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湖北大语

杨建波:在2019年省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时间:2019/7/26 】 【来源:中华大学语文网站 】 【作者: 杨建波】 【已经浏览1844 次】
 
    大学语文已开设41年了,我们学会从市学会算起也走过了18个年头。我们在大语学科和课程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大语教学体系。我这次提交的论文是在去年全大语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去年的论文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系列思考》,今年的论文题是《构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这也是本届省年会的总主题。钱理群教授在其《语文教育新论》一书中提出一个论断: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我认为这说到语文教育的点子上了。是时候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语文教育体系了!我呼吁也希望所有的大学语文教师都应为之而努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在此详细介绍我的这篇论文的内容,只阐述我对大学语文的两个观点。
 
一、基于语言的教学模式
 
    “无用之用”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语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多年来我致力于建构以语言(汉语)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在向大家作一概要介绍,以供老师们参考取舍和改造。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普希金娜的红领巾教学法,影响中国语文教坛50年。其千篇一律的“讲读法”(或叫“串讲法”),使语文教学被锁定在一种恒久不变的范式上,致使语文教学丧失了灵气与生命力。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的“语言”性质,我在《教学论》与《建议》中提出了几种大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理论教育模式、文化教育模式、比较教育模式、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想象教育模式、拈精摘要模式、听说读写思模式、课内课外同课堂模式等。举一文化教育模式之例:汉字的表意特征使汉字在摹拟事物外形的同时不仅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更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世界。比如这个仙字,表示人在山中为仙。仙的观念是道教的基本观念。道教的海上仙境十洲五岛,地上仙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全都在山上,长生久视的仙人都住在这些山上。白居易据此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由此构想出李隆基派使臣去海上仙山看望杨玉环、杨玉环赠物寄词的浪漫情节。白居易杜撰的这个情节,极富中国特色,世上各国皆有神,唯有中国才有仙。又符合李杨二人身份(唐玄宗为受过道箓的道士皇帝,杨贵妃被玄宗送去当过一段时间道姑、道名杨太真)。我们上语文课,就要尽可能利用汉字表形更表意的特征,从最能揭示文章意蕴的文字入手,指导学生读出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让学生从骨子里、血脉上更了解更认同中国(这就是融思政于语文之中)。这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地方,也是语文课独特的优势和独特的手段。假如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品味,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诠释,中学也说学习白居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大学也说学习白居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却不追溯浪漫主义的文化渊源,那大语与中语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从“语言”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是区别大语与中语的重要手段。
 
    教材是教学之本,如何使用教材才能让这几十篇作为“例子”的教材产生“格式塔”效应,很值得研究。我有一个三步走的“十二字诀”: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我以为教学模式可以变化,但这十二个字必须遵循,三个步骤不能省略。第一步立足教材,它体现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任何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的做法都不可取。它往往从问题入手,但又不是教材表层的无关紧要的问题,它是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超越教材。这超越教材一环至关重要,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学识、功底很大程度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上。没有这一环,教学将会落入照本宣科、以文说文的境地,没有质量、没有深度,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回归教材是将放出去的缰绳收束回来,展开的话题回归文本“正传”。文本内容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升华,作家的创作手法也在“回归”这一步得到了很好的归纳、探讨与研究,这一环因为起着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以及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无计划状态的作用,故不容忽视。
  
二、读书而不是读屏——大数据时代对语文本位的坚守
 
    运用高科技本是好事,但问题也来了。大数据使语文发生了错位,迷失了自已。
 
    其一机器与课件及视频抢占了风头,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反而成了配角。教育和教学正在受到大数据的冲击。当教师的教学变成一种摁动鼠标的机械动作时,当教师象钉子一样被钉在电脑旁挪不动双脚时,当教师不用电子手段就上不成课时,不仅文本与学生被忽略了,从教者本身也变成了机器。有个问题我一直在观察思考不得其解:电子手段究竟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亲和力,还是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亲和力反而变得低下?抑或是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亲和力?
 
    其二语文课本应是教人读书的,却变成了教人读屏。“语言”作为语文的本位被丢失了。教师享受的不是语文,不是具有情感、思想和想象功能的语言,而是课件和视频;关注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喧宾夺主的图片与音乐。老师制作课件花的精力远胜于研读文本的功夫,学生课堂上看屏的时间也远远超过读原作的时间。而每个人都知道读书与看屏是大不一样的,收获也不一样。至少在现阶段,教学生潜下心来读书是第一位的,读屏只是一种补充。在我看来,课件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有的老师把课文作成课件,让学生对着屏幕看课文,而把课本扔在一边。我不赞成这种方法,学生手中有课本,为什么不看课本而看屏幕? “屏幕作为数字时代的硬件、信息接受的主要渠道,更加适合于展示图形,而不是展示文字。”“无认通过哪一种语文进行教学,都是让受教育者用文字的力量去获得认识能力,而摆脱对图形、现场、实物的依赖。读写能力是进入抽象世界的钥匙,也是更好地发展思维和理性潜能的途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有人,失去的不只是识字能力,而是失去由识字能力所奠定的各种能力,进而失去由这些能力铺设的社会道路。”“教育构建‘文字的共和国’,就是要构建一个去图形化、去现场化、去实地化的可能。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知识得以从前代人的经验变成后代人的累积性财富,从而 开启一条知识增长、文明增进之路。”(《长江日报》19、6、11  19版刘洪波《文字共和国受到冲击》)对屏幕的使用大大多于对书本的使用,意味着人的生物习性的回归与扩张,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的退缩。因为人的天性、人类最初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实物、图形开始的。
 
    其三语言的想象功能被淹没了。大语中教材中所收范文大多还是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但语言塑造的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故阅读文学作品就需要凭借语言提供的信息展开想象,把语言符号变成可听可视的具体形象和环境。想象的过程就是对原作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作理性认识的过程。想象着就意味着体验着、思考着、改造着、创造着。然而多媒体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学生的想象力。文字原本有着比音乐、图画、影视剧广阔得多的想象空间,它可以突破读者自身的限制,又可以不受任何自然时空的限制,但多媒体由于大量使用音乐、图片、影视剧片断等,故而固化和定格了文字描绘的画面、情景,冲淡了阅读文本时被调动起来的激情,削弱了沉入语境获得的快感和因文字的魅力所引起的冲动,束缚了本可以驰骋遨游的想象力。而没有插上想象翅膀的语文课,师与生必定没有与作品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进入教材、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状态,学生也难以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有深层的理解。
 
    试用本人教材中张三丰《水石闲谈(三十)》来说明:
 
    张子游岳云之上,止吟风之馆,而与诸生曰:今日山清人静,心远地偏,洵是难得风景,诸子各赋新诗,再命涵虚子一弹再鼓,以助吟兴,不亦乐乎?
    人即不能鼓琴,亦须善学听琴,以消除一切涴涴浊浊之私欲,糊糊涂涂之妄想。静听琴声,如游太古,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泠然善,悠然深, 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与虞、周相遇,与孔、孟想见,伯牙、子期又其后焉,乃为上等幽人,否则俗人耳,浅人耳,何足共居!
    吾极爱此金秋之气,至清至肃。安得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登陟乎高峰之顶,笑玩大地山河,烟蒙蒙,云淡淡,看日暧暧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彼时笛声起乎林梢,琴声发乎石上,酒气通乎红泉碧嶂之间,山禽自鸣,空翠洒落,真快事也。
 
    这则短文先讲作者与朋友的登高活动,次讲一个人应有的艺术修养,最后讲作者的情趣爱好,集语音美、语形美、语句美、语境美、语义美为一体,是一则不可多得的“闲谈”。教师可以依据文字的描绘,自制或在网上找一短视频播放,也可以依据文字内容创作或在网上找一幅张三丰登高鼓琴的画作让学生欣赏,但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视频和画作,都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且最好是利用课间播放或欣赏。无论是视频还是画作,都只是借助于文本进行的再创造,而不是原创。学生上的是语文课,学习的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闲谈”。因此深读纸质版的原作,品味语言的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文化性才是正道。教师应带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调动情感展开想象,研究文章是如何将人与景、人与琴融为一体的,理解一个元明之际的著名道士的文人情操、人格风范、艺术修养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学理想,和作者一道流连于红泉碧嶂的美景之中,陶醉于回响在高山大地的琴笛声里,让这个既悠闲淡定又胸怀五岳的张三丰在头脑中活起来。可延伸阅读张子《西游》诗。(山高人更高,想象张子和同伴们屹立高山之巅,吹着山风、沐着阳光,在林壑松涛间笑玩万里河山的情景,聆听他们的琴声笛音、诗韵佳句,感受他们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的兴致胸襟)要求学生熟读原文、甚至背诵之,以从中丰富自已的词汇,陶冶自已的情操,汲取有益的营养。至于作者张三丰,系太极拳的编创者,学生都会对他感兴趣,可令学生课前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老师不必制作详细介绍其生平资料的课件(3、分钟的课件足矣)。课时那么少,时间要用在深度研读文本上。
 
    课件只是一个好助手,网络只是一种好工具。使用它们,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不是让其越俎代庖。计算机的技术是可以速成的,而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则需要倾其一生去探究实践才能获得。为此我不赞成线下的课还没上好,就慌忙去追逐线上课的作法,我在《建议》中提出:“课件很好,请勿依赖”;“网络很好,请勿照搬”;“慕课很好,请勿追逐”。
 
    《大家文摘报》2019年1月24转载《读者》《硅谷精英们的低科技教育》云:“在全世界纷纷将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数字时代,最懂科技的硅谷精英们却反其道而行,把自已的孩子送进远离科技产品的学校”。这种学校倡导“去电脑教学”老师们并不是反对高科技,只是喜欢亲力亲为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更强调想象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尽管它位于世界科技中心,但你不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教育视频或者玩平板电脑。” “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比其他人更懂得这一点,那就是技术能够增强人的智力,也会阻碍人类智力的发展。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经受住电子产品的的诱惑,而其他孩子则陷入对科技的依赖”。“依赖于科技产品的学生往往缺乏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引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当下,如何处理人(包括教师与学生)与机的关系,如何处理读书与读屏的关系,如何处理文本与课件的关系。
 
    本届年会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们第二次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年会。我们应当感谢华中农业大学、感谢文法学院,感谢毕耕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付出的劳动。同时也感谢在座的老师们刚放下学校的工作就顶着酷暑来开会。大学语文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处境,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将来添砖加瓦。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我们必须要在这唯一的母语教育阵地上做出成绩,让社会和学校领导都刮目相看。只要中华的文化不灭,大学语文就一定有光辉的前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81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