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翻译文学

翻译家思果:淡泊如清风明月(徐开尘)
【时间:2007/10/30 】 【来源:2004/09/08 南方都市报 】 【作者: 徐开尘】 【已经浏览5496 次】

  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久而久之成了一体,已经注了册,好像一个人霸占别人的妻子,时间已久,反而成了“本夫”,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本夫,却无权回家了……本书的态度,却是要翻译像中文。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如诗如画的景致,将伴随为文学奉献一生的翻译名家、散文家思果,长眠于此。思果于2004年6月8日病逝北卡罗来纳,享年86岁。

  思果早年体弱多病,被医生判定活不过三十。后来勤于锻炼,懂得保养,老当益壮。四年前,他还以82岁高龄,出版了《我82岁,非常健康》一书,分享他的养生之道。当时的思果,每天还能做800下伏地挺身,跑3500米,工作十小时,一如他向来给人身体硬朗的印象。

  但据闻,老作家去年跌了一跤,有轻度中风的征兆,走路要靠助行器协助,而少与外界接触。后来又发现罹患了胰脏癌,从此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未料,才一年的时间,他已病故。他一直想提笔的小说,也成为未竟之志。

  思果,本名蔡濯堂,1918年6月出生,江苏镇江人。他初一没念完就辍学,进入银行当实习生。却靠着“自修”成就了笔耕的志业。他常说:“天下没有不可以自修的事。”于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写作,以至后来他唱戏、操琴、写书法、学英文,样样都是自修而成。

  尽管没有学院的训练,他投入每一项修习,都如同“做学问”一般地认真专注。研习英文,是听、说、读、写一起来,不但讲究咬字口音正确,而且字字查阅字典,熟读强记。早年他进入香港《读者文摘》中文版担任编辑的七年里,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改翻译家的译稿,也因此沉浸在翻译的研究中。他认为从事翻译工作一定要经常阅读百科全书,了解每个领域的专业,才能忠实传达原意。他曾花多年时间译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可说是翻译上最大的成就。

  诗人余光中早年担任大学西语系主任时,即以思果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新究》作为课堂上的指定读物。余光中和思果同样感叹中文表述日渐西化,已失去原本简洁、对称的美感,多年来执着于**“中文的清纯”理念。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引言中,思果写着:“谁也不能否认,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久而久之成了一体,已经注了册,好像一个人霸占别人的妻子,时间已久,反而成了‘本夫’,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本夫,却无权回家了……本书的态度,却是要翻译像中文。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

  在他的观念里,理想的译法是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能否念得顺口,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虽然他明白难度甚高,仍强调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像中文”。

  思果另一项当做学问看待的则是创作。离开《读者文摘》后,他转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访问研究员,开始投注更多时间在写作上。后来在大地出版社发行人、作家姚宜瑛的鼓励和推介下,思果的作品陆续在台湾的报纸刊载,并在台湾出版散文集,如《林居漫笔》、《沉思录》等二十余本书。

  余光中形容思果的散文小品有白话节奏,其特色是透明、自然而流畅。的确,在思果手中,撰写散文的笔,不同于论述翻译理论,他的散文清新恬淡,质朴无华,如一杯温水,初尝平凡无奇,待温润了唇舌,细细感觉,就能品味出淡淡的甘美。思果如生活日记的文风,写景抒情,怀旧忆往,或仅仅是生活小事感怀,在平实的文字中,都蕴含著作家的人生哲学与智能。

  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曾言:“马上,枕上,厕上有文思”。思果认同这个说法,不论吃饭、坐车、看电视书报,或夜半乍醒,他都会随时记下脑中闪过的灵感和想法。这样的精神和习惯,数十年不变。

  与思果相交多年的姚宜瑛,曾在2003年发表的《思思果》一文写道,“他文清如水,质朴自然,没有一丝雕塑的痕迹,这种不多一字、一句的功力,已达到散文家最高的境界——纯净,我识读他的文章,是张秀亚、沉樱、症弦和归人等一致推崇。尤其诗人周梦蝶更对他钦佩万分,他赞美思果先生中、英文造诣都极深厚,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和西洋文学相融相汇合的结晶。”

  思果文如其人,被文友誉为“中国读书人的典范”。“他淡泊、谦恕与世不争,没心机不用权术,也从不搭架子,真如清风明月般祥和。”姚宜瑛对他推崇备至,更认为他在翻译研究上投注的心力,苦读毅力和成就,都足称困境中学习向上的好榜样。

  ◎徐开尘,媒体人,现居台湾。


他的书我们应当多读——纪念思果先生
孙仲旭  2004年07月03日 14:38 深圳商报

他的散文,可称为文中上品

这是则迟到的消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果于2004年6月9日病逝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享年86岁。我近期刚好读了思果先生在国内出版的6本著作,所获甚多,对思果先生十分感念,所以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先生的哀悼。

思果先生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1918年生;自学成材,从事过各种职业,先是在内地,后到香港,晚年移居美国。著有散文集20余种,译著20余种,论翻译的专著3种。思果先生的译著内地未见引进,散文集则已经出版3部———《偷闲要紧》、《尘网内外》、《如此人间》。前几年,他的随笔在《万象》杂志上也屡有发表。思果先生奉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为散文的最高境界,他的散文风格用余光中的话说:“清真自如,笔锋转处,浑无痕迹。”在思果先生的散文中,他引用了别人的作文要则:“一、真实;二、重要;三、合乎道德;四、紧凑。”这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文章的要求,因此读思果先生的散文,既能享受到质朴美好的文字,又领会到作者著文、为人方面的谦和君子之风,可称文中上品。

他一直强调“译文要像中文”

我对思果先生心怀感激,尤其是在读了他的3本翻译论著之后。《翻译研究》、《翻译新究》、《译道探微》,这3本书写得深入浅出,指导性很强,是思果先生写了30多年散文,译了20本书,研究了7年翻译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港台享誉已久。尤以《翻译研究》,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出版后重印多次,作者的朋友、翻译家黄国彬教授称书中列出的毛病在近来的译文中已经少见,应归功于思果先生的著作,影响可见一斑。进入新世纪后,思果先生的3本翻译论著才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也必将祖国大陆的翻译及写作界产生持久的影响。

我读思果先生的翻译论著,不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同时又感觉如针芒在背,因为书中谈到的不少文字错误都是自己犯过的,有些虽已有所悟,但毕竟是犯了无数文字差错才得到教训。早读思果先生的书,就会很大程度上为自己树立标准,自觉控制笔下出“劣译”。我认识的译者同行也无不称赞思果先生的功绩,这几本书的确为欲从事文学翻译者的必读书。

关于翻译,思果先生不时大声疾呼的,最重要的便是“译文要像中文”。由此出发,他一方面对劣译进行猛烈的鞭达,反对过分欧化,一方面治病救人,点明毛病所在,强调翻译“功夫在诗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意见不仅对译者有用,对于中文写作者也是,因为应当注意到长期以来的“劣译”对写作也影响巨大,许多人写着蹩脚的中文而不自知,如这几本书中列出的病句不少便出自一些著名作家之手。思果先生也明白自己可能被认为是个文字上的保守者,有些他不以为然的写法如今已为人接受,但是这种捍卫母语纯洁的精神,仍让我们心生感佩,在这方面,很少人比他做得更多、更好。

思果先生是我们应当记着的,他的书我们还应当多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46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