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五省联盟

庞飞: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论文综述
【时间:2019/12/6 】 【来源:本站 】 【作者: 庞飞】 【已经浏览2129 次】

庞飞(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

尊敬的各位参会代表,各位老师:

上午好!

    由福建、湖北、陕西、浙江四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时尚学院与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即将接近尾声,现在由我接受论坛主办方的委托,对本次论坛期间收到的会议论文进行简要的综述,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本次论坛举办期间,共收到来自四省及全国各地参会代表的会议论文共计40篇,与会代表们分别发挥各自的教学特长、院校特色、地方文化,紧紧围绕着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热点中的六大问题展开相关研究。这六大议题也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它们分别是:一、大学语文四十年:追溯历史与回应新机;二、文化自信与大学语文;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四、语文高考改革对大学语文的冲击与大学语文的回应;五、建构大学语文地方学派的思考;六、大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等等。这些论文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既能体现出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又能呼应时代需要;既有大学语文的宏观建构与思考,又有具体教学方法的研讨;既能回顾过去,探索大学语文生成的历史语境,又能植根当下,直面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新环境,更能启迪未来,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指明方向。这些研究成果也体现出了各位大学语文教师在扎根教学一线的同时,又能紧贴当下、紧贴学科、紧贴语文,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天地中不断深耕,持续思考,努力开创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大学语文研究界的中流砥柱,老前辈杨建波教授与何二元教授的两篇既高屋建瓴又意气风发,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研究论文。他们不仅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更对大学语文未来的发展发向作出了指引。杨建波教授在论文中对大学语文“无用之用”根本属性的定位、语文教育作为汉语母语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及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教学目标等等的提出,再次让我们回归大学语文的初心。坚持汉语教学为中心、坚守语文本位就是我们大语人的初心。杨教授对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专业融通、教学语言、教学魅力、师生共情以及互动等方面的要求,让我们对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有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定位,这也是我们大语人的使命与担当。何二元老师的“全学科语文教学法”的探讨大大拓宽了大学语文的研究境界,他受当前“课程思政”时代要求的启发而来的“大语课程,课程大语”的构想,不仅体现出何教授紧扣当下的现实敏感度,也是对大学语文课程初心的另一种回归,即回归“语言生活状态”。他在对民国时期语文教育中曾对“全学科语文教学法”的历史回顾以及与美国的英语母语教学的比较,都让我们看到了何老师的构想又有着历史性的视角与依据。这种对“语言生活状态”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吉林大学的韩建立老师对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次关于大学国文在课程篇目、一般问题上的争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评价,不仅让我们看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历史存在,也让我们认识到当年的许多探索对于今天大语界的启发。这种既能回顾历史,又能直面当下的研究精神与视角也是对大学语文研究视野的新拓展。

    重点关注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大学语文的责任与使命的,主要有豆雪蕊、江洋,宋泽华,丁岚、汪华萍、彭书雄、闫小军、赵淑莲、韩建立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从各自的院校特色以及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具体探索如何让大学语文教学呼应时代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化自信的建立等方面发挥课程优势,体现大语人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来自于湖北经济学院的彭书雄老师、甘肃省陇南师专的闫小军、赵淑莲两位老师的论文,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各自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在将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大学语文教育的融合路径的实践探索,这对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也是本届论坛的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陈锦老师、何雯娟老师、刘绍颖老师、韦晓军老师、徐新韵老师等人的论文中,或者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变革,比如陈锦老师的论文;或者重点总结本校在日常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若干经验,比如何雯娟老师的细致总结,都对关注这个问题的老师有着极好的借鉴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刘绍颖老师与韦晓军老师的“雨课堂”与蓝墨云班课的实践运用,都是大学语文课堂对“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正面回应,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更对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好的启发。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杨建波教授在其论文中的提醒:“课件很好,请勿依赖”;“网络很好,请勿照搬”;“慕课很好,请勿追逐”。作为大语人,我们在拥抱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同时,必须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大数据时代,须坚守语文本位”。

    对大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的探索是我们历代大语人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是说之不尽,常说常新的话题。这里不仅涉及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问题,也涉及到各自院校特色的问题,更涉及到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问题。毕耕教授对吟诵、吟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反思与实践不仅是对近年来复兴的吟诵传统的回归,也让人突出感受到了汉语的声调之美。朱晓慧、严冰老师在其论文中通过对诗词教学中语符的审美与文化蕴涵的分析,是一种向审美性看齐的大学语文教学观。窦旭峰老师通过“悲欢离合”四个关键字对《长恨歌》作品的情感基调的解读,又使大学语文课堂的生命关怀与情感共鸣得到了重视。在何立明老师对“金秋”色彩的衍变的细致梳理中,又让人看到语文在时代变迁中体现出的对记忆的改造功能,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视角。

    从与各自院校特色相结合的角度来说,也体现出了大学语文教学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程丽丽、贾利芳,曾岚、刘绍颖等老师在军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以及实践方法的探索,亢巧霞、李建明,林莉铭等老师的论文中对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特点的总结,李美歌、刘燕等老师在医学、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改革,徐新韵、闫笑语等老师在音乐艺术类院校教学中的相关经验,都能给予相关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极好的启发。

    近年来,高中语文课改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界同仁一致感受到了的。浙江大学陶然教授的发言中也再次提出大学语文教学界要主动认识到这种来自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压力。我们在王密密老师的论文中,就看到了她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去应对这种变化的新探索。像王亚林、张晏青、张健生等老师的论文中对说讲能力以及沟通与表达能力的突出重视,都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与能力提升上的很大不同就在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

    从地域文化传承与构建大学语文地方学派的角度切入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世明、彭书雄等老师的论文。他们分别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构建大学语文地方学派的构想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顾庆文的论文,他从大学语文的历史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等方面对构建大学语文地方学派的思考提出了谨慎的反思,他还同时呼吁要加速制定“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个问题不仅是参会老师们的共同呼声,也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整体上来说,与往年的大学语文研讨会相比,本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论坛中的相关成果体现出了明显的“三多三少”的趋势:

    第一,脚踏实地的多了,空洞玄谈的少了。无论是对时代需要的呼应还是各院校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中的多元探索,以及各种贴近大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的研讨,都体现出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问题研究中,而不再执着于课程定位与学科归属问题的讨论,这是一种有利于不断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事业的实干精神的体现。

    第二,建设性意见多了,被动应对的少了。每篇论文中都体现出了大学语文教师们想为大学语文教学事业出一把力,把大学语文课程教好的初衷与梦想。很多意见都极具建设性与启发性,与以往的被动应对,等问题明晰化了以后再匆忙分析解决的现象相比,这些建设性意见体现出了大学语文教师既扎根教学的实践性,又面向未来趋势变化的前瞻性、更体现出大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

    第三,专业自信的多了,悲戚抱怨的少了。这几年陆续召开的各类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倾向,这届论坛中,我们几乎很少听到教师们抱怨诸如领导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如何被边缘化的悲观情绪,几乎没有人在继续被动地等待教育部文件、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等待领导指示,而是主动分析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多方实践,做出实效。我们看到,“有为方能有位”的意识越来越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界的共识;我们看到,更多扎根于教学一线无论环境优劣都在乐观探索的大语人;我们相信,有这样的精气神在,大学语文教学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明:代表们实际提交的论文篇数还要多,因此接收论文的邮箱受校园网限制,
超过一定数目就自动拒收了,这是后来才发现的,日后将设法补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3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