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介绍

张克:国文课
【时间:2019/4/30 】 【来源:湖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克】 【已经浏览5575 次】
 
 
《国文课》
关注青年成长的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国学教育读本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第二版)
○深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必修课教材,可作“大学语文”必修课、“人文素质”校选课及“国学”教材使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组织编写
○本书配备每课教学精讲指导、PPT课件等教学资源
○可邀请您参加湖南大学出版社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国学”“人文素质”教育课改及教材建设研讨、座谈活动
○可参与本书编写与修订
 
出版发行:湖南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67-1553-1
征订联系:营销部:0731-88822559;编辑部:0731-88821174
 
一、作者简介
    张克(1978—),男,文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所在单位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著有《颓败线的颤动——鲁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主编有《70后鲁迅研究学人论文集》《职业人文读本》等。 
    张坤(1979—),男,文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厅级项目各1项,在《学术论坛》《民族艺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二、内容简介
    全书以古今经典文章45篇为实体,以生存、生活、生命、生机为线索,直面当代青年感受里呼啸而至的生存压力,多彩又单调的生活,热烈又贫乏的生命,蓬勃又隐忍的生机。在引导大学生研读、体会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与大学生们一起汲取中华文化无比丰沛、灵动的智慧。同时,联系学生实际,力求使中华语文所蕴含的精妙思维模式与人生智慧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激情、成长的动力!
    本书适用于职业院校大学生及各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职场人士。
 
三、教材特点
    1.内容构架以及选材贴近职院学生。从“敬事而信”到“惠此中国”,以沈从文先生的《跑龙套》作为开篇,以冯至先生的《工作而等待》收尾。直接融入职院学生未来与生活。
    2. 每篇均有“作者简介”“阅读建议”“习问”“链接”“拓展阅读”等部分。“作家简介”以平实、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把最质实的信息提供给读者。“阅读建议”与“习问”具有实际针对性,利于学生把握篇章内容,启发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链接”和“拓展阅读”根据课文适度拓展,以开阔读者的视野、丰富读者知识。
    3.本书让传统文化古老晦涩的语句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接,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习得语言文字能力,更在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拥抱自我,以此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与职业道路。
 
四、目录
 
生存
第一章 敬事而信
    沈从文:跑龙套
    王鼎钧:台北的女车掌
    叶灵凤:元祐籍碑的刻工故事
第二章 安生服业
    汪曾祺:职业
    薛忆沩:出租车司机
    萧红:马房之夜
第三章 执经达权
    韩非子:《难篇》一则
    韩非子:说难
    商鞅:更法
    苏洵:管仲论
第四章 进德修业
    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
    徐复观:我们在现代化中缺少了点什么——职业道德
 
生活
第五章 真气深情
    苏轼:书临皋亭
    与毛维瞻
    张岱:蟹会
    郑燮:范县暑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第六章 厘尔女士
    《诗经》三则:狡童、野有蔓、风雨
    蒋防:霍小玉传
    林徽因:别丢掉
第七章 修辞立诚
    荀卿:《非相》节录
    胡适:容忍与自由
    金性尧:政见与友情
第八章 谈言微中
    钱锺书:说笑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生命
第九章 民胞物与
    张载:西铭
    王守仁:知行合一
    庄周:濠梁之辩
    惠能:坐禅
第十章 魏晋风度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刘伶:酒德颂
    刘义庆:《世说新语》节录
第十一章 纵横江湖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节录
    李白:侠客行
    鲁迅:非攻
第十二章 生死攸关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史铁生:《病隙碎笔》节录
 
生机
第十三章 传神写照
    刘勰:隐秀
    老舍:傅抱石先生的画
    周汝昌:红楼文化有“三纲”
第十四章 神降明出
    庄周:《庄子·天下》节录
    桓宽:盐铁论·本议
    顾炎武:郡县论
第十五章 惠此中国
    严复:天演进化论
    钱穆: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
    冯至:工作而等待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言

    列位师友,您道这本《国文课》的编辑从何处着眼?说起立意,也苦思冥想了很久,最后绘事后素,还是决心将“生生之谓易”的精神做些演绎。待编者把其中原委注明,您定然会了然不惑,或许还会多一份理解也未可知。

    编者长期供职于职业高校,深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上下都念兹在兹的事,也是我们从事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师职责之所在。平素也收集了不少大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意见,从中熟悉了他们的活力和渴望,也理解了他们的空虚和迷茫。当然,他们某些时候不经意的冷淡也促人自省,让人想起《孔乙己》里,当孔乙己热心地要教“茴”字的写法时,小伙计对孔乙己不耐烦,懒懒地答话——“谁要你教……”

    小伙计并没有错,他只是还保留着少年的纯真罢了。孔乙己倒是得反省,“茴字有四样写法”自然是高深的学问,但是否就是当时小伙计最需要的,怕是要斟酌一下的。然而,这样的说法,对孔乙己也是不近人情的苛责,很不厚道。毕竟,如孔乙己一样,每个人都不容易走出自己的“长衫”。孔乙己是这样,小伙计不也一样?一边讨厌着自己的老板,一边又潜移默化地习得了他的生意经。更何况,谁又能保证,“茴字有四样写法”一类的知识对小伙计的未来就真的一定没有用呢?没有了这些看似“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知识,小伙计又从何能过上和他讨厌的老板不一样的人生呢?

    坦白说,这正是编者编辑这本《国文课》时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我们愿意直面当代大学生的感受里已经呼啸而至的生存压力、多彩又单调的生活、热烈又贫乏的生命、蓬勃又隐忍的生机。

    这是一个正在变动、更生的世界,大学生的懵懂青春、社会的急剧转型、国家的强劲复兴皆是如此。“生生之谓易”的精神是对这一世界的最好诠释。中华文化会为如何理解这一变动的世界提供丰沛、睿智的思想资源。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感想和心得都散布到了这本《国文课》里。

   现在,您的时刻到了。

 
【例文:跑龙套】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一生倾力之处并为人们熟知的,是其早年愿意用一支笔去造一座希腊的小庙,以供奉“人性”。而人生的后半段他又沉浸于中华文物的研究之中,孜孜以求,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皇皇巨著。

阅读建议:

    “跑龙套”恐怕不是很多同学的梦想,但却是作为职业高校学子的您的真实职业起点。生存的确不易,热爱也需经磨砺。大作家沈从文先生倒常自称是个“跑龙套”的脚色[2],而且“我欢喜这个名分,除略带自嘲,还感到它庄严的一面。”我们的国文课就从这里开始吧。沈先生的这篇《跑龙套》温和而细腻,当然更有他对“跑龙套”的人们的尊重。您慢慢体会。

跑龙套 沈从文

    近年来,社会上各处都把“专家”名称特别提出,表示尊重。知识多,责任多,值得尊重。我为避免滥竽充数的误会,常自称是个“跑龙套”脚色。我欢喜这个名分,除略带自嘲,还感到它庄严的一面。因为循名求实,新的国家有许多部门许多事情,属于特殊技术性的,固然要靠专家才能解决。可是此外还有更多近于杂务的事情,还待跑龙套的人去热心参预才可望把工作推进或改善。一个跑龙套角色,他的待遇远不如专家,他的工作却可能比专家还麻烦些、沉重些。

    跑龙套在戏台上像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笔直恭敬的分站两旁,等待主角出场。看戏的常不把这种角色放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己一举一动可不儿戏。到作战时,他虽然也可持刀弄棒,在台上砍杀一阵,腰腿劲实本领好的,还可在前台连翻几个旋风跟斗,或来个鲤鱼打挺,鹞子翻身,赢得台下观众连串掌声。不过戏剧照规矩安排,到头来终究得让元帅寨主一个一个当场放翻!跑龙套另外还得有一份本事,即永远是配角的配角,却各样都得懂,一切看前台需要,可以备数补缺,才不至于使得本戏提调临时手脚忙乱。一般要求一个戏剧主角,固然必需声容并茂,才能吸引观众,而对于配角唱做失格走板,也不轻易放过。一个好的跑龙套角色,从全局看,作用值得重估。就目前戏剧情况说,虽有了改进,还不大够。

    我对于京戏,简直是个外行,解放前一年难得看上三五次,解放后机会多了些,还是并不懂戏。虽然极小时就欢喜站在有牵牛花式大喇叭的留声机前边,饱听过谭叫天、陈德林、孙菊仙、小达子、杨小楼……等流行唱片,似乎预先已有过一些训练。顽童时代也净逃学去看野台戏。到北京来资格还是极差。全国人都说是“看戏”,唯有北京说“听戏”,二十年前你说去“看戏”,还将当作笑谈,肯定你是外行。京戏必用耳听,有个半世纪前故事可以作例:清末民初有那么一个真懂艺术的戏迷,上“三庆”听谭老板的戏时,不问寒暑,每戏必到,但座位远近却因戏而不同。到老谭戏一落腔,就把预先藏在袖子里两个小小棉花球,谨谨慎慎取出来,塞住耳朵,屏声静气,躬身退席。用意是把老谭那点味儿好好保留在大脑中,免得被下场锣鼓人声冲淡!这才真正是老谭难得的知音,演员听众各有千秋!故事虽极生动,我还是觉得这对当前今后京戏的提高和改进,并无什么好影响。因为老谭不世出,这种观众也不易培养。至于一般观众,居多是在近八年内由全国四面八方而来,不论是学生还是工农兵,到戏园子来,大致还是准备眼耳并用,不能如老内行有修养。对于个人在台边一唱半天的某种剧目,即或唱工再好,也不免令人起疲乏感。何况有时还腔调平凡陈腐。最不上劲的,是某种名角的新腔。通常是一个人摇着头满得意的唱下去,曼声长引,转腔换调时,逼得喉咙紧紧的,上气不接下气,好象孩子比赛似的,看谁气长谁就算本事高明。他本人除了唱也似乎无戏可作,手足身段都是静止的,台上一大群跑龙套,更是无戏可作,多站在那里睡意蒙眬的打盹,只让主角一人拼命。这种单调唱辞的延长,和沉闷的空气的感染,使得观众中不可免也有逐渐同梦周公势。这种感染催眠情形,是观众对艺术的无知,还是台上的表演过于沉闷单调,似乎值得商讨。有朋友说,旧戏主角占特别地位,在这一点上,是“主角突出”。我以为如突出到主角声嘶力竭,而台上下到催眠程度,是否反而形成一种脱离群众的典型,还是值得商讨。

    京戏中有很多好戏,其中一部分过于重视主角唱做,忽略助手作用,观众有意见虽保留不言,但是却从另外一种反应测验得知。即近年来地方戏到京演出,几几乎得到普遍的成功。川戏自不待言。此外湘、粤、徽、赣、闽、晋、豫,几几乎都能给观众一种较好印象。地方戏不同于京戏,主要就是凡上台的生旦净丑,身分虽不相同,都有戏可做。这是中国戏剧真正老规矩,从元明杂剧本子上也可看得出来。虽属纯粹配角,也要让他适当发挥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地方古典戏的编导者,都懂得这一点。比较起来,京戏倒并不是保守,而略有冒进。至于京戏打乱了旧规矩,特别重视名角制,可能受两种影响:前一段和晚清宫廷贵族爱好要求相关,次一段和辛亥以来姚茫父、罗瘿公诸名流为编改脚本有关。这么一来,对诸名艺员而言,为主角突出,可得到充分发挥长处的机会。但是对全个京戏而言,就显然失去了整体调协作用。和地方戏比较,人材锻炼培养也大不相同:地方戏安排角色,从不抹杀一切演员的长处,演员各得其所,新陈代谢之际,生旦净丑不愁接班无人。京戏安排角色,只成就三五名人,其他比较忽略,名人一经雕谢,不免全班解体,难以为继。京戏有危机在此,需要正视。二十年谈京戏改良,我还听到一个京戏正宗大专家齐如山先生说过:京戏有京戏老规矩,不能随便更动(曾举例许多)。我们说京戏并不老,唱法服装都不老,他不承认。事实上随同戏台条件不同,什么都在变。出将入相的二门,当时认为绝对不能取消的,过不多久一般都不能不取消,只有傀儡戏不变动。检场的今昔也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我们还可见到梅兰芳先生演戏,半当中转过面去还有人奉茶。池子里茶房彼此从空中飞掷滚热手巾,从外州县初来的人,一面觉得惊奇,一面不免老担心会落到自己头上。有好些戏园子当时还男女分座,说是免得“有伤风化”。改动旧规矩最多的或者还数梅程二名演员,因为戏本就多是新编的,照老一辈说来,也是“不古不今”。证明京戏改进并非不可能,因为环境条件通通在变。京戏在改进工作中曾经起过带头作用,也发生过麻烦。目前问题就还待有心人从深一层注意,向真正的古典戏取法,地方戏取法,肯虚心客观有极大好处。例如把凡是上台出场的角色,都给以活动表演的机会,不要再照近五十年办法,不是傻站就是翻斤斗,京戏将面目一新。即以梅先生著名的《贵妃醉酒》一戏为例,几个宫女健康活泼,年青貌美(我指的是在长沙演出,江苏省京剧团配演的几位),听她们如傻丫头一个个站在台上许久,作为陪衬,多不经济。如试试让几个人出场不久,在沉香亭畔丝竹筝琶的来按按乐。乐不合拍,杨贵妃还不妨趁醉把琵琶夺过手中,弹一曲《得至宝》或《紫云回》,借此表演表演她作梨园弟子师傅的绝艺。在琵琶声中诸宫女同时献舞,舞玄宗梦里所见《紫云回》曲子本事!如此一来,三十年贵妃醉酒的旧场面,的确是被打破了,可是《贵妃醉酒》一剧,却将由于诸宫女活动的穿插,有了新的充实,新的生命,也免得梅先生一个人在合上唱独脚戏,累得个够狼狈。更重要自然还是因此一来台上年青人有长处可以发挥。京戏改良从这些地方改起,实有意义。还有服装部分,也值得从美术和历史两方面试作些新的考虑。社会总在进展,任何事情停留凝固不得。历史戏似乎也到了对历史空气多作些考虑负点责任时期了。无论洛神、梁红玉、杨贵妃,其实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穿什么衣更好看些,更符合历史情感及历史本来。目下杨贵妃的一身穿戴,相当累赘拖沓,有些里衬还颜色失调,从整体说且有落后于越剧趋势。观众要求也并不苛刻,只要花花绿绿好看就成;外人不明白,还说极合符历史真实,这种赞美还在继续说下去,容易形成自我陶醉。目下情形已大不相同,能让历史戏多有些历史气氛,并不怎么困难麻烦,而且也应当是戏剧改良一个正确方向。我们不能迁就观众欣赏水平,值得从这方面作提高打算,娱乐中还多些教育意义。这事情事实上是容易解决的,所缺少的是有心人多用一点心,又能够不以过去成就自限。

[习问]

    1.您做过何种“跑龙套”的工作?请口头或书面分享您印象中比较难忘的那些经验和心得。
   2.请收集更多关于“跑龙套”的各类信息,尝试通过更具创意的方式向别人传递“跑龙套”的价值和尊严。

[链接]

    1.阅读以下文字。

    遇到一位在评剧学校教书的老师,他说:“所有舞台上的大明星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可惜,到后来他们都忘了跑龙套的日子,以为自己是天生的大明星。”
   他又说:“在舞台上,主角总是最少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跑龙套。我们的实际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人都是在跑龙套,那真正的主角只有一两位。”
   关于龙套,他还有一个心得:“凡是当主角的人,都是在跑龙套时聚精会神,努力跑龙套的人。那些跑龙套时随随便便的,你几乎可以确定地说,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当主角。”
   “跑龙套跑久了,确实会令一个可能有造就的人堕落,但那些后来出头的人就是长期跑龙套也不会堕落的。”
   听了这一大套龙套的哲学,真是给人带来极大的启示,所谓“戏台里有人生”正是如此。其实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龙套的时代”,因为真正的主角确实很少,而大部分的主角也不是绝对的主角。时迁势移之后,主角可能再变成为龙套,甚至有的连戏台也上不去了。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戏台上的主角何尝不也是时间与环境造就出来的龙套呢?能看透这一点,才是探触到“这是跑龙套的时代”的本质所在。
    ——林清玄:《跑龙套的时代》,录自《林清玄随笔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年版。

    2.您认同以下故事里陈蕃的做派和薛勤的评论吗?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录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8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