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军队公安武警

苏爱风: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4/10/1 】 【来源:十五届年会 】 【作者: 苏爱风】 【已经浏览3508 次】

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上的发言

苏爱风(解放军理工大学)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是解放军理工大学的苏爱风。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盛会,向与会各位学习。现将自己在军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我想谈谈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语文”自1981年在全国重开以来,军校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基本上所有军校(本文所说军校指开展学历教育的军队院校,下同)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近年来,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各界普遍对“大学语文”教学情况不满。学员兴趣不高,领导颇有微词,用人单位对学员语文应用能力很不满意;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在各个学校不断被弱化。就201310月军校“大学语文”南京协作区召开会议反馈的情况来看,一是课时不一,最多的80课时,最少的10课时;二是被边缘化,“大学语文”不得不为各种实用的专业课程“让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至少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课程定位亟待明确。目前,“大学语文”虽然向所有军校学员开设,所学人数众多,在军校获得一定重视,但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教学理念不统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比较陈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课程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定位不清,导致“大学语文”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授课教员无所适从,有的偏重讲语言文字,把“大学语文”变成了语法课;有的偏重讲思想内涵,将其变成了哲学课或思修课。语文教学呈现“泛语文”、“非语文”现象,于是,上至关注教改前沿的教育专家,下至亲身体验的学员,包括教员本身,都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满意。

其实,关于“大学语文是什么”这样一个话题,社会上也讨论了很多年。笔者认为,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不同认识,正是其课程本身具备的丰富意蕴的反映。“大学语文”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狭隘的学科,它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本身有着丰厚的知识体系,比如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军事思维、艺术审美、表达技巧等,这样丰富的内容必然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面孔。但“大学语文”又与中小学语文偏重工具性不同,它应该更突出其人文性,通过审美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

二是学习目的需要端正。每年给学生上第一堂“大学语文”课,“这门课上了有什么用?”“这门课怎么考试?”都是学生必问的问题。这与当前社会上追求立竿见影功利效果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学员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仅仅是通过考试,不少学员考试过后就将语文教材弃之一旁。很多学员钻研科学知识很用心,对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类学科心不在焉,片面追求实用性的知识,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

另外,在一个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许多学员不愿意花时间读文学作品,认为太消磨时间。还有的同学只读故事情节特别曲折离奇的网络文学作品,比如玄幻的、悬疑的,对纸质作品读不下去。这些现象在近几年的90后学员身上尤为突出。很多学员没有读过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甚至有个别同学连一些经典人物也从来没听说过,不知黛玉、宝钗何许人也,以至于教员在课上不得不进行一些基本文学文化常识的“科普”工作。这种功利性学习风气十分明显,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不良风气需要及时改正,要引导学员端正学习动机。求学必须始于诚心,弘扬优良学风从端正学习目的做起,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专业技能与全面素质的关系。

三是过高期待应该摒弃。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当我们看到学员写篇文章语句不通,即兴发言语无伦次,毕业论文逻辑不清,或者言行有失,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时,大家就会得出一致结论:“大学语文”没有教好。初闻信然,细思不然。

其一,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有所偏重。识字正义、文通句顺、表情达意这些应该是中小学语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着眼的是人文素养、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提升。如果说中小学语文教育侧重解决文字、篇章的问题,更多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话,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对文化、文明的渗透,更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与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就应该体现这种意识;其二,人文素质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身上从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效果。人文教育课程是一个由多门课程构成的体系,每门有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在育人体系中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既不可偏废,又不可或缺。不能要求大学语文面面俱到,所有的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要求,都期望语文课来实现。其三,军事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即对战斗精神、领导素质和指挥才能的强烈要求。因此,在给予他们的一切教育中,必须把战略眼光、科学思维、信息素养、管理能力和指挥才干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也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需求。

“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学习来引导、激发学员对母语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对民族文化和文明的热爱,使他们积累人文知识、增强审美口味。这种教育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和不懈坚持。

第二个方面,我想就如何进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多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培养,应重在引导学员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学员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这才是“大学语文”这门课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是在历史情境中厚实人文底蕴。我们的教学要从字词、篇章、艺术等片面的专业性技能中跳出来,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并且升华为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和领导者应有的全局观、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决断力。做到这些,也需要我们将一定的历史情境带入,厚实学员的人文底蕴。

二是在作品鉴赏中提升人文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培养学员的作品鉴赏能力,提升其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能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文学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体。鉴赏文学作品,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扣住思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其次,要能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正确评价。再次,要采取灵活的鉴赏方式。鉴赏是对作品进行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过程。教学方式的多样、灵活,能适时、紧密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学员的人文修养。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根据作品的特点和鉴赏所侧重的方面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三是在人文视野拓展中培育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员要从人的成长的视角,开拓学生眼界,利用丰富的课程人文资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浸滋文化,释放心灵,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从而提升精神境界,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大学语文”应该完成和实现的教育。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因为学养有限、学识不够,有许多不足与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谢谢大家!

 

本站链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新闻总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8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