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应用写作

邰宇: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述评
【时间:2019/5/9 】 【来源:《秘书》杂志2015年第10期 】 【作者: 邰宇】 【已经浏览2145 次】
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述评(上)
 
    摘 要 研究者们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编写、教师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关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应用文写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却少有人涉足。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须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更须在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材、教师素质、写作评价等方面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该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1.关于教学目标
 
  孟建伟认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形式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其人文素质。[1]洪威雷、徐梅芳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核心,但要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2]顾春军认为,应用写作不只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伦理道德的守护。[3]
 
2.关于教学内容
 
  孟建伟认为,写作技术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写作技术主要包括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和写作规则。[4]2007年他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出:培养应用文写作技能和表达素质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个重心和出发点,应着力从原理论、模式论、技法论、规则论、文体论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5]孟建伟指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例文选择存在用例随意、选择简略两个误区,他认为,例文的选择应该遵循规范典型、体现全貌、分别对待等原则。[6]例文解读,既要求熟悉格式,又要体味写作技术。[7]
 
3.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教学第一线,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法研究在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占很大比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是以上几者的综合。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案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赵颖认为,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简练。[8]李永宏认为,案例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收集的资料,二是学生的习作。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主旨的针对性和事例的典型性,所选案例要难易适度,要将疑问置于案例之中,等等;并对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作了分析。[9]
 
  段宜杉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景化、问题化。在课堂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划分为“情境设置—提出任务”“知识补充—分析任务”“课堂实训—解决任务”“师生点评—检验任务”四个环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工学结合,任务设置应与专业贴近,开展任务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等。[10]单青、吴静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包括两大类:着眼于模拟真实交际的任务和着眼于交际互动过程的任务。结合应用文写作的具体教学实践,他们探讨了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的作用等问题。[11]叶芬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完成常用文书写作综合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2]刘新英则列举了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13]
 
  诸晓梅提出开展活动化教学实验,目标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14]张科杰在介绍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改革的具体做法时,提出结合每一个项目的主题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职业工作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教学情境,顺利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15]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但现有的成果往往把情境教学法当作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值得商榷。
 
  吴伟凡讨论的任务情境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16]张艳君讨论的动态实训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训练法和情景模拟训练法。[17]
 
  高原提出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理性导引模式、感性导引模式、实用导引模式、实践导引模式。[18]
 
4.关于教材编写
 
    部分研究者对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金英认为,应力求使学生通过新教材的学习,获得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初、中级文秘人员,以及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他还具体介绍了新教材的体例和章节。[19]胡海、余世民分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模拟情境”法与教材编写的关系,并提出教材的编写模式,使教学与教材相融合。他们还指出高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编写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的新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20]赵娇认为,高职财经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要基于“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财经特色,以“技法与范式”为编写重点,基于财经工作要求编排文种体系,体现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2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面向专业实际,面向学生实际,这固然不错,但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更应强调基础性,是否有必要为每个专业编一本专业应用文写作教材,值得商榷。这涉及到教材的二次开发问题,还有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
 
5.关于教师素质
 
  较多的研究者还关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王婕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22]赵娟则调查了山东的几所高校,认为当今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存在专任教师缺乏、性别比例失衡、职称结构不合理、课程认同感低、科研成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互听课、参与写作实践等改善办法。[23]
 
注释:
[1][4][27]孟建伟《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 期。
[2][29]洪威雷、徐梅芳《肯定中的质疑——〈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之探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3][40]顾春军《借鉴台湾教材编写体例改进大陆〈应用写作〉教学——以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为例》,《应用写作》2013 年第12 期。
[5]孟建伟《从“现用现查”看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6]孟建伟《应用文教学例文选择的两个误区》,《应用写作》2008 年第2 期。
[7]孟建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例文解读的技术视角》,《写作》2004 年第21 期。
[8]赵颖《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语文建设》2013 年第32 期。
[9]李永宏《浅议应用文写作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3 年第15 期。
[10]段宜杉《基于任务驱动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与学——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文写作课为例》,《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年第3 期。
[11]单青、吴静《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语文建设》2012 年第22 期。
[12]叶芬《如何在〈应用文写作〉中开展项目教学》,《职业时空》2013 年第1 期。
[13]刘新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12 年第5 期。
[14]诸晓梅《创设情境活化模式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职教论坛》2002 年第4期。
[15]张科杰《对“应用文写作”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思考》,《职业时空》2013 年第10 期。
[16]吴伟凡《任务情景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教育导刊》2009 年第6 期。
[17]张艳君《应用文写作动态实训法浅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4期。
[18]高原《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模式》,《写作》2008 年第7 期。
[19]张金英《〈应用文写作基础〉教材改革之我见》,《职教论坛》2001 年第12 期。
[20]胡海、余世民《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新思路》,《教育与职业》2012 年第12 期。
[21]赵娇《“能力为本”理念下的高职财经应用写作教材编写》,《职业技术教育》2013 年第2 期。
[22]王婕《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性质的探讨及思考》,《语文建设》2012 年第22 期。
[23]赵娟《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中国成人教育》2014 年第9 期。
 
  注:本文系江苏省职教学会课题“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XHJX2015006)”的阶段性成果。
 
 
 
 
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述评(下)
 
6.关于应用文写作评价
 
  应用文写作评价问题一直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的盲点。孟建伟认为,应用写作有三个层次,即写出、写对、写好,并具体阐述了三个层次的评价要素。三个层次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为建立应用文写作层级理论提供初始依据,为建立应用文写作测评理论提供现实参考,为应用文写作目标的细化提供借鉴;实践价值在于为实施应用文的“等级教学”或“差异教学”提供参照,为应用文写作成品的评价和检验提供客观标准,帮助应用文写作主体树立更高的写作标杆。[24]
 
7.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
 
  2004年,陈天然首先提出现代应用文与文学的关系问题。[25])2005年,姚思源在有关文章中追溯应用文文学化的历史渊源,阐述文学性之于应用文未来发展的重要性。[26]2006年,孟建伟发表《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一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文学化”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文章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引起了一场持续一年多,有十几名学者、数十篇理论文章参加的学术争鸣,成为近年来中国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
 
  孟建伟认为,教师因专业背景所养成的文学思维定势,是导致应用文写作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生偏移的重要原因。应该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法以及培养不同的“话语责任人”等方面,区分实用类、审美类两类文体,以社会职业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构建符合应用文自身特质的教学内容体系。[27]
 
  时隔不久,王正撰文把应用文写作的“文学化”看作是教学的“流行病”,认为这种病的病灶在于“对学科特性和课程特色的模糊认识”,认为应用文的作用不是针对人的情感层面和理性层面,而是针对人的行为层面,它始终以可行性、可操作性作为文体特征。他还从教师教学、教育背景、教育体制三个方面阐释“去文学化”的必要性。[28]洪威雷、徐梅芳部分赞同孟建伟的观点,认为“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29]
 
  詹珊认为,应用文的“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并不只有一个文体类型。不同文体类型的应用文由于针对性不同、作用不同以及接受对象不同,必须选择不同的话语来表现。“文学化”的内涵并不只是虚构、编造,它包括各种文学技巧、文学修辞方式的运用。[30]
 
  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对孟建伟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柳宏认为,“文学因素”不必“荡然无存”,可以“适度引入”,可以成为一个参照和窗口;这种引入需要教师理性驾驭和启发指点,只要教学中心指向应用文写作,只要将应用文写作当作工具和手段,就不会导致对教学目标的背离。孙永良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基本技能型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剖析应用文写作知识点,使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实践中遵守应用文写作规范,运用写作技术,达到应用文写作要求。冯晓斌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意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教学手法的创新。李晓莉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文学化”还是“去文学化”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教学效果,即学生写出来的应用文本质上是不是应用文,能不能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姜艳提出实用类与审美类文章能否联姻的问题。张宏梁认为,应用文写作适当吸收一些文学手段反而是好事。[31]
 
  尉天骄认为,在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缺乏“上游源头”理论的状况相当普遍。教师的“文学思维定势”在教学中通常造成双重错位:既没有分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差别,也没有分清知识、鉴赏与写作的不同。但应用文与文学作品在“道”的层面上是有联系的,应用文写作需要借用一定的文学手法,要根据文种区别对待。[32]
 
  张建勤认为,从关注“人本”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从教学的目标要求到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不可能接受应用文写作课程“文学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文学化”本身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文学色彩的示范文本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所以“去文学化”难以实现。[33]
 
  之后,孟建伟老师作出回应。他认为,探讨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问题需要遵循两个前提:一是教学的范畴,二是在这一范畴下的教学内容的择定。在教学的特殊背景下,教师的文学情结导致了教学内容择定的偏移,进而导致教学目的的偏移。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的看,“去文学化”正是对人本的关注。[34]
 
  有道是,真理不辩不明。这场学术争鸣讨论的内容已远远超出“文学化”这一话题。研究者们对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应用文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文写作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做了深入探讨,涌现出一批质量上乘的论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8.关于应用文写作与思维能力
 
  2005年,尉天骄在《应用写作》杂志上撰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论面对事实性材料还是观念性材料,只习惯于复述,却不善于加工,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这都是思维能力欠缺的体现。他在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后提出对策,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走出“知识介绍为主”的藩篱,正确对待应用文写作中的模式问题,鼓励学生在“写”之外多下功夫。[35]
 
9.关于应用文写作文化
 
  胡颖华提出了“非语言语境”的概念。她认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对应用文写作文化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探究非语言语境,形成多元化、立体的课堂教学。她提出两种办法。首先,授课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认知应用文写作的非语言语境,具体包括公务环境的认知和沟通语境的认知。写作之前要将自己置身于沟通语境中,分析并明确受众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受众的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其次,因地制宜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非语言语境的便利条件,包括教学案例化和训练情景化两个方面。[36]
 
  郭小琲认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具有符号性、可变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写作主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感受和文化心理,并在文体、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规范化特征。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显示出与传统应用文写作文化迥然不同的写作策略。[37]
 
10.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大家关注较多的还有多媒体技术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影响。张文香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实教学内容,“还原”实际使用情境,实现互动的写作训练。[38]王晓东等人开发了开放式CAI多媒体应用写作教学系统。该系统以多媒体教室或校园网络为依托,利用Word平台设计了10个模块,包含应用文写作知识、例文范文、训练模板和参考练习等内容。该系统开放式的设计模式,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增添新的例文或模板。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9]顾春军认为,应该加大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40]就目前而言,阻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软件奇缺。
   
  总体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关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占绝大多数,有关中职、中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屈指可数,这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在整个中职或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边缘地位。在研究内容方面,绝大多数研究者关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应用文写作评价的研究少有人涉足。从课程论的角度研究应用文写作教学才刚刚开始。[41]这是笔者系统阅读了近1000篇文章后的感受。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从现代职业教育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等问题,跳出应用文写作的框框,从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语言学、逻辑学等角度研究应用文写作教学。与此同时,我们期待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研究在未来能有大的提高,这样,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才会有大的突破。
 
注释:
[24]孟建伟《应用文写作的“三个层次”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应用写作》2010 年第1期。
[25]陈天然《应用写作教学不应拒绝文学》,《莆田学院学报》2004 年第1 期。
[26]姚思源《略论应用文的文学性》,《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S1 期。
[28]王正《从“去文学化”走向“专业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4 期。
[30]詹珊《其为物也多姿 其为文也多采——就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问题与孟建伟教授商榷》,《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4 期。
[31]柳宏等《简论应用文写作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关于〈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探讨〉之笔谈》,《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
[32]尉天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文学思维定势”——关于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的断想》,《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
[33]张建勤《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必“去文学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4期。
[34]孟建伟《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的再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3 期。
[35]尉天骄《现代应用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应用写作》2005 年第10 期。
[36]胡颖华《应用文写作的“非语言语境”探究——关于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的思考》,《秘书》2011 年第3 期。
[37]郭小琲《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初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38]张文香《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突出应用文写作实践性》,《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年第3 期。
[39]王晓东、王成钢《电脑写作推动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教育探索》2000 年第11 期。
[41]武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性质及其内涵》,《教育与职业》2014 年第30 期。
  注:本文系江苏省职教学会课题“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XHJX2015006)”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983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