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利民《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课
【时间:2019/7/25 】 【来源:暑期培训班 】 【作者: 李利民】 【已经浏览2765 次】
一、本文教学方式
 
话本小说,篇幅七千余字,不宜课堂读讲;就教育改革的趋势而言,教师亦不宜读讲。对本文拟实施的教学方式:学生预习,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导讲。
 
二、本文教学目标
 
话本小说,诵读性不强,但可读性强,能获得丰富的古代生活信息和强烈的心灵感动,故教学目标重在文化理解、价值熏育和写作手法的赏析。
 
三、既有知识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四、教学主题升华
 
   小学
价值评价——知音难觅
审美体验——知音感人
   大学
价值评价——为何知音难觅
审美体验——为何知音感人
摔琴谢知音的价值评价
 
五、预习内容
 
了解“三言”“二拍”
查阅有关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的记载文献
熟读课文
对比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与《伯牙绝弦》
查阅涉及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的诗词作品
查阅其他古代知音故事,如管鲍之交
查阅古代典籍对友情的论述
思考友情的价值
 
六、课堂讨论及导讲
 
(一)知音为何难觅
知音的重要——人性需要;内省文化的需要;士人择主而事,追求君臣遇合的需要
知音的难觅——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
——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韩诗外传》卷九)
印证——涉及伯牙与子期知音的诗词作品
 
附:涉及伯牙与子期知音的诗词作品举例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孟浩然《赠道士参寥》)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二)知音为何感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伯牙绝弦》的再创作
情节丰富——由原来故事梗概到故事过程的丰满演绎
跌宕起伏——修聘后从水路大宽转而回路过汉阳;大雨忽至,使伯牙偶遇子期;伯牙三难子期,以见知音的宝贵和伯牙的喜悦;子期孝顺父母,死而践约,成就了德才兼备的完美知音形象;子期意外离世、伯牙摔琴谢知音,成就了对知音的礼赞。
对比强烈——人物身份对比(其中又包含各自身心对比:伯牙身为上大夫而心有真性情;子期身为樵夫而心有赏音);人物表现前后对比——
 
附:人物表现前后对比强烈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
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知音——乡野之人的聋俗
 
(三)摔琴谢知音的价值评价
士为知己者死——不可取
真人自适——可接受
琴圣殉道——可欣赏
 
附:琴圣
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
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
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按三十三天之数…按七十二候之数…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引课文)
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引课文)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
欲弹孤绝鬼神疑。(王安石《伯牙》)
 
七、作业
 
写一份讨论总结
附:升级作业(有余力可及之)
汉阳作为知音圣地的考证
冯梦龙对时代的礼赞与批评
儒释道合一探讨(缘,断名利,琴道融释)
 
谢谢与诸君的缘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1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