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福建大语

封面人物: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朱晓慧
【时间:2019/4/10 】 【来源:《汉字文化》 】 【作者: 朱晓慧】 【已经浏览2311 次】
《汉字文化》2019年第7期封面人物
 
 
 
 
 
 
 
 
 
传统乡土文学教育与大学语文的变奏式发展
 
福建大学语文研究会 朱晓慧
 
 
  就以福建来说,对于地域乡土文化,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福建师大对末代帝师陈宝琛的研究,闽南师大的林语堂研究,集美大学的海洋文化研究、福建工程学院的林纾文化与地方文献研究,闽江学院的闽都文化研究、泉州师院的海丝文化研究、龙岩学院的客家文化研究、莆田学院的妈祖文化研究、宁德师院的畲族文化研究、武夷学院的朱熹与柳永研究,等等,各具特色。这些乡土文学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乡土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化资源,都可以纳入大语教学的内容。
 
  目前,福建本科院校公立的有22所,民办15所,开设大学语文的情况喜忧参半。据不完全统计,在20多所公立本科院校中,将大学语文设为全校性公共课的仅有3所,有 8所高校在非文科专业或部分专业开设,8所高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中,有三所大学是从全校性公共课退到部分系开设或选修,一些学校则从全校性开设倒退到完全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总体来说,综合性院校及师范类院校开设情况比较好,专业性比较强的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课程的可选性更多;二是一些专业化的课程如“诗经导读”“唐诗欣赏”等类课程分流了选修大学语文课程的人群;三是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得学生对“语文”二字心生畏惧,选修不积极。当然,也有些急功急利的学校,用应用写作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此外,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热情。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但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就是不少学校纷纷开设了专业化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大学语文”变奏式课程。如厦门理工学院开设了古典名篇赏析、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行政学院开设了唐诗欣赏、四大名著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文学欣赏类课程。福建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史资源,将传统文化课程分设若干板块,增加开设各类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开设了中国文化通史系列、中华经典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全球视野、区域社会与文化认同、国粹技艺与审美等系列选修课程。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如何看待这类变奏式课程?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也是审美性很强的课程,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大学语文课程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忽略这类变奏式课程,而应该将其纳入大语文的视野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内涵和外延,从中探讨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群乃至大语学科的可能性。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每个地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所以,传统文化教学,除了历代名家名篇外,还必须重视利用好地方乡土文化这项重要资源,使之成为大学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就以福建来说,对于地域乡土文化,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福建师大对末代帝师陈宝琛的研究,闽南师大的林语堂研究,集美大学的海洋文化研究、福建工程学院的林纾文化与地方文献研究,闽江学院的闽都文化研究、泉州师院的海丝文化研究、龙岩学院的客家文化研究、莆田学院的妈祖文化研究、宁德师院的畲族文化研究、武夷学院的朱熹与柳永研究,等等,各具特色。这些乡土文学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乡土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化资源,我觉得都可以纳入大语教学的内容。乡土文学多是富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学作品,其优势在于其独有的亲和力,能有效提高母语教育的效果的。历代优秀的乡土文学及作者,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所在地的人与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能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因此,他们自然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有着生命在场的参与感,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开展乡土文学的教育,也能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人文气质。
 
  在这里,我想以福建工程学院“走进林纾”这门课程为例子,探讨在大学语文语境下的乡土文学或乡贤文化的变奏式发展。
 
  众所周知,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坚定的古文捍卫者,也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创始人之一。他一身著作等身,在翻译、古文、小说创作、诗词、书画、教育等诸多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3年起,我们尝试着将林纾的古文及古诗归类整理,组织编写《林纾读本》,同时组成了12人的授课团队,每人分单元授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走进林纾》公共选修课。作为福建省高校第一部以校史资源为授课内容的传统文化特色教材,《林纾读本》选编了近百篇林纾的诗文作品,同时对每一篇作品都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性解读,并收录丰富的插图,其中有不少来自林纾的书画真迹。整部教材较为全面反映了林纾的心灵世界、人格品质、家国情怀、艺术境界,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得到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以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为出发点,以中国近代史为大背景,以林纾作品为依托,融文学知识、作品欣赏、民族精神等为一体,开拓课文中民族优秀的审美观念及价值观念,使学生产生文化的认同,并且激活了“第二课堂”的阵地。同时,通过开设《走近林纾》,教师们从历史与文化深处,多维度地展开对林纾的重新认识与评价,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四年多来,课程团队取得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6项,出版文献整理丛书2辑、著作10部;发表林纾研究方面的有关论文26篇,使林纾研究成为学校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特色领域之一,参与授课的教师,都参加了《林纾读本》的编写,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就是他所编撰的章节,或与编写章节内容有关。在此基础上的讲课,教师对教材有切身的体会,又有科研的支撑,讲课生动真实,成为课程的一大特色。该课程改革成果2018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我们已将《走进林纾》课程拍成慕课并在优课联盟、中国慕课等学习平台上线,积极打造金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当前,开展乡土传统文学的教育,在福建不少高校已引起重视,不少高校也开始编写各类有关读本。这种由传统文化和乡贤教育所引发的变奏式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可以建立“大语文”的观念,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群?大语学科建设能否在此基础上起步?这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3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