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王宁:“A刊”——学科评估体系的倒退
【时间:2019/7/10 】 【来源:章黄国学 】 【作者: 王宁】 【已经浏览1940 次】
观点|王宁老师:“A刊”——学科评估体系的倒退
 
王宁  墨香学术  2017-08-14
 
 
    10年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学委员会作出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决定,推选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作主任委员,胡培兆、王宁、葛剑雄、黄进、孙正聿、欧阳康六人为副主任委员。新华社在2006年5月25日为此发了专门的消息。转眼10年了。学风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岂之先生在有一次主任委员的会上对我们说:“学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才能做好!”现在回想,我们的坚持结果是什么?也就是学风建设委员会还没有公开宣布被解散!此外还算是有成效的,就是用计算机来督查研究生的论文有多少“雷同”。可悲的是,机器来管人,总是不如人对付机器来得聪明。工具查重系统的“精密”赶不上论文防查手段的“狡猾”,至今仍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代写论文”的小广告依然可见,“论文网上工程”实施不已。现在,居然又有“A刊”出台!
 
    自从被选入学风委,我和很多中青年朋友因为学风问题成了朋友,他们有的是高校的书记、校长或社科管理者,有的是论著等身的学者,有的是期刊的主编,有的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大家都没有站在自己职位的立场上来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学风,共同理想是要营造一个高等学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绿地,让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怀着忠于科学,忠于国家民族的崇高愿望,面向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说真话,不作伪,在轻视文科舆论盛行的环境下证明自己不可缺少的作用。或许说得更理想一些,是愿意怀着一腔正义,完善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也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要解决什么问题?看法是一致的:首先做好年青一代学术规范的养成教育,让遵循规范成为习惯。养成,这是治本;死查,必定无效。更重要的是要改革不合理的评估制度。评估制度如果不能引导学术规范,反而助长急功近利,阻碍科学发展,不但不能出人才,还会摧毁人才。评估制度不合理,会把神圣的科学研究变成追求名利的工具,变成一种无妄之灾。
 
    10年了,大家一直、一致地在论证:不要用刊物来衡量研究文章的好坏。事情慢慢有了成效,许多单位已经开始实行代表作评审制度,打破所谓的CSSCI等等。可是10年了,那些可爱的、不怕得罪人为学风建设呐喊的朋友已经聚不到一起了,那些有理、有据地阐释用刊物来衡量文章的危害的舆论越来越少了。那些坚持代表作评审的领导们经不起排队的压力,都退回去动员学者追逐极少量指定的刊物了。10年一场梦——“A刊”赫然摆在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面前。学术评估又倒退回去了。
 
    别的专业我没有发言权,只说中国语言文学的A刊。
 
    第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学,还要规定用英文到国外去发文章!自己的母语让外国人来评判研究得对不对、好不好,能获得公正的评价吗?国际化?对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难道只有英文才配称“国际化”?顺便说一句,有些学校即使是中文专业,也要出国一年才给评高级职称。一年是365天,这么长的时间出去让外国人教中国人研究中文不是浪费吗?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想明白的不合理的事,竟然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人事制度!
 
    第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中文专业10大中文A刊,竟然没有一部是高等学校办的。查一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高校培养的比例占多少?全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成果,高等学校占多少?为什么到了定A刊的时候,这样歧视高等学校!别人我不知道,将心比心吧,这些年,我自己认为最深度的研究论文,都是给高校学报刊登的,有些被指定的A刊我不愿意投。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刊物不是我的“知己”,我干的这一行跟他们没有共鸣。
 
    我作中国传统语言学,必然不愿意把自己积累了几十年、思考了十几年的成果给一个歧视传统、不懂传统的刊物。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在高等学校做教师,我更想让自己的学生看到我的成果。那些歧视高校学报的舆论究竟是谁、是哪里出来的?那些歧视中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人都是外国人培养出来的吗?那么多高校学报的文章都不够个“A”?只有不是高校办的刊物才够“A”,有什么根据?
 
    第三让人不理解的是,中文10大A刊,一共覆盖多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列入学科结构的有那么多专业方向,有些专业还有不同的风格流派。退一步说,即使10个A刊的确很好,但也只能面对自己适合的领域,A刊覆盖不了的专业就没有够“A”的文章吗?
 
 
    举个例子说吧,中国的传统语言学有人说是“语文学”,不错,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研究书面语,都研究具有思想、审美和文化的文献语言,这样的学问不但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需要;但是这门学科也在受歧视,有些人只把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研究才叫“语言学”,口口声声说语文学不是“学”。中文10个A刊,有几个刊物、多少篇幅是刊登语文学文章的?是不是这样的学科就该萎缩,就不该发展?就永远没有顶尖的研究成果?更不要说民间文艺学、儿童文学、文化学、民俗学……提出A刊的那些机构不妨统计一下,10个A刊加起来能容纳多少这些专业的文章?拿这样的标准来评分、排队、竞争职称、评奖等等,公平吗?
 
    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那些出台A刊的“中心”“公司”,究竟要营造什么样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和作者的关系?刊物不过是研究论文的载体,刊载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发表形式,到底是研究靠刊物发展还是刊物靠文章存在?是作者养成刊物还是刊物养成作者?
 
    其实,刊物和作者是互相依存的,他们的关系只能是互相选择。没有这种荒唐的评估制度的时候,刊物要有质量、有口碑、有威信、有订阅数,就必然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信誉。一个杂志社办刊物就要选择水平高、学风严谨、学养丰厚、品德高尚的主编和责编。学者选择刊物总是因为信任,自己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多少年,没有信任怎么肯把成果委托给他!没有共同的语言和一致的价值观、审美观,用钱来买一个刊登那是双方的耻辱!现在可好,只要戴上一顶A刊的帽子,就变成独尊独大的领地,作者要付出代价求他,学校要跟他搞关系,他的不足根本用不着改进,有些刊物的编辑架子还端得十足。
 
    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位十分认真的老师遇见一位有桂冠的刊物编辑,对他说:“你们的网上投稿方式有点繁琐,很多人因为搞不定投稿办法就放弃投稿了,也许你们会因此错过一些好作者、好稿子。”编辑把头一扬说:“这么笨,还投稿!我们稿子足够了,放弃了就放弃吧!”还有一位没有桂冠的刊物主编在一个会上诉苦说稿子不少,就是质量差。我的一个朋友马上介绍了一篇很适合这个刊物的稿子给他,等稿子到了,作者被通知交8000元版面费。作者觉得屈辱,放弃了这个刊物。这篇文章后来投给哪里了,我不知道,但我钦佩这位作者的骨气。不合理的事,如果人人都不去迎合,它就等于没有,就会消失。可惜呀,有些和待遇、晋升直接相关的不合理,谁又能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顾而去抵制!
 
    现在有些刊物本来是好的,有一定的威信,根本用不着封他一个什么等级,大家就会信任他,围绕他的不乏有识之士,也省得他日日夜夜被急功近利者纠缠。我就听见一位很优秀的主编对我说:“整天对付搞关系,烦死了!”只有没有自信、不愿前进的懒惰刊物才要靠一个半官方“封号”人为的撑局面。作者和刊物本来可以双向选择,现在用官方权利(有些连官方都不是)来定位,一下子变成单项选择——用刊物定文章好坏。一个国家就信任10个刊物可以刊出好的研究成果?就只相信这10个不是高等学校编辑的刊物才能像金手指一样对高校中文专业那么多研究者点铁成金?
 
    再说,用少数刊物来衡量文章好坏真的那么奏效吗?“上了A刊就是A文、A研”,逆定理“不上A刊就不是A文、A研”,这符合事实吗?符合形式逻辑吗?真不明白,这10个A刊是怎么评出来的。想想陆放翁的两句话:“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选出这些A刊是否公论已久,有否违逆众心,如何证明是如此?还有那些所谓的“指标”,比如“引用率”,10年前我们就说过:“引用率”只能衡量对内容的关注度,根本无法衡量文章的准度、广度、深度。
 
    现在有一种“文章至上主义”,这不算成果,那不算成果,如同医生不看临床效果一样,老师也不看教学的优劣……真正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还不如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现在连专著都被忽略了,一切要看文章的数量,还要规定在某个刊物上发表。研究生授学位要看几篇A刊,引进人才要看几篇A刊,奖学金发放要看几篇A刊,职称评定更要看几篇A刊,面对那10个连实际专业一半都覆盖不了的A刊,那么一点儿人为规定的极少的篇幅,怎么够用?还要拿这个来“排队”,弄得学校领导惶惶然,院系领导惶惶然,老师惶惶然,学生惶惶然……这还能让人安心工作吗?这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2004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研究人自身问题的,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的问题远比自然世界的问题更丰富、更复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对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更直接、更迅捷。”他提出要避免“产生成果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创新不够的局面,产生一些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根本无用乃至有害的成品,造成繁荣的假象。”
 
    他在对研究人员提出8项要求的同时,也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评价、学科评价、学术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第7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第8条更加明确地指出:“反对简单以出版社和期刊的差异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这是真正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人说的内行话、明白话!我们这些为学术规范尽过力的人看到这样的文件感到宽慰,身在其中的学者们看到这些文件精神为之一振。A刊之举,难道符合这些文件的精神吗?
 
    真不明白,是谁在那里用所谓的“A刊”来绑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谁是这种评估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改来改去又倒退回去了?
 
    坚持住,不要倒退!倒退是不得人心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倒退——损害人文社会科学,也损害刊物!
 
    作者简介: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学术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01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