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文艺理论

陈平原:作为大学课堂的“文学教育”
【时间:2016/10/27 】 【来源:无 】 【作者: 何立明根据记录整理】 【已经浏览2813 次】


陈平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上讲演(摄影 冯文丽)

    进入现代社会,“合理化”和“专业化”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文学”作为一个“学科”,逐渐被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专业领域。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辞章之学”,转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如此转折,不是个别文人的审美趣味所致,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决定的。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曾经,“文学”就是“教育”。汉语大词典“文学”引征的范围从孔子到鲁迅,十条之多。一是孔门四科之一;二是儒家学说;三是泛指文章经籍;四是儒生;五是学校;六是文才,......。文学训为学校,意思是习儒之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域......”(郦道远,《水经注》)“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其伤之,其令邵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曹操,修学令)

    不学诗无以言。古代学诗,范围功能远远超过今天的文学教育。六经中其它科目的训练也包括了若干今天所理解的文学教育。孔子依之为教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三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大体就是诗书礼仪春秋这么些个东西和样子——

    (1)文学=个人修养

    一方面,所有读书人都是注重辞章诗赋;另一方面,政府和民间又没有设立专门研究“文学”的学校或科目。即便东汉末年(178)的鸿都门学是个例外,这所设立于灵帝的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新大学,也是为了以经学为中心的太学对抗,直接上是一个政治斗争策略。

    唐宋以降的专门学校,有学艺术,但对文学无专攻。读书人进学读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四门学是大学最低级,科目有律学、书学、算学和医学,没有文学。宋代差不多,也没有文学。

    为什么不开文学?原因就是,那是所有读书人与身随行的,日日必修的,通过自习完成的,所以人人都会的。既然人人都会,没必要专门训练。所以课堂没有“文学”科目。换言之,文学很重要,但它是修养,不是技艺,不必要设立专门学校(科目)。一直到晚清,中国文学都这么过来的:文学修养。

(2)文学=文学史知识

    直到晚清,西学东渐,仿造西方教育:设立新学制,创办现代大学。不过,为是否设立“文学”科系,有过激烈讨论。说明文学在中国无处不在(个个有修养),又有处无有(校校无科目)。

    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曾在寓华泰西传教士中组织“文学会”,拟请创设学校,而开出的课程表中“文学”一栏,却与中国固有的“辞章之学”根本无涉。而学校宗旨是“专以振兴中国文学为己任”。这说明中西学问知识的历史捍格。即:西人“文学”(Literature,做学问)并非中国文学诸义中的“文化教育”(诗文教化,正人君子)。

    (3)文学=文化教育

    日人森有礼编,在华传教士译《文学兴国策》一书,梁启超引为西方教育对中国新学体制的样板。开篇是耶鲁校长一段话,论述文学如何有意于富国、有利于商务、有益于农务、制造,伦理、德行、身心,还有法律、国政……这个关系国家兴亡的文学,也是广义的文化教育,而非Literature。

    (4)文学=人文学

    王韬《变法自强》一书中,曾提出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方法去培养、选拔人才。“文学”作为学校科目,与“艺学”相对,构成学校课程教学两大类。文学包括经学、史学和掌故之学、辞章之学四科。这样,王韬设置的“文学”略等于今天的“人文学”。

    郑观应《考试》一书,提议科目“仿照泰西程序,稍有变通”,文学分六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涵盖除军事以外的一切人类知识;狭义的文学仅限于诗文、辞赋、草奏和笺启之类。

    总之,在古代中国,“文学”二字很重要,但主要是修养而不是技艺。没必要作为一个知识科目去专门研究。

    (5)文学=中国辞章

    到了1898年《京师大学堂章程》,基本是独尊“泰西各种实学”。再到1902年张百熙因庚子赔款复奏《京师大学堂章程》,将“辞章”列为大学重要课程是一大转变。1903年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其《纲要》中有一条就是“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则又是一大转变的继续。

    这就是中国“文学”二字,从个人修为,到教育科目,再到到教学学科,直至今日重写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特色,一个古代范畴在近现代冲击与回应较量下,其“正-反-合”之变迁史。

 


陈平原说,他这次讲演的内容就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9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