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北京天津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举办“大学语文研讨会”
【时间:2009/8/29 】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网站 2006年10月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571 次】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系汉语写作教研室于2006年10月9日下午,召开了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本教研室全体成员、其他教研室中担任“大学语文”课的老师和系负责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李蓬勃老师,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禹和平老师主持。
   
    不久前我们获悉,即将来我院进行评估的专家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已于今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举行这次研讨会,除了一般性地研究讨论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教材体系等问题之外,中心内容就确定为学习、探讨《大学语文新编》所体现的全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思路。

    会前,我们集中购买了一批《大学语文新编》教材,分发给每一位参会的老师,大家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学习。
   
    会上,每位老师都发了言,交流自己讲授大学语文课的经验、体会,介绍了自己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目标的理解认识,并重点讨论了《大学语文新编》所做的有益的探索。
   
    大家认为,“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课从上世纪80年代在高校恢复开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为提高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更新迅速,人材需求规格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这门课程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路。现在,教育界都认识到大学人文教育整体偏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语言文字基本功不够扎实。这些虽然不能只靠“大学语文”一门课来解决,但毫无疑问都是“大学语文”课应当承担的使命。现实情况是,“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当初设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简单地沿袭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教材的改革创新。要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文基本功有全面的提高,就不能只是单单地讲几篇文章,应该在人文性和语文性这两个根本问题上下功夫。
   
    近年来,对“大学语文”的探讨非常热烈,相关的教材也争相出版,百花齐放,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许多教材开创了新的体系和结构,避开了文学史的脉络和单纯讲解作品的模式,视野更开阔了,内容更丰富了,形式也更灵活了。

    魏饴教授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新编》,是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中最富探索性的一部。
   
    首先,在思路上,彻底打破了以往普遍的编写模式。既不是单纯选讲作品,也不是简单地把作品分类了事,而是将语文知识的阐述与相关作品的阅读相结合,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明确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寓人文性、美育性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整合起来,追求在宽厚的文化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听说读写。其次,在结构布局上独具匠心。上篇“阅读能力的培养”,中篇“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下篇“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涵盖了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这是全书的“纲”。在每个部分中,先有“概说”、“综述”,后有具体方法,然后辅以各类典范的例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作用和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在内容上,该教材也做到了全面、扎实、精当。理论知识的阐述简明扼要,观点新颖;文学作品的编选取材广泛,眼光独到,与其他教材极少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篇后的“作品聚焦”笔墨精练,分析到位,往往寥寥数语,击中要害,启人思考。

    总体来看,《大学语文新编》将文学阅读与汉语写作熔为一炉,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上述两方面内容在我院分设为“大学语文”和“汉语写作”两门课程,今后在教学计划中可以考虑将这两门课合并,那么,这本《大学语文新编》就是最合适的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6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