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翻译文学

蒋艺:文学的翻译与翻译的文学——再谈《外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时间:2010/3/26 】 【来源:职业时空(上半月版)2007年 第3卷 第10期 】 【作者: 蒋艺】 【已经浏览4345 次】

    一、引言

    外国文学的教学旨在对文学作品分析的视野上、理解的程度上、鉴赏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具备文学鉴赏的国际视野。但外国文学毕竟是一种翻译家的再创造文学,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而更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底蕴?

    常言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研究的初步。在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中,大力弘扬比较法教学,积极渗透最前沿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其发展方向,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外国文学的学习焕发出时代的魅力、中国的特色,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更深刻认识民族个性及本土文化特征,无疑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教学中要努力打破对文学作品的一维评析,而代之以立体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使古今渗透、中西融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悟性及创造性思维秉性,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要坚持以教改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充分运用比较法来鉴赏分析文本,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外国文学的阅读鉴赏与中国文学、文化概论、文艺美学等学科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师专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短时期内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

    二、翻译的文学,营造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课堂教学始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参数。而“课堂效率”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们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中可以“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外国文学是一种翻译者的再创作文学,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泰戈尔诗歌(英文),领悟原文与翻译的不同,并在期末的教学考查中创新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翻译及理解能力,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执教者如果能“厚积薄发”,有着广泛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就不会在教学中仅仅僵滞在对原诗稿内容的一维分析上。因为跨民族、跨时代的横向及纵向的比较,人文背景的不同,作者个性的迥异则往往更容易鉴别,也就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糊不清的遗憾。在诵读泰戈尔诗歌“枝是空中的根,根是地下的枝”(Roots are the branchesdown in the earth. Branches are roots in the air)时,你有何联想呢?你是否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了?!那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否想到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者的心血。”顾城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其中的哲理思辩与逆反心理,是否有某种共通呢?

    笔者认为执教者宜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加强多学科的渗透,强化文学素养的积淀,才能游刃有余地对作家及作品作比较式的研究性讲授,打破时空的界限,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审视作家及作品。例如: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文思缜密,委婉动人;卞之琳诗歌《断章》,语言相对简约平直、粗糙。两者都描写了“明月”与人的“邂逅”。卞之琳作为一名翻译,其短诗道出了对“人生的某种偶然性”以及“偶然之中孕育了某种必然”的感慨。人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尘网”,诗歌的寓意无疑是丰富的,但其34个汉字里,就有4个“你”字、3个“看”字、2个“风景”、2个“装饰”!读来实在缺乏美感。东山魁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风景画画家,其散文《一片树叶》是翻译者再创造的一篇散文精品,文字优美、典雅,如用双音节词“俯视”、“仰望”表达“看”的语意,用“渐渐”、“稍许”、“悄悄”等词描述时光的渐进,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礼赞,余韵绕梁。

    如果用绘画的方式来解说,那么,后者是“截取了人生中的瞬间”,用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一幅写实的焦点透视油画,强调“形似”;前者则是一幅印象派的作品,散点透视法运用自如,强调“神韵”,有如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般的时空挪移,动静相生,光色交织,纯是唯美的“对大自然的心灵臆语”;后者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缺乏想象的空间;前者韵味无穷,曲径通幽,朦胧迷离,让我们感受到泰戈尔“使生如夏华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真谛。

    所站的角度不同,所用的理论方法的迥异,效果自然大相径庭。这种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学生们在比较的赏析中,不仅具体领略到了文学本身的熏陶作用,而且,在外国文学的文本中,更多地发现了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背景,客观上培养了学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审视、鉴赏作品的能力,初步开启研究性学习的神秘大门。

    中国古典诗歌里讴歌月亮的为数不少,都描述了它的美丽、灵性与温情。如宋代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少有人如英国意象派诗人理查德·阿尔丁顿的描述《傍晚》(裘小龙译):“烟囱,一排接着一排/划破清澈的天空/月亮,一片破纱裹着她的腰/在烟囱丛中搔首弄姿/一个笨拙的维纳斯——/这里,在厨房的洗涤格上/我肆无忌惮地望着她。”

    现代社会里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关系,环境的污染、人性的缺失,都真实地反映到了文学作品里。在教学中注重对作品的细节方面的比较和提示,提高了学生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初步学会了比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客观上培养了他们具备较敏锐的观察力,学会了学习,更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翻译的文学,增强了创新的思维秉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又是美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发展是纷繁复杂的,反映到文学作品里自然也是异彩斑斓。执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系统性地选择和分析比较,从文学作品及作家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某方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研究性学习。

    笔者授课时,常常有意识“超出课本”,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秉性,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亦然。一味地囿于课本,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笔者在“外国文学”的讲述中,强调“多读精讲”、“浅学深思”、“多看领悟”。所谓“浅学”,指其语言的明白晓畅;“深思”,是指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否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了你能够观察到什么。”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可以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师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执教者如果没有积淀较深厚的文学素养,缺乏较深广的文学探索经验,没有较高的才情悟性及活跃的思维秉性,则很难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外国文学的教材纷繁多样,网络上的背景资料丰富多彩,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执教者只要肯花工夫,应该可以寻出更多、更好的可比点的。当然,外国文学的文本终归是翻译者的再创造作品,翻译者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风格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如:美国诗人庞德就把李白的诗歌《古风》(6、14)“惊沙乱海日”、“荒城空大漠”翻译成“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其所译《长干行》被当作美国诗歌录入美国诗选。女作家玛格丽特小说《飘》的原文是“Gone withthe wind”(随风而逝);海明威短篇小说“Cat in the Rain”有两个中译本;因为善于描写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金花,把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传》翻译到美国,篇名就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当我们有滋有味地诵读着李白《静夜思》时,你能否设想过一个美国人或非洲人阅读从中文翻译过去的唐诗、宋词的情形呢?

    四、结语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如何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诵读、理解、表达能力的提升呢?尤其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是高考应试考来的,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外国文学的初级学习宜少做练习多读原文本,少写论文勤记笔记。读书,尤其要重视阅读原文本,影视等“快餐”文本是不能代替本人的文字阅读的。

    王尚文先生曾说:“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语言方面的潜能。”这种语言天赋的开发,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与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人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标识。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强化文学的比较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捷径。

    莎翁《王子复仇记》:“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question.”(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根本的问题。)这段经典独白的忧郁与彷徨,充分展示了王子哈姆莱特内心世界的矛盾。这对于准确理解莎翁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境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恰当的语气及语调,传达出哈姆莱特的彷徨与孤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执教者要善于抓住描写王子心境的关键词语,启发引导,类比推敲,对比研讨,最终水到渠成。

    外国文学的教学要建构在文学的翻译与翻译的文学的前提之下,弘扬比较法教学,在阅读中通过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的连贯性延续的交融,使学生接受熏陶,产生共鸣。以学生们青春的年轮,是很难有较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但他们可以在书本里间接获得。因为大凡一篇有份量的文章,都凝聚着作家的语言、文化、思想素养和生活阅历的。多读名家作品往往是一举多得:获得良好语感、拓宽了人生视野、弥补了生活阅历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41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