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语文研究

洛寒: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时间:2017/4/19 】 【来源:《人民教育》1963/01 】 【作者: 洛寒】 【已经浏览2363 次】

注:洛寒是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松涛的笔名。

  几年来,不断有人反映中小学语文课本分量过重,教师学生都负担不了。尽管这些课本分量一再削减,还是有些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干部提出意见,认为“课数太多,无法教完”,“学生消化不了。”

  是不是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太深太重了呢?事实说明,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分量上比在解放以前几十年来所编的课本不是加重,而是减轻了;在内容程度上,就文言文而言,不是比过去课本多而是少了些。是不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时数比过去少了呢?统计资料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学时数并不比过去少,而是稍多一些。为什么课时增多,教材减少,许多人反而认为语文课太深太重教不了呢?

  有人说,主要是教师水平不高。建国以来,普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教师的培养提高一时还不可能完全和教学工作相适应,这确是事实。但是,也还有许多语文程度很好的教师,他们教课用的课时也同样很多,也同样反映课数太多,教不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语文教学之所以感到吃力,是因为课文太长。但是从1960年开始,课本年年修改,现在补多文字不够典范时事性又强的长课文,都已经抽换了。而且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着,长课文固然花的课时很多,就是短课文花的教时又何尝少呢?比如课本上有一些诗词,只有几十个字,课文不能算长吧,可是有的教师讲一课还是用四、五课时。因此,所谓教材太深太重,原因既不能完全归之于教师水平不高,也不能完全归之于编选教材的某些缺点。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把语文课教成了政治课,把语文课教成了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其中影响最深最广泛的是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几年来,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学,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公式,每讲一课课文,差不多都是这一套程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分析”、“写作方法”,如果讲的是故事、小说,还要加上“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性格分析”……等。教师备课要在这几个方面广泛搜集资料。有一位小学教师准备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一课,花了四五天的课余时间读安徒生的童话和有关著作。有位中学教师,准备教《韬奋遣嘱》一课,竟用两周时间,读完了邹韬奋的全部著作。这两位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备课的工作态度应该说是很好的,问题是学习之后,不看对象,不考虑教学目的,就根据这些资料大讲“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等,结果《卖火柴的女儿》讲了四课时,还没有认真讲解课文;讲《韬奋遗嘱》只在最后通读一遍课文就把原来计划的课时占完了。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时候,提出所谓“故事化”,每教一个字,都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它引出来。有位教师教“白天黑夜”四个字竟用了三课时,平均一课时仅认一个多一点的字。另一位教师教《党费》一课,只“时代背景”就用了两课时,讲完这一课竟用了十课时(这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还有一位中学教师教鲁迅的《药》,用了八课时。不少教师因为强调分析课,一周五到七课时讲不完一课课文,甚至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一学期只能讲十一二课。因此有的语文教师每天工作十小时到十二小时,还不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课本自然也教不完了。

  不光教师忙,学生也跟着忙。因为老师不光讲了就算,还要把多方面搜集来的资料让学生在语文笔记本上记下来。上语文课的时候,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实际情况,剪来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的两页语文笔记,请大家看看。下面是《药》的笔记:

  药  鲁迅
  一中心思想:药这篇文章,通过夏瑜被杀,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事,表现了夏瑜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并且指出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脱离群众。
  二 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从略)
  三 文章分析:
  第一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刽子手若干个、清兵若干个、观众若干人、小栓。
  时间: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后来天亮了)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地点:先在华老栓的茶店里,后在“古□亭口”。
  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夜,①一个人被杀了,②华老栓用积下的钱向刽子手买了一个蘸了人血的馒头让他几子吃。希望用蘸人血的馒头来治好儿子的痨病。
  第二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小栓,驼背五少爷。
  时间:同一天早晨。
  地点:在茶店里。
  情节:小栓子吃了蘸人血的馒头。
  第三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小栓、茶客若干(花白胡子老头、驼背四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刽子手康大叔、提到的夏瑜、看守阿义、夏三爷、夏四奶奶。
  时间:同一天的上午。
  地点:在茶店里。
  情节:茶客中的刽子手康大叔透漏被杀的人是夏瑜和牢里情况。
  第四场
  人物:华大妈、老女人、上坟者若干。
  时间:第一年的清明节的早晨。
  地点:西关外靠城根的乱坟地上。
  情节:华大妈在坟地与夏瑜母亲相遇的情况,发现夏瑜坟上有一个花环。
  四 人物分析
  华老栓:①善良(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对孩子的爱。)②愚昧无知(不知人血馒头不可治病),他不知道杀的是谁,该不该用他的血,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农民。
  康大叔:凶狠的、残暴的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穿戴,进门,人们对他的态度。
  驼背五少爷:游手好闲的没落地主。
  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无聊的社会渣子。
  茶客:不管老小,都对夏瑜一种莫名其妙的恨,他们说自己什么也懂了,其突什么也不懂的。
  夏瑜:资产阶救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反对清朝,在牢中坚强,劝牢头造反,安现了英勇不屈。
  五 写作技巧:
  ①作者在写主人翁,用侧面的手法写的,写出夏瑜的勇敢坚强,并指出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原因。
  ②一年的秋天,再隔一个很长的时间,到下一年的清明,并且前三节在同一天的上午,所以本文结构简单。
  ③本文共发生两件事,
  六人物描写:
  鲁迅先生对人物的描写是画龙点睛的,几大笔,把人的本质写出来了,(通过人物的行动、说话、外貌表示不同人)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写人物的特点。
  七 景物描写:
  衬托人物心情,烘托气氛。

  不光记笔记,还要抄许多大表,有的教师教一课课文竟列出长达四五百字的大表,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有的表多到八九层,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列举。

  我曾问过那个记笔记和抄表的学生,是不是可以不记或少记一些笔记和表,他马上回答我说:“哪能行!老师考的就是这些笔记和表。”因此学生复习语文的时候,不是去诵读课文,大都是背诵那些笔记和表,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把本来不应当紧张的语文考试也搞得紧张起来。这样教师的努力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了一个反此例,教师越是费的力气大,分析得越多,学生的语文基本训练就越差。

  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一样,工作是努力的,有些同志没有注重语文基本训练,而把语文课教成上面那个样子,根源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联系的。

  (一)对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认识模糊。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从来就是把语言文字看作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和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的。毛主席在1942年为延安出版的《文化课本》所写的序中更明确的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祝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见《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见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基础和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无非是教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达到能读会写,以适应继续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但近几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问题、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模糊起来。有人说,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以思想教育为主;有人说,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也有人说,二者应该并重。这个争论,持续几年之久,发表了上千篇的文章。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把语文教成了政治课,主强以语文教育为主的又往往把语文教成了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主强两者并重的把语文教成了政治、文学、语文知识的混合课。三者尽管说法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更没有跳出“文学”、“汉语”分科时期教学方法的框子,走的依然是“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文学分析”……等文学分析课的一条老路。直到最近,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我的语文分析》一稿中介绍他的分析课的经验时还说:“分析课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课就好比教师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学生领进去,那么精致的东西,一一观看,一一欣赏,既认其外貌,又了解其内容,既鸟瞰全景,又细究构成,……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的幽美的诗的境界。”又一位语文教师在《略谈作品中的人物教学》一稿中说:“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须着重研究人。”还有位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分析课提出了三条:“以人物为面,以情节为线,以语言为点。”像这样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质量怎么能够提高呢?

  (二)生硬地抄袭外国的经验,丢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用的是方块汉字,它跟拼音文字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和其他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一样。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上来考查,我国从来注重文字的学习。过去蒙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认识两千来字。清末兴办学校之后,最初在小学里没有“字课”,后来改称为“中国文字”,专教单字,慢慢由字读句,由句再读文,注意到笔画的繁简,生字的难易。如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蒋维乔编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开头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1912年俞庄等编的《共和国新国文》第一册开头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当时特别注意写字,每天课外都要写字,交作业。那时侯中学国文课本,选的大都是古今名家的范文,让学生大量诵读,学会写各种常用的文章,对文章的分析,采取我国传统的评点的办法,就文章讲作法,同时重视作文。如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曾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和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都是这种情况。1912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输入我国,强调儿童本位,教材和教法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着重儿童文学的欣赏。小学低年级识字减少,内容浅显,强调故事和童话,如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就是这样的。第一册开头是“狗,小狗,来来来。”“大狗跳,小狗跳,大狗叫,小狗叫,大狗小狗,跳一跳,叫一叫。”1933年沈百英、沈秉廉编的《复兴国语教科书》第一册开头是“小小猫,跳跳跳。”完全不管生字的繁简,只要适合儿童的兴趣就行了。在教学方面,重视说话、朗读和表情朗读等。只是当时对写字还比较注意,保留了传统的描红、跳格、临帖等习字方法。中学语文这时已由重写作转为重阅读,文学作品的此重增加了。同时还增加了语法、修辞、文章作法等。1924年商务出版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就是这样的。

  建国以后,批判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编教材,改进教法,但是曾经有一个时期,学习外国经验,强调文学教学,从小学开始就着重学习文学作品,选了许多长课文,课程表上虽然订了习字课,但实际写得很少。在中学阶段,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编辑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文学课本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语法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挖掘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挤掉了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基本训练的时间。后来虽然经过领导上及时指出,得到了纠正,但它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明确,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同时,我国语文教学有悠久的传统,方块汉字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吸取我国传统的经验,按照汉宇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有人说:“为了加强基本训练,多给学生讲一些语文知识有什么不好呢?”“不讲杜甫其人和他所处的动乱不安的社会状况,要使学生其正了解《羌村三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精神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一个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语文基本训练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提出几十条之多,是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了。我认为语文基本训练主要指的是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四个方面。具体一点说,就是在小学阶段,要加强识字、写字、用词、造句等基本训练。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训练,学会适当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能切实掌握现代语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法,能使用一般工具书。语法、修辞、逻辑之类,也要学一些,但只能当作辅助手段,不能过多,更不应当脱离课文和学生的习作而孤立地传授知识。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课文,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目前的问题正是好高骛远,舍本逐末,过多地进行文学分析或过多地讲授语文知识,挤掉了语文课的基本训练。这种情况对提高语文质量是十分有害的。我们不妨以教人学弹钢琴为例来说明问题。要教人掌握钢琴这个工具,首先就要教人懂得钢琴上哪个键发什么音,手指要怎样按以及怎样识谱等最基本的东西。掌握这些之后,经过反复练习,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会弹简单的曲子到会弹复杂的曲子,才能逐步提高。如果摈开这些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不管,只是高谈阔论去分析《马赛曲》如何激昂动人,贝多芬的作品怎样耐人寻味,以及一些乐理的名词术语,那么学习之后的情况会怎样呢?很可能是空洞道理能说一套,具正弹起钢琴来,却连最简单的曲子也弹不来。这样人对《马赛曲》、贝多芬了解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不重视语文基本训练,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不正是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吗?目前有些语文教师不断呼吁教材分量太重太深,难道不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吗?有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能说和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系吗?我们之所以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正是这个缘故。

  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突出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认真吸取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有许多教师不把识字做为小学低年级的主要任务,不注意让学生练习写字,学生课外阅读只注意故事情节,不注意学习文字;只走马观花地读过了事,不加指导。在作文方面,只限于教学生练习写记叙性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写景、写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却很少练习的机会。中高年级的考试,也只着重考文学分析或语文知识。这些作法都不是好办法。

  总之,要本着教人掌握工具的态度来教语文,要教育学生多下基本功,同时要严格要求,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字迹了草的作业,敷衍塞责的态度,一定要纠正。这对培养学生作事认真的习惯,也有很大好处。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力求不出错误。如果自己的基本训练不够,就要努力自修。只有这样,才能具正把语文教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