“大学语文”的专业训练,一旦到了大学语文课堂,就容易将大学语文课当成中文专业课来上,于是就会出现“作品讲不够,文学史来凑”的现象。
 
    记得有一位现当代文学专业师范研究生到大学语文课堂来实习,讲了三节课,讲的是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该研究生在三课时的教学实习中,很好地发挥了他的专业优势,能自如地联系其他作家与作品;善于把所教课文放在当时与当前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讲课信息量大。但该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讲授当代散文史。其形式更象是一场当代散文史讲座,不象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作为教材的作品几乎处在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地位,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研读与品析。这恰恰就是谭会长所说的:“作品讲不够,文学史来凑。”
 
    大学语文课的还有一种情况即以援引资料替代对文本的解读。有位古籍所的青年教师上《礼记大同》,在两课时内,有一多半时间在介绍历史与文化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剖析却草草而过。仅“石渠阁会议”的经过、“石渠阁议”对“礼”学和礼治发展的影响就讲了很长时间。由于没有深入研读课文,结果花了两节课,学生对文本还很生疏,不知“大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小康社会为什么要“礼义以为纪”,两种社会形态有什么不同。而教师介绍的那些繁琐的背景资料,大约一下课学生就忘了。
 
    谭会长曾说: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一种“精致的经典阅读”,而经典阅读正是我们当下学生最为缺乏的……。要么以文学史取代文本,要么以背景资料淹没文本,偏偏没有带领学生作“精致的经典阅读”。不少从业不久的青年教师,都有象以上以专业优势忽略教学方法、弱化授课宗旨的倾向。
 
    要克服这种倾向,我以为首先,不能仅仅把教大学语文当作一个谋生的职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它当作安身立命所在,把它当作事业,当作研究的方向,至少是研究方向之一,大学语文教师都不研究大学语文,谁还来研究它?每届的大语全国年会,作报告的专家大多是中文学科的专家,(我这里没有不尊重那些专家的意思)鲜有我们大语自己的专家。王步高教授在世时就曾提出过这个问题,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专家。
 
    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面极广,但必须认识到“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母语教育”。“语言”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的命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根本。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大学语文就是一门研究汉语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汉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汉语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课程;是一门通过语言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以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课程。简言之,语文就是通过语言精致地阅读经典的课程。弄清了语文课的性质也就弄清了语文课与中文专业课或其它课的区别,就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学史课、资料汇编课或别的什么课,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所有的学科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这些学科关注的只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所表述的专业知识,语言对它们来说是纯粹的工具、媒介。只有语文,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语言本身,除关注语言本身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外,更要关注它们的引申意义、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还要研究语言是如何排列组合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承载内容的,以及这种方式的表达效果如何。也就是说大学语文的语言不是纯知识性纯工具性的,它既包括工具知识层面,又包括审美层面、文化层面,由工具知识层面向文化艺术层面升华。语言的工具性也即语文的工具性由是在审美和文化层面得到了高品味的体现。我上语文课有十二个字:“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十二个字是大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立足、超越、回归得如何,常常决定着一篇文章教学的成败,但立足也好,超越也好,回归也好,都必须紧扣语言。一般来说,综合性院校更侧重审美性文化性,专业与职业院校更强调工具性实用性。不管侧重或强调哪一方面,作为语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语言。或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来提高语言能力,或通过各种训练来提高语言能力。未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去解读研讨课文、去剖析挖掘文章的内涵、去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不是语文课。但有一点须说明的是,大学语文所谓的语言,不是专业意义上的语言,而是通识意义上的语言。这与我们的教育对象很有关系,因为我们教的不是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阅读文本来实现的,是融化在文本的研读当中的,而不是离开文本,把语言抽象出来去训诂,去做专业上的研究。正如我后面将要提到的《长恨歌》,”仙“是《长恨歌》后半部分的核心字眼,抓住”仙“字,从”仙文化“的角度去阐释课文,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再次,必须在“上好课”上下功夫。要上出语文独有的特色,上出语文独有的魅力来。上好课才是硬道理。一个学生在学校,80%的时间是用于上课的,足见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培养人的主要途径。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尤其重要。一则因为出于一种功利心态,学生很自然地会把语文这门通识课放在专业课之后,语文教师只有用优质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二则语文时时有被取消的可能,语文教师常常有生存危机(连武汉大学大学语文曾经很热门的名校都取消了大语课程)。如果专业课的老师课上得十分好,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必须上得十二分好才行。若是我们的课上得比手机更有魅力、比网络更吸引人,口碑比其他老师都好,我们便能尽最大的可能守住这块母语教育阵地。我们要象王步高老师学习,要象清华的学子喜欢王步高老师的语文课一样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2.本体研究要做到立足中学、超越中学
 
    有人曾把大学语文戏谑地称为“高四语文”,这与大语教师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关。每位大学语文教师都应熟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简单重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定位很高,对语文性质的界定与我们大学语文同仁对大学语文性质的界定是一致的,总体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要求也基本上是一致的。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就应“立足中学、超越中学”。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运用语言、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加深提高,尤其是在“课标”强调的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立足中学、超越中学,是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挑战。教师再不能恪守一个中文专业,专而不博,也就是说仅仅只有那一点专业知识、仅仅恪守自己所谓的“主攻方向”是不能胜任大学语文教学的,必须打破专业壁垒,象新文科要求的那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多学科融通的学者。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是一条河,一条流动的河;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输血。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一样,都须凭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经典与文化经典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故立足中学、超越中学也必须通过一篇篇具体作品、一个个具体文本来实现。
 
    文本教学通常有两种“超越”中学的途径:一是把作品放在阔大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观照探究;二是让学生进行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有难度的综合性训练。
 
    比如教授《战国策》中的《齐宣王见颜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颜斶的“士贵王不贵”与同为战国时孟子的“民贵君轻”类比,可将颜斶的“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与苏秦的追求“势位富贵”对比。教师备课时应了解中国古代的“士”文化、特别是“隐士”文化“。只有了解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各类”士“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才能为学生深入地揭示隐士颜斶”尽忠直言“的超人勇气和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教授陶渊明的田园诗,教师应研究陶之生活的魏晋社会,对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对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对陶之田园诗如何继承改革创新了玄言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使学生对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和贡献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教授《长恨歌》,教师应当熟悉中国特有的“仙”文化、了解道教的神仙学说与道教仙境说、了解道教在唐朝宫廷唐朝社会的历史地位,并且要通过《二十四史》中的李杨传记去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学生才能在中学的基础上从文化渊源上理解白居易的浪漫主义手法。
 
    还有一种是以训练的方式去“超越”。比如中学和大学教材都有《春江花月夜》。教学中老师须带领学生抓住“月”这个中心意象的文化意蕴拓展加深,剖析诗作通过“月”体现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介绍“月”所体现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课后老师可出一个综合训练题:让学生查阅《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中隋炀帝(两篇)、隋诸葛颖(一篇)、唐张子容(两篇》的同名诗,令学生探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这五首诗的传承关系:思考这五诗是否激发了张若虚的创作灵感、为张若虚提供了怎样的创作素材;张若虚诗在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情感的抒发,尤其是主题的提炼上,怎样超越了这五首诗?这个综合训练题有一定难度,拉开了大语与中语的距离,温故而知新,既利用了原有的知识,又有新的提高与拓展。如此”超越“,学生学的才是“高等语文”,而非”高四语文“。“跳起脚来摘桃子”,学生肯定能在接触“学术”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要把握此”学术“是通识意义上的学术,而非专业层面上的学术。
从书房到课堂,是一个由加法至减法的过程。庞杂的内容,实际教学时需要取舍,有时教师越舍得“舍”,学生才越有所“得”。教师要把握哪些内容对理解文本是必须的,应当”超越“,哪些过于“专业”,不必超越。但教师备课时必须高屋建瓴,追根溯源。教师学问广博深厚,又善于取舍,才能帮助学生从文本看文外、从有限看无限,从有形看无形,把中学无序的、零散的、紊乱的知识有序化、整体化、系统化,使之上升为普遍的原理、规律和一般的“探究”方法;学生也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3.本体研究的第三点即更高层次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
 
    我们应当整合资源,把现有的大语著作,代表性的大语教材,代表性的教学流派,既有理论论述又有生动案例、既有理论价值又得到实践检验的大语论文作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认识论方法论,又有具体教学操作;既有线上的网上教学演示,更有线下的课堂文本学习。以理论统驭实践,以实践完善理论应是这个体系的特点。
 
    我考虑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大致涵盖以下内容:
 
    1)、牢牢抓住语言这个本质特点,明确大学语文课是以语言来教化人、培育人的。2)、运用语言、品味语言、阐释语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3)、以“思“为统率,将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自如地协调运用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理想境界与终极目标。4)、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将专业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打造以中文专业为依托,多学科融通的“无专业”境界。将学识化为能力,让能力超越学识。6)、通识教育形势下,建立以大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类语文课、泛文化课、准娱乐课、纯技巧课(包括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知识性课、欣赏性课等都纳入大语课程群中的卫星课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其它为选修课。7)、建构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材的文本教学之中。8)、在大数据背景下,坚守语文本位。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读书与读屏的关系、文本与课件的关系。
 
    当然这个体系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
 
    以上8点,每一点都可以写成一篇长论文但囿于时间的关系,这里就不展开了。
 
    教育部有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期盼着教育部也能尽快设立一个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意味着国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4.本体研究第四点要求教师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
 
    有次清理旧书房,发现有张卡片上写着一位学生给我的一句话:“当你在教人之时,你也在被教。”顿时眼睛一亮,觉得这句话好有哲理。仔细想想:这句话与《学记》中的有关论述、有关思想何其相似。《学记》曰“教学相长”,意即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可以大大增长自己的学识。《学记》还引用了《兑命》“学学半”,来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前一个“学”为“教”,后一个“学”为“学习”,意即教学的过程一半是学习的过程。
 
    “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半是学习的过程”,我从教三十多年,其经历非常有力地印证了《学记》的观点。但我以为此处的学习除了“学然而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而不断向书本学习外,还应当包含向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后记”,主动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映,采用了多种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积累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我的许多教育思想、教学观点都来自于学生,或者在学生那里得到印证。“教后记”对我的作用、启示甚至超出了我阅读的那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方面的有关论著。而且学生论及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人格等往往比那些教育家与学者们更深刻、更全面、也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因为角度不同,身份不同,学生不象教育家与学者们那样高高在上,他们以自己十几年来求学的切身体会说话,因此更切中肯綮。
 
    教育和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或教学理论家、教育与教学实践家,教育与教学艺术家。我建议每一位老师都坚持写“教后记”,它是使自己成为语文教育家的重要手段,你如果是一个有事业心有使命感的大语教师,请不要错过了你正在经历的教学生涯。请记下你教学中值得回味的场面,记下与学生相处令人感动的情景,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记下由此获得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创建。“教后记”是文字的“备忘录”、是鲜活的“资料库”,是进行大学语文本体研究的独一无二的最有个性的源泉,同时也是教师自己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坚持写“教后记”的教师,必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有类似于“教后记”这样的著作出版。
 
三、介绍《大学语文论丛》
 
    在国家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由湖北大学、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论丛》系列丛书应运而生。《大学语文论丛》的编辑出版是新文科赐予我们的一个珍贵的礼物。
 
    1.此系列丛书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它的稿源来自全国大语教师和大语研究者。在全国没有一种大学语文专门期刊、华东师大出版社免费出版4辑《大语论坛》,第5辑还能否续出的情形下,《大语论丛》无疑成了大语教师发表言论的专门阵地。它是一个展示全国大语教师学术成果和教学成果的窗口,是一个囊括东西南北中同仁们智慧、思想、资源的聚宝盆,是一个任由有心人采撷的文学、语言、历史、哲学、教育乃至科技的新文科百花园。
 
    2.《大学语文论丛》的受众是全国的大语教师,但鉴于大语课程的综合性广博性,故又不限于大语教师。《大学语文论丛》的语文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从事文科教育的各类教师均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她一年两卷,设有如下基本栏目: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法、教师与学生、学科探源、学术集萃、文化撷英、佳作咀华、微型论坛。还可以视来稿适当增减栏目。这八个栏目除了前面两个栏目外,其余的六个栏目均适合所有新文科范畴内的教师。所以我们希望大学语文老师和其他科目的老师也积极为《大语论丛》赐稿。
 
    3.《大语论丛》的宗旨是创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大学语文论丛》力图建立大学语文学科和大学语文课程新的理论框架、推介在新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扶持大学语文各种学术流派,宣传大语教师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其中有教师业务修养方面的、有人格素质方面的;有立足于宏观的,有立足于微观的;有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有具体教学操作上的。期盼她成为全国大语教师和其他文科教师的最忠诚的最可靠的向导和朋友。成为一流的新文科系列丛书。
 
    谢谢大家!
2022、8、19于汉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51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