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李建武: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时间:2018/4/8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李建武】 【已经浏览2323 次】
    【提 要】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很少强调“现代”二字或凸显“现代性”。持“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第一性”见解者也常模糊地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表述为泛泛的人文素养,而教者将其具化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传统性文化、思想、思维等,重视思想教育、思路引导、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这就在前人基础上迈进了一步。其还提出“现代型思想视野”新提法,强调在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的教学中,介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只是在视野展开时,始终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富强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为主,以后现代性思想为辅,传统文化为补充。故述介了“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由来、基本做法、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该教法是“中心平衡说”的哲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取得的新成果。
    【关键词】现代型思想视野  大学语文  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560),广东培正学院2016年度质量工程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成果培育”(项目编号:PZ08201702)
 
一、“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由来与基本做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益的)创新”。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要么重人文性,要么重文学审美性,要么重工具性,要么讲究“三性合一”“三位一体”[1]。即使是重视人文性、强调人文性为大学语文第一性[2]的教师,她们也往往没强调“现代”二字,没突显“现代性”(当然,“往往”不等于没有,如2011年还有2篇文章[3][4]提到大学语文的“现代性”),故仍表现得较传统。而笔者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教学改革论文,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型的“现代教法”,强调“现代型因课施教”,要培养大学生成为既具有多视角思维能力、又是现代型社会所需要的建设型人才[5]。那时对主要方向的把握是正确的,即强调融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视角,教者须熟悉现代以来各种思想,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为。这种提法是全新的,但这也是一些大学语文任课教师所不愿接受的,因为这“逼着”她们去学习有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很难办。而且,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涉及哲学、文艺学(文艺思潮)、美学、逻辑学、思维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范畴内容,一般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老师不愿进行这种形而上的理论学习,故以往还没有其他人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今天的现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然而,笔者确信这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持“人文性为大学语文第一特性”教学观的教师而言。以往的授课者和研究者一般将人文性理解为泛泛的人文素养的培养[6],这固然是对的,但也缺乏一种精准的理论辨析:这种表述多是笼统而模糊的,其模糊了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界限,以及彼此间的不同分量。而笔者却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具体落实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思想、思维、视角,这就与以往持“大学语文应偏重人文性”观点者也有不同。2016年笔者又发表了一篇教研论文[7],指出:“‘ 现代教法’是一种融汇现代思想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探索。将这一教法融入《大学语文》写作中的基本要求和做法是:凸显写作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前沿思想武器进行思辩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等视角、运用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进行写作,加速提升他们的论辩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需学习和熟悉现代以来的各种主要思想,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为;在技术层面上,制作、播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PPT课件。结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每学期设置出3个写作选题,每个选题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请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发散式思维写作,尤其注重对学生议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激励。对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角度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精选评析,编订成册,以备未来推广。在具体教学中,以启发开导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注意将思想理论的知识点教学、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教学相结合。”该文虽论及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但实际上也是针对大学语文而说的,因为写作实践课属于大学语文的一部分。该文对如何实现大学语文侧重人文性,有了更明确的提法和要求,即指出“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的思想教育首先应以现代思想的熏陶多一点”,“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思想”。应该说,相对于2010年笔者教改论文而言,该文的论述更正确。后来2017年笔者又发表一文[8],正式提出“‘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的教学观,并以《论容忍与不容忍》《论男人与女人的情爱》2篇议论文的写作为例阐释了该教法。
 
    实际上,“‘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也适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因为只有先进行“‘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然后才有“‘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
 
    对于如何展开“‘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除了重视思想教育、思路引导、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之外,有何实操性的具体办法?笔者2010年[5]、2016年[7]、2017年[8]的教研论文已做了简要勾勒与阐述,读者可参阅这些文章。故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而只是略微补充一些思路。如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9]里,可以考虑结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进行讲解的课文篇目为:①黄宗羲《原君》,用后现代的批判性质疑视角和现代民主视角;②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现代性思想里的追求民主、平等、博爱、权利的精神视角;③胡适《容忍与自由》与李斯《谏逐客书》,讨论容忍异己,用“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视角,或对立又统一的现代辩证法视角;④莫言《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用质疑或多种发声的后现代视角;⑤《<老子>二章》,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代表的现代辩证法视角;⑥从维熙《梦回故园》与阿赫玛托娃《祖国土》,从现代性的建构主义视角或传统的爱国文化视角去谈《论对祖国的态度与感情》;⑦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用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⑧余秋雨《都江堰》,用对传统视角和看法持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⑨柯灵《乡土情结》,用现代性思想所讲的投身于建设和改造的建构性视角,或用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或用传统的思乡文化视角;⑩施蛰存《纪念傅雷》,讨论《如何看待“文革”》或《论“文革”遗产》,可用现代辩证法视角或现代人性论的视角。当然,必须提醒读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适于该视野,我们只能在合适的课文中运用。
 
    但究竟为何要用“现代型思想视野”这一概念?或者其有何理论依据?上述3篇教研论文均未专门论述,故一些读者还存在许多疑惑。以下笔者便正式阐释其理论依据。
 
二、“现代型思想视野”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现代型思想”是人们适应现代型社会建构而自觉具备的各种先进思想。她主要集中了中外自启蒙运动、现代文明以来的各种思想精华,包括现代思想、后现代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笼统地说,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主要指自由、平等、进步、权利、法治、经济优先、唯物主义、辩证法、质疑法、多元法等;同时也包括少部分来自于古代传统社会的思想成果,主要指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思想、思维文明。在我国“现代型思想”的内部构成中,首先应以现代思想[10]的熏陶多一点,譬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就是现代思想的重要成分[12],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主要内容,自然,我们要尊奉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说,我们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现代性最主要的成果、思想、思维和视野。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12],譬如:质疑、甚至批判前人成果的眼光,讲究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新思维。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性或传统思想,譬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夫妻和睦、爱护小孩、和为贵等。[7]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强调的一些内容。目前我们大讲特讲传统文化,其实也不是要将传统文化凌驾于作为现代性重大成果和卓越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之上,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基本态度没有变。故而,笔者所讲“现代型思想视野”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文化性视角的比重是不一样的:简单说,现代唯物辩证法等现代性视角居第一位,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性视角居次要位,但各种思维、视角都要有。
 
    (一)为何要提出和使用“现代型思想”这一概念
 
    其实,笔者所谓的“现代型思想”是有学理根据的。首先,它涵盖学术界所言及的“现代性”。当然,笔者不只是吸收学术界关于“现代性”论述的重大成果,而是综合之,不拘泥于某一家学者所持对“现代性”的看法,如:黑格尔主张“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13]285,哈贝马斯却认为“主体间性”是现代“生活世界的运行原则”[13]301-304。虽然学者们对“现代性”的看法不一样,但这不影响笔者对现代性基本内涵的把握。笔者仿效理论大家,采用比较、归纳的科研方法,努力找出各家关于“现代性”见解的共通点、公约数。我国精研“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著名学者陈嘉明就说“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以及民主、法治、权力”“形成了”“现代性”[13]19,“‘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13]32。作为现代哲学奠基者之一的“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性与自由”[13]70,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13]75。哈贝马斯也把自由视为“现代性的原则”与“现代的首要特征”[13]299,“‘理性化’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及其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13]31,“现代性概括为如下的特征:(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都市化;(5)均富化”[13]40等。既然现代性还未完结,那我们当今世界仍然还是现代性的世界。“人是目的”“构成现代性有关人的主体性的最光辉、最经典的论述”[13]55,因而,人性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对人性中对金钱、利益、欲念等的关怀,肯定私有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就形成了人性化的办法之一。马克思也强调人的自由,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
 
    这些现代性思想正好与我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有很多重合,如“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其实就是学术界所讲的现代性思想。而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主体间性”“交往理性”有助于现代社会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公共关系,“和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倡导的内容。
 
    现代辩证法是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以来的重要思维、方法。黑格尔创建了唯心辩证法,马克思则对其做了修正,创建了现代唯物辩证法。事实证明:作为现代性的辩证法思维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陈嘉明就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同一性思维提出的一种挑战,……这一思维方式曾经孕育出了诸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家、革命家。”[13]127可见,“辩证法”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极其重要性。尤其是马克思所创建的唯物辩证法是现代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和视角,而且是目前最权威的现代辩证法。可以说,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性思维,其中不可遗漏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常态化培养他们的现代唯物辩证法思维。
 
    (二)为何要用“后现代思想、思维或视角”
 
    后现代性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其代表了思维转向“多样性、差异性的思维”[13]128,“强调认识视角与意义的多样性”[13]129,倾向于“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 [12]338,“强调差异性、片段性、多元性和异质性” [12]287。
陈嘉明指出,后现代至少有3种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历史分期的后现代,它与现代之时代、时期相区别;二是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后现代,它可冠以“主义”二字,是与现代主义相反的后现代主义;三是作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后现代,被称为后现代性,它具有某种时代精神,与现代性相反。[13]130笔者借用“后现代”或“后现代性”的词汇用在大学教育中主要是借用其作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现象的后现代含义。首先,因为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创新性思维,后现代的思维引导人们善于质疑前人已有的成果,这对于学术创新、科技创新等来说,都是很有益的一种思维。其次,作为文化现象的后现代在社会中的存在,很多情况下是像益虫一样,是有益的存在。因为后现代的构想、信念和生活方式有时是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增加社会文化的多色调、丰富性和趣味性。再次,因为全世界现代化还并未真正完成,还没有哪个国家已从整体层面进入后现代的历史时期,即未形成完全后现代国家。据陈嘉明所知,西方学者还未作出当今时代已是后现代的论断[13]130。故我们至少未来两百年都不必重点谈建设后现代的国家。我们确定的未来方向就是建设现代型社会和国家。现代型社会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形态,另一个是现代社会主义形态。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自然是现代社会主义形态。我们建设出来的现代社会主义中期形态在实际效果上是应该比现代资本主义形态好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与信心。既然我们建构的是现代型社会,自然我们具有的思想就应该称为“现代型思想”,只不过这里面除了主要是现代性思想、思维外,其次也包含了某些局部的后现代现象、主义、文化、思想、思维、方式、视角等。
 
    我国当前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4]2017年4月召开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第284号决议,确认创新对推动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5]这些说明,“创新创业”的极其重要性。而其核心理念“创新”在很多情况下与后现代的质疑视角是相一致的。
 
    故而,现代性社会并不是完全排斥和抛弃后现代性的社会,笔者把现代性社会看作包容了后现代性某些特征、元素和气象的社会;而现代型社会更是既包括了现代性社会,又包容了后现代性现象的社会。
 
    (三)为何要保留传统的文化视角
 
    首先,西方所强调的建构现代主义的现代国家,也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东西。如英国讲究贵族血统、习气、皇家优越感心理,美国并未成为完完全全的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的国家,它们依然还是男权统治的国度。其次,事实证明,完全将现代与传统对立并仇视的理念是错误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幸福地发展。因为中国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还是很有价值的,如孔子、孟子、佛教、道教,以及黄宗羲、李卓吾等人的一些言论对当今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化传统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让传统的东西在当今现代型社会建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产生有益的作用,完全是可能和可以的,如从传统的社会道德、艺术审美、字词训诂、语言吟诵、写作技法角度去赏析古典文史哲文章。故笔者主张保留传统文化思维和视角来介入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的教学中。当然,笔者所谓的“现代型思想”中的“传统性”成分不是传统中的糟粕和庸俗成分,不是传统所崇尚的家族血统、男权主义、拜金主义、暴力主义、愚忠等思想、思维,而是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的“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就是学术界所说的“传统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的文化及其思维视角。
 
    综上所述,笔者所谓的“现代型”社会是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自然“现代型思想”也理应包括这三方面的内涵。
 
    那“现代型思想视野”又是什么具体物?它是指介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只是在理解和运用时,始终要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富强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为主,以创新为代表的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为辅,同时以传统文化思想、思维、视角为补充,或曰兼顾传统文化视角。为何要把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理解为思维、视角呢?因为前辈著名学者就有这样看的。譬如:福柯就倾向于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即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13]136陈嘉明在专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的封面赫然突显着这些文字:“不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总之都是标志着某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按照这样的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同,就在于两者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同。”[13]封面由此可见,把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当作一种思想、思维、视角,是说得通的。当然,“现代型思想视野”同样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中,只不过与大学语文教育相比,其“后现代性思想视角”介入所占的比重会低很多。一般来说,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现代性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或其视角,其所需要的后现代性思想视角很少,大学语文教育则需要后现代性思想或视角稍多一些。
 
    应该说,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教学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很有前瞻性的创新式教学。从哲学来源上说,它是将“中心平衡说”[16]的哲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取得的新成果,因为作为现代人,首先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人性化、富强等现代思想为中心,其次要以后现代的思想或传统文化思想为平衡加以保护,并合理运用、发展之。从前瞻性目标来讲,它是对大学语文未来教育的正确方向的宏观把握。它至少可以引领未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因为第一,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系统介绍,国内还只有20年以内的时间[17],各学科还存在对其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的长期过程,目前尚谈不上对其概念、观念的灵活充分而广泛地应用[18]。目前中文学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很多教师更是对这一块的知识相当陌生。第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时期的未完成时。作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自然要跟随这一发展过程,与时俱进,不断在自己的课程领域做好推动社会思想文化朝现代型转变的历史任务。第三,该教学理念较好地解决了大学语文要向应用型转型的问题,因为它主张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代表的思辩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将务虚的大学语文教学落实到大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检验上,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高远的思想理论视角或视野,以更快地提升其创新能力。
 
    故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很好的教育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何二元、黄蔚2013《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 蒋承勇、云慧霞2013《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国大学教学》第2期。
    [3] 王维玉2011《论大学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发生》,《现代大学教育》第6期。
    [4] 易东生2011《论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语文释读》,《淮海工学院学报》第20期。
    [5] 李建武、孙之卓2010《简论<大学语文>教材与“因课施教”的“现代”教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6] 周虹云2011《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宜春学院学报》第2期。
    [7] 李建武2016《<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的“现代教法”新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0期。
    [8] 李建武、黄柳梅2017《“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再探》,《榆林学院学报》第4期。
    [9] 徐中玉、齐森华2013《大学语文》(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匈)阿格尼丝·赫勒2005《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
    [11] 刘小枫1998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1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2004《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3] 陈嘉明2006《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习近平谈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日第9版。 
[15]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  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日报》2017年4月29日第3版。 
    [16] 李建武2012《关于“中心平衡说”的创建与阐释》,《晋中学院学报》第4期。 
    [17] 陈嘉明等200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
    [18] 李建武2017《文学经典意识和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新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
 
    作者简介:李建武(1975—),男,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后,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通讯办法::邮编510830,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培正路53号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李建武。电话:手机15521302050。电子邮箱360097305@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9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