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夏京春: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重点的探讨
【时间:2018/6/29 】 【来源:《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学报》2008年增刊 】 【作者: 北京工商大学 夏京春】 【已经浏览2588 次】

  摘 :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是在高等教育层面上进行的母语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和教学大纲决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课应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主体,注重作品的赏析,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中,重点落在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工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 大学语文;定位;教学重点;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建国前在我国各大学都普遍开设,建国后由于院系调整,这门课不再开设。但从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起,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文陆续又在一些高校重新开设。原北京商学院是从1996年起开设大学语文课的。1999年北京商学院与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更名为北京工商大学,大学语文课成为面向全校各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十多年来,我校的大学语文课是在不断改革、不断调整中前行的。本文仅就我校大学语文课的课堂教学重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领导和同行参考。

一、 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决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上,初中、高中语文课时都不少,大学还要上。那么,大学语文的特点是什么呢?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又在哪里呢?简单地说,大学语文姓“语”,和中小学语文一样都是“语文”课。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大学”两个字,就是说它是在高等教育层面上进行的母语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

    对语文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语言文字——工具性。语文是人类所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小学语文更多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个交际工具而设置的。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错别字连篇,文不通,字不顺,词不达意,比比皆是。加强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

    第二,语言文学——审美性。语文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学”,它通过丰富的文学语言表现社会生活,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具有极大的欣赏性和审美性,为人们喜闻乐见。所有的语文课本都是选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作为载体的。在这方面,大学语文教材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语言文化——人文性。语文还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培育大学生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精神,它给学生的是一笔伴随其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也是大学语文课的定位所在。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大学语文的本位价值。通过大学语文课,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汉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大学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但又不能仅限于此,因为语文还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修养,建设精神家园。大学语文不是单一功能的课,但也不是万能的。由于课时、教学篇目和师生个别互动有限等因素,大学语文的作用其实也是有限的。尽管如此,在高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却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我们要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大学语文课的定位。这是一门集语言文字知识传播、语文素养、语文理解鉴赏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于一身的基础工具课和素质教育课。我认为正是这样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大纲决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2006年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湖南召开研讨会,提出高校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也由学校自行决定。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的开设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理念决定了对大学语文的不同定位,不同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大纲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材决定了不同的教学重点。2002年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学人文》教材,用“大学人文”的理念取代了大学语文的概念。2003年江苏出版了全国十几所高校学者编写的《高等语文》,主要偏重传统文化的传授。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文学读本》,选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我校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是林刚主编、教研室老师参编的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修订版),2007年版。教材“作品篇”共有58篇课文,任课老师可根据本科、专科和文科、工科等不同班级的情况任选篇目组织教学。下面是我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第一讲:《诗经》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代诗歌的深远影响(2课时)。选讲《郑风·子衿》和《卫风·伯兮》,要求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理解其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特点。

  第二讲:屈原的文学贡献与楚辞对后世的影响(2课时)。选讲《九歌·国殇》,掌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三讲:唐代诗歌创作概况(2课时)。选讲《春江花月夜》,要求了解该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哀而不伤”的情感境界,掌握“境”在抒情中的联想、暗示、象征的作用。

  第四讲: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2课时)。选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羌村三首》,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对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做比较研究或探讨。

  第五讲: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文学贡献(2课时)。选讲《长恨歌》,要求理解作品的争鸣性主题思想,掌握全诗“情至文生”、“情文相生”、叙事、抒情、写景融合无间的写作特色。

  第六讲:苏轼、辛弃疾的词创作与豪放词派特点(2课时)。选讲《临江仙·夜归临皋》和《青玉案·元夕》,要求掌握苏、辛词作的在社会内容和艺术特点方面的革新。

  第七讲:柳永、李清照的词创作与婉约词派特点(2课时)。选讲《八声甘州》和《永遇乐》,要求体会柳词细致而有层次的铺叙手法,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不同内容和风格特点。

  第八讲:元曲基本知识(2课时)。选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要求正确理解关汉卿在散曲创作中借“浪子文人”表现出的平民意识与斗争精神。

  第九讲:孔孟思想与修身治国之道(2课时)。选讲《孔孟语录》20则,了解《论语》、《孟子》的概况及影响,理解20则语录的思想内容与现代意义,掌握语录体散文的形式特点。

  第十讲: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概况及其成就(2课时)。选讲《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要求理解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质及其意义,掌握该文的叙事结构和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十一讲:国别体历史著作《战国策》的概况及其成就(2课时)。选讲《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要求理解冯谖的性格特点和士阶层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掌握该文在写人、叙事方面的写作特色。 

  第十二讲:李斯政论散文的论辨特点与文学贡献(2课时)。选讲《谏逐客书》,要求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其思想内容和铺陈排比手法的作用,掌握严密有力的因果论证结构。体会该文的现代意义。

  第十三讲:司马迁与纪传体历史著作《史记》(2课时)。选讲《货殖列传序》,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理解司马迁在文中表述的经济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第十四讲:中国古代戏剧简介(2课时)。选讲《西厢记·长亭送别》,理解元杂剧刻画人物传神、戏剧语言雅俗相济、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十五讲:中国现代新诗创作概貌(2课时)。选讲《蝶恋花·答李淑一》、《雪花的快乐》、《雨巷》、《乡愁四韵》、《致橡树》等篇目,要求熟读并理解各首诗的思想内容。

  第十六讲: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就与当代散文的发展(2课时)。选讲《追悼志摩》和《都江堰》,要求了解胡适追悼友人的感情内涵与行文特点,理解余秋雨散文中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思辨色彩。

  复习、答疑与机动学时:2课时

    以上内容是否合适是可以讨论的。目前,教育部已建议各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来开,但对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性质、教学大纲、考试方式方法等还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希望能够尽快出台这样一个文件,以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不断地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重点的探讨

    1. 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主体,注重作品的赏析。中国语言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人文思想,凝结着东方式的智慧。教师要不断吸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丰富、深化大学语文课的层次和内涵。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消除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中对语文产生的抵触情绪,力求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2. 重点落在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上。大学语文教学应以语文为本位,以工具性为主线,由语言文字到语言文学再到语言文化,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适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选中,应从文章、文学、鉴赏和素质教育等层面考虑,使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也区别于美学、文学史、写作学、文艺学等其他中文类课程。

    3.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中。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注意其先进性;既重视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又突出其现代意识;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中,而不是“假、大、空”的说教。在教学机制上,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可以尝试适合自己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模块,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精品化。

    4.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师不是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要不断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除了知识讲授、作品赏析外,还应该组织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如读书讨论会、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工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优势,真正凸显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载于《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学报》2008年增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92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