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董志勇:敬业 乐业 爱业——用心去教学
【时间:2012/3/20 】 【来源:北大教学论坛 2009.03.26 】 【作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已经浏览3953 次】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同时,对一些疑惑的问题,我也希望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敬业,乐业,爱业–用心去教学。
 
    一、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何让一流的学生将来成为一流的毕业生。北京大学的本科生是世界一流的。他们经过了千军万马,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如何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四年之后成长为优秀的毕业生,这是我们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那么,如何界定“一流的毕业生”,在我看来应有以下几个标准: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所以一个“一流的毕业生”必须在学术和知识上是一个先进的优秀人才,在身心和精神上是国家的栋梁、国民的表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以下几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谁在教,就是说我们的师资;第二是教什么,就是我们拿什么样的东西去给学生;第三是怎么教,这涉及到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最后一个是如何管,在这里面涉及到教学管理的问题,例如,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考试等等。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我想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够抓住这四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就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我将围绕这四个环节向在座各位老师汇报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如何用心去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是用心去为学生付出;第三个方面,用心去对学生负责;第四是用心教学创新;第五是用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最后,我非常希望和在座各位老师就教学中的疑惑和难点进行交流。
 
    二、用心去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用心去引导学生思考?下面我将结合经济学科的特点和各位老师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在经济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去思考,在学会思考的同时也思考经济学本身。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刚入学的本科生,如何去定位所学专业十分的重要。在北大,我们所教授的经济学入门课程是《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在研究什么、经济学大致的基础和假定条件是什么。如果这门课程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很可能在入学之处就对专业失去了兴趣。如果抵触情绪不能得到扭转,四年中学生会一直处在和专业对抗的状态。我经常对学生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么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引起他们的专业爱好。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地、活泼地、快乐地学习。这几年,我们经济学院在结合经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一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就这一方面,我想谈谈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是情感传染。我在讲课过程中会反复向学生灌输经济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产权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产权很重要。我们经常举例子说,在英国有一个老太太在她的房子里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国家铁路要经过这里,但是这个老太太死活不肯搬家。英国政府没有办法,就只好把这个铁路拐了个大弯。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到底是一件好事情还是一件坏事情。同学们围绕这样的一个案例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终的结论是,单纯从修铁路的角度来看,花这么大一个成本肯定是不值得的。但是这样的一个短期成本,在长期却是一个收益。因为通过这件事,英国政府给了全世界投资者一个很好的信号和非常大的信心。大家觉得将来在英国投资的时候,产权会非常的明确而且会得到保护。所以产权政策非常的重要。如果不界定产权或者产权界定不清晰就会产生工地悲剧,这会导致很多公共资源的枯竭。过于琐碎的产权界定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日本的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的铁路经过乡村的时候,通常离民宅非常的近,老百姓为此忍受了很多噪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在日本,产权界定得过于琐碎明晰,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栋楼,楼底下卖给国家让铁路通过,楼上面还要住人,还要生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权过于明晰琐碎,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通过这样的一些情景感染,我试图让学生感受到产权的重要性,进而能过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产权理论。在我看来,这样的实际案例比空泛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例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我们,社会科学对社会到底有没有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通过发明创造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会科学可以做些什么呢?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也会举一些例子来引导学生。例如,我们的老校长马寅初先生,如果他的人口政策能够得到实施,那么我们的人口压力可能没有这么大。另外,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几乎没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为什么?是因为货币学派提出了一套较为有用的货币规则。弗里德曼是货币学派的鼻祖,他的货币政策能够让我们整个世界半个多世纪不再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折磨。他对人类的贡献应该不会小于一台机器、一个设备。通过这样的例证,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对专业的全部或部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是实践思考。经济学和许多现实的问题紧密相连。比如,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他们巨额的收入到底合不合理?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的均衡产生了价格,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那么国家为什么又要举行价格的听证会?另外,世界上一方面存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论;一方面又有人质疑我们高速的经济发展,不相信我们的GDP。为什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会在世界舞台上并存?这些实际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在我看来,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
 
    三是留下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面面俱到。我们在授课的同时,应该留下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比如,我经常对学生说:经济学以中国的经济或中国的经济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很多局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们也务必告诉学生,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和缺少对中国改革发展现实状况的全面把握,我们尚未从整体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揭示,也尚未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个世界性难题。正因为如此,很多教科书、很多教学的方法实际上都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学科本身的发展方面,也缺乏国际交流。之所以和学生讲这些,是因为我想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让学生觉得非常的成熟,没有一点点的余地可以进行发展,这对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事情。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明确地告诉学生并不会打击学生们的信心,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科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如果以经济学作为人生舞台会有很大的成就。这种对经济学重大意义的认识和情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专业思考。在这方面,重要的是要理顺关系。经济学院的院长刘羽教授在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过经济学科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经济学是注重科学主义还是更注重人文精神;经济学是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性,还是要更重视形式的完美性;它是要重视历史价值观的阶级性,还是要更重视其解析问题的逻辑性;我们是着重于经济学的本土民族性,还是更加重视世界的开放性;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上还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研究上,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立刻成为需要整个经济学界深刻思考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联系到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个人有以下的一些体会: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理顺经济学思想性与技巧性的关系。技巧性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为上帝的语言,数学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工具。当前,西方经济学发展在显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数学特色以后,数学的表达形式就成为经济思想内容的需求和需要。数学工具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更科学,使其科学考察可以更充分地得以显示,更具有冲击力。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们可能连世界顶级经济学杂志的文章都读不懂。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学科教学体系中加入了很多数学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概率统计、数学分析等等。一定的数学语言和方式的确可以提高经济思想的准确性以及完善程度。但同时,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启发同学们领悟经济学思想的深邃性,进而从经济学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学会有高度、有深度、创新性地思考问题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经济学的很多重大问题,例如价值论、市场论等制度分析由于思想的复杂性和鲜明性,会要求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东西并不是仅仅用所谓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工具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可以偏颇于某一方面。经济思想的培养和数学工具的运用在现代经济学教学中缺一不可。并且到任何时候,工具都是为思想、为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师们在传授技巧的同时,更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们获得经济思想方面的启迪,引导他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以上就是我所讲的第一个大方面的问题:如何去引导学生在一个学科里去进行思考,尤其是专业思考。
 
    三、用心为学生付出
 
    第二个大方面,我想谈一谈“用心为学生付出”。教学过程不仅是在讲台上、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课下。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在课下为学生付出。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常常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为自己曾经得到过无数老师的精心培养而感激。当我走上讲台,尤其是做了北大的老师之后,我也要求自己要像我的老师们那样用心为学生付出。这种感恩似的反哺一直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和烦恼,但是一旦走上讲台,我就可以忘记一切。因为这个时候教学成了我的快乐,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我莫大的幸福。当接到学生的咨询、电子邮件或是电话的时候,我都会当作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来处理。学生是有感情的,当你真心付出的时候,他会记在心里。如果你一直是敬业、爱业、乐业,他们会受到你的感染。在任何场合,老师大门都应该是向学生敞开的。和很多老师一样,我的很多时间都是花在了课外。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开会来讨论问题。我也经常群发一些最新的国外文献给他们,然后就此进行交流。很多非常小的事情,例如期中论文,我也会和学生们认真地探讨。我的讲义会提前放到网上供学生们交流沟通。我自己以及助教的联系方式也会公布给学生,让他们随时能联系到我,联系到助教。久而久之,我觉得我也从学生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经过连续三年在北大带本科生毕业论文之后,我大概已经指导了三、四十篇论文。他们的选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我都了解得很深刻。这样,在三、四十个题目中,我对经济学某些面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学生们在进行文献回顾时候所看过的一些国外期刊也会反过来启发我的思维,这对我的学术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时间。与学生交流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教学习惯。
 
    每次考试,哪怕是测验,我都十分小心、谨慎。我出的考试题从来没有重复过。每一次出题的时候,都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也能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然后反过来思考这些问题是由我的教学内容、方法造成的,还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力所造成的。一旦找出原因,我会努力更改,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我还会经常想一些办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比如,我会想办法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给自己加压。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理论掌握得很好,但是对操作软件的运用存在很大差距。经过和助教以及学生的交流之后,我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在三个人的小组中,学生们只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非常熟悉,对别人所负责的操作过程非常陌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们要在每三个小组之间再组成一个大组,成员之间要互相介绍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每个大组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都要定期汇报。我还计划在学期结束之后将大组打乱重新编排。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们有了压力和动力,也对整个的工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教学方法的改变虽然很小,却带来了很好的效果。“用心为学生付出”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完善每个细节。
 
    四、用心对学生负责
 
    接下来,我想谈谈第三个大方面–用心对学生负责。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对他们的将来负责。反过来讲,作为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权力不等于权威;训导不等于引导;说教也不等于身教。就个人来讲,除非是不可控因素,上课、开会、答疑,只要定了时间,我从来不会迟到。学生的作业我会在3天之内给与反馈。学生的email,只要不出国,不开会,我会在24小时之内答复。同样,我也会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旷课,有事必须提前请假。
 
    我刚来北大的第三次课就有学生用英文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信的内容如下:第一,董老师的课讲得极棒,一个讲得好的老师是不怕别人不来上课的,否则是您对自己没有信心。第二,我们北大的传统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所以您这样苛刻地要求我们是违背了校训。第三,北大的学生都是极优秀的,我们大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来上您的课不一定是坏事情,把分数和上课联系在一起,是不合适的。这封信给我的震动非常大。认真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给学生回了信:首先,我承认学生的优秀。但是我也从是学生过来的,我知道很多人旷课并不是去自学了,而是睡懒觉等等。因为人人有惰性,我不想让学生养成一个坏的习惯。第二,作为一个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有自己一些要求,例如不允许事先不请假就不来,延迟交作业等等。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基本权力,我不收回。第三,也许我把旷课和成绩联系在一起有问题,但是我会尽快向学院的教务部门去核实,这样的方法对还是不对,我会在48小时之内给你一个答复。如果是我错了,我会向全班更正。这个同学对我的答复比较满意。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在不透露学生姓名的前提下,我在班里和同学就此进行了讨论。我发现很多同学是支持我的做法的。因此经过这样的一些交流,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我们的一些要求可能并不适应所有的同学,但是我们要对大多数的学生负责。“用心对学生负责”是老师的天职。
 
    五、用心教学创新
 
    第四个大方面,我要谈谈教学创新的问题。最近在一个学术期刊上登了一篇法国经济学学生致本学科教授和教学负责人的公开信。我看了以后,很受启发。信中主要反映了学生对所接受的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不满,主要包括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希望经济学脱离虚幻的世界。信中写道,为了理解现代人所面临的众多经济现象,他们选择了从事经济学研究。可是经济学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没有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关注,因此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种教学中的差距和对具体问题的漠视,给那些热衷于经济和社会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困难。第二,反对无节制地使用数学。学生们认为数学作为工具,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当数学本身不再是工具,而成为目的的时候,求助数学形式会导致另一个极端。第三,他们要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他们认为在研究现有经济问题的所有方法中,一般只提供给他们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借助于纯粹的公理化程式。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我看来,法国这些经济学学生给他们的教授所提要求,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很多本科生在学习经济学时所遇到的困惑。学生们的要求经常使我思考教学上应该如何去创新的问题。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的速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弱等等,都是影响教学创新的一些很重要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讲,作为一个老师,很多创新来自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趋势是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钱伟长院士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验。当教授自己比较熟悉的部分时,我会眉飞色舞、激情澎湃。然而什么样的领域是我比较熟悉的呢?通常是我亲自研究过的领域。比如,我做过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的研究,那么在讲资本账户的时候,我就会眉飞色舞,激情澎湃。我在04年的时候给奥组委作过特许商品的调查与研究,来自十个地区的十一大行业的数据会让我在讲课时游刃有余。在讲这些方面的时候,我感觉不仅仅是我自己,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思考。所以,实际上科研活动或是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对教学确实有促进作用。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教学对科研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当学生们深入了解我的科研工作以后,他们有的时候也会反馈到我的科研工作里来。举一个行为经济学的例子,我们通常说时间是有贴现的,所以我们在去买游泳卡的时候,买次卡的消费行为和买月卡不一样,和买年卡也不一样。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但是我自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的游泳馆,顾客买了年卡之后到底会去几次?为什么一开始买完之后去得比较多,后来去得就少了;但是结束的时候,一看快过期了,就又要多去几次?虽然有欧洲和美国的数据,但是我没有看到过中国的数据。我的一个学生以北大五四体育场为样本作了这方面的研究。当我拿到他的成果以后,我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事实上,我会觉得学生的研究弥补了我的一个空白。因此每年在给毕业生论文选题的时候,我都会非常认真,我会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一些空白拿出来给我的学生。我要让他们先去探探路,先去做一做。这是一种教学活动,后来我看到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相当优秀的,它们纷纷发表在一些十分顶尖的国内杂志上。实际上,这种活动虽然以教学为目的,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科研活动。
 
    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老师会把他们近期的一些研究在网上公布。如果学生对某一个课题感兴趣的话,可以报名参加课题研究等等。在我看来,国外这些老师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科研,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当然,对本科生的教学,我不主张过度科研。这几年,我带学生做本科毕业论文时,一般都是让他们做文献综述,几乎不让他们做模型。因为我觉得对于本科生来说,模型的难度太大,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做出来的模型也大都没有用。这个工作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本科生的论文就要写文献综述、文献回顾。只要把文献综述做全了,做新了,做完整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我认为在科研方面多动一些脑筋也许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创新。
 
    六、用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五个大方面,教师要用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特别是本科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研究生和老师之间的契约关系比较紧密,老师对研究生选课、科研甚至是实习都有一定的控制力。然而对于本科生,这种控制力被削弱了许多。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要上的课程、要看的书籍以及要努力的方向。这是件好事情,本科生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最开始对某件事情非常有热情,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热情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诚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学生的真正兴趣并不在于此,但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茫然和不自信。如果老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多给学生们一些自信和成就感,我想他们会走得更远。
 
    在和本科生接触的过程中,我经常提到四个字——“书写简历”。03、04年的时候,我在人民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班,四年中,实验班的同学要拿到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主修学位。他们的周课时基本上是普通班学生的一倍。去年第一届毕业生已经毕业了,申请出国的几个学生平均每人拿到9个0ffer,其中5个是全奖。看了他们的简历,我非常惊讶也非常欣赏。他们的分数非常高,和老师做了若干课题,也独立或联名发表过一些文章。一个到哥伦比亚面试的女生告诉我,在三天的面试中,她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教授的各种提问。这得益于她四年的学习,她一直紧凑地和老师在一起做各种课题。无论是问卷设计、市场调研,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模型创立,她都参与其中。因此她和教授的对话是充实的,能吸引教授目光的。后来,我收到那边教授的email,他们希望能够看一看报告的英文简写版。我经常想,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我的答案是当他们的简历言之有物的时候,他们就是有竞争力的。然而,一个学生怎样才能变成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呢?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非常大。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作为北大的老师,我想在座各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术和教学方面的繁忙和压力,很多项目在立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无心问津,只是在最后的阶段匆匆写一个结题报告交给学校。与此同时,很多学生渴望和老师交流思想,更渴望和老师一起做事情。但是又是由于繁忙的工作,我们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谈话。我经常想,这样的情况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我们可不可以试着将学生的科研院愿望与老师手中的课题相结合?如果能做到的话,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和老师一起做研究或者发表文章对他们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多给学生一个机会,帮助他们书写简历,用心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我想这些同教学一样是教师的职责。
 
    七、教学中的疑惑和难点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教学中第一个难点是:如何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现在教师的科研压力非常的大。在经济学院,一个老师一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出多少著作,都是量化的,每半年就要填一次表、排一次队。在评职称的时候,科研占了非常大的分量。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教学成了副业、成了良心活。另外一方面,对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比如很多博士刚刚毕业的海归,他们的科研正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有让他们无法专心于科研。怎样才能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我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同时,我也发现在学院里,科研相对比较突出的老师,教学也不错;或者说,一些教学成果比较突出的老师,科研也不错。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是不是鞭打快牛呢?是不是这些老师他们自己在从事教学科研的时候,也付出了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一些辛苦和精力呢?怎么去保护这样老师的积极性呢?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提到学校层面上去。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制度里的一些奖惩制度应该如何面对。还记得上学期有一次学校教务部召开会议,让我们大家提一些意见,修改一些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我们一些老师就开玩笑说,在整个的教学管理规范中,表扬老师的篇幅只有半页纸;但是对老师的惩罚却有好几页,完不成工作量会怎么样,迟到了会是怎么样,学生评估很落后了会怎么样,等等。因此在实际中,就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比例问题:我们每个老师都是很认真的,没有哪个老师非要教学教得很差,非要当倒数第一,然而当评估政策一旦出来,总会有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
 
    在上面谈到的重压下,我有了第三个疑问:怎样看待教学评估中的得分。有的老师对学生很负责,很严,他的分数往往不高。反过来讲,有些教师总是哄着学生,他们的分数通常很高。就我个人的观点,教学评估的本意是好的,是要促进教学进步,毕竟学生满意是教学成功很重要的标志。但是很多时候,单纯的学生打分式的评估会导致老师行为上的扭曲。另外一个方面是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差别。我知道北大的很多老师非常的优秀,即使是几百人的大课堂也能在课堂评估中得到很高的分数。我很佩服他们。但是一般来说,就我个人经验,大课堂拿高分要比小课堂难很多,因为大课堂的可控性很低。在小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一对一接触的机会很多,这样学生比较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因此评估的时候小课堂往往能够拿到高分。而且课程的难易程度也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别。比如经济学中一些数理方面的课程难度很大,内容很单调,这种课程的评估结果通常很差;相反,一些很有意思的课程在评估中很容易取得高分。
 
    就我的了解,很多学生非常重视绩点,他们选课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在课程中拿到高分。我甚至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她的成绩非常好,为了确保自己在出国、保研中的优势地位,她在课程之初就与我讨价还价,问我是不是可以给她优秀。面对这个问题,我哭笑不得,只能告诉她最后的成绩会根据她的表现来评定。令我惊讶的是,后来她退课了,而且还鼓动她的舍友一起退课了。虽然刚才提到的学生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抱着同样态度来学习、来选课的学生不在少数。作为一个有师德的教师,我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不可能用高分来取悦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感到很无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会感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冲突。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没有反对和排斥的意思。但是我认为,不能为了用这些工具而使用这些工具,工具归根到底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有些课程或课程的某些部分,比如公式的推导就不适合使用PPT一类的工具。我个人认为,必须将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才能让他们印象深刻,才能启迪他们的思想。这个时候,板书是最有效率的和效果的。如果用PPT一带而过的话,显然达不到应用的效果。可是很多时候,教师被要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果不用的话,那一项的评分就是零分。我认为这样的规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而不是生硬地一刀切。
 
    我的另一个困惑是,如何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重新建立所谓的“新师道尊严”。在北大教书压力很大,因为所面对的学生太优秀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获取信息和知识。有的方面,哪怕是专业方面,学生知道的也要比老师多。这是正常的,因为即使是老师也不可能掌握专业的一切,当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之后,学生就有更大的几率查找到老师不曾关注过的东西。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在的教学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下降了。在教学实践中,我总会感到被动和措手不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所谓的自卑感。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真实的体会。如果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非常愿意虚心请教。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报告:当老师真好,当北大的老师更好;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职业,我还想当老师。谢谢大家!
 
——————————————————————————————————————————————
 
    本文根据董志勇老师在“第二届北大教学论坛”上的讲座编辑整理而成。
    讲座时间:2008年4月22日,下午2:40-4:30
    编辑整理:王瑜,郭九苓。
    讲座视频:rtsp://162.105.14.149/forum/9.r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