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教育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实录(上)
【时间:2007/10/1 】 【来源:博客网教育频道 2006-05-15 】 【作者: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已经浏览6231 次】

直播预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

    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全民学英语的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实行文理分科,独重科技教育和英语教育,青少年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而效率低下,优秀外语人才奇缺,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与此同时,社会性的“国学热”开始升温,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学校教育中仍没有一席之地。我国是《文化多样性保护公约》的签约国。在社会转型、对外开放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国家的语言、文化方针和教育政策,为英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定位,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和针对性,防止作为工具的英语教育的异化,保护和弘扬母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保持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在政策层面上,关注的问题包括各级学校教育中外语教育的目标、社会评价中外语的恰当定位;各级学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中学文理分科问题;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问题等。

    相关专题:英语越来越热国学何去何从?
 
    时  间:2006年5月13日(周六)9:00——17:00

    地  点: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三层第一会议室(北三环路西端,苏州桥路南,三义庙公交车站西边)
    主  办: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媒体独家支持协办:博客网
    直播地址:http://chat8.bokee.com/chat/html/20060513203741/index.shtml

    上午9:00-12:00
 
    主题:我国英语教育的恰当定位
    主持人: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议题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教育和语言政策
    项贤明(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政策
    马庆株(南开大学博导、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反思“全民学英语”和“双语教学”
    滕  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
    自由讨论:30分钟
 
    议题二: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英语学习的效率
    龚亚夫(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学校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焦晓骏(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员):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周  燕(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改进我国英语教育的思考
    自由讨论:30分钟12:15—1:30  午饭和休息
 
    下午1:30-5:00

    主题:振兴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主持人: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议题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热”思考
    黄  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定位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大学人文教育的探索
    逄  飞(一耽学堂总干事):古代经典诵读活动及复兴国学的实践
    自由讨论:30分钟
 
    议题四: 我国中文教育的方针
    张晋军(国家汉办考试处副处长):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和语文教育的改革
    王泽钊(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改善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谢克昌(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反思我国的教育文化政策
    自由讨论:30分钟
 
    出席会议的专家:
    孙文正  国家汉语办处长
    王定华  教育部基教司办公室主任
    韩  民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蓝  建  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中心
    史  朝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李  盾  清华大学教授
    高  峡  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专家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代史所
    羊涤生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程方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丁东  文化学者 
    王晋堂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原北京一中校长
    何  进  福特基金会
    魏运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助理
    郑新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肖  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向蓓莉  北师大比较教育所副教授
    韩  军  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大学博士
    郑晓龙  首都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王乐君  北京15中英语特级教师
    陈志文  中国教育和科研网
    王  营  北师大附小副校长
    李新月  北师大附小教务处
    白志军  清华附小
    朱  平  清华附小
    崔  琦  清华附中语文组长
    于小兵  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
    参会媒体: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政协报
    中华读书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新京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周末
    人民政协报
    现代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
    香港文汇报
    华盛顿邮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凤凰周刊
    人民教育
    中国教师
    中国网
    博客网
 
    会务联系方式: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dongpingy1111@263.net
    朱寅年  010—86520518   bjcunfu@vip.sohu.net
    王  颖  mbedubnu@hotmail.com
    孟  飞  13371631539   shijimengming@gmail.com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实录(上午)

    【摘要】:为期一天的“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圆满结束了,会议留下了太多关于我国语言文化教育的话题,值得我们反思。

    主持人: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非常重大的,又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教育、语言政策怎么确立,我们在社会舆论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恰当的为英语教育、中文教育定位,中国从100年前开始的教育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对外开放,荣辱世界主流文明的过程,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如何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

    可以说目前还是有较少深入的研究,我们在这次会议承办当中,请过很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都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说没有确定的意见和建议,我今天还是通过这个讨论来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和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逐渐的寻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案,和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当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

    今天参加的会议有几个方面的,有一些是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一些是第一线的干部和教师,还有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的人员,当然还有广大的媒体。

    今天参与现场报道的博客网,还有很多的媒体,感谢大家。
 
    我们上午讨论英语教育,下午讨论中文教育,每一个专题有三个主题发言,三位发言之后有半小时的讨论。
 
    首先请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发言。

 
    项贤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非常感谢21世纪教育的邀请,向各位学术界前辈和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总体感觉是越思考这个问题困惑越多,越来越觉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面临很多问题的困扰,有一些是理论上的,有一些是现实中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历史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个人看来,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我们重要的使命是要进行理性的反思,而不是煽情的东西。

    杨教授给我这个任务之后,我们就研究这个事件,我们跟新华社有一个关系,我们每天给新华社提供20到25条的新闻,我们每周二有一个回顾上周发生的事情,在3月份我们有这样一个报道,当时说是06年3月27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外语专门分会发表研究报告,提出来,日本的小学英语要必修化,立刻在日本的民间和政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有的言辞非常激烈,我看到跟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很有趣。

    在这个报道以后的第二天,朝日新闻东京知事召开记者招待会对这个政策特别提出了批评,说非常的荒唐,说日本的青年连日语都没有学好,怎么学英语?但是我们看一下事实,就是日本的英语教育是什么样子。在日本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比例是93.6%,如果跟中国相比,应该比中国要普及的多。我们跟农村中小学加在一起的话,肯定没有这个比例。

    其中有75%的小学是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尽管法律上没有必修化,但是事实上日本小学英语一直在进行,为什么引起戏剧性的效果?我们联想一下中国的情况。在我看来可能是东方人,无论是经济实力强大也好,还是弱小也好,在近现代史上,我们都面临一个文化的威胁,老觉得我们处在威胁之中,这就是西方文化强大的穿透力。在我看来,构成西方文化穿透力的核心一个是《新约》,一个是《社会契约论》,这个一个是人与神的契约,一个是人的契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恐惧,面对这种恐惧,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制造煽情,在我看来实际上有些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这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

    项贤明:对我们来说,我个人觉得我们这个民族也好,知识分子也好,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要挑战它,使得我们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到传统文化,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批评,首先我们曾经骂过五四,现在骂的比较热的是英语,说我们对英语教学太重视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们看一下全国,包括日本,他们一讲到日本教学的时候,他们同样反对,但是同样中央教育委员会,发扬要培养国际的日本人的话,没有人反对。如果不掌握国际化的语言,不光是英语,包括其他的外语,如果一个人只会讲自己的语言,还谈什么国际化的日本人。现在就是我们面对一个语言跨越民族边界,包括英语,已经不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大家可以经历,到了韩国、到了日本,到了法国到了德国他们的英语都不一样。

    今天我们看到,不仅是学英语的问题,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中国人面临一个很大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要向世界言说,我们传统文化如果丧失了这样的一个能力,我们重新建一个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无论用什么语言,我们要向世界言说。英语学习尽管开的课很多,时间很多,大学甚至有一半的时间用在六级考试上,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效率有多少,是不是英语教学就危害了传统问题,这个是值得怀疑的。

    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社会里面成为了一个资格,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外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到教授,不能通过博士生考试,成为了一个资格,成为了一个品位,好象讲英语的人过的小资一点,比别人文化品位高一点,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带来了一个问题,带来了在我们的文化中间,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民族语言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今天还有一个是高中文理分科。在我看来,真正一种有活力的民族文化,它的这些文化创新缺乏个性发展的话,这个文化就没有希望,中国文化要有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必须要有个性发展,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今天不展开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有一个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神话。

    我们另一方面看到,现在有一个假说,认为是人的智能构成是多元的。简单地说,杨丽萍简单的动作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但是让她做一个题目,她可能做不了;有的情商比较高,有的智商比较高。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从现在强制的分科,走向自主的选科。今天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展示一下美国人的课表,他们课表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有很多的外语,他们的高中的课表,也就是说,你这个学生天生是一个物理学家,在我的学校里面我就给你机会让你成为物理学家,你是一个数学天才,我就把机会提供给你。

    有一个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传奇,但是至少他没有出专辑。
 
    也有人骂过五四运用,这是一个反省的问题,我们能否没有五四,如果没有五四,我们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反过来问一下,五四的主流就是否定中华民族传统吗?在我看来,对于传统文化更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它对我们社会与,对我们社会基本伦理的破坏我们的研究是不够的。包括我们今天教育的工具化,教育成为某些东西的工具,也有人研究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在我们的教育目的中我们要表述什么,我们要表述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今天要恢复中国民族文化就是新人本主义,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教育是为中国人服务的,不为某些人服务,也不为某一个东西服务。

    我2000年的时候在香港大学做了一个语文调查,做完了之后,他们要求我做个发言,他们有人提问,就是我们是香港百年的,当时我就说,如果要说殖民地的话,是在内地而不是香港。因为我对比了一下教材,把几个主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比,我发现我们语文教学中间,毛泽东周恩来的东西太多,而我们语文文学的东西、给人熏陶的东西太少。举一个例子,在香港中学就有对联欣赏,但是在我们的教材里面也是见不到的。当初我们的古文比例很少。

    中国的语文要发展,我们要寄希望于本土生长,我出过一本书,我试着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在我看到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战争毁灭性的打击,真正做的我没有看过成功的实例。而在此之前我们宣传本土化存在一个问题。在我们仔细的看来,我们的本土化是把西方的东西搬来慢慢的使它在民族意义上合法化,慢慢的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挤没了,最后本土化了,最后实际上是化本土了。

    前段时间有一个教授讲了一个孔子不如章子怡,他们那种文化是一种文物,真正的中国文化我们老讲振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要寻找,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媒体,通过各个方面使得它能够更加旺盛,使我们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它。

    对于今天来说,我们更多的是怀旧的情绪与现代的乡愁,我们保卫我们的文化,很多人说我们的文化面临危机了,在我们今天看来,你到国际机场,中国人很好认,这就说明中国人还没有变成外国人,说话声音比较大的,逛商场赶飞机迟到的,所以不能说中国人不像中国人。而反过来,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他们有吗?传统文化是讲礼仪的。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要思考。一方面要强调民族问题,本土的生长,另外一方面我们是处在全球化的时代。

    项贤明:顺便讲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面临一个关键的时期,作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字词句的教育,如果是这样的话,跟着爸爸妈妈就可以了,没有人说没上过学不会说话。在我们学校里面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熏陶。而我们语文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语言文学的语文教育,使人变成"文化人"。

    在今天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工具,这个就不讲了。12周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看来,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出在小学,我们小学里面美文太少少了。我们有政治课,能不能多吸收一下优秀的民族语言的优秀作品。后面我不多讲了,没有必要把数学物理都学,在学习主要就是解决语文的问题,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去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等。

    在高中实行自主教课。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摘要】:全民学英语是史无前例的怪事!未经论证、想当然地把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独尊英语。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认同感下降!

    主持人:项贤明给我们做了一个开题,第二个发言是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马庆株先生,他对全民学英语这个事情的一些反思。

    马庆株: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反思"全民学英语"和"双语教学"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非常必要,意义重大,事关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我向会议主办者表示敬意和感谢,祝会议圆满成功。

    一、关于全民学英语

    一个国家全民学一种外国语是史无前例的怪事。

    (一)中国的英语热带动了世界,危害很大

    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国际接轨,可是优秀外语人才奇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未经论证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独尊英语,英语热越来越热。英语教育,在双语教学口号的误导下,部分试点校几乎所有课程都变成英语课,有的城市还要在全市推广。升学、招聘、晋升,甚至连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都要求歌手会英语,于是中国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局面。中国的英语热,带动了亚洲,带动了世界。北欧国家大学本来不用英语授课,现在专为中国留学生开出用英语讲授的课程。

    一个大国全民学英语,这在世界史上是空前的,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正在受到严重的伤害,民族认同感正在受到严重的扭曲(看下文二(二)1),教育教学质量正在受到全面的损害,这种现象很自然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独尊英语造成黄金大量外流。留学英国的几万中国学生每人每学期学费10000英镑,英国学生学费仅仅为1100英镑。英国财政大臣说,中国对英国出超,英国对华贸易有巨大赤字。英国只要向中国出口一样东西就可以实现平衡,这样东西就是英语。

    留学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独尊英语不利于世界多极化,不利于文化多样化。

    (二)培养翻译,大量出版译著

    学生学习英语而效率低下,于是有人开出了双语教学的药方,让学生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学英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也解决不了优秀外国语人才奇缺的问题。语言学习关键是环境,有好的语言环境,短时间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解决翻译人才奇缺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办翻译学院,培养若干翻译人才。不必大面积地不顾实际条件强行推广英语。日本重视日本语,着力培养翻译,他们把外国著作翻译成日本语出版,日本语翻译著作数量世界第一,这就大大增加了日本语文献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日本语的地位和吸引力。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国效法。我国应该集中力量培养翻译人才,争取翻译著作出版量赶上日本,从而提高汉语文献的信息量,增强汉语对各国外语学习者的吸引力。

    (三)语种多样化,与多语种世界接轨

    虽然英语是最重要的一种外国语,势力最大,但也不是世界上全都接受的,无论欧盟还是联合国,英语都不是唯一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某些人那样独尊英语,例如欧洲德国、俄国、西班牙、意大利都不会用英语上数理化。接受英语的国家不把英语置于本国语言之上,如日本、韩国,他们重视英语,但重视程度都没有超过本国语言。我的日本、韩国博士生和高级进修生都奇怪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因为在各种语言中英语用处最大,所以我们不能不学英语,但也不至于非全民学英语不可。我国是《文化多样性保护公约》的签约国,全民学英语不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违反了《文化多样性保护公约》。全民学英语更不利于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外交政策的总方针背道而驰。

    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应该是双向接轨,即一方面学习外国语,一方面扩大汉语的国际传播,这才是全面地与世界接轨。与世界接轨不应该曲解为只与英语国家接轨,而应该与整个世界接轨。现在世界并不是英语世界,世界是多语言的世界,我国外国语教育语种应该多样化,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单一。学生学习外国语不应该限于英语一个语种。联合国新千年大会上191个国家代表用英语发言的是85个,占44%,没有占到多数,仍然是少数,其中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只有几个,另外几十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一外国语;用法语的50多个,占28%;用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发言的各有20多个,都超过10%;用俄语的有10多个;用中文的1个。除了上述联合国6种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葡萄牙语国家总面积也比中国大。我国周边的日本语、韩国语、马来语也相当重要。所有这些语言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世界各国语言,在中国都应该有人学。

    要明确各级学校教育中外语教育的目标,恰当定位外国语教育;为英语教育正确定位,各级学校应该逐步做到提供多种外国语让学生选择,英语应当是诸多外国语中的一种,虽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要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和针对性,而不是违法改变其他课程的教学语言。人才的社会评价应该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而不应该一刀切,要不拘一格培养和选拔人才。外国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要防止作为工具的英语的异化。

    二  关于双语教学

    (一)区分两种双语教学

    民族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教学体现中国各民族语言平等,目的是通过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这是第一种双语教学,它是合法的,应该坚持。我国在语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人权,做得比许多国家(如美国)好不知多少倍。

    第二种双语教学是所谓汉英或英汉双语教学,客观上使受教育者由使用汉语经过双语阶段过渡到只使用英语,许多所谓双语教材是英语教材,所谓双语课其实是英语课。全民掌握英语,外国人会英语就可以获取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跟中国人交流,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这样汉语地位就降低了,汉语在英语的压迫下将没有生存空间,只能最后走向衰亡。第二种双语教学的倡导者对汉语缺乏信心。有人竟然说汉语不精密,阻碍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主张用英语教授数理化,似乎汉语不适合讲数理化似的。事实上,汉语理据性很强,有最理想的数词系统,特别适合数理化学习。中国获得奥林匹克数学比赛金牌最多。

    教学语言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变教学语言就是国家主权的部分丢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主权不可分割,部分主权的丧失将导致整个国家主权的丢失。伊拉克原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占领伊拉克,在这里推广英语,培植出亲西方势力,这些人欢迎美英澳等英语国家组成的联军,认为联军是解放伊拉克人民来的,是给伊拉克人民送民主、送自由来的。结果首都巴格达几天就沦陷了。伊拉克亡国的教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决不能重蹈伊拉克的覆辙。

    (二)教学语言改为英语,将全面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语言改为英语,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看都有问题,这里只谈教育教学质量。

    1、降低德育质量,使受教育者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接受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彻底抵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幼儿在希望杯英语大赛中说:英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英语教育使孩子爱英语超过了汉语。这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呢?一个北京女孩,移民美国3年,拿到绿卡,为了得到美国国籍而申请加入美军,表示"要效忠我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尽管她这时仍然拿着中国护照,仍然受中国保护,法律上还是中国人,可她认同美国,不仅把"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连起码的爱国心也丧失殆尽了。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是过分重视英语的恶果。难道想要把下一代都培养成这样的人吗!目前大陆的英汉双语教学,是自我奴化,很像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三省和台湾时期的皇民化教育,禁止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推行日本语,培养出了李登辉(岩田正男)这样的亲日的台独头子。区别仅仅在于现在的推行者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

    2、全面降低教学质量。首先降低英语教学质量,多数双语教师只能说不够标准的英语,先入为主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学了不地道的英语以后再学标准英语就很困难了。其他课程用英语教授,学生不可能都听懂,课程内容都会大打折扣。英汉双语教学把各门课程都改成英语课,必然削弱各门课程的知识讲授,使各门课程教学目的复杂化,妨碍原先规定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英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重点大学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班学生竟然没有人通读《水浒》《三国》《西游》《红楼》四部古典名著。中华文明靠谁传承?香港是双语教学做的最好的地方,但香港数理化教学水平不如内地。主要因为不用母语教学。可见在中国英语用作教学语言是不妥当的。

    (三)英汉双语教学是违法

    请看法律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6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0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教学语言改用英语,显然是缩小汉语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显然与宪法的规定是冲突的,与其他几项法律的规定是冲突的。基本的教学语言,应该理解为基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毫无疑问数理化、语文等是基本课程。对照法律,不难发现,目前所谓英汉双语教学涉嫌违反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项法律。置法律于不顾,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不经科学论证,提出并推行双语教学是教育部门个别负责人肆意妄为,藐视和践踏法律,对祖国语言、下一代极其不负责任,误国误民。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立即对第二种双语教学叫停,甚至应当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庄严的法律代表国家的意志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呼吁新闻媒体批评违法的双语教学,呼吁人大监督法律的执行情况,监督教育行政部门。

    三  几点建议

    在社会转型、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须要反思我国的语言、文化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一切政策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对得起纳税人。

    建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立项研究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

    1、英汉双语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3、取消中学文理分科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实行文理分科,不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应该既重视科技教育,又重视母语教育、传统文化(包括"国学")教育。

    4、学校教育中各语种比例关系的研究。要有宏观视野,坚决贯彻落实宪法和各项有关法律,站在扩大中国软实力的高度,讨论和确定各语种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养小语种师资。

    5、汉语文教学方略的研究。确定各级学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切实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汉语拼音教学,扩大汉语拼音的用途,教授语法等语言知识,把学生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培养千千万万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适应国外对外汉语师资的迫切需求;要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从而保持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目前应该停止淡化语法和汉语拼音的错误做法,停止语文教学为英语让路的丧失国格的荒唐做法。振兴中华必先振兴汉语。汉语是我国各民族族际交流用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国家通用语言,是我国综合国力的要素,是我们的软实力。停止违法的双语教学,采取切实措施,让汉语早日走向世界。

    【摘要】: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活力,具有创造力,如果语言文化消失了,人类的活力和创造力就会丧失,所以这个社会就没有活力。
 
    主持人:下面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讲一下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
 
    滕星:大家好,我认为刚才讲的有一点偏激,我国的文化能不能上升,是在自己,我认为现在的文化资源是整个人类的资源,英语也是,汉语也是人类的资源之一,政府的责任是把这些资源都提供,老百姓愿意学什么有文化选择权,不要逼他学什么。只要把资源提供了,政府提供了,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这个是政府的责任。说你必须学英语,必须学汉语,这个是一个极端。

    所以我觉得不要特别民族主义,咱们是全球人,为什么大家都学英语,你想一个问题。因为说英语的人有钱,这是一个道理。你要中国人有钱,人家肯定都要学汉语。咱们改革开放20年,为了跟国际接轨,为了把外国人的钱赚过来,所以都学英语。所以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平衡,过去都学闭关锁国,学中国的东西,后来发现一下落后了,然后就学工具理性的,然后就摆过来,所以这个世界就是摆来摆去的。我觉得中庸就是很好。

    这里我讲一下全球化的情况,今天我感觉有点像反全球化的意识在支撑。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检讨一下,在国家框架里面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如果按你说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学汉语呢?用同样的价值观去看一下弱势群体。我觉得全球化语言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拿来我可以用。现在每一个家长都在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到两门优势语言,为什么?让他以后能够养家糊口。

    下面我讲一下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这个也反思一下,中国人要不要学英语的问题。
 
    我今天讲四个内容,第一个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是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三是现实主义的多民族、多语言文字国家。我国就是这么一个现实,谁也不能忽视。第四讲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我这里有一个简易的示意图,20世纪后50年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教育两起两落概略示意图。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第一个事情就是民族识别,就是确定了有56个民族。第二件事情调查中国语言文字状况,调查的结果最后争论不一样,但是大百科全书定了一个认可的,35种文字,60多种语言,现在有说100多种语言,这是学术界争论的事情。这个就是一个现况。

    这个图讲了什么,从52年开始,共产党政府秉承了马克思的民族理论一个文化自觉的核心概念,说一个民族要想跟小民族跟大民族平等,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文字,所以就是有一些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文字,给12个民族创造了16个文字。造了字之后,从52年开始到58年,用母语教学主要是扫盲教育,这个是第一个高峰,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到了58年之后,又下来了,一看直线下降,为什么?58年大跃进,说社会发展是分阶段的,有序的,不能跳跃的,所以有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之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就是这样的,要最后发展到共产主义。当时就认为,既然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前社会主义阶段的东西,都是落后的,落后就不要用,都用汉语,所以从58年开始全部都用汉语,从58年到70年代这个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民族地区全部都是用汉语。这段时间是完整的同化教育。到了74年,一批少数民族精英开始恢复民族语言教育,然后就是有一个迅速的滑坡,这次滑坡也有政治原因,但是完全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全球一体化,少数民族的家长不让孩子学这个语言了。说那个时候学完了之后,又不用,我们又成文盲了。这次不一样了,就是继续学汉语,学了之后,才能上大学,才能到东部打工,这个阶段市场经济因素造成迅速滑坡。

    民族自决为什么会出现呢?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这里面有一个民族平等,民族理论,后来演变到了斯大林,然后就介绍到了中国来,他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是民族自决。1925年的时间,苏维埃,共产党没有夺取政权的时候,当时开会制订一旦夺取政权,中国可以成立联邦共和国,到了49年,毛泽东忽然发觉民族自决是一个悖论,如果搞中国就要分裂了。后来马上搞区域自治,不搞苏联的联邦共和国了。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给少数民族就创造了文字。

    可是当共产党变成执政党以后,要维护过程的统一,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语言文化有81种语言39种文字,这是一个现实,学校教学语言使用也是多样性的。这个现实就给我们政府一个两难困境。一个是国家整合中的学校教育,我国这50年的教育,国家主义主要是靠学校,这个好处是可以实现国家整合,学校用官方语言达到国家整合的目标。但是民族自决与区域自治理论政策下的语言文化多样性迅速的就滑坡。当国家要完全国家整合的时候,语言文化多样性如何保留呢?如果保留的话,国家如何整合呢?这个是两难的,这是每个多民族的国家都要遇到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两难困境。

    第二作为少数民族来讲,有两难选择,一个是生存,一个是情感。为了生存要学汉语,为了情感还想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实行双语教育,可是自己的母语在市场经济下有没有什么用。少数民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分精英和老百姓,精英有工资,吃饱了,开始提倡要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开始老百姓还在找饭吃,就是汉语教学。老百姓就说为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学少数民族语言,干部的孩子都到汉语学校里面去了。因为在生存与情感之间,往往先选择生存,再选择情感。
 
    语言选择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就解释了这个,第一个是生存下去,第二个是安全问题,第三就是自我满足。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教育语言政策就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到底该如何保护。我们应该知道,语言文化是每个民族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形成的人类的资源。

    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活力,具有创造力,如果语言文化消失了,人类的活力和创造力就会丧失,所以这个社会就没有活力。所以在现在,我们如何保留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政府和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老百姓对自然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意识,但是对语言文化这块并不像宣传的这么多,语言生态也是人们生存的一种环境,如果这个没有了,人们的生活就呆板了,创造力就下降了。所以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如何保留弱势群体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要考虑的内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滕教授给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下面是自由发言。
 
    李盾教授:作为所谓教授这样的人,在个人的语言能力方面我是比较特殊的。英语我就会一句话,就会"对不起我不会说外语"。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要面对现实存在的真问题,当我们面对几个问题的时候,要区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英语给损坏了吗?我们的教育质量是被英语损坏了吗?我觉得都不是。另有原因。刚才这位先生说,出去一看还能认出中国人,那个中国人是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吗?我觉得不是,恰恰是极特殊的计划经济年代,整个思维方式、价值观方式都改变的中国人很好识别。对于英语来说,我个人是一个不合格的教授,我知道中国还有几位拒绝考英语,最后由于本人的成就也被评上教授的人。我没有上过大学,涉及需要学科,是政府几个部委的顾问,是几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很多人不知道我接受的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我在我同龄人中是接受传统文化比较多的人

    这就有一个问题,中国和别国不同。谈一下英语,英语有没有价值?我觉得英语有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你要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下要给人打交道,你就会英语。我不会英语,人家要请我去开会,就得给我带个翻译。

    我们的恐惧来自什么地方呢?我们的恐惧来源于帝国之心亡国之心不死。语言就是一个教育工具,从我父亲到周围亲属,到我的老师,凡是搞洋玩意的,出去的时候英语都不好,学成之后,都是三四十年代一流的学者。有用自然就学好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五四。我们说传统文化是五四给毁掉了,五四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这是两回事。我们今天谈教育,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人,还是培养人才?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是做人做事两样要一起看。

    我们现在教育面临的问题,第一我们失去传统了,我们讲汉语。我们的学生看自己的传统语言,看古文,如同学一门外语。就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上我们失去了传统,第二语言教学严重的属于官方强制的教学。刚才这位先生谈的很好,有民族语言,我们还有地方方言呢,人打交道以听准了为主。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些语言怎么用,比如我90年代做法官培训,有一些法官说,我们不是不会说普通话,我在当地和本地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本地话,很可能就把距离拉开了。

    我们关键不要把语言作为必备的资格和考试。我觉得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我是重视英语,而反对目前这种英语的教学,反对把英语当成所有的毕业、当官各种资格考试。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全球一体化应该是可以做到和人对等交流。如果你只会外国的,不了解自己的,你只能是人家的学生。所以我们能够做到对等交流,不仅是语言还有表述方法的问题。现在主要是教什么?就像北京市规定,为了奥运所有人都必须会说英语。我说你这不是歧视人家小语种呢?人家法语怎么办呢?我就会一句话,我出去还丢了几次,最后还不是回家了吗?

    从实际来说,即使教什么,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要解决。更主要的那个要解决的话,谁来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师资能不能应付这个教学,我们不要忘了这个问题,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大量的我们认为是汉语的东西,实际来自日语。一个民族语言思维工具的单元有所改变,整个影响你思维方式。另外不要忘了我们讲汉语的语法,当年有一些教授做过研究,都是有一个外国语法组。

    再有一个是简体和繁体。我们现在进一步强制简化字,如果你强制教简化字,我们现在用横版,所以形成我们的大学生要看《红楼梦》一定要买横版的。我对语言文化委员会的很多东西是很反感的。我虽然不是学校出来的,我是搞法学,搞社会学。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位老先生都是我的老师。语言文字最主要的是约定俗成,你都想什么都管起来,能有活力吗?管可以管部分,管中央文件,人民日报怎样用官方语言就可以了。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开放的、多元一体,合而不同的世界。我们中国人应该想办法继续我们的文化传承,同时做一个能和开放的世界对话的中国人,能够成为一个活跃在世界、人类社会这个国际舞台的中国人。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

    具体我们谈到很多难题。第三个先生谈的很好,解决起来非常难。我们给不给学的人和教的人都给一个选择。如果都管起来了,就造成了对教育的不满。
 
    我们方言都改不了,但是我做过十几二十年农民工研究,珠三角那里的语言都改过来了。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雷颐:我是搞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近我的研究里面引进了很多新词,我也注意到现在对于这个历史文学的讨论,我觉得对中国近代史多了解一下,100多年以前教育现代化开始对外国、开始对西方开放。但是我们看到,在中国世纪前50年,那些学校里面培养出来的人,从胡适、竺可桢、闻一多这些人英语都非常好,国学传统文化水平都非常高,所以我不同意把英语和汉语对立起来的观点。比如说像林语堂,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不像我们现代英语像汉语,汉语像英语,这就是我们教育失败的地方。

    我们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在20世纪前50年,有很多教会学校,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英语是极棒的,但是他们中国古代的文化汉语也是极棒的。可以举很多例子,像燕京、辅仁,他们都很棒。在研究当中可以看到,我们在五十年代批判教会学校的时候,我觉得可以批判它的很多做法,但是在这方面得成功,我觉得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可以具体研究成功之处,为什么它培养出来的人英语、汉语都很好呢?所以我觉得如果对这段历史了解的话,就不会产生英语会挤压汉语这种担心。

    第二个产生的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其中我谈一点,我觉得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恰恰出在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我反对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论,我们要学习外国问题,就是要了解他们的全部,包括其中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吸取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价值观念,所以我不同意,我是学历史的,但是我搞了很多专著的翻译,我看了别人的翻译。你很难想出来德语翻译学院出来的人翻译出来的著作里面是错误百出。我觉得从洋务运动开始跟外国人打交道,叫做舌人,我们的问题就在这里。从考试到现在,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像从前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作为一种文化里面有很深刻的价值观念在里面。比如说我是近代史所,我们学校有很多老先生,他们一问,都是孔德中学,也有辅仁中学里面毕业的。我们现在看棒球有的看不懂,但是他们一看就懂,他们都是温文尔雅,学问很深的。

    在我们语文中,现代我注意到,因为我儿子的学习是我一直管起来的,但是现在要强了,现在语言教育最多把文言文作为一种工具。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不是一种工具,都是要吸取中间的文化在里面。

    第三点我想将之所以会这样,还是社会环境决定的,最根本的还是背后的思维,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应该变一变。

    我再讲两个小问题。我注意到,现在有一种新的语言开始出现,影响越来越大。就是有一种英语,叫做印glish,就是印度的英语,这些人大量的进入英语主流社会,带有印度的文化,把英语开始改变了。如果今后发达了,没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慢慢会成为改变英语的某种东西。

    第五点我还是讲历史,刚才讲到了,从日本的例子看,日本开国比中要晚,开始的时候,很多新词从中国引进,引进了几年,但是由于明治维新比中国要彻底,比中要发达了。恰恰中国大量的语言反过来从语言引进,比如我们现代很多词比如"党、政府、解放"等等都是引进的。日本恰恰是开放的比中国彻底,反而它的文化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反而广,反而深。比如说我感到很遗憾的,英语蚕种的蚕就是从日本里面过去的。你想通过封闭缩减英语、缩减什么来达到保卫自己语言的目的,恰恰达不到。我也接触到了很多台湾学生、香港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比我们高,但是他们的国语水平又比我们高。所以我想强调一点,两种语言不是对立起来的。

    还有我们现在讲的汉语,现在国际上学汉语的人比从前多的多了。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发达了。现在学汉语的人恰恰比从前多了,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不是封闭。所以人们一直有一种想建一种通用语言的方法,就是有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只是很少人在学。就是语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听取哇声一片,很多人都用"哇",如果按照传统,我们古代也不是用"哎哟",是用"呜呼",还有现在的一些网语,包括酷,酷现在也成为了一个通用的语言,所以不了解这个,会造成很可笑的东西。我看到国家的很重要的机构,他说英国评选了一个贝克汉姆和辣妹是最冷漠的一对夫妻,我马上就知道是酷了,但是翻译成这样的话。包括以前"打的",的士是香港用的,香港是殖民地,我们在用这个,就是自我殖民地化。但是大家出门还是叫打的。

    我要说明的一点,英语和汉语不是对立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想还是再有两个发言。
 
    代谢晓晋发言:感谢杨教授,感谢21世纪发展研究院,我今天做一个发言,是提高母语能力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核心环节。

    考虑到人均因素,中国算不上资源大国,中国却是人力资源大国,中国的未来发展要寄望于开发自己丰富的人力资源,不必说德国、法国人口密度远远大于中国的日本也开始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如果不是人力资源,如果不能合理的开发,就会成为负担。

    好的教育体制就是把人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最核心的环节恰恰是提高各自的母语能力。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英语教学的关系教学以及各方面的问题,这一点,我们的母语能力长期被忽视。今天需要引起人力资源对这个核心环节的提示。

    交流表达是几个国家提高的核心能力都位于首位。劳动部在数以千计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到这样的结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苏步青先生,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苏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不合格的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都不行,别的学不成的。无独有偶,必胜参与英语工作,林茂孙先生近年来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学好中文。将汉语翻译成外语,翻译者就必须具备很强的中文理解能力。
 
    劳动部不仅认识到交流表达是最核心的技能,而且也有了CHC考试,今天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CHC在人力开发中的作用。比如北京考试学院05年06年的研究生考试也在用CHC。
 
    十几年前,国家人事部开发了用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今天中央机关大多数处级干部和一部分司局级干部都是通过这个考试进入国家机关的,这个考试明显提高了这些官员的素质水平。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CHC会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中产生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CHC,希望更多的人在人力资源开发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摘要】: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也小,中国的最大的问题是民族文化的丧失,而不是语言的丧失。

    主持人:下面请来自陕西榆林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韩海燕老师发言。

    韩海燕:我是从陕北非常偏僻的小县城专门赶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参加这个会议还是从去年陕西的一次会议,去年召开了一个陶行知研究会,还有一个教育研讨会,我参加了那次会议,那个时候我不认识杨教授,只听那天说,有一个教授要到大会做一次报告,我们早早的到了会议室门口等着,到了以后,发现有一个宣传牌子,上面有一句很醒目的话,"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有许多人都在看,没有人说话。看了老半天,有一个人突然发言,这是搞计划生育宣传的。他说这个话以后,也没有一个人发言,好象大家都很认同这个话,我忍不住了,我说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我把这个话解释了以后,杨教授突然把我的手握住,我那个时候不认识杨教授,他就要我的名片,我说我没有名片。然后我们俩就进行了交谈。

    我们的民族文化竟然丧失到这种地步,因为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校长,居然不知道孔子的这句话。我们谈的非常投机,他就问我,你是干什么的,在哪个研究院?我说我没有工作,我在家里面,办了一个国学研究。然后杨教授就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讲。他讲到,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两个大的丧失,一个是大传统的丧失,一个是小传统的丧失。这个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所谓大传统就是民族问题的丧失,孔子、孟子的文化,老子庄子的文化,这些文化丧失了。这是传统的民族文化丧失。还有一个小传统就是大革命开始到现在,我们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还有我们文化界的一些名人,创造的这种文化,是五四以后创造的文化也可以丧失掉。我们大的传统和小的传统都丧失掉以后,我们就变得没有文化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民族没有文化,还能成其为民族吗?

    我们刚才讨论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也小,中国的最大的问题是民族文化的丧失,而不是语言的丧失。而我们学英语我们要学西方的文化,而不是单学语言,语言是一个工具。我们检查一下,我们现在到底学的是语言,还是文化?

    这个问题我觉得值得考虑一下,我是一个文化侏儒,随着我读了十多年的书,我的儿女读了十多年的书,但是我们都是文化的侏儒。我的父辈有一个朋友,然后我问他你小时候读什么书,他想了半天,想了起来,"来来来看看看,人有手、马有足...",他小时候读的时候都记得了。而我小时候读的是"大的大,小的小,跑的跑"。而现在的小孩子就是小猫、小草等等一代没有文化的东西,所以我们都成了侏儒。

    到了我孙子这一辈,我觉得不能让他成为一个侏儒,我希望他们成为鸿儒。因为他们把四书五经,还有中庸还有老子、孔子等等都拿下来了。我的观点是,在小学,关键的教育在小学,而不是大学。大学不是经常发生跳楼自杀,或者各种事件,这种事件不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在小学基础没有打好,没有做好人文文化教育等等,所以上了大学以后居然就不知道怎么做人。有一个残疾人大学跳楼自杀,尽管他接受了所谓的高等教育,但是它缺少的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只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的教育。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关键在小学,而小学关键在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教的是什么书?我写的文章居然写在了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面。我把女儿带过来了,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念语文,我听着怎么好象我写的,我写了一个"世世代代高唱东方红",这些编语文教材的先生们,怎么就把我的文章编在里面了?我刚刚才学写文章,居然就一字不错的选在了语文教材里面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启蒙教材。

    我们从小学,根本就不给我们的孩子进行人文文化的教育,就是一些非常浅薄的东西,把我们的教师也教坏了。我接触到一个教师,他教了30年的小学,越教越没有文化。我把教育改革写了以后,给榆林报社送去,榆林报社说不敢发。然后我就想到了杨教授,他看了以后,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然后让我来参加这个会,以后有时间我再说。谢谢大家

    【摘要】:我国的教会学校是双语教学,其实我觉得并不能证明英语教学就把一个人全部改变了,甚至变成亡国奴了,这样就说的过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上午谈的是英语的问题,怎么样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今天第一位发言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先生。

    龚亚夫:我就说两方面。前几天许嘉璐在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上曾经说过,他说中国的教育研究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从经济上咱们不说,咱们就说咱们的研究在国际上确实没有地位的,研究的东西很多是发空论的,没有实质的研究,所以不管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教育上来说,确实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英语来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东西,也是正常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要学习这种语言,要学习这个东西,本身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是一个媒介,这里面肯定带有文化的信息,所以从英语教学上来说,肯定会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语言等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有两个方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第三个观点,影响不影响到汉语的地位,甚至中国文化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好象英语教学把咱们汉语影响到什么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是有点危言耸听了。我认为影响不影响,或者中国反过去影响世界,不取决于英语,而取决于中国人自己。如果经济发展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就会应该国外的语言。现在国外所谓的汉语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像咱们说的那么热。大概美国据说有100万人在学法语,但是实际上有2万多人在学汉语,是相当的少。

    但是咱们现在不学英语,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中国和英语进出口的图书是100:1。虽然总的出口虽然是100对百分之十几,但是都是说华语的地方。我认为不是汉语本身的问题,或者是汉语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力在那里放着的。比如哈利波特销售量在全球根本无法比,泰坦尼克产值相当于日本整个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文化咱们还达不到。就是中小学外语的政策应该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刚才几位先生都提到了,实际上在语言教育上一种是工具性的,一种是文化性。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人们是持这样的观点,语言教学,对提高一个人的本身素养,对提高人的思维方式,还有整个人全面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就是有一种文化意识,通过这个语言,实际上增加了认识世界的窗口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还有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包括人的整个对于文化的意识等等。所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就是说,不仅要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也包括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等其他方面。这也是咱们现在对英语教学的一种理解。

    但是我也不支持把英语作为资格、身份的认证体系,就是所有人都要经过考试才能通过这就是走极端了,这不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人事部门的问题。

    至于从我国来说,教育部现在定的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但是是逐步开设英语课的,也是符合中国的情况。现在没有规定必须要开,说的是从小学三年级逐步的开设。

    关于政策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全面的认识这个角度来谈,前段时间,英国有一个作者,就是英语将来的发展,他到中国来采访我,我谈到一个观点,确实英语教学影响到中国的一代人,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缺乏自信,就觉得英语好象要把汉语吞没了,或者把中国的文化都侵蚀掉了,我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可以增强,反过来可以提倡国学,提倡中国传统的文化。

    我觉得这是辩证的关系,我们现在需要向西方学习,所以许嘉璐在中国教育学年会上就说过,我反对西方中心论,我也反对中华中心论。我们还是要学习西方,因为我们还是达不到国际上的水准。

    下面我讲一下外语教学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研究不够造成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的基本观点,我很同意北师大的说法,煽情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实证的研究。关于您刚才提到,什么时候学英语好?这个问题在国内有普遍大家多认可的观点,就是越早越好,实际上越早越好是有条件的。按照国外的说法是,所谓关键期,就是过了关键期以后,再学语言,语言能力发展已经过去了,再学已经不好学了,这个国外都有研究。它这个假设如果过了15岁以后,再学习,讲的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如果15岁到其他国家的话,你学的话,你肯定有口音,15岁以后的话,就很难改变了。另外也有研究证明,你过了青春期之后,你接触的语言再多,即使在英语国家在呆的时候比母语还要长,但是还是带有一定的口音。在英语环境下到底是早学,还是晚学,都缺乏实证的研究。

    国外有这样的研究,如果每个星期学一两个小时的话,学很长时间的话,也不会学的很好。咱们现在就是全都学,一个星期可能就是一次两次,但是国外有研究,如果一星期有一次两次,对这个语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另外一种研究,就是如果在中国的情况下,小学三年级或者一年级开始学,学了很多年,最后到了初中,可能人家很短时间就能赶上了。在学校里面不一定越早越好,所谓越早越好是有一定条件的,你得接触有一定的频度才能够学好。所以早好,还不是不早好就能够说清楚的。

    另外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所谓教学的问题,一种是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是学术认知的语言水平,国外很多的研究说明,所谓这两种语言,如果你真的移民到了国外,个人人际交往的能力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可以掌握,但是真正可以掌握外国人学术的水平,真正写文章,读学术文章的话,一般在英语国家需要四到七年才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加拿大,实施的是双语教学,英语地区开设法语。他们是在英语国家的地区开设法语,就是用法语来教授各个学科。就像解放前的教会学校一样,所以除了语文,其余的全部是用外语来教的。

    我国的教会学校是双语教学,但是培养出来的人国学的基础很好,英语的基础也很好。其实我觉得并不能证明英语教学就把一个人全部改变了,甚至变成亡国奴了,这样就说的过了。咱们现在缺乏研究,但是双语研究在中国能不能成功,我觉得恐怕取决于教师和接触的材料。咱们现在还缺乏这样的真正的双语教师,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你没有一个师资能用英语来教。

    事实上人们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在母语的情况下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学清楚的话,你学外语的时候,完全要比外语发展的一个概念要学的好。在中国还是没有人研究,到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还有学科的能力到底有什么样的研究,都缺乏实证。说他好或不好,都需要实证的研究。

    第三个,现在的语言学习,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很多研究者所接受的观点,就是内在的语言发展规律,什么叫内在语言发展规定呢?就是说人固定的发展语言的顺序,不受你语言干扰的。比如今天你教这个,明天教那个,你要这么教的话,他就感悟不了。

    就是有一个内在的发展大纲,这个是人为干扰不了的。我们现在的教材基本是按照语法的顺序来设置教材的,我们的教材从理论上讲是冲突的,但是我们仍然缺乏实证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内在的语言发展可以和我们现在的教学顺序结合起来,教学顺序能不能干扰整个教学,都是说不清楚的问题,都是缺乏研究。

    从简单的三个方面来说,就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设计,涉及到教材编写,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正像许嘉璐副委员所讲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地位,就是我们整个的外语教学方面没有真正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处于只是介绍人家的东西,只是学习人家的东西。所以不读英语怎么办?你自己凭空创造一个理论,你就没有理论的基础,没有自己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是真正要我们学术界真正有一些人去做这些研究,你支持这个观点,否定这个观点也好,包括双语教学,我们现在都还是差的很远。我自己也在这方面没有做过太多的研究,关于教材编写、整个课程设计、语言教学,包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最好,学多长时间最好,学什么样的方法最好,我们还是缺乏研究。实际上就涉及到最后评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四六级考试,其他的一些考试等等,我们到底要考察学生什么样的能力,通过什么手段来考察学生的能力等等方面,我们都缺乏研究。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的考试,从中学到大学,考试都是一种间接性的考试,通过选择填空来推断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直接性的来考察这个,就比如驾驶,我们缺乏就是能直接观察到语言能力的考试,而这种考试也是缺乏研究。

    所以大家一拥而上请了很多人去猜题、押题等等。我们中考就是有一个凡是知道的都不说,凡是说的都不知道。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谢谢大家。

    【摘要】:社会民族语言文化都是发展的、相互交融的,不是僵持的。

    主持人:下面请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主任、教授孙复初老师,而且他的母亲是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

    孙复初:非常感谢杨教授让我来参加这个会,我把另外一个工作推了,我才来了。我在主题讲之前,我补充一个看法,社会民族语言文化都是发展的、相互交融的,不是僵持的。

    我虽然在大学有48年的语言教学经验,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后来转给了周济部长。文章有一些媒体登出来了,就是谈到高等教育考试英语不要全部百分百计分,有的专业可以完全计分,有的专业可以80%、50%都可以计分,我并不同意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

    先面我谈三个看法,英语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解决。

    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20多年前,我们中学的英语大部分都能过关。我的父亲我的父辈他们以前也没有受过什么新东方的培训,就是一通知就直接就走了。我们可以看一点,中关村地区很多高等学校,当时很多那个年代的老教师,都有过出国的经历,但是出去以前,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就走了。他们在上清华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并不能上英语课,我父亲是如此,我很多的师兄,很多的父辈,包括朱溶基副总理,他比我高两班,他清华也没有上英语课,都是中学学的英语。这些例子是很多的。我们中国教育历史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就过关了。大学就是用英语了,没有上英语课。所以这个问题,为什么做到这一条,因为我们当时的英语教学是符合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

    当时每天早上校园里面都是一片朗读声,老师要求我们用英语写日记,写作文,然后个别的课程用英语的教材,或者用英语来讲。所以我们做有些做数学题,我们都能用英语写。所以上大学以后,我们都能用英语做作业。

    我是50年上清华的,当时我们班上不全都是沿海地区的,相当多从四川、贵州内地来的学生,英语也很好。没有一个人说看不懂英语教材,听不懂英语课。当时没有任何什么的"快译通"等等,连收音机都是那种电子管的大收音机。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有很长的时期是我国中国的老师教中国的学生,能够在很轻松的情况下,负担也不是很重,把中学生基本具备这个能力,上大学的时候就不用学什么英语。这个是事实,大家可以在周围的很多学校里面调查一下。这个问题把英语学好,这个问题在教育史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解决了,但是现在已经发展了。

    大学可以开选修课,而不是学基础英语。大学英语是基础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延伸,这是一个怪胎。这个问题不是说没有解决,是已经解决了。

    但是现在变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我虽然在系里面做一些管理工作,我从77届一直教英语到01年,我带了1万多个学生,而且我在每个班上都做调查,什么学校毕业的,情况怎么样。我看了一下,除了西藏、新疆之外,他们这些学生经常给我交换这些看法,虽然考上清华了,英语不一定很好,有学的很好的,也有学的很差的。我对学生有一个了解,我在第一线非常感觉到我们教师改革的脉搏,很明确的感觉到,从80年代中期,英语教学就发生了变化,后来比较清楚了,这个变化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以后。开始了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越演越厉。现在你看,全都是应试教育的材料,应试教育的变化,新华书店的反应是非常明显的。在班上学生不愿意念课文了,班上全部是背词汇,然后做模拟题,不仅英语课上做,到专业课上也做。所以专业课老师说,英语课冲击了专业课的学习。后来发现是应试的东西冲击了全校的学生。而且这种冲击非常厉害。有人说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学英语,这就是应试的东西。

    学习感觉到,英语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英语考试,从中学开始,就是中考、高考、然后一模、二模、大学四六级,就是完全为了下一次考试来学习。英语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要学到博士,有硕士研究生英语而且博士英语,而且博士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们很奇怪。所以应试教育以后英语变成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的钱最多,学生花的时间最多而效率最低的一门课程。这是本身造成的吗?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不仅影响到了英语的水平,而且影响到了汉语的水平,中文水平为什么下降?也是因为应试教育。这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我是在第一线教学,所以这个变化就是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问题,据我们了解,很多老教师,也了解到,中关村的很多高等学校资深教授、老教师对这个问题是不断的向上级部门反映意见,但是收效甚微。我在每一班上,每一个学期学完之后,请学生提意见。学生里面相当多的是对设置这些考试提出批评意见,认为完全是应试,培养应试能力,考完之后完全就忘了,但是能力没有提高。后来我把学生写的,因为都是有名有姓的,全部送给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整整看了两个星期,写了一个报告,送给清华大学所有的校长和教务主任,清华大学当时有一个外语教学委员会,他们又搞了一次测试做调查,最后学校告诉我说,根据他们教务处的调查,根据各个系的意见,最后校务委员会一致同意,同四六级考试脱钩。这是在90年代初期实行的,脱钩已经十几年了。

    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这个问题态度非常鲜明。外语系的老师出去参加会议,必须明确的表示对四六级的看法。因为这一点同我们正规教学是两股跑的火车,不是提高语言能力,完全是搞应试能力。有人说,外面社会上还是很拥护四、六级考试,现在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情况。因为他本身并不了解英语水平,了解的人,后来觉得上当了。有一个单位是外资企业,工作时候要求都是用英语,后来招了一些学生,都是六级,后来进去了之后,做了一个测试,最后让他们翻译一下看,只有两三个人翻译的能看,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么。这种事情是很多的。

    最近北京市很著名的一个杂志上登了一个很著名的东西,北京市有六位外教参加了05年的高考,满分是150分,这六个外教平均分是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我们,你们这是考英语吗?我国中国的英语考试考倒了我们的外教,而我们中国的学生考到140多分,我就说那些高分得学习,我班上也有,看书也看不懂,翻译东西就是翻译不出来是什么,但是考试能考到130、140。这就是我们的四、六级。还有两位外交官,在国外长期工作,带了孩子回来,孩子一直在美国上学,转学回来,英语考试不及格。而我们那些考的很高的学生,跟他的英语水平差多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几千万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都在为这个而奋斗。青春年华都放在这个上面,英语变成中小学,还有初中、高中生中考、高考很难的一个问题。怎么造成的呢?大家提了那么多意见,那么听不进去,而且不愿意改变。有人提的比较尖锐一点:说叫做垄断加暴力。我说不要说得那么绝,可以说:权力加利益。因为权力掌握在手里,中考高考必须按照这个作,我去过很多中学,中考在做什么,每年都是根据前几年的题,然后自己再做一批题,后来用计算机做,建立一个题库,让学生自己在里面日夜奋斗,就是人机大战。你不走这个路子行吗?

    为什么还有利益?现在有一个新的行业,就是考试经济,考试行业。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端利润他愿意放弃吗?所以权力加利益就使得英语教学变成了学生时间最长,效率最低。有班上有好的,很多同学说,根本不是他学出来的,因为爸爸妈妈是相关行业的,还有一些是冲刺班出来的。有些人提出来,新东方不错,干脆让清华的学生到新东方上课吧。当然我们学校是不会同意的。

    英语问题难解决,问题在这里。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当前英语教学里面,英语教学里面不是教学法的问题,而是什么语法、听、说等等讨论教学法的问题,也不是测试里面是主观题客观题怎么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我们英语界本身的问题,我们感觉到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学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虽说还要强化,就是积分制了,给学生的压力更大了。你这个办法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的英语还不过关。

    本来很容易的问题,变得很难了。怎么解决?我觉得既然是这么一个矛盾,不是英语界,也不是英语院系,也不是教师对教学法的讨论,你想北京市那么多高等院校,那么多老师,不知道理工大学吴老师好象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总关这些主要的大学,资深的教授,老师有那么普遍的看法,我觉得教育部门应该很认真的听取这个意见,但是现在是听意见无效,或者是效率无效,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我们在座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新闻媒体,是不是建议这个问题人大常委会要进行干预,因为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国家行政部门的义务。就是人大常委会要来研究一下全国的中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为什么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做一些调查研究。

    我建议调查怎么开始呢?第一个人大常委会组织几批外国人,包括外教,请他们参加高考,看他们考多少分。第二考试请教育部的正副部长、司局长来参加高考,他们来体会一下这个考试是什么考试。他们估计都是大学生了,很多都有出国的经历,让他们来说说我们的学生每天为这个奋斗值得不值得。我觉得考完以后,共同语言会多一些,然后再组织讨论。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不仅牵涉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且影响到我们培养人的质量。我就提这么一些看法,供在座的专家参考。谢谢大家

    【摘要】:中国的英语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虚热”。虚就是内虚,热就是外热。英语教育“虚热”!社会上普遍重视英语,从实际的价值上来讲并不是很高。

    主持人:感谢孙老师,我想我们与会者非常有同感,而且我相信有这种愿望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会去推进这个事情。今天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来自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员,中学英语教师焦晓骏他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思考。大家欢迎。

    焦晓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我是1988年大学毕业的,然后一直在从事英语教学,做过英语老师,也做过教研员,也做过行政。在我18年的教学生涯里面,教过九届高三学生,高一讲过两次,应该说在应试教育里面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同时对应试教育也有非常深的体会。所以就借此机会汇报一下。

    中国的英语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虚热"。虚就是内虚,热就是外热。

    矛盾一,就是社会上普通重视英语。从普通应用价值来讲,并不是很高。刚才提了,很多研究都是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这个作为英语的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我们有几千万人在学英语,但是我们几千万人能否利用它来研究世界研究的东西很难说。

    也许20年之后,我们中国需要英语进行人际交往的肯定不会超过1%。英语也许并不是能养家糊口的,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不需要英语了。

    第二个矛盾,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存在功利心里,而且缺乏兴趣。父母觉得哪个学校英语好了,就让小孩去,哪个幼儿园是双语幼儿园,就把孩子送过去。家长就过高的看待英语的地位。英语学习有一个前提,必须是移民国家。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殖民地过程,比如像印度,也不是移民的国家比如像加拿大。因此小孩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而且小学里面汉语拼音跟英语是打架的,对他们来讲,就是难以控制,发现在初中考试中,考试三个学科,好多孩子都栽在英语上。所以就考不进比较好的中学,到了中学以后,因此起点相对比较好,到了中学阶段,就过早的两极分化。我们看到很多智商很高的学生,已经不能参与竞争了。

    苏北是初一开始学的,苏州是小学开始学的。就我们接触到的中学生而言,苏北的学生兴趣比苏州的学生要高,他们在进行初中教学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初中英语教学不如苏北的教学情况。我们在这样一个现象发现,英语起步早了,到了初中反而难学了。

    第三个矛盾,学校行政要求比较高和教师刀耕火种。

    在推进的时候,很多地区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进,我们苏州有一个很有趣的做法,小学上英语师资不够的,为了迅速的增加两个年级,后来就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三年级学习,四年级不学习了。我在教研室到苏州的一个小学调研发现,那个学校只有两名英语老师,教四个年级。我就想如果不教英语,让孩子们去玩玩,到初中以后学的时候兴趣可能就足一点。前两天送我夫人到学校上班的时候,看到一个英语老师在训斥学生,那个老师就是刚刚大学毕业的人,骂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是学过英语的人,因为英语是温文尔雅的。为什么老师是那种态度呢?就是行政要求较高。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从广东到苏州工作,他搞游戏教学的,他到哪里吃不开。对于学生而言,学到的就是词汇、就是语法,但是他做不到。但是这个老师非常有才华,还写专栏,但是在学校非常吃不开。他的教学就是非常开心,非常快活,但是分数不高。

    当初我们在全国联会上,介绍任务教学的做法,在全国推广的还是比较厉害的,真正的在课上做的,我了解到的,如果这个老师没有做准备,按照自己思路去讲的话,没有人去考虑这三个字,就是背单词、讲语法。我们经常会看有一些大型的开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上面的课改是波涛汹涌,下面的课改还是巍然不动的。我觉得不应该那样教,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让每个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老师,让学生喜欢这个语言。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副作用,汉语的后续乏力。中国的学生出现一个后续乏力的作用,尽管网络语言有人说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但是这种破坏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张力。我们需要担忧的是母语的乏力。因为我们的社会对这个不是很认同的。理科学生进了大学语文就接触得很少,文科学生进去以后,物理化不用学了,但是英语一直没有丢。最近连战、宋楚瑜到上海访问的时候,他们就是出现了一些语言上面的错误,这方面的争议非常多,他们肯定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国学的情况肯定不如以前那么热,以后会怎么样,很难说。

    下面是确立正确的英语教育目标,问题就是谁应当学习英语。
 
    公民素质教育目标等于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英语学习的低龄化导致两极分化过度严重。英语是不是应该考虑回到初中去,我自己的女儿也是在双语幼儿园,每个月多交100元钱英语费,我就听了一下,那个老师口语非常差。

    第二个问题,在什么阶段学习英语比较好?我们可以预见的,中国的公民能够会驾驶,懂得国民规则。但是如果在绝大多数买不起汽车的情况下,让初中的孩子去学开车,他们可能也没有兴趣。所以应当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学。

    在初中阶段应该作为必修课,比如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现代外语作为第三阶段的必修课,到了第四学段就只作为选修课,他们资料表明,打算到大学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30%是放弃了外语,整个全社会来说,有65%是不学习外语的。如果说我们的学生能够在高中选择性的放弃一部分英语考试,它可以选择等级考试,考试之后高考的时候就可以不考了,其他的学科可以选,为什么语文、数学外语是核心课程呢?我觉得英语不应该是核心课程。英国的核心课程就是语文、数学和科学。

    第三个问题就是英语应当如何教?

    在初中作为必修的阶段,应该是强调听说及文化熏陶,包括处人处事的方法,他们的文化上可以给中国人带来不少得好处。我们确保这些人突然意识到将来要学英语的话,还能有基础,如果到国外的话,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等到需要的时候,肯定能够会。然后到了高中的时候,加强阅读写作,在等级测试后然后选修英语。很多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大学生,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如果不是英语专业的话,他们自己本身懂得英语也就是剩下几个单词和常用语。因此我们不能以同样的尺度来要求中学生。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英语的词汇是比较难学的,有人说过,英语的词汇从莎士比亚的时代的3万词汇发展到今天,词汇增长了十多倍。语言学家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语言使用者应当能使用5万至25万词汇。这些对于像我这种把英语当饭碗的人来说,也是不可企及的。

    国家语委有关机构的统计,掌握2500个汉字就能阅读报告的98%。所以英语想要学精了是很难的,因为词汇量太大。

    现在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把大量的语音输入,文字输入作为教学目标。把精读的泛读化,把泛读的精读。比如讲到美国,与美国相关的可以介绍一些文章,这样就加强语言的输入量,在具体词汇上给他进行分阶段的记忆,语法上基本就不讲了,我更多的是增加语音输入量,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以后,这些学生对付高考的时候,还是很有成效的。昨天下午我们开了家长会,很多家长说,许多高三也要这样教,让他觉得英语负担不重,而且学到很多重要。所以语篇才是内容与文化思想的载体,而不是语法的载体。

    另外是允许学生带字典进入考场。我到英国发现,初二的学生还在查九九乘法表。前一段时间我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话,就是需要背很多东西,如果有参考书多好。

    然后学生是人,不是储物箱,让他有活的知识。

    【摘要】:第一是英语教育成绩巨大,不可否认。第二是英语教育效果极差,第三句话我们的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不会消亡。

    主持人: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不礼貌的打断,最后有一个小时的自由交流时间,下面是国家汉语办处长的孙文正先生发言。

    孙文正:非常感谢杨教授的邀请。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有两个批示,就是教育,第一个是何部长给胡锦涛写的信,就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批示,就是开始调研了。第二个批示就是对新华社的内参,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有关部门要抓紧拿出措施。我刚到汉办三个月,所以有幸从开始就参与了汉办关于推进汉语的有关批示意见。

    我就想说三句话,第一是英语教育成绩巨大,不可否认。第二是英语教育效果极差,第三句话我们的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不会消亡。

    为什么说这三句话呢?第一为什么英语教育成绩巨大呢?这个当然跟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这个背景接轨,因为是有用,才会全民去学英语。为什么成就巨大呢?这么多年英语教育确实培养了很多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从汉办的工作角度来讲,要讲这个,上个月我们分三个组跟美国、新加坡、日本做的一个调查,然后美国好多孔子学校的校长都是咱们七八十年代到那里的留学生。

    第二条效果极差。为什么呢?从主办方各个单位,咱们单位的用人,汉办有了胡锦涛同志的批示以后,整个要实现大跨越。但是现有人中好多都是年轻人,我们平均年龄都是29岁,很多都是六级、八级,但是实际运用不行。让他写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就是今天的主题,刚才听了孙老师讲,很受启发。咱们的英语教育光注重词汇,不注重名著,包括语文也是这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现在想招聘,我们招聘对外交流教育的教师,最大的难点,中文毕业的,出去不懂国外学生的特点、学生组织,不能组织课堂教学。出去以后,至少在半年内日子非常难过,不懂外国的文化,这是我感觉到很差的。

    我们现在主张要从外语系毕业的人,他们对国外的文化也了解一下,刚开始虽然不懂教学法,但是可以马上就可以超过教学专业。所以从这方面我就感觉咱们的教学效果,全民学英语,实际上用的上的并不是很多。

    第三句话汉语跟中华文化的前途光明。我刚去这几个国家,他们的汉语真正的是非常的热。很多办的都是当地的州政府、商业部门、还有大学联合。现在已经是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了55所孔子学院,现在是对方为主,很多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平台,既是学习汉语,又是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平台和窗口。

    现在德国的四所孔子学院都是这样的,谁要到中国去旅游,或者想到中国做生意,首先先到孔子学院找这方面的人才。另外在美国的一个孔子学院的院长,他原来来了中国参观,我们就问他,现在我们英语这么强,汉语会不会消亡。他说不可能的,他说在美国很多的中国餐馆。绝对不会消亡。

    谢谢大家。

    【摘要】:重要的是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圈,一个是农村的文化圈,一个是城市的文化圈。

    提问:我想问一下龚主任您作为人教社的主任,希望您能考虑一下。
 
    我提几个问题,您作为人教社的英语教研室主任你们英语教材是从几年级编写是从几年级开始。第二在编英语教材时,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英语教学的时候,你们考虑的是什么?第三个英语文化在中小学的当中有多少体现?有多少学生知道从英语当中学过了英语国家的问题谢谢。
 
    龚亚夫:一个是现在从教育部规定,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然是要编写书,应该说按照过去教学经验来编写的教材。不是完全按照国外的内在语言发展规律来做研究发展起来的。从目前来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研究出来这个问题,不是说中国没有,整个从世界上来说,都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全世界,英语教材还是从认知的,实际上是语言知识的认知来表述的,就是说这个东西可能理论性比较强一点,从国外关于这个问题来说,有的时候关于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就是语法,内在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在说汉语,你说的时候不见得你能知道是什么成分,但是你说的非常漂亮,这种能力隐性的。我们现在是根据学生对显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来编写教材,这种教材从传统的认知角度来说,也是有合理性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编写的教材完全就是一拍脑门编出来的,也是有一定的认知规律。

    从国外的语言学习理论上来讲,他认为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个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你赞成也好,驳斥也好,还是需要理论依据。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缺乏明确研究的一个成果。

    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又涉及到教学的理论问题。重要的是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圈,一个是农村的文化圈,一个是城市的文化圈。对于城市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比如北京的孩子,讲到什么快餐,什么流行文化,什么道路,交通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有任何认知上的困难。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存在很大的一个差别,有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去适合农村孩子的话,这个教材就没有办法编了,教英语不可能不教面包、牛奶。不可能说两个老农站在地里讨论什么。我感觉咱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的矛盾,中小学英语教师,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只有30%是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还只是从学历的要求上来讲。我做过调查,桂林市郊区的160个英语老师能读下英语字母的人都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改行的,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了。

    现在教师的师资水平确实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确实达不到教师的水平,所以如果在中国谈外语教学的话,很难说有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一种教材适合于全国不同地方的学生。现在这个问题来了,如果我完全考虑到农村实际的话,农村的孩子干脆就不要学了。如果说不让农村孩子学,没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同意这一点,一开始就是教育不公平了,现在英语还不让我们学。我们曾经有过很激烈的争论,到底作为不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个课。一种极端的观点就是中国的农村的孩子就是说农村根本就不用上英语课,当时教育部规定有的地方可以开设,有的地方不开设,有的地方开两年就可以了,可以不用参加中考。但是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比如说不让农村的孩子不让他去考大学,就种地,他也不愿意。

    比如说学的唱歌,多少人会唱歌,学的美术,多少人画画,学数理化,有多少人能达到呢?当然这不是英语教学的问题,是人事制度的问题。现在的基本政策是基于中国的情况来指定的。

    主持人:上午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下午我们还有更精彩的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729 位浏览者