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信息时代

吴卫华:网络聊天中的后现代主义传播
【时间:2011/8/23 】 【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4期 2004年10月 】 【作者: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 吴卫华】 【已经浏览3870 次】

  [摘 要]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工业化社会之中。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后现代主义越来越显示其独特的地位。当代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有一种多元化取向,从传播的角度看,以网络聊天的现象为方向,分析后现代主义中的网络聊天特征是有效利用网络传媒的思想前提。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网络聊天 匿名性

  网络产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了无比强劲的生命力,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民主法制进程过程中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的艺术领域,它和网络的产生在时间的平面上基本处于一个层次。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它可以和各种不同的学说与主义发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理论空间。无可否认的是,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恰恰验证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失落的世界:虚拟部落中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网络的产生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高于生命和爱情”的自由在网络上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它实现了人们几千年以来对自由的渴望,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步和法制进程。从这一方面来说,网络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另一方面,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泛滥化,无效和冗余的信息在网络中随时可见,权威和传统两个概念在网络时代中受到挑战。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不仅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其形式本身就是信息内容。网络的产生改变了社会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往人们茶余饭后坐在电视机旁全家几口人一起聊天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坐在电脑桌旁面对闪烁着的屏幕,无言以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了,随之而来的忧郁症患者却增多了。另据一组针对1.7万网民的调查显示,10%的人若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有空虚感,更有高达30%的人承认上网成为逃避现实的重要手段[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4年1月的第十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用户上网目的中,“交友”排在“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与“学习”之后列第四位,占网民总数的4.4%。而这项数据在2002年7月份更是高达14.9%[2]。这项调查是针对所有网民而进行的。与此同时,在一份题为《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报告里,通过对近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近30%的学生上网目的是与学习相关的“搜索信息”和“下载软件”,而有35%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近30%的学生是为了“聊天”。

    调查还发现,46%的学生曾光顾色情网站,76%的学生曾沉迷于网上聊天[3]。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其所提倡的多元、差异、模糊、不完整、偶然和多重性的特征为逃避现实状况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生存的部落,它的匿名性的特点可以为他们的任何行为提供盾牌。这个虚拟的部落可以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意淫”。在这里,没有真实与权威,有的只是个性化和最大化的自由——几代人不懈追求的所谓的人类的最高价值。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这几个方面: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学习、交友、对外联络、获得各种免费资源、炒股、情感需要、学术研究、商务活动、追赶时髦、网上购物、其它[4],而这几项中,与网络聊天相关的就包括:交友、对外联络、情感需要三项,而网络聊天的形式也非常多:电子邮件、ICQ、MSN、IRC或者各种论坛、BBS等,但是真正能够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只有ICQ类和IRC、MSN软件,因为这是可以自己决定使用的免费程序,这也是网络个性化和人性化特征的体现,也是个体追求自由的体现。

二、网络聊天所反映的个体心理及其后现代主义倾向

  后现代主义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艺术领域,后来扩展到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去。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市场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现实主义为典型特征;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后工业化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后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当前的社会正是处于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时期。后现代主义,“确切的说,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哲学……”“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并因此自嘲,也有嘲弄——嘲弄传统和权威,它不相信任何具有综括性的意识形态,也不相信艺术和理论,高级和通俗,艺术形式和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绝对界限。”[5]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一书中归纳了11个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如: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化、无我性……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纳到不确定性[6],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权威,它极力反对精英主义意识,主张文化和商品以及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提倡通俗。桑塔格曾说过:“它们(通俗文化)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们糟透了。”[7]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现代化社会的特征如理性化与程式化,在后现代主义中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本身就号称没有意义体系的后现代主义体系,在本质上后现代主义压根就不打算建立新的意义体系。否则,后现代主义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后现代主义存心要消除一切“中心”,破坏以致摧毁那些美学原则;它们与商品和消费合拍,极力驱逐精英和高尚,指向通俗。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在《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一书中被形象地称之为“流浪者的思维”。在作者看来,流浪者的流浪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摧毁界限的过程,这跟后现代主义思维一样,以持续不断的否定、摧毁等为特征[8]。本雅明认为由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作品可以被无限地复制,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永恒性也就被短暂性取代,纯粹的艺术作品由于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具有宗教崇拜的性质,而复制的艺术品仅仅具有了交换价值,可以用价钱得以实现,艺术作品从此从传统与权威分离开来,变成了一种通俗文化。而正是工业化的社会才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摒弃极端,兼容并包。随着现代交通、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新式科技的应用,地球村不再只是人类意识中的概念。网络本身的发展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最有力的体现。

    美国《在线》(wired)杂志主编凯文·凯利认为网络一方面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未来的世界以网络为中心;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膨胀,中心在后退。全球性网络与后现代主义同时出现,这并不是巧合。后现代主义不要权威,不要万能的教条,不要基本道德规范……”。[9]如前所述,网络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在时间平面上基本处于同一个层次,尽管一个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另一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二者的同时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网络的技术进步实实在在地推进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网络的“人气”,“网络原理摒弃僵死、封闭结构、通用方案、中央权威和固定的价值”,而后现代主义的结果是分散、不稳定、不明确、不可预测的。二者之间在理论上存在着一致性。它们产生于同一个时间跨度是一种必然,因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有可能形成人们的世界观。爱森斯坦就说过,“现代印刷的发明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它改变了社会平等。”“在意义的巨大真空里,在无言的价值的沉默中,在没有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可景仰的空虚里,技术——不论是好是坏——将形成我们的社会。”[10]社会学家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总是扮演一定的角色,他(她)的这种角色特征来源于他人的角色期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独有的“身份丧失”[11]情况。这种“身份丧失”的表现就是网民的匿名性特点,不仅是匿名,而且还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这种特征反映在个体心理上表现为:(一)平等感。这种平等感不仅表现在个体身份上的平等,更多的表现在话语权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出于对身份地位的考虑,对自已所言所行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进行的,这种社会期望与相应的社会角色相应,而在网络上,由于屏蔽了身份特征,网民不管你现实身份如何,在网上都是一个平等的个体。(二)自由感。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话多语失的后果,而且,他们可以不必为这种后果承担责任,虽然情绪化但都比较真实。(三)身份虚幻感。你可以在聊天室中编造一个假的自我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比如在聊天室假做男性找一个女朋友。也正是由于这种虚拟的身份很容易让自已浸淫在自我满足当中。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夫认为,个体在人际交流过程中都会十分留意自己的形象,从容貌、谈吐到一举一动,身处不同的交际环境,对待不同的人,我们会展现不同的角色和面貌。这就是其所谓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12]。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大多是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交流的带宽越窄,传递的信息越有限,人们对自身“印象管理”就越强。而在网络聊天中,自我呈现所能调动的资源比较有限。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为了隐匿自已的身份,在BBS这种异步社群交流、聊天室和ICQ、IRQ等实时聊天方式中,使用的大多是语言文字。通过电脑屏幕进行交流,外貌、举止、表情全不存在了。而这种特点更加可以展现网民的个性化特征,如在BBS中,为了在网络上呈现给其它网民一个你所希望的印象。就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ID(代号)、昵称、签名档、说明档等等,ID是网络用户的帐号,一般由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与ID一起来标示个人身份的还有用户的昵称。在大陆的BBS站中,昵称可以是汉字,因此被很多网民用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爱好、性别甚至相貌,当然真实程度就不得而知了。网络可以给你重塑自己的机会,ID和昵称就是这种重塑的开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只能有一个名字,而在网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止一次的更改过自己的昵称,而且很多人都注册有多个ID——事实上,网络给人的自由感也表现在用户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个性上。在一些注册人数较少较文学的网站里,用户的“签名档”和“说明档”大多比较严肃、认真,像很多人引用诗词里面有感染力的词句;而在人数较多较热闹的站里,在交际气氛的影响下,用户编写自己的签名档和说明档时更偏重趣味性,以期给其他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我们在现实中结交朋友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的对他们进行考察,这种考察在网络上同样存在,“签名档”和“说明档”是这种考察的最基本的素材之一。如果你拥有一份别致而有魅力的说明档,会很快引起别的用户的注意。后现代主义的冲破权威,突破传统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在网络聊天中,没有权威,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威,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木子美现象、孙志刚事件、宝马案、黄静事件……这些事件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在前网络时代中是不可想象的,在孙志刚事件中的BBS回复就多达几千条,而在前网络时代,这种新闻可能就不会为人所知,更谈不上能够推动中国的法制进程了。

    网络聊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身份的自我满足。如前所述,在聊天中的ID号和网名可以由网民自已随心改动,特别是使用OICQ的网民,随便地随机查找,你就可以找到“花月痴人”、“潇湘剑客”、“楼兰王子”等一系列表达网民个性化的昵称。当然,昵称中也有不堪入目的低级网名,但这也是一种反传统的呼声。在现实社会中不敢用的一些名字而在网上出现了。这就是一种所谓满足自身的“意淫”。

    (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否定“真实”和“权威”。刘涌案过程中,当刘被宣判死缓的时候,一时网络舆论哗然,传统上象征最高威严的法官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在现实社会中,越是被当局所禁止的,在网上就越有市场。如,尽管严厉控制,但是一些反动的、黄色的信息依然在网上大肆其行。

    (三)对信息内容的否定和摧毁。网络聊天中的网民都是匿名性的,这就使得信息控制变得十分艰难。网络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这样,某些不容于当前政策的信息也得以在网络聊天过程中流传,迫使政府或者网络媒体的拥有者对其进行过滤。比如,境外******就经常通过匿名的电子邮件对大陆网民进行宣传,在OICQ的实时交谈中,经常也会有陌生人先加入你为好友,然后给你一些境外的反动媒体网站或者是一些黄色网站,在一些情感聊天室中出现脱衣舞。由于个体无须对传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就经常会有一些虚假的消息在网络BBS中大行其是。如近日网上出现的一条“中国即将划分为五十个省级行政区”的新闻,使得民政部地名司的领导不得不出面辟谣。

三、积极利用网络聊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和传统的信息接收不同,网络聊天中的信息对个体的主体性影响和塑造是双向的,传统的媒介信息接收方式就是“传—→受”这样的一种单向关系,比如收看电视节目,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进入电视收视状态20分钟以后,脑电波成为π波,这种波形通常是人们在闭上眼睛处于平静状态下的脑电波;而人在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ρ波,两种脑电波的频率相差6~12周。这表明,“大多数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大脑所处的状态仅仅相当于闭目养神,毫无积极性可言”[13]。而在网络聊天过程中,个体的信息接收方式恰恰相反,是一种“传←→受”双向的信息接收方式。个体是主动的、积极的进行聊天,而且参与程度十分高。并且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可以使得个体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扮演他想要的任何角色,尽管这种角色在他人看来是不可信的,可是却可以自我满足。他可以隐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在网络上充分展示自已所希望的“自我”。许多人认为,在BBS或网络聊天室中,人们才是真正地展现了“真实”的自我。BBS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在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自我,往往是自己所期待、但在真实世界受到既有生命历程及其社会关系所羁绊而无法如愿的那一个面向之自我。当然,个人也可以用真实的身份出现。但就网络使用者习于运用代号、昵称、签名档、名片档来凸显自己的特色而言,实际上,使用者往往是利用这些讯息来给予他人有关自己的提示,在互动过程中塑造自己在网络上的人格。人们常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种网络聊天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一方面可以导致信息的泛滥,大量无效和冗余的信息存在;另一方面,只要我们加强引导,积极利用网络聊天中的这种后现代主义倾向,又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法制进程。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研究取向,我们从传播的角度,以网络聊天为引,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为药,以此来积极利用其特点,解决现实问题。以符号为主的后现代性,形成了超真实的世界,塑造出具有似真似幻、非真非幻性质的社会文化特征。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ttp://www.gmedu.org/manage/add/info/103934930684.phtml[EB/OL].张颖·长期沉迷于网络引发中学生心理障碍(孤独抑郁、网恋、游戏成瘾、色情成四大困扰).
    [2]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4/02/03/2111.htm[EB/OL].网民上网行为2004/5/13.
    [3] 储召生·教育时评:当心“网”害[N]·中国教育报,2001.
    [4]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EB/OL]/2004/02/03/2111.htm. 2004/5/13.
    [5] 安吉拉·墨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 安吉拉·墨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42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 凯文·凯利著·萧华敬,任平编译[N]·新财富何以实现·中国信息报,2000/8/3.
    [10] http://www.indranets.com/05-guanyin/02-network/001.htm[EB/OL].随着网络的膨胀,中心在后退:凯文·凯利谈网络逻辑,2004/5/7.
    [11] http://focus168.net/jian/ArticleShow.asp? ArticleID=785[EB/OL]·网络影响心理,2004/3/14.
    [12] 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3] 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8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