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倪文锦: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
【时间:2018/7/30 】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2011年第9期(总第291期) 】 【作者: 倪文锦】 【已经浏览2082 次】
    现在,有不少人误以为,语文教学重视语言训练就必然会丧失人文精神,而弘扬和回归人文精神最直接简便的办法就是以文学教育为主。表面上看,它似乎为语文教学找到了治病良方,实际上这反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不是没有文学教育,但人文精神真正得到弘扬了没有?由此看来人文精神丧失与否与文学教育似乎没有必然联系。相反,语文教学要坚持思想性(广义的),要弘扬人文精神,是无法绕过语文训练这道坎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
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没有美的音乐是不可能引起听众的音乐美感的;另—方面,音乐美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否则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对牛弹琴,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同样的道理,就语文教育来说,一方面,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缺乏“懂音乐的耳朵”,即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学习其他学科,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由此不难看出,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而言,学习语文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从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看,还没有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水平已经高到需要批判语文工具性的程度。反之,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或目的,只要我们忽视或轻视语文科的工具性,片面地、人为地夸大思想性或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受到挫折,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或人文熏陶,而且语文水平也必定下降无疑。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0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