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朱大伦:以增强语文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时间:2018/8/29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4期 】 【作者: 朱大伦】 【已经浏览1644 次】
  基金项目:本文由南昌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编号NGJG-17-22)。
 
  【提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探究
 
  教育部在2007年提出,高校语文教育应该针对教学实际,并结合大学语文对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作用,对大学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前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强调“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现阶段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同时还要对其应用性加以强调,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语言运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等,进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这对于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他还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大学语文教材可以是文学史,可以是文选,可以是文体,可以是人文主题,可以是文化专题……但是不要忘记它们都是例子,是用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呢?笔者在专科大一年级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项目教学法
 
  1.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各种真实可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简洁与准确”中,引入“镌刻时光”这一教学任务。具体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手机相册中挑选一张或一组最喜欢的照片,运用精简洗练又不失文采的语言对照片进行描述,将心中最美的时光镌刻下来,以统一的格式进行打印提交,最后在全班进行评比。这个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兴趣大、参与度高,提交的作品质量好。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语言组织)——信息表达(书面写作)几个环节,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
 
  2.以情感为抓手,激励学生自由表达。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同样不能忽视,要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在情感教育专题“刹那与永恒”中,针对学生与父母情感的疏离,设置“如何做一名子女”的主题演讲。首先把演讲的技巧教给学生,然后亲身示范,以演讲的形式将自己与父母的情感经历真实地展示出来,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和演说的欲望。果然学生一反不愿上讲台的常态,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甚至有很多是即兴的。大多数都表露自己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缺失,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与义务,从来只是索取而不回报……并发出“爱要及时说出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
 
  3.向传统借方法,感受经典的当代魅力。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无一例外都摄入了文学经典篇目,用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经典文著除了内容值得学习,还有方法值得借鉴。譬如学习《论语》经典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称子路为“由”、称曾皙为“点”,称冉有为“求”,称公西华为“赤”。这就可以从古人的姓、名、字、号说起,姓是祖宗给的,名是父母起的,字与号是自己起的,也可以是别人赠与的,字和名是表里关系,所以又称“表字”,可见,“字”是对“名”的发扬或补充。譬如曾皙,因为出生脸上有斑点而取名为“点”,长大后自己取字为“皙”,意为“白能掩丑”。时下我们都有姓和名,大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从自己的姓名着手,解读其渊源和内涵;我们没有字、号,但却有网名,譬如qq昵称、微信昵称、各种网络账号名称等等,可以让学生审度自己的网络名称,是否有特定的内涵,是否能与自己的“名”相匹配,如果不匹配或者意识到自己的网名“没营养”“没内涵”,是否可以再给自己取一个满意的网名?这些设置具体而不乏趣味性,学生从语文应用的角度思考与自身、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感受时下非主流思想文化与古代经典文化的碰撞,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是语文能力的训练。
 
  二、打通课内外,延伸课堂教学时空
 
  作为课时不多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仅仅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课堂的学习延展到课外,拓展教学时空。这个时空可以是课下,可以是其他课程,更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大语文”和“生活语文”的思想。
 
  1.突破课程领域,拓展语文能力训练场地。语文是一门形式训练学科,它没有自己的内容,它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大学语文的终身义工何二元老师作过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将各学科专业课程(群)比作一个蛋糕,那么大学语文则是蛋糕下面的托盘。的确语文理应肩负起学习专业课程、练就内在本领的使命。举一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不中断。众所周知,《论语》就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整理的一份课堂笔记,不但记录了孔子的讲课内容,还记录了当时的语境及师生们的互动,例如《论语•侍坐章》中“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和“夫子莞尔”“夫子哂之”的表情等,因此被称为“语录体”。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做课堂笔记不能够像《论语》那样留下泽福后世、价值显著的内容呢?究其根本是记录课堂笔记的方式方法不妥。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往往只是照搬老师的讲义、板书,或者与考试有关的“重点知识”,而忽视了课堂中老师的个性化语录,师生互动时精彩的对话,甚至是说话时的氛围。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让学生学做“语录体”笔记,即记录老师的精彩语录,能够“击中”自己、值得铭记的片段,哪怕是只言片语。这个过程学生要判断,要筛选,要概括,要记录,就锻炼了听的能力,写的能力,听、写、思结合的能力等;反过来,学生记录“语录体”刺激老师讲课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种“语录体”不仅能在语文课上进行,还能在其他课上进行,如此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就突破了课程的界限,成为一种“语言生活状态”。
 
  2.突破课堂局限,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努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之道。利用课程活动实践性原则,突破刻板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笔者针对学生专业背景,结合学生正在学习和运用专业软件的实际情况,开展“电子报制作”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以责任编辑的身份确定主题、组织素材、排版定稿,并打印评比,把学生对相关软件的应用与语言文字的运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可以尝试把课堂搬到图书馆、文化现场,组织读书会、文学社团、参观考察等,积极开展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现开放、体验式教学。
 
  3.突破时间界限,践行“无时无刻不语文”的理念。将语文的学习与应用渗透到成长、学习和生活之中,将语文应用能力作为终身能力和生命特质予以释放,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教学中,要多开展活动锻炼学生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使得“大学语文”课程通天气、接地气、聚人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与学生相伴一生,而非为了拿学分“打酱油”的公共课程。
 
  三、与时俱进,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1.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量学生“网虫”,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努力让网络服务于教学。教师大可以共享手机号、QQ号、微信号等,甚至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博客、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便于与学生交流信息、共享资源。
 
  实践证明,学生很乐意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沟通,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真实自如,似乎实现了中国几代语文教育家梦寐以求的书面语与口头语合一—我手写我口。那么如何让网络聊天也成为一种语文能力训练过程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认真的话题,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讨论深刻的问题,而不是消磨时间磨嘴皮,通过艺术性的聊天训练语文能力。
 
  2.开发和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不意味着学生能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泥沙俱下,需要老师来开发和共享网络资源,供学生学习。譬如推荐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时下热门的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综艺节目等,用丰富的充满美感的画面和声音营造一种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文学的内涵,从而发自肺腑地热爱母语,体验文学作品的精彩,感悟语文学习的魅力。还可以设置一些网络自学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再到课堂上展示验收。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成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信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操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杨志坚2006《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期。
  高玉林、何二元2015《论语文是一门形式训练学科》,《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期。
  夏昕君201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浅议》,《科教导刊》第10期。
 
(通信地址:330108  南昌工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8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